爱情观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通过女性形象看布宁的爱情观

摘要: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生于1870年,从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一直创作直到生命的尾声。作为一名跨越两个世纪的俄罗斯作家,布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19世纪末,他作为俄罗斯最后一位贵族作家,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与捍卫者;在文学派别林立的“白银时代”,他追求艺术品格的独立,并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兼收并蓄,1933年布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布宁创作的独立性突出体现在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上。对爱情的描写贯穿了布宁创作生涯的始终。他的爱情小说以中短篇为主,构思精巧,极具艺术性。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荫道》更是被誉为“爱情的百科全书”。作家独特的爱情观通过女性形象得以呈现。女性形象向来在俄罗斯文学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譬如,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屠格涅夫《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在19世纪作家的笔下,她们大多出身于贵族,笃信东正教。布宁继承了书写女性的传统,又挣脱了女性崇拜的桎梏,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平凡真实、独特鲜活的女性形象。本文尝试从女性形象的角度,探讨布宁独特的爱情观。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及参考文献组成。在引言中阐明了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在俄罗斯以及域外文坛的地位,论证了本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确定了研究对象、目标与任务,阐述了本文的结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女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动作、衣着等细节描写入手,归纳了布宁小说中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第一节以《鲁霞》、《塔妮娅》、《轻盈的呼吸》、《名片》等短篇小说为依据,归纳出第一类女性形象:被情欲掌控的女性。这类女性往往不受道德与伦理的禁锢,深陷情欲之网,不计后果地为爱人奉献自己的肉体与心灵;第二节以《穆莎》、《索尼娅》等小说为例,力证布宁笔下第二类女性: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这类女性或者在爱情里掌握主动权,或者冲破阶级束缚大胆求爱,具有无畏、直接、潇洒等男性气质。第三节分析了《寒秋》、《复仇》、《幽暗的林荫道》等作品,归纳出第三类女性:沉浸在回忆里的女性。这类女性在青春岁月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却因为爱人的变心、欺骗或者战争的突然爆发等现实因素不得圆满,她们的生命也仿佛停留在爱情结束的那一刻,在回忆中度过了余生。第二章结合布宁真实的感情经历,寻找其作品中上述三类女性形象的原型。布宁共拥有过两段婚姻,除了两任妻子外,还有初恋瓦尔瓦拉·帕申科和作家晚年最爱的加丽娜·库兹涅佐娃,她们都在作家对于女性和爱情的认知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作家生活中的这四位重要女性的性格、职业、家庭及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她们就是作家笔下众多女性形象的创作原型。第三章总结并归纳布宁最重要的爱情观。每一类女性形象都反映出作家对爱情独特的体验与认知,体现着作家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心灵与肉欲是爱情里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爱情让人感受生命激情,寻找通向人生真谛的钥匙,同时带给人们巅峰式的欢乐与痛苦。爱情与理性尖锐对立,与庸常的现实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特性决定了爱情具有悲剧性与短暂性。死亡与回忆成为爱情得以继续存在和升华的出口。布宁的一生受女性的影响极深,创造了无数美丽动人、富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独立思考。从女性形象入手,我们能探寻到作家对爱情更多富有价值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女性形象;爱情观;伊·阿·布宁

学科专业:俄语语言文学

Автореферат

摘要

Введение

Глава 1. Типология женских образов в прозе И.А. Бунина

1.1. Женщины, управляемые эросом

1.2. Женщины, смело стремящиеся к любви

1.3. Женщины, предающиеся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м

Глава 2. Предыстория героинь прозы И.А. Бунина

2.1. Прообразы из древнегреческой мифологии

2.2. Прообразы из окружения И.А. Бунина

Глава 3.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И.А. Бунина о любви

3.1.Взаимозависимость плоти и духа

3.2. Сосуществование радости и мучения

3.3. Судьба любви — память и смерть

Заключение

СПИСОК ЛИТЕРАТУРЫ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上一篇:现代二级医院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科技道德激励功能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