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1

摘要:以“大学语文”古代作品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文化、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对其进行当代性的推衍。探讨“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价值,提出在当代性内涵的推衍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因素,增强“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当代意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1:

在经典中找回失落的传统

现代社会大中学生谈情说爱不再是稀罕事,职业院校(含高职中职)生源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学生因恋爱引发的问题也不少。探究学生恋爱和恋爱中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旗帜下,当下种种爱情观和婚恋乱象给青年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婚姻爱情问题上传统美德的失落令人痛心!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恋爱又是人生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影响人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强化传统爱情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典爱情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找回失落的传统。

一、传统的失落和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爱情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学的关注是鉴于下述理由:

1.恋爱中挥霍青春

尽管我们的学生看起来还是那么稚嫩,但他们谈情说爱已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爱情之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缠缠绵绵的情侣,在课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令人惊心动魄的爱的誓言,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伤感的爱情故事。学府成了爱河,夜幕下的校园成了少男少女的伊甸园。谈恋爱、说情话、唱情歌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时尚,甚至成为他们青春的唯一追求,不少学生在恋爱中挥霍青春,荒废学业。

2.糊涂的爱走入误区

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当我们冷静下来透视学生的恋爱故事,总有太多的担忧。分析学生的恋爱现象,不难发现他们爱的盲目性。很多学生或因空虚而爱,或因失落而爱,或因虚荣而爱。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在没有任何心里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了爱的洪流。当糊涂的爱遭遇性解放的冲击时,爱就简化为性,租房同居现象就不足为怪。在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早恋的学生稀里糊涂而爱,毫无理性生恨,他们没有爱的禁区,没有道德底线,轻者因情感处理不当给自己留下遗憾和阴影,重者因情感纠葛不能自拔,行为失范,最终走向犯罪。一些学生因为“错爱”,影响一生甚至毁掉一生,冲动的惩罚带来的是无尽的悔恨。

3.迷茫中无所适从

这是一个物质高度繁荣的时代,物欲横流,爱情不再以情为重。“宁可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意蹬着单车去兜风”曾一度被青年人所津津乐道,于是爱情和金钱划上了等号。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杂草丛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变成了解放身体,张扬性欲。于是包二奶、婚外恋、一夜情比比皆是,贞洁为时尚所不齿。更有演艺圈朝三暮四,娱乐圈玩爱情游戏,小青年闪婚闪离,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一种古老的传说。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青年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强力辐射,他们的眼睛迷茫了,心灵躁动了,精神被污染了。在他们刚刚准备踏入爱情这条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已经危机四伏。无数人追问,爱情,你姓什么?在当下各种思潮激荡、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仿佛一切时尚都是合理的,唯有传统是落后和不合理的。汉民族从《诗经》时代就崇尚的含蓄多情、朴素健康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观受到嘲讽和肢解。当传统被丢弃,现代人终将走向迷茫。

不可抗拒的爱情如同不可抗拒的青春!爱的青涩萌芽正如青涩的青春年华。在多种观念杂乱纷呈的背景下,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经典,使其吸收传统的滋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跟学生“谈情说爱”、向学生灌输传统价值观很有必要。

二、立足经典弘扬传统价值观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爱情教育?遵循什么原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要以弘扬传统爱情观为宗旨,立足经典,以情感化,理性提升,结合实际,有效引导。

1.坚守传统,在经典中探寻爱情的本质

前文已述,爱情沦为快餐,性解放超出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惟其如此,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做“卫道士”,坚定不移地立足传统,坚守传统,通过解读经典爱情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探寻爱情的本质。

