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为了解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现状,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低、农民工被动性流动就业问题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与就业不足、就业增长缓慢;农民工基本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工在工资水平决定上基本没有定价权,收入水平偏低且有下降趋势。

第一篇: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湖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输出的大省,通过对湖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分析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工个人四个维度出发,从就业布局、就业制度保障体系、职教培训、就业信息基础平台、社会融合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由于城乡二元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难以享受平等就业、公共服务等权力,由此也引发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湖南是农村人口大省,是农民工数量众多的省份之一,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农民的小康生活、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湖南的富民强省战略息息相关。因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特征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2015年末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9.11%[1]。湖南农民工总量2014年为1707.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06.8万人,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占同年龄段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78.9%,[1]是湖南外出务工的主力军。

新生代农民工不论是农村长大的还是城市长大的,有了父辈的财富积累,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富裕、多彩,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呈现许多积极的变化:

(一)综合素质高,务农经验缺乏,成长经历趋同于城市同龄人,更加渴望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突出特点是综合素质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些。凭借老一代农民工积累的物质基础,他们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比老一代要高,同时受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更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对于他们的上辈,他们更适应城市生活,也希望城市能真正接纳他们,而是到了学龄就上学,结束学业后就进城务工,基本远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对农业、农村、农民、土地等相对生疏,缺乏相应的务农技能。“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一年仅回家一次,还有4.5%的隔几年才回家一次。在农业技能上,43.9%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农业技能,18.3%的从未干过农活,对农业劳动技能知识一点也不懂。”[2]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在城市的打拼,进入和融入城市社会。

(二)初次从业年龄较低,工作动机由经济型向发展型转变

“湖南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平均年龄为18.7岁。其中8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9岁,9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7岁;5.9%的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时未满16岁,71.1%的初次外出从业年龄在16岁-20岁之间,23%的初次外出从业时年龄在21-30岁之间。”[2]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更高,个性独立。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期待未来的发展,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找工作不但看重薪资水平,更注重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但要在城里挣钱,更想能在城里体面生活。

(三)生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更关心国家政策和注重权益保护

一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收入、消费水平较高,基本无储蓄理念,“他们人均月收入比传统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高488.6元,但调查中55.1%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50%,有9.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20%,还有3.9%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余,”[2]基本上是“月光族”。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相对较高,但普遍低于城市总体水平的收入不能支撑他们获取更高层次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同时更希望被他人尊重与被社会认可,对国家关系到自己权益保护的政策更关心,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且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区看,湖南外出农民工绝大部分还是在东部地区,“2014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跨省流动农民工总量的93.5%,流向中部地区的占2.2%,流向西部地区的占4.3%”。从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地点看,“在直辖市从业的占3.36%,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1.49%,在地级市务工的占44.73%,在县级市务工的占18.45%,在建制镇务工的占9.90%,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占2.07%。”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位与态度仍普遍停留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基础上,因而其社会地位与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处于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一)在职业发展上困难重重

1.职业角色认同困惑。新生代农民工非常喜欢城市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当作城市中的一员,认为应该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注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对未来满怀憧憬。然而户籍等制度壁垒和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排斥,给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工作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他们自我身分认同为“产业工人”,而城市社会给他的身分定义为“外来务工者”,身分认同差异给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带来了职业角色认同的困惑,同时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收入差距是不断地扩大,使他们心理落差特别大,对职业认同更加困惑,身份焦虑感越发强烈。

2.职业适应性相对低下。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适应性有其优势,更自我自信自强,思想更开放,容易学习与接受新生事物。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往往心气高,对工作期望值比较高,却能力又不足;缺乏务实精神与敬业精神,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城市职场。

3.城市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目前传统乡土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的支持作用逐渐弱化,城市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还处构建过程中,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取决于两个比较关键性因素,即职业和居住点。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职业相对不稳定,变数大,居住地一般也不固定,城市社会又相对排斥,要构建好的城市社会网络相当困难,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相应的城市社会资源,以支撑他们的职业发展。

4.自身职业素养相对较弱。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相对有限,其职业素养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他们职业的向上发展。

5.职业价值诉求容易错位。因地域的差异、工作环境的不同、地方政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及主观意识上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又可分成不同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人格特征、价值取向,利益观念都有着不同度的分化。少数农民工自利性较强,价值向短视,职业价值诉求重物质轻精神。若不正确引导与规范,久了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产生的负面影响。

