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2022-07-21

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温饱的环境中长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干不长、频跳槽”,稳定就业难实现。笔者曾经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比例只有17%,超过80%的人频繁换工作。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大部分是春节后便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有自身的成长积累。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就会成为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待遇要求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与电视、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外部和城市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差异。他们不单纯需要稳定的薪资,更多考虑劳动环境、发展空间、文化生活等方面因素。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是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而在工作耐受力和吃苦精神上远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妻。他们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更大。

四是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影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所在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不利于就业和个人成长。

五是社会保障不全面。近年来,由于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目前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相对不稳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均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保障水平极低的保险,而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面临着很大的失业风险,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后将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中获得较少的份额,不利于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二、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的就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公共预算,从根本上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一方面,要在就业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要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限制,实现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服务上实现城乡平等,面向所有城乡劳动者,积极提供全方位、平等的就业服务。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困境。一方面,要提高用工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工资标准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尤为重要。建议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劳资双方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增强农民工在工资分配中的话语权,完善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改进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员工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欠薪治理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和维权意识,依法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事件。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凡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律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三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促进其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农民工身份、工作的转化,而且要在质量上实现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消除政策性歧视和排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条件,农民工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妥善处理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收益。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能够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公寓,用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租得起、住得下、留得住。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民工,除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传统培训项目,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培训、心理培训等,多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素质就业。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岗前有培训、在岗有提高。

五是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选择、技能培训和岗位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城市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要求了解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偶尔有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职业规划没什么用处,致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等现象,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另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哪家企业收入高就往哪里跑,盲目跟风,由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 参考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 教育 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1]。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 政治 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2]。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 经济 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 网络 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 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 农村 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4],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 科学 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 中国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 历史 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5]。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 法律 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6]。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为了该计划的实施,河南省将安排培训补助资金5 000万元。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一、 摘要

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三、 论文内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网络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历史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2.4政府牵头,实行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对接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调控作用,建立城市和乡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的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高效、快捷、及时、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民工供需情况,实现省、市、县劳动力资源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实现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紧密联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其求职成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各地政府间要建立健全促进区域间青年劳动力转移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力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做好人力资源的共享与对接,开发人力资源和就业需求对接市场,以及网络化的培训和招工市场,为人才的培养、输送搭建绿色通道。

2.5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新生代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作为个体太分散,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谈判的能力,缺少来自组织的力量。目前,农民工组织主要是通过“同乡会”的形式进行,当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容易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建立联合工会。新生代农民工更加追求自由与自我享受,在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易跳槽,流动性更强,调研发现第1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40%之多,其第1次工作一般3个月就辞职。因此,政府应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协助其通过集体力量和用人单位进行谈判,改变自身在维权中的弱势地位。

2.6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或从事农业就业

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一方面,县乡政府应发挥作用,制定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其回乡创业。如给农民减免税费,发展农村信贷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互助基金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县乡政府应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即带领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利用一定的工程设备,克服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形响,进行反季节种植(养殖)。设施农业收入较高,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为其就业提供了可能。设施农业不仅效益高,而且能够安置大量的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效率,可以提高农业就业的潜力。如河南省汤阴县重点发展禽肉加工、粮食加工和食品添加剂制造,解决当地农村近万人就业,乡镇农民工大都返乡进场就业,极大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就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群体,其能否顺利的转化为城市市民成为了我国城市化的重点。但是我觉得我们并不能简单的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社会不单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不意味着城市化只是单一的规模和区域的膨胀,从它的主体来看,它给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贡献价值和技能的舞台,在台上每一个人都尽其所能地展演他们生动的戏剧,在一个没有歧视的公共空间内寻找自我生存的价值。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才是城市化所迫切需要的;也只有这样,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

第四篇: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2012年苏州市农民工工作调研论文

如何疏通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节

费学强 陈 洁 王 斌

【摘 要】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进入2011年,“缺工”、“抢人”,这些类似的词一直充斥在我们面前,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统计,这些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进入2011年,“缺工”、“抢人”,这些类似的词一直充斥在我们面前,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成长和“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步退去,如今“用工荒”形势大有预演预热之势。“缺工”现象业已常态化,原因究竟是什么?

每逢春节前后,全国许多地方“缺工”呼声迭起。我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自然也不例外,区域内部分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窘境,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加。调查显示,2011年我市企业用工总量在80万人左右,节后各类企业新增用工和补充节前流失用工需求预测有1.2万人左右的缺口,主要缺工对象是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对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千方百计为“用工荒”出谋划策,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招工,主动应对“用工荒”,做到了用工不“慌”。

一、“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特征

当前,企业缺工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但是这一群体在就业观念上与上一代农民工差异较大,他们属于发展型农民工,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和应得的各类保障。该群主的主要特征主要有:

(一)职业生存需求提高。当80后也迈入而立之年的时候,90后打工者冲进了城市的求职大军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把外出务工作为谋求发展的途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择业要求较高,除了薪酬待遇要求外,他们重视劳务关系、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作时间等综合条件,看重劳务付出与劳务报酬的对等,对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自己的要求。