经典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感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忠诚坚贞爱情的讴歌,对见异思迁、见利忘情的批判。“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百年好合是最朴素也是最浪漫的爱情理想;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爱情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主人公爱得纯粹,爱得深刻,爱得忠贞不二;还有《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虽为相府家里的金枝玉叶,却能大胆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之及第”,这是抛开地位、权势、金钱名利的至真至情的爱情观。再如巴老在《怀念萧珊》中,以朴实无华、如泣如诉的语言告诉读者,爱是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爱是包容,是责任,是付出。在《荷花淀》水生嫂身上,我们看到:爱是理解,是尊重,是默默的奉献。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所阐释的爱情观,不仅没有落后过时,在当下这个浮躁时代反而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就是要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赏析,把学生从时尚引向传统,让学生感受到爱不仅仅是两性的简单吸引,它既有别于情欲,也不是钱权色的交易。爱情的本质是爱,是情,它没有任何物质附加;爱情的可贵之处是恋人之间的精神契合,真爱也许不需要朝夕相守,但一定能到白头;爱情需要激情,但真爱终将升华为亲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的时候,因为爱和被爱、人性向善,心灵变得纯净,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就是爱情的美好。语文课堂要重新找回爱情的传统价值、欣赏传统的美好,继承传统的精神。这是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所在。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是对爱情进行反思的。教学中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启迪学生反思。如《致橡树》以木棉的深情告白展示了继承传统又赋予时代气息的现代爱情观——相爱相依又彼此独立。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通过子君和绢生的悲剧告诫青年:“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围城》更是对爱情和人生进行哲理性反思的经典著作。教学中,可以把作品的审美鉴赏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现象结合起来,对当下种种爱情婚姻乱象进行分析批判,启发学生对爱情作理性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爱情,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思考学业与爱情、友情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在青春的躁动期和时代的躁动中,能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不致于在恋爱中迷失方向。启发学生在欣赏作品中反思爱情,不是要学生拒绝爱情或恐惧爱情,而是以经典作品开启学生哲理思维,从名家名作中获得人生智慧。使青年一代不仅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更做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3.避免说教,以情感叩击心灵

语文课堂不能是政治课堂,一个现代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干瘪的、只会说教的“卫道士”。语文课的爱情教育要如同爱情一样情感丰富而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海洋。爱情题材的作品更是以情感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文学作品最打动人的是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感人至深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思考、分析、欣赏文本,叩开情感之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情之美在优美的爱情语言中。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这是语文传统的教学行之有效之法。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文本形成情感共鸣。如读《与妻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读来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致橡树》情感委婉细腻而又深沉刚劲,读来深感现代职业女性对爱情诚挚而坚贞,启迪人对爱情的理性思考。朗读还可以在语感中感受语言的美,体会语言中所体现出的经典爱情的情感品位,使学生自觉摒弃当下一些所谓时尚的爱情流行语,摒弃那些粗俗的情话、浅薄的爱情誓言。

情之深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情之魅力在于含蓄深沉回味悠长。其次,情感教学还要通过教师对作品人物形象画龙点睛的赏析,强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比如,《诗经·关雎》《诗经·静女》《边城》是初恋明净的心灵和纯真的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相思,是牵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真至情,缠绵深厚,“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的超越、情的升华。《与妻书》是爱的博大与广阔。《致橡树》是对爱深沉理性的反思。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进行爱的情感体验,心和主人公一起因为爱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而博大广阔。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因而被引向崇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入剖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爱不能是简单含混的“喜欢”,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不该是盲目冲动的狂热,爱不只是狭隘单一的男女私情,不是感官的刺激,不是性欲的宣泄。爱是纯情的流露,不是肤浅的呈现;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朝朝暮暮卿卿我我。爱的最高境界是性爱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精神上的契和,是“情”与“爱”的统一,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使学生在作品的审美感动中远离粗俗和低级趣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超越自己猥琐的品格而变得心灵崇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使最美好的、高尚的人类感情——爱情成为推动道德进步的工具。”本文所阐述的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而是让他们不糊涂地爱,不至于在时尚的冲击下错爱,让学生在经典的感召下,体会传统爱情的美好,认同传统,回归传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爱情观,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4]徐少健.大学语文[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刘翠萍 湖北孝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432000)

作者:刘翠萍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2:

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当代性推衍

摘 要:以“大学语文”古代作品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文化、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对其进行当代性的推衍。探讨“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价值,提出在当代性内涵的推衍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因素,增强“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的当代意识。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教学;当代性

任何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当下性,对古代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每个时代对古代作品都存在着当代性阐释问题。如《离骚》主旨的解读,西汉有“蝉蜕浊秽、浮游尘埃”说,那是因为受到了西汉道家学说流行的影响。东汉有贬絜狂狷景行说,那是因为受到了东汉清流思想的影响。宋代有忠君爱国说,那是因为受到了宋代积贫积弱、救亡图存时代风气的影响。当然所有这些主旨的提出,首先是因为《离骚》文本中本身就蕴含了潜在的主旨因素,不过之所以在不同时代被提出,本质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性推衍。“大学语文”中古代作品的讲授同样如此,对它们的讲读实际上加上了讲授者个人当代性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同样濡染了当代性的接受色彩。本文主要从教授的角度来谈谈“大学语文”古文教学的当代性推衍问题。