6.职业期望高而声望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期望自己能找一份工作环境好、工作比较轻松、待遇还可以的比较理想的、有前途的工作。但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技能较弱,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基本上是强度高、环境差、收入低的建筑业、制造业、低层次的服务业等领域。这些工作的收入难以维持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需求,亦难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求,还要遭受城市社会的歧视排斥。这种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却较低的矛盾,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影响身心健康。

(二)就业层次低、环境差,地位低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大多还处于中低端水平,高端产业发展还严重不足,对高端人才吸纳力不足。面临这样一个就业环境,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不但要和老一代农民工竞争,还要与大学生竞争。与两者竞争中,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比不上老一代农民工,在能力素质上,又弱于大学生群体,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相对较少,就业层次也相对比较低,大多只能从事简单制造业、低端的服务业、小生意等领域。从长期来看,这将导致他们与城市的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在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定位,当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他们更容易误入歧途。

(三)就业机会与收入不公,就业权益与保障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经常不稳定,变换工作比较频繁,就业权益容易受侵害。“调查发现,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次数最少的是1次,最多的是15次,平均达到2.72次。”[3]工作的不稳定使他们在现实中的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是就业权利被限制。受户籍等制度的影响,在很多地方和企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取公平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二是劳动报酬权益易受侵害。如同工不同酬、工资难以合理增长、工资被拖欠或拒付等。三是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40.8%,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4]四是劳动保障安全缺失。由于缺少相应的工作安全措施与培训,工作安全防护水平低,其职业病率相对较高,工伤事故发生率仍然较多。五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权较少。由于户籍等制度的制约,新生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很难享受到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公共服务,其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是他们想在城市发展却难以逾越的难题。

(四)收入低、情感孤寂、社交圈子窄,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一是收入低,城市生活成本高,难以定居城市。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定居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是最理想的归属,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收入低、生活成本高。“有66%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收入水平问题阻碍了他们在城市定居,有48.9%的人对当前收入水平不满意。”[2]对于以后的去留,“有5.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坚决不回农村,有35.5%的表示会尽量留在城市,只有24.3%的表示挣够钱就回农村,11.6%的表示一定会回农村。”[2]

二是情感孤寂。目前在外出的湖南新生代农民工中,总体上是男多女少,且未婚男性占比高,难以找到适婚的对象,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成家的相关压力。而已婚者也常常与家人分居,心理、生理难以得到正常的慰藉,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其人文关怀不足,使他们的情感难以找到依托的平台,孤寂困惑成为困扰这一群体的首要心理问题。

三是生活圈子狭窄,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受收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当地城市市民难以有社交关系,生活圈子十分狭少,很难融入当地城市社会。“调查中有4.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没有归宿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2]另一方面,城市市民的淡漠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困难的重要因素。

再是缺少组织依托,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远离了原有的村组织体系,又很难加入到城市的正式组织体系,当其正当权益常常受到侵害时,他们渴望却难以找到一定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和维护其利益。由于其政治社会参与的途径微乎其微,很难依托组织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利益博弈,影响政治与社会决策,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中。

三、多措并举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政府、社会、农民工个人三个维度着手:政府的责任首先要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农民工就业公平,其次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再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工就近就业空间。而社会方面,一是发挥社会力量在落实有关政策中的作用,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可为增加社会就业、创业机会上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农民工个人方面,主要是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一)做好规划、合理就业布局

1.做好规划设计,分段实施。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充分研判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好就业规划,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发展方向与推进路径,并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制定各阶段就业的目标与工作重点,逐步推进和落实。

2.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地域布局、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新生力量,其就业布局必须考虑地域、城镇、产业等方面的因素。因而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国土利用的关系,注重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匹配,逐步调整生产力布局,努力形成农民工在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不同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城乡之间合理分布的发展格局。”[5]