(二)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一般来讲,待遇既包括薪水工资,也包括其他福利和工作环境、精神生活、发展机会等软件。我市在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2200元左右,低于周边地区。2011年,我市调整了基本工资,大多数企业提高了工资待遇,全市60—70%的企业涨幅达到15%—20%,部分企业提高了30%,但是上涨幅度还是跟不上生活成本提高的幅度,城市生活成本普遍较高,丧失了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西部地区也加入争抢“新生代农民工”的饭碗行列。年初,我市就组织企业到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河北、贵州等省为企业举办现场招聘活动,虽然为企业招到部分员工,但当地政府和当地用人单位纷纷开出较高薪酬,竭力留住当地人员,对我市引进人力资源造成一定压力。

(三)工作更换频率偏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大部分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中,88.2%的人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其工作满意度较低。

(四)职能要求不完全匹配。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尽管他们受教育年限比他们的父兄普遍更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重尚不足四成,大多数只能从事低端岗位的初级劳动,缺乏专业技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与

2 城市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本领,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许多企业急缺大量熟练工和技术工,但是多数务工人员缺乏相应技能,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二、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动态监测重点企业。为进一步缓解企业“缺工”问题,抓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工作,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建立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控制度的通知》和苏州市工作要求,我市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大小、利税贡献度、容纳就业人员等指标,将年税收净入库超过3000万元等相关指标的企业确定为市人力资源服务的重点企业,并对这些企业的缺工、用工情况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此外,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重点企业缺工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重点企业的空岗报告制度,利用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应聘资源,为缺工企业服务,同时利用毕业生就业服务资源和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劳务合作基地的资源,为缺工企业推荐好人才。

此外,吴江还根据重点企业的用人需求,发布岗位需求情况信息和求职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提供匹配服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素质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缩小求职者和招聘企业的需求差异。

针对长期空岗数量较大的重点企业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协助企业查找原因,分析岗位工作水平,指导企业在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招人、用人、留人”方面调整工作思路,积极营造和谐用工环境。

(二)招工阵地积极“前移”。为了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我市结合自身情况,及早谋划,在春节前就对各企业的用工需求作了统计,并利用返乡务工人员高峰期广泛宣传,竭力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农民工。早在年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以电视广告、横幅宣传、手机短信、海报、宣传单为载体,第一时间将招工信息发布到各镇区、社区、村。同时,“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也在全市范围内火热开展,企业招聘进校园、巡回招聘送岗位、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开设网络招聘专场,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充省外劳务基地。如今,在江苏省内进行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因此,我市加强了与省外职业院校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企业提供招聘对接平台。今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与固原市农业学校、广西桂林技师学院、贵州罗甸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榆林能源工程学校、四川警安职业学院等学校建立起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引进人数5000余人。此外,我市还将招聘工作直接带进了职业技术院校校园,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的交流与洽谈,促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公司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劳务合作,为我市规模化、长期化、稳定化的引进合格“新生代农民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在目前形势下,必须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重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缓解企业用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以市场为载体、职业介绍、人力资源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市、县(市)、乡(镇)、社区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发展民间培训机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是他们和城镇居民享受同样的就业服务,同时要继续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当前,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大量的农民工和企业低端岗位的工人需要接受培训以提升技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届时,企业不再需要大批综合素质不高的、工人从事简单、机械、程序化的操作性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培训力度,整体提高自身素质。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要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要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的技能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首先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培训考核及资金监管办法,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三)建立公平合理保障机制。当前,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公平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合理的“新生代农民工”薪酬制度,平等的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和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合理分享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不断的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稳定保证和基本渠道。

(四)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采取各种措施,逐步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入户门槛,在为城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和购买城市房屋的投资型入户等制度的基础上,把在本市居住多少年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入户制度也纳入进来,直至条件成熟,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和地域划分,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起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对于缓解企业“缺工”现象有着重要抑制作用。

“贡献在城市,保障靠农村;年轻在城市、养老回农村。”是中国农民工城乡“候鸟”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崛起的“新生代农民工”似乎不在愿意再做一只“候鸟”,而是更愿意将城市作为永久的栖息地。解决上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于缓解企业“缺工”有直接作用,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以更加公平、正义之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新生代农民工”谋出路,为全市企业用工提供保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现状

摘 要:解决就业难题,重在“转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主体,并将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而长期存在。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独有的特征,分析其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展望其未来转移就业的的趋势。这对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策;未来展望