一、文化的当代性推衍

中国古代作品大多数都承载了文化的因子,换而言之,古代作品大多数是“泛文学”的或“大文学”的。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1]又认为我们的国文教学有三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国文教学·序》)[2]朱先生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讨论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结合古代作品中潜藏着的对当代文化有启示作用的因素进行挖掘。例如我们讲授《大同》(《礼记·礼运》)时,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认识《大同》一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提出预习要求时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大同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何意义?”这实际上是把儒家“大

同”社会理想的传统文化放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挖掘。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除了根据课文的文本对“大同”社会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外,为了增强同学们对“大同”社会理想的深刻理解,我们还从文字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同’,拆开来就是‘凡’、‘口’二字,‘凡’、‘口’也就是众口一词的意思,所以‘同’就有相同、偕同的意思,进而又有了和谐的意思。‘大同’的‘同’就是此义。”“‘大’字,形体像一个高高大大、正面站立的人形,借以表达抽象的概念——高大的意思,进而表示程度深的意思(如‘大吃一惊’、‘天色大亮’,还有‘大不同’)。所以‘大同’合起来就是指高度的和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当下行业比较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境下,我们要从“和谐”的这一面来挖掘“大同”文化的当代性价值:“今天我们已基本步入了‘小康’社会,又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古代先贤们所神往的‘大同’社会理想正在一步步转化为灿烂的现实。在此形势下,我们品读原典,才会倍感先贤思想之深邃,才会倍感今日生活之光明。”之所以如此考察,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推衍。

我校俞晓红、杨树森教授以《老子》、《春江花月夜》、《世说新语·支公好物》等大学语文古代作品为例,在对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推衍其文化内涵的当代性价值。尤其能够注意到在当今自然环境恶劣,人与自然日益对立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其文化观念对当代环保理念的巨大启示作用。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天本一’思想与当代的‘人天合一’观有机结合,强调‘以人为本’前提下的科学发展观,提升绿色文化理念的文化价值,将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环保理念相联系,在现实问题的展示中渗透理论因子的阐发,不仅使环保意识因为有了理论的光照而透射光芒,而且也强化了‘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整体感和系统性”[3]。正是推衍了《老子》等篇章所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放在当代所处自然环境下的文化观照。

二、道德的当代性推衍

“大学语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是“大学语文”研究者所公认的,道德性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语文”中的一些古代作品承载了传统的道德,打上那个时代的特质,固然有其时代性的弊端,不过也包含了一些积极因素。就现行“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而言,编选者常常是从当代道德的缺陷来着眼,挖掘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的救治意义,这也是传统道德的当代性推衍。

如在当今功利性极强,社会被物质化、工具化的情形下,作为主体的人经常被异化、形式化,我们如何处理好物与我的关系,保持独立于物之外的道德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讲授《世说新语·身无长物》时,就注重对此段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的当代性发掘。王恭所云“恭作人无长物”的记载,实际是突出了王恭轻视外物、超然物外的道德品质。而当今物欲横流、贪污腐败严重,由此而引起了人们诚信的匮乏,王恭的道德品质无疑是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也是当代性的推衍。

又如,当今社会关系网罗织,私情甚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基础教育的少数教师师德沦丧,传授知识经常是课内不教课外教,丧失了教育者的基本底线。这与主体的道德品质是有很深刻的内在关系。我们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时,首先告诉同学们看看孔子是如何教授弟子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对待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孔子非常深厚的道德品质。进而告诉同学们,《论语》“仁者,爱人”的传统思想在我们剥离它的阶级立场后,在当代仍然有其挖掘、传承的重要性。只有将自己的爱加以推广,我们的道德才是完善的。所以我告诉同学们,历史上的漂母比孟母伟大,是因为漂母给予韩信一饭之恩,是完全出于“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比母亲出于天性爱自己孩子的孟母之爱,道德力量要深厚很多。如果这种推广之爱的道德力量在当代我们能够得到挖掘,那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日益发达,而且也能达到精神上的内在和谐。