3.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以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因而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新生农民工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新的技术岗位,拓展新生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继续保留和发展一些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和提升原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三是发展新型服务业,培育创造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二)破解制度藩篱,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1.剥离户籍制度上依附的各种利益,还原户籍基本功能。原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上依附了各种相关利益,这些利益的冲突与维护而形成的各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在城市平等体面就业,因而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要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一是剥离户籍制度与各种经济利益的依附关系,让户籍制度功能还原为人口统计、民事权利证明等基本功能,破除城乡二元利益格局,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二是要充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容纳力,出台户籍改革措施。目前中小城镇户籍基本全面放开,难点在于如何有序推进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户籍政策改革,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在这些城市顺利就业与安居;三是做好政策衔接与就业服务。各地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工作协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完善、便捷的就业服务,才能促使他们在城镇顺利就业安居。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水平。一要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外来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纳入同一体系,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保衔接机制,给每个公民建立一个终身不变、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号码,劳动者跨区域就业时,其社保关系也能相应转移衔接,使每个劳动者的工作生活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二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发挥基本社会保险体系的作用同时,要提高商业保险的对社保补充作用,同时建立多档次的社保,创新参保模式,让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就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档次的险种、缴费水平、参保模式,获取合理的社会保障。三要完善农民工救济制度。使得在城务工的农工能获取最低生活、职业病等保障以及法律援助、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求助等,使他们真正享受社会保障安全网的作用。

3.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首先应推行平等的教育制度,剥离受教育权与户籍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籍制度,应将随迁的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的教育规划与布局,使其随迁子女应享受与当地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其次要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机制。简化随学与就地考试的审批手续,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输入地与输出的衔接工作,并把随迁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情况作为输入地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公平化。

4.将进城落户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能安居乐业。一是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农民工工作特点及收入情况,建设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保障性住房,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二是完善相关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完善住房补贴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土地供应制度等,使这些住房保障支持政策能惠及农民工;给予在城镇购房的农民工一定的契税优惠,以财政贴息或公积金优贷政策鼓励民资投入农民工公寓建设,确保农民工保障性住房能真正落实。

5.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做好城镇规划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与发展张力,让所有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优质的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二是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三是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充分满足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就业培训、随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确保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6.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机制,使农民工能有尊严、体面劳动。一是对农民工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为保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对劳资关系相对稳定的,要按规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对流动性大、用工时间短的农民工可签订简易劳动合同,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要严控制用工比率,严惩违法用工行为;另外劳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与企业要对劳动用工信息及时归集整理与衔接,实现对农民工实现动态管理的无缝对接。二是完善农民工与企业间劳资关系协商机制。一方面要需依托工会组织,让农民工能参与薪酬权益的集体协商,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促进企业建立合理规范的薪酬协商、支付保障以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规范合理、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新型劳资关系,确保农民工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再是完善农民工司法维权机制,要加强专项法律援助,优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便捷、高效的仲裁与司法支持,通过媒体宣传、法制知识宣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法制意识及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三是建立农民工重大职业病防控机制。对易引发重大职业病的行业,要督促企业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规则,为农民工配备完善的职业病预防设施,加强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完善农民工职业病鉴定与诊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档存档,以确保农民工职业病能及时得到防治和救助。四是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破除原有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制,实现公平竞争就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7.健全农民工农村土地与集体经济权益保护机制。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若能在得到保障基础上进行流转获取收益,那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因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建立健全相应矛盾纠纷的调解仲裁机制,加强流转管理与服务。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集体经济运营机制,健全与农村土地、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保障好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并加强其职业心理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与职业心理素养,积累社会人力资本。

(四)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要加强就业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要使农民工按产业需求合理流动,就必须要保障他们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通畅,因而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各地区的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使农民工能及时获取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就业信息,从而减少了就业获取时间与成本。二是统筹各类就业信息库,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并动态监测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掌控农民工就业与失业情况,预防大规模失业危机;三是充分发挥人力与人才招聘会的平台作用。劳动就业服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层级劳务市场举办人力与人才招聘会,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就业需求有效对接。

(五)多方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

1.要注重正面宣传报道。通过各种网络与传媒的正面宣传报道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以及建设便民交流信息交流平,宣传各项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正面信息,使社会正确公正对待农民工。

2.引导企业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首先要以人为本,善待、尊重、关心农民工,维护其合法权益,合理规范工作时间、优化工作环境、做好安全生产措施,使农民工能安心、舒心、开心地留在企业工作。二是企业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前景。要注重新生代农民岗位技能的培训与提升,并建立与提供其职业发展的通道,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农民工形成“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价值观和目标理想。三是企业要站在农民工立场关注其需求,在住房、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给予关怀帮助,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3.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对服务农民工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民工服务项目。创新与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鼓励多方力量诚信、规范、高效地为农民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4.加强对新生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融入是关键。因而要改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能普惠农民工。首先要完善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并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二是建立"职工书屋",在互联网上创建农民工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农民工阅读和学习深造。三是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适宜的、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其业余生活。