劳动力转移理论始于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农业部门的排斥力和工业部门的吸引力交互作用的结果。[1]托达罗认为,影响农业劳动者迁移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二是预期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可能。[2] 今年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又一次提到“就业”:指出解决就业难题,重在“转移”。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代现实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毋庸置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第一代农民工正在“隐退”,而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2010 年1 月31 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其就业状况如何以及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状况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新生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转移的速度也逐年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至2009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总体农民工比例约为61.6%,据此推算,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l亿人左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有关专家将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3]其实“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上,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家庭规模的缩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有别于上代农民工。在未进入城市打工之前,他们已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2005年3月1日,教育部举行记者发布会,公布《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到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6% ,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 1%。同时, 由于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大众传媒的兴起, 新生代民工有机会通过媒体了解、感知外部的世界, 视野、信息、观念等都有所开阔和变化。和父辈较为保守的思想观念不同, 新生代民工更注重个性独立与张扬, 对土地的依恋在逐渐淡化, 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则远甚于父辈。新生代民工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一是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 二是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化、实用化; 三是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道德认知、政治意识、社会评价、情感态度上已和传统农民“诀别”[4]。

(二)偏向于选择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职业

在行业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5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5]比较易知:4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三)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怨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四)从打工动机上,“入城”动机明显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的动机和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农民工的工作目标就是赚钱来贴补家用,有钱赚就在城市打工,没钱赚就“打道回府”。他们对于城市的依恋并不强烈,“生存理性”统治着传统农民工的精神世界。而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满足于生存和赚钱,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渴望能够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地生活。城市的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是贫穷落后的农村所根本没有的,城市人的穿着、生活以及休闲方式令新生代农民工艳羡不已, 同时也深深地刺激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6]数据对比

1 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单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融人城市、追求归宿感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民工作为正在崛起的阶层,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上一代农民工已有所区别,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已有所增加。但新生代民工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与现有制度不相适应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年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依靠一整套制度,包括户籍、社会保障、福利、劳动就业、人事、组织、教育、财政、住房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等,从总体上将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分离开来,形成了对市民的保护和对农民工的排斥。使得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不平等和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目前,以国有经济原有福利为标杆的体制几乎原样照搬;以民营为主的中小企业及各类民间服务组织不是以压低工资剥夺农民工福利,就是为规避风险,以无合同或变相合同来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经济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城市意义上的公民。[7]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需求与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不相适应

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并且尽可能地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之中,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者文化技能要求的提高,正在变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甚至愿意自己花钱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在主观上已经明确意识到专业技能对他们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的影响,也意识到他们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主观上有着对技能培训的强烈需求。

虽然,近几年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进展很快,农民工培训逐步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实施了具体的培训计划与工程,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雨露计划”等。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尤其是农民工培训主体多样化,但培训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监管乏力,造成农民工培训质量低下、技能提升有限,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不能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造成人力资源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三)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

2 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四)侵害新生代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 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8]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9]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

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成了空话。

四、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后危机时期”的艰难复苏阶段,而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之后亦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2009年末至20lO年初,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正陷入用工短缺困局,普工和技工的同时短缺已成为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10]20lO年3月至5月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深圳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了农民工自杀事件,自杀者年龄都在20多岁。这些现象要求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全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特征与管理方式的变化,以便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指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11]个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将出现地区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

随着人口状况的变化,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呈不断降低的趋势。国内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劳动力市场将经常出现各种短缺现象,特别是结构性短缺现象。[12]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短缺;部门性短缺;劳动力技能和年龄结构性短缺;工资趋于上涨;劳动关系和劳动市场的规章制度将向有利于劳动者变化。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上的体现。

(二)农民工流向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

虽然沿海地区仍将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向地,但是由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产业升级,将成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转移的地区,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会有所提高,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而且,随着城市生存成本的上升,大量的农民工将不再以大城市、中心城市为自己的首要选择,中西部地区的

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将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对象。

(三)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各大城市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势下,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将面临变革。低工资、机械化、军事化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及难以融入城市的残酷现实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之间的鸿沟成为劳资紧张背后的压力源头。[13]富士康事件之后,各大城市纷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导致实力弱、低层次的企业被慢慢地淘汰。而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不仅会从人力资源战略上考虑,以高工资、高福利及更好的发展前途来吸引员工,同时会增加技术、资本投入,改变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四)农民工素质升级应与产业升级同步

劳动力价格上升是大势所趋。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不仅要求企业的管理体制满足新一代的需求,也要求劳动力素质升级应与产业升级同步。应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质量来替代数量,提高农民工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为了其转移就业过程有序、稳步地推进,应该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进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转变其培训重点和内容,要加强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的联系,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通过城市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凌,李新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12) [2]许凌.宁夏扎实推进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工程[N].经济日报,201l-D2-26. [3]钟玉明.新生代民工呈现“三高一低”新特点[EB/OL].新华网, 2005-07-12. [4]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

[5]刘丁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10) [6]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0,(1) [7]李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瓶颈与就业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 2010,(12) [8]龚红莲.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9]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10]吴强,刘小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 [11]阳芬.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的社会学视角与预防措施——以深圳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0,(11)

[12] 黄陵东. 结构性制约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自致路径[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1,(1) [13]闫翅鲲,张立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上一篇:形容心情伤感的词下一篇:新时代的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