三、情感的当代性推衍

古代的人和现今的人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时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人也会成为古人。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大学语文”古代作品所包孕的情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我们在当代都可以进行推衍。

从情感本身来说,我们当然追求其真、其善、其美。就我们教学对象是大学生而言,现在最需要处理的就是爱情问题。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正当谈情说爱的年龄,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古代作品的文本出发,告诉同学们爱情务必是纯真的,而不是虚伪的。在教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时,我们传达给同学们的首先是认同杜丽娘对纯真爱情的追求,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复生的故事,倡扬以情抗“理”,肯定追求爱情是人的自由权利。当然。追求爱情自由对于我们现代大学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于我们大学生受到流行时尚的影响,爱情的态度走向了另外一端,随意性较强,“一夜情”,“见异思迁”等现象严重,由此引起的情感矛盾非常突出。我们从另外一面告诉同学们,杜丽娘的爱情之所以如此感人,除了与追求的方式相关之外,其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首先是纯真而忠贞的,她所爱的对象永远只是柳梦梅一个,所以才如此刻骨铭心。如果反面设想一下,杜丽娘所爱对象不是唯一,还会如此打动人吗?《长恨歌》所抒写的爱情更为特殊,因为男主人公是君王的特殊身份,但就文本而言,我们告诉同学们的是,作品并没有叙写唐玄宗和三宫七十二院之间的关系,而是着力于去书写李杨二人忠贞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后面一部分李隆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君王的身份,而作品着实是在感发处于生死相隔中两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这样忠贞而专一的爱情毫无疑问是极其打动人心的,故而我们能够赋予深刻的同情。

当然,从作品文本出发,我们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对情感进行当代性的推衍。还是以爱情为例,我们知道,社会并不完全是两个人的世界,当爱情发生时,它必然要和其他的社会因素发生关系。我们在讲授《长恨歌》时,尽管告诉同学们此诗并不是以政治讽喻为主,但因为李杨之间的爱情还是与国家利益发生了关系,特别作为君王的李隆基在爱情发生后,完全以爱情为人生的全部,“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这还是要批判的。放在当代性的语境下,我们要推衍的是,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与唯一,爱情需要以事业为基础,当人生没有了事业之后,爱情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石,爱情可能随之也会走向覆亡的境地。大学生就会体味到,如果为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而不顾念其他一切,最终会伤及爱情本身。由此进行情感教育,同学们就容易接受。

四、审美的当代性推衍

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去创造美的历史。“大学语文”所选择的一个标准就是美文,古代作品也是如此。古代的部分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令人向往的审美境界,充满了净化人心的艺术魅力。应当说,知识教育的核心是求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求善,而文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求美。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实施的办法》)[4]我们在教授“大学语文”古代的一些美文作品时,往往也很注重审美的当代性推衍,在当下物质文明发达的情势下,这种超功利性的审美境界无疑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充满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我们之所以选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为精讲的篇目,完全是着眼于其审美的境界而言的。我们的导语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实在是太美了,即使你从来就没有读过它,仅仅是看了诗题,也足以让你心醉神驰,因为它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如梦似幻般的美的意境,让你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伴随着《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播放,我们诵读此诗,感受着诗歌美的魅力。面对着诗中所带有的感伤情绪,我们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在当下大学生精神迷惘而空虚的境况下,对它进行了审美的当代性推衍:“从生活背景来看,《春江花月夜》的感伤,不是反映为对生活的绝望、颓废,也不是由于生活苦难或贫乏、枯燥,而是产生在对生活、对自然如梦如痴的陶醉和进一步追求的基础上。”故而“这首诗的境界,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向外开展的。它即使有叹息,也还是轻盈的;即使有点感伤,也并不沉重,仍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就其精神实质来看,它不是萎靡,而是面向更高远的人生、面向未来的,显得浪漫而富有展望。” 毫无疑问,如此审美的当代性推衍,更具有了其积极的净化人生的价值。我们课程组的老师在讲读这首著名的诗歌后所作的诗意的审美评价,也正是立意于此,“如此静谧,又如此感伤;月光如水,佳期若梦;亲爱的读者,请你脚步轻轻,只可吟咏,不可喧哗,让这种如梦如痴的,梦幻美,永远滋润着你的心田。”可以说,审美的当代性推衍非常重要。

