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的编制

2022-09-12

人际容纳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是在人际交往或接触过程中, 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维方式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容纳在国内又被译为接纳、接受、认可 (陈小异, 2002) 。

在我国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背景下, 大学生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人才竞争的加剧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会、学校、家庭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 使得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比较的概念, 认为人和人之间是要竞争的, 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 形成各种人际关系障碍, 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容纳, 影响其心理健康。

我国关于人际容纳的研究并不多, 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关研究缺少测量效度考评, 多是国外的类似研究的验证性重复研究, 效度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统计方法简单, 多为描述性说明, 难以揭示内在规律。同时, 前人在研究人际容纳时, 多采用Fey在1955年编制的《容纳他人量表》 (Accepance of Others) , 但是此量表是适用于外国文化背景的, 并且缺乏重测信度方面的资料, 也没有关于效度的报道。是否能将它直接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 有待进一步考察。我国也有学者在2002年编制了一套《人际容纳量表》, 但是量表中的题项涉及到了对亲人 (如, 父母) 的容纳。而在大学校园内, 大学生在本群体中的人际容纳状况如何, 却未有相应的测评工具, 所以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将编制一套《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 以探究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具体情况,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问卷维度的构建及项目编制

根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搜集的信息, 参照国内外已有量表, 主要是使用较多的F e y (1 9 5 5) 编制的《容纳他人量表》和陈小异 (2002) 编制的《人际容纳量表》, 及已有研究中关于人际容纳研究成果, 编制了《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 用以考察大学生的人际容纳。问卷共29个题项, 采用Likert自评式7点等级记分, “完全符合”记1分, “很符合”记2分, “有点符合”记3分, “不置可否”记4分, “有点不符合”记5分, “很不符合”记6分, “完全不符合”记7分。个别题项为反向记分。

访谈及开放式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你会在哪些方面接纳 (认可、承认、认同) 你自己?你可能会怎么做? (2) 你会从哪些方面接纳 (认可、承认、认同) 他人 (同学或朋友) ?你会怎么做? (3) 对别人是否接纳 (认可、承认、认同) 你, 你是通过什么方式 (途径、办法) 感知到的? (4) 近一周来, 对自己的才华、能力、外貌、身体状况等的综合评价是如何? (5) 你对目前自己的才华与外貌等满意程度如何? (6) 你不与某些人交往的原因是什么?请尽可能多的写出原因。

1.2 问卷的预测和修订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不同院系的大学生, 抽样中考虑了年级、性别、专业等的比例问题, 共发出问卷6 0 0份。回收有效问卷456份, 占发出问卷总数76.00%, 其中大一学生134名, 大二学生115名, 大三学生109名, 大四学生98名。测试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被试认为表述不清, 难于理解或有其他问题的题项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共17题, 其中选择偏好4题、理解3题、敏感3题、感受3题、阿Q精神4题。

一个月后对一年级的30名被试 (男生、女生各15人) 进行重测。

2 结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析后删除12个低鉴别力的题项, 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 M O检验值为0.737, 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745.152, 显著性水平为0.000, 结果说明变量内部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 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所包含的17个题项做主成分因素分析, 然后进行正交旋转, 结果表明5个主要因素 (特征值大于1,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0.454%) 能较好地代表该问卷的因素结构。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因素1:主要反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对于要与什么样的人接触、容纳什么样的人, 是否有自己的标准而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偏好, 因此命名为“选择偏好”。

因素2:主要反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是否能够谅解和体谅他人, 客观看待他人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 尊重他人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 因此命名为“理解”。

因素3:主要反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有利益冲突时, 对他人是否会提防和怀疑, 敏感而不具有亲和力, 因此命名为“敏感”。

因素4:主要反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由于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对自己的容纳和接受程度的不同, 甚至有些大学生会自我回避, 自信心不足, 对自己的容纳水平不高, 因此命名为“感受”, 3个题项全都采用反向记分。

因素5:主要反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为了保护自尊所采取的归因方式, 将自己与他人的得失, 或是当个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 将错误归咎于自己还是他人, 因此命名为“阿Q精神”。

由此, 经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 保留1 7个题项, 由这1 7个题项构成正式的《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

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析后的17个观察变量构成样本的相关距阵, 作为LISREL 8.53模型检验的基础。

应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评价理论模型的适合性时, 采用模型的拟合程度作为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 χ2检验, 一般用χ2/df作为替代性检验指标。χ2/df的理论期望值是1, 越接近1, 则越好。一般公认的模型和数据的拟合指标为χ2/df<5。 (2) 拟合指数, 常用的拟合指数有R M S E A、N F I、N N F I、C F I、G F I和A G F I, 它们的数据值在0-1之间。一般认为, 如果RMSEA在0.0 8以下 (越小越好) , N F I、N N F I、CFI、GFI和AGFI在0.9以上 (越大越好) , 那么, 所拟合的模型就是一个“好”模型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2 0 0 4) 。本研究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列出的各项拟合指标说明模型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表明本研究对大学生人际容纳的理论建构是可行的。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3.1 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在一致性系数α (同质信度) 和稳定性系数 (重测信度) 作为问卷信度分析的指标。结果显示, 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的各因子及问卷总体α系数在0.5696~0.8438之间, 间隔两个月重测, 稳定性系数在0.5586~0.8326之间, 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因此本研究所编制的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2.3.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所得的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的题项直接源于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的结果, 并结合了对大学生的个别访谈和专家意见编制, 从而保证了问卷题项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实际情况, 所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因素分析看, 问卷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3 结语

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本研究结合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提出了大学生人际容纳的理论构想。在问卷编制过程中, 遵循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的各因子及问卷总体α系数在0.5696~0.8438之间, 表明项目内部一致性程度比较高。重测的稳定性系数在0.5586~0.8326之间, 考虑到前后两次施测条件的不完全一致和被试的心理状态的差异, 问卷的重测信度还是比较满意的, 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效度方面, 由于问卷的题项结合了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个别访谈和专家意见, 所以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因素分析得到的人际容纳包含5个维度, 分别是选择偏好、理解、敏感、感受、阿Q精神。其中, 选择偏好是反映大学生对于要接纳或排斥什么样的人是否会根据一定的标准, 而不是根据个人偏好;理解是反映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 对于他人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的理解和判断程度;敏感是反映大学生是否让人感到容易接近, 对他人提防和怀疑的程度, 这一维度与现在强调个人隐私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感受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是指向个体内部的;阿Q精神反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的归因倾向, 是与保护自尊相联系的。可见这5个维度最大程度地反映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实际情况, 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

总体而言, 问卷基本达到了编制目的, 可以用于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容纳状况, 但是, 为使问卷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还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摘要:编制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参考已有文献, 结合开放式调查, 编制大学生人际容纳问卷。经因素分析, 问卷由选择偏好、理解、敏感、感受、阿Q精神5个因素构成, 累积解释率为50.45%, 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均在0.55以上,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问卷的理论结构模型拟合符合测量学要求。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可用于大学生人际容纳的测量。

关键词:人际容纳,问卷编制,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陶国富, 王祥.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5:56~57.

[2] 蓝劲松.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对其自我认可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3) :31~35.

[3] 李宏翰, 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哲版) , 2004, (1) :116~118.

[4] 李闻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12~113.

[5]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7月, 42~45.

[6] 陈小异.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2002, 6~8.

[7] 陈小异.师范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3 (4) :87.

[8] 邹汉, 周晖, 周燕.中学生友谊, 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8, (1) :21~23.

[9] 汪向东,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2:189~190.

上一篇:机电安装在工程造价中的分析探讨下一篇:“正能量”视域下提升高职生心理资本的对策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