5.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与行为健康的服务。通过政府与社会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学习和接受现代城市文明,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提高抗挫抗压的能力,鼓励他们以自信、自立、自强、互助互爱的积极心态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unan.gov.cn/2015xxgk/szfzcbm_8834/tjbm_6941/tjgbzb/201603/t20160318_2964470.html.2016.-03-18

[2]湖南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融入城市难精神需求强烈[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1-18/2665531.shtml

[3]张永敏.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逐步融入城市[J].经济导刊,2010,(10).

[4]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5]汪志洪.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大任务[N].中国改革报.2013.-04-15.

责任编辑:叶民英

作者:王雪珍

第二篇: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为了解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现状,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低、农民工被动性流动就业问题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与就业不足、就业增长缓慢;农民工基本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工在工资水平决定上基本没有定价权,收入水平偏低且有下降趋势。同时,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及职业发展前途有限等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改变和调整现行的农民工就业政策,運用法律手段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和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推动和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高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经济增长减速;稳定就业;就业政策;市民化进程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现状,2011年、2012年暑期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地区主要选择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有代表性的省份,涉及上海、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陕西、四川、重庆和贵州等15个省市。课题组共走访85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6000份,其中有效问卷5957份,问卷有效率为99%。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高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一)从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看,大部分农民工就业仍集中于机械制造、建筑施工、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就业于住宿餐饮业的比例为13%,机械制造业比例为12.6%,建筑业比例为11.3%,电子电器制造业比例为10.6%,商务服务业比例为10.6%,矿山采掘业比例为6.5%,房地产业比例为5.6%,家政服务业比例为4.3%,石油化工业比例为3.7%,纺织服装业比例为3.0%,制衣制鞋业比例为2.4%,交通運输及仓储业比例为2.2%,另有14.2%的农民工就业于不便分类的其他行业。从年龄分布看,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主要就业于住宿餐饮业、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行业,其就业比重分别为10.2%、8.9%、8.2%;而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主要就业于机械制造、商务服务业和不便分类的其他行业,其就业比重分别为3.6%、3.2%、6.8%。

(二)从农民工就业企业性质看,农民工大多就业于非国有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就业比重为63.2%,台、港独资以及合资企业就业比重为6.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业比重为5.6%,国有事业单位的就业比重为4.8%,外商独资及合资企业就业比重为3.2%,社会团体的农民工就业比重为2.2%,另有14.7%的农民工就业企业性质不便划分。可以看出,民营或私营企业仍然是吸收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

(三)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与所在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42.2%,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57.8%。在各年龄段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比例上,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所占比例较高,达35.7%;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所占比例较低,达22%。可见,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比例偏高,这将影响其劳动权益保障和其他权益保障,也表明其就业稳定性差。同时,从我们对企业的走访、了解结果看,绝大部分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是一年一签,没有长期合同。

(四)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不高

从目前收入水平看,月收入水平少于1000元的比例为25.6%,月收入水平为1000~2000元的比例为42.7%,月收入水平为2000-3000元比例为21.1%,月收入水平为3000~4000元比例为6.3%。月收入高于4000元的比例仅为4.3%。从年龄分布看,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中,其月收入水平位于1000-2000元的比重最高,为34.1%;而位于4000元以上的比重最低,为1.3%。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中,位于2000~3000元的比重最高,为9.5%;而位于4000元以上的比重最低,为3%。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五)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参差不齐

调查结果显示,有43.8%的农民工从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有56.2%的农民工参加了不同种类的社会保险。在已参加社会保险中,各参保项目比例都不高,不超过20%。其中,参加养老保险比例为13.4%,参加医疗保险比例为19.3%,参加工伤保险比例为8.1%,参加失业保险比例最低,只有3.0%,另有12.3%的农民工同时参加了多种社会保险。从年龄分布看,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中,从未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为28.2%;在已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中,参加医疗保险比例最高,为15.4%,参加失业保险比例最低,为1.3%。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中,从未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为15.6%;在已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中,参加养老保险比例最高,为4.1%,参加失业保险比例最低,为1.7%。