一言以蔽之,我们之所以要注重从审美层面进行当代性推衍,一方面是因为“大学语文”所选录的古代作品特别是韵文,不只是作者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作者自我涵泳之后审美感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在当下快餐文化为主流,人们审美体验普遍贫乏的状况下,在古代作品中推衍其审美教育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五、余 论

我们在“大学语文”古代作品讲授时所注重的这几个层面的当代性推衍,当然不能脱离古代作品文本的本身,因为它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这种当代性内涵的推衍要立足于古代作品本身形象感染力。我们要通过作品文本本身的分析进行转化,不是强制性的灌输或直白的说教,所以要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以鲜明的倾向性打动人,以内在的相通性说服人。

(2)要寓这种当代性内涵的推衍于有“趣味”和“快乐”的教学中。古代作品不同于其他教化的课本,“大学语文”课程亦非专业课教育,我们更多的是要使同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怀有学习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使同学在有“趣味”和“快乐”的教学中接受当代性的转换。

(3)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当下的情怀。我们除了对古代作品本身能够做到深刻的讲解,有意味的传输之外,本身也要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挖掘古代作品与当下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古代作品的当代性研究[5]。缘此,才能充分地做到当代性内涵的推衍。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六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

[2] 朱自清. 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

[3] 俞晓红,杨树森. 《大学语文》教学与环保理念的渗透[A]//2009安徽高校首届大学语文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汇编[C].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内部版,2009:31.

[4] 蔡元培. 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0.

[5] 张炯. 加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 文学遗产,1996(5).

[本文为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语文”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叶文举

爱情观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篇3:

不会谈恋爱,成了一种都市病!

“想知道如何脱单吗?真诚第一!”这是如今有“魔都月老”之称的严山山日前发出的一条微信。微信一经发出,迅即在朋友圈炸开。短短的一句话,对于渴望脱单的大龄青年来说,简直成了指路明灯。

与一些婚介机构,特别是婚恋网站不同,近几年来,作为单身白领社交平台——I时代社交圈项目的运营负责人,严山山积极耕耘线下社交市场,通过大量线下活动为单身白领提供情感需求服务。社交圈项目采用准公益模式,创立三年以来,严山山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帮助几百对单身白领脱单,步入婚姻殿堂。其本人也被不少白领青年誉为魔都月老——大概堪称上海滩最年轻的月老吧。

严山山一直致力于促成单身人士的线下交流。这对于当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某种程度上似乎困难重重。但媒体人出身如今仍在一家纸媒工作的严山山却乐此不疲。某种程度上看,严山山就像是野生动物园的饲养员,想尽各种办法让一些从小生活在城市动物园中的“动物”恢复野性。然而,效果又有多大呢?不会谈恋爱,成了一种都市病。

线上的嗨带不来线下的呆

“正宗310本地青年专场,女生参加有鲜榨果汁独享……”
上图:I时代社交圈通过大量线下活动为单身白领提供情感需求服务。

“回到童年,美罗城白领活动……”

“端午节超大规模的大龄青年诚意专场……”

最近几年,在一家报社做副刊编辑的严山山,每一个周末都没有停歇过。尽管家里有老婆孩子热炕头,但对他来说,如何做好月老,已经成为了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比起一些婚介机构匆匆忙忙做网站,以期与新兴的婚恋网站打拼,严山山却总是在将互联网上的人们往线下赶。

“我手里有一些迪士尼附近香草园的票子,你需要吗?需要的话,我提供给你,你在网上发放一下,让单身人士有个配对的去处。”在采访严山山时,恰巧有一位公司老总给他送来几十张香草园门票。

“大家都知道严山山是出于公益在做这件事,所以我們都会帮他。”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公司老总如此说。

在接受了门票赠予的同时,严山山却反对在线上发放门票,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报名后到香草园现场来领取门票。

“我现在的大龄青年公益场,男生从‘60后’到‘80后’,女生从‘70后’到‘80后’,总体来说是这么个格局。别看他们年龄不小了,许多人是有社交障碍的。”严山山如是说。

严山山早年曾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研究工作,之后才入行做媒体。在他看来,帮助单身白领脱单,仍然离不开对人性自身的研究。他向我举例——

譬如有一位“60后”男士,若是嘲讽一点说他,再过几年绝对可以去中老年专场了,可这位朋友依然很羞涩。假如在网上发门票,他很可能会来领票,却又很可能到时候以种种理由推脱,譬如临时有事啦、老娘生病啊之类的,找到理由就滑脚不来了。那么,票子也就浪费了。
左图:交友活动。

“不要看有的人在网上聊得很嗨,擅长各种聊各种撩,没有用的!”严山山感慨道,“这些人不敢在真正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别说撩妹,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已经丧失了谈朋友的基本技能,连撩菜都不会了。有一次,社交圈在某餐厅组织交友活动,饮料是自助式的。一志愿者小伙伴见某桌气氛冷场,恰好女生饮料杯都空了,于是建议男士们发扬绅士风度去给女生倒饮料。哪知三位男生一听,居然全部低下头看手机,理都不理。那些女生真是尴尬啊。”严山山透露,到了晚上,志愿者小伙伴微信问一男生,为何下午不愿给女生去倒饮料。男生回答,因为怕被女生认为是自作多情,所以还是以静制动为妥。“难怪现在很多女生嘲讽男生连撩菜都不会。”严山山感慨。

在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网恋是一件很时髦的事。譬如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但好歹主人公是从网上到网下,最终是“亲密接触”了的。可如今严山山看到的一些网恋对象,24小时不下网,根本就不去追求亲密接触。叫旁边看的人徒唤奈何!

“虽然我认为至今为止,初识于网上的对象仍有成功的可能,但线下才是不可替代的。线上配对当然有成功的例子,可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严山山道出了他希望单身人士线下接触的根本原因,“一些商业化的婚恋网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会大肆鼓吹线上交往的好处,但我觉得多元化的线下活动,面对面聊,才会擦出真实的爱情火花!”

对婚恋问题颇有研究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玥瑾则认为,社交障碍,本身可能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甚至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前就存在。如今的青年人中存在社交障碍者,则因为网络效应使得这种障碍放大了。而青年经历着由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主要角色出现的角色转变,自我、家庭、社会等都寄予了比较大的期待。如此一来,年龄越往上长,压力越来越大。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姑娘,我们相识于一次微课群的分享活动。在分享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她并没有做当场咨询,而是在微课结束后私下加了我。” 解玥瑾分析着一个她亲历的案例,“她说自己从小就比较内向,与陌生人相处容易紧张,很局促,使得她的社交活动圈子狭窄,缺少朋友。这一点,不仅影响了她的恋爱,其实也影响到了她的工作。因为紧张,她无法顺利与别人和谐相处;因为拘谨,她甚至不能完全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
上图:大龄男女相亲活动。

在线上,姑娘与解玥瑾颇能互动,可之前在线下,在微课现场,她只能发呆。这种线下的呆和线上的嗨并存的情况,在如今的青年人群中并不鲜见。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并不是坏事。比起从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呆瓜只能是呆瓜的情况,互联网给了呆瓜们一个全新的嗨场。只是,如何将这一嗨场用好,并落实到线下,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爱情是一门通识课

解玥瑾与这位姑娘沟通后,发现虽然这个姑娘性格内向,但渴望社交。“拥有主动意愿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解玥瑾分析道,“有人可能会说,多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勇敢一点,自信一点,开朗一点,勇敢地跨出一步,主动找人多接触。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这是建立自信的重要一步。而在此基础上,关键还要正确认知自我,我们对自己要诚实。这个姑娘经常也会用自我鼓励给自己做暗示,但同时,胆怯、焦虑,一连串的顾虑都会接踵而至。因为她是缺乏社交方法与成功体验的人,假大空式的英雄主义口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能让自己卡在自我斗争中一步也迈不出去。”

解玥瑾在与这位姑娘交流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她的文字表述能力很不错。“我便鼓励她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用文字的形式去表达自我,去与他人分享体验。与人当面沟通有困难,那我们就先从经营好微信朋友圈开始入手。”

尽管微信朋友圈本身是一种线上的自我传播活动,但在解玥瑾看来,朋友圈确实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一点,与一些封闭的婚恋网站的平台大不一样。譬如这位姑娘喜欢写作,就把日常感悟写成小文发到朋友圈;她喜欢DIY美食,就把每次精心制作的美好食物用照片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渐渐地,她说她在朋友圈里开始有人气了,点赞和评论也越来越多,大家开始愿意与她互动了,对她产生了想要去了解的意愿。” 解玥瑾说。