(六)在择业方式和就业渠道上,多数农民工要依靠本人及其社会关系

根据统计结果,农民工依靠自己寻找工作的比重为19.5%,依靠老乡介绍寻找工作的比重为26.2%,二者合计比重为45.7%;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重为16.7%,通过用工单位招工的就业比重为11%,通过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就业的比重为4.3%,以其他方式就业比重为18.6%。

二、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被动性流动就业问题突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同一单位最长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比例高达77%,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相应的农民工数量随之下降。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就业最为明显,其在同一单位最长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的比例为53.9%。从调查中发现,尽管流动就业问题早已存在,且大多为个体原因而形成的主动性流动,但相比以往,受目前美欧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和外贸服务企业被迫缩减规模而导致明显的被动性流动就业。如,很多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农民工只签订短期合同,基本上一年一签,没有长期合同,有些企业甚至不签合同,劳动合约的短期化进一步增加了被动流动就业,这使得流动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从行业分布看,技术含量不高的机械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装加工、电子组装等行业部门被动性流动就业现象最为突出。

(二)农民工基本权益缺乏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身基本经济社会权益没有保障的比例为84.4%,而认为自身基本权益有保障比例仅为15.6%。在调查过程中,反映最多的是很多用工企业经常出现违反《劳动法》情况,如强迫工人超时延时工作而不支付或很少支付相应报酬;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缺乏应有的安全保护设施、基本权益经常遭到侵犯等一些问题。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工作时间较长的特点,使其缺乏对就业所在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尽管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却无法和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成果。

(三)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前途有限

从表2可以看出,有高达94.4%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职业没有发展前途,只有5.6%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职业有发展前途。令人担忧的是,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认为,目前的职业没有发展前途的比例高达62.8%。由于文化水平低和缺乏技能培训,很多农民工只能就业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岗位层次低、工作性质单调,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被定义为或等同于“无技术、无地位、无前途、无保障”的四无职业。加之所在企业不能提供进一步技能培训和其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培训,农民工个体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职业没有发展前途,对工作的满意水平较低,进而产生了职业挫折感和失败感。这将影响到其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对于其本人、对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

(四)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偏低

根据对企业访谈情况看,全部企业都以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或以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水平招聘农民工,农民工要想获得高工资就必须经常加班、增加劳动时间,否则只能得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收入。目前,全国各地区的最低月工资水平都低于2000元,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后,其实际收入就更低。尽管农民工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短缺,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一群体供给总量过剩的局面,劳动力市场结构仍然是买方市场。因此,在工资水平决定上农民工基本没有定价权。除了收入水平低,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也较长。在受访的85家企业中,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其中,50%以上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0小时。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偏低既不利于人力资本快速积累,也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并最终降低农民工就业质量。

(五)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农民工就业总量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失业和就业不足,并且就业增长缓慢

众所周知,由于统计困难以及其他原因,我国一直缺乏农民工失业人数的准确数据。尽管如此,根据经济学中奥肯定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其失业率之间呈现出反向变动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国目前总体的就业弹性为0.1,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可见,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人数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在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很多外资代工企业以及季节性就业部门表现明显。同时,对企业调查走访表明,经历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一批企业倒闭后,现有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目前没有扩大规模、增加工人使用计划,因此,就业增长比较缓慢。

三、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一是可考虑在中小城市尽快实施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居民居住证制度,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大城市实施。可以居住年限、对所在城市贡献等指标为条件向外来务工人员颁发城市居民居住证,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并以此替代原有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工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促使他们从心理上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三是在居住证管理基础上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和就业等方面权益平等。

(二)加强农民工就业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

我国农民工总量庞大,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在这种买方市场格局下,农民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劳资双方关系不平等,企业在雇佣、使用和解雇农民工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造成工人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因此,必须实施就业保护以减少和杜绝企业用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劳动监察部门是就业保护的实施主体,要以《劳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依据,对企业雇佣和解雇农民工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防止随意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大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可以考虑在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进行公益性质的实用技能培训。在农民工流出地,当地政府在现有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阳光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教育投入和技能培训投入,聘请科研院所师资、企业技术骨干,针对农民工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坚持注重实效、实用原则,逐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在农民工流入地,当地政府可以财政补贴方式利用现有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实用技能培训。从长期来看,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和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责任编辑:闫春英)

作者:张庆

第三篇:农民工群体就业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两个一百年,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提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一次的重视,所以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机会。然而对于为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民来说,无法在就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或者自身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但在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因为其群体的弱势,无论是就业方式,还是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都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也用来支持“助业通”APP项目课题。

关键字:农民工;就业;问题

1 前言

就业是国家大计,民生之本,关系着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国家和党的目标。研究农民工就业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工就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故本文借项目,推动“助业通”APP项目的开展。

2 农民工就业现状

笔者在设计“助业通”APP的过程中,通过走访城区各个就业中心,人力资源部门、劳务公司进行访谈,得出以下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2.1 就业分布

我国农民工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情况是逐渐变化的。在1990年以前我国农民工未脱离第一产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1990年以后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腾飞,我国农民工的主要就业方向转向了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农民工的就业方向转向了住宿酒店服务业、快递业等行业。但是综合来说,我国农民工的就业主要集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流动性较大。

2.2 就业性质

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多,城市农民工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主要包括的是普工和农民工。由于这部分人口的知识匮乏和综合素质低,导致就业的岗位选择空间少,再加上现在国企和集体企业的下岗人数的增加。由于下岗的职工大部分都是能力一般,且不是技术人员,无法从事一些技术类的工作。导致现在很多工作,都没人干,而这些农民工也有很多会找不到工作,导致有人没工作。造成了弄明工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3 农民工就业主要问题

3.1 被动性流动就业

农民工从城市转向农村使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会使许多农村出来的劳动力难以适应,从而找不到工作,而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冲击,城镇的劳动力也会受到波及,使得城镇出现了农村失业人口和城镇失业人口。而制造业企业开始走向智能后,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就开始慢慢减少,而具备高技术水平的技能工人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多。这些技术是普通农民工本身并不具备的,所以导致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虽然不多,但是其功能性让他们有着更高的竞争力,所以导致技术工人们供不应求,而普通农民工的就业只能向更低端的岗位上流动。

3.2 基本权益难以保障

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后,由于户籍及相应从事行业的用工模式的限制,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各项城市社保福利也不享受。农民工在发生欠薪、工伤等不公平的待遇时候经常不知道如何解决,同时相关社会部门的关系和帮扶也不够,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也使农民就业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

4 农民工就业对策

4.1 创新农民工相关就业制度

政府要发布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鼓励政策,以及对现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补贴。人力资源机构的增加,有效的解决目前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过少的问题。增加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缓解现在劳动力市场里面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作的压力,可以迅速的让劳动者找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节省双方的时间等成本。有利于企业找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信息。对劳动力市场消化劳动力有很大的帮助。建立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专业,要大型,一方面劳动者可以快速的找到人力资源服务机構,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机构大型,它的工作者就多,这样工作人员多就可以服务更多的劳动者。从而解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劳动者相对过多,和给劳动者和企业双方供需信息匹配过慢的问题。

4.2 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就业环境的稳定,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持就业环境的稳定和为农民工打下就业的基础。要按《劳动法》及其配套的规定,使每个农民工都能够享受到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权益,使其在脱离公有制企业后再加入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为农民工之后的再就业打下基础,使再就业能够在社会的保障下进行。同时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非国有企业的数量,使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接收更多农民工人员。

5 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研究,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所以推动“助业通”APP项目有重要实际意义,这不仅可以让再就业者能够及时发现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对自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会让企业招聘到更有能力的人才,信息交流网络变成再就业者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达到双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闫妍.智能制造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出路[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30(3):64-68.

[2] 李国.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J].决策探索(上),2020(10):32-33.

[3] 刘丹,雷洪.就业质量、相对剥夺感与农民工的地位层级认同[J].学习与实践,2020(9):85-97.

[4] 董峻.国家将创造更多条件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J].劳动保障世界,2014(25):20.

[5] 赵明霏,冯婧.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20(9):102-111.

[6] 杨李喆.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打好服务“组合牌”[J].工会博览,2020(25):14.

[7] 杨正雄.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D].吉林大学,2020.

作者:高婷 王伟佳 鲁欣怡

上一篇: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