在解玥瑾看来,线上的朋友圈和线下的朋友圈有一个共通之处——有人带着大家玩儿,有人跟着人家玩儿,有人看着别人玩儿。“这是不同人际模式的一种映射。那类即使在陌生的圈子中也能够迅速融入、如鱼得水的人总是令人羡慕。这类人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人与被人信赖,都不会令他们感到紧张,反而他们会很享受这个过程。但由于朋友圈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会让社交能力较低的人渐渐跟上节奏。”

与颇接近于线下的微信朋友圈比起来,真正的线下交流,确实难度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但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并非不可逾越。

“这几年,我在实践中发现,运动类项目,譬如周末组织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桌球等活动,能够调动起单身人士的积极性。”严山山表示,“特别是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各位單身人士宅不宅,是不是有迅速脱单的欲望。”而再进一步,严山山认为,组织单身人士的旅游活动,脱单的成功几率更大。“组织旅游,毕竟是组织长时间、跨时段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能够考验人的品质,同时充分反映一个人的本性。”

之所以运动、旅游能够有较高配对成功率,是因为运动、旅游是线下活动,互动时间长,能够激发人的本性。而真正在异性间的互相接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交往,则又是更上一层楼的事了。
上图:唱歌活动也是线下交友的常规模式之一。

好在如今一些大学有诸如爱情通识课之类的课程。譬如华东师大。据华东师大教务处介绍,这门以爱情为主题的课程去年在中山北路校区一经推出受到追捧,后来,学校方面还不得不在闵行校区也推出该课程。

“本课程旨在以爱情为主题,以20世纪中国为对象,通过对作为社会经典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描述20世纪中国爱情文学的历史沿革,探究现代中国人的爱情意识、爱情观念与爱情生活的变迁。”看起来很有历史感。但无论是毛尖教授讲的“爱的面子和里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苍白的姑娘’:杨沫的《青春之歌》”,还是朱康老师讲的“疯狂的爱情:王朔的《过把瘾就死》”,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去引导实践的。

除了华东师范大学以外,国内不少院校开展了类似课程。譬如郑州师范学院的爱情心理学课程上,男女同学之间还要进行模拟表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与国外一流的大学相比,国内的心理教育经常停留在面上,缺乏个性指导,而目前大学校园内学生恋爱的比例不断增加,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增加一些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去认识怎样谈恋爱,以及恋爱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课堂上公开谈论爱情操作方式,与公开谈论数学、物理公式一样,没有什么难为情,因为这也是科学。与其让学生自我摸索,不如学校主动传道解惑,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这才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态度。”熊丙奇称。

心理问题要从童年抓起

在严山山看来,他所组织的活动中,总起来说,女性似乎更会谈恋爱一些,但有心理问题者的比例方面,男女差别并不显著。他说:“因为我主要是在组织白领交友。在都市白领一族中,女性人数比例已经超过男性。从男女单身人士比例看,女性确实多一些。如今女孩子优秀的多,单身的也多。”

而在解玥瑾看来,是否有交往障碍,与性别关系不大,倒是与有障碍者童年时代经历等有些关系。
上图:运动、旅游能够有较高配对成功率。

“有位咨询者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社交状态:与他人接近让其自身感到不安。这位咨询者表示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人,甚至有人对其太亲近时此人也会很紧张,甚至包括父母。所以当爱侣想让其更亲近或主动来亲近时,这人就会感到不自在。我通过分析认为,这种回避型人际依恋模式形成于早年,可以说是早年亲子依恋模式的一种延续。除了回避型人际依恋模式以外,包括焦虑—矛盾模式等,许多都是早年形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身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解玥瑾解读说。

根据解玥瑾的观点,类似不会谈恋爱的问题,不仅要从大学通识课开始抓起,还要从娃娃抓起。但就像小学语文和大学语文都是语文,又不尽相同一样,每个年龄段所抓的心理问题是不尽相同的。总之,健康人格要从孩子的童年开始抓起。不过,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解玥瑾亦坦言——大家不要给自己和他人贴上“障碍”这个标签。她说:“障碍这个词本身就给内心设了一道坎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不适应,这是难免的,这是很正常的。在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合群而居象征着安全,这种建立安全感的潜在需求依然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即使再内向的人,也会有社交意愿,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作者:姜浩峰

上一篇:自身成长性创业投资论文下一篇:八年制急诊医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