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自我的人际关系论文

2022-04-30

【摘要】幸福是个体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身体自我的人际关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身体自我的人际关系论文 篇1:

田径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如何在锻炼其强壮体魄的同时健全其心理素质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我国近些年的高校田径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在很大程度上轻视甚至是忽略了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加强田径运动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田径训练;大学生心理;影响

一、前言

田径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均将田径运动作为主要项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田径运动都受到体育爱好者深深的喜爱,尤其是大众体育,很多人把跑步作为全民健身的手段,并且在锻炼过程中增进人体健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田径运动对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品质、改善人体机能、增加人体免疫力和耐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从健身的角度来看,田径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促进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则可以延缓衰老。从整体上来说,田径运动除了强健人的体魄之外,对于锻炼人的心理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在参与田径运动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发育得到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得到进一步健全。而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人类健康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指的身体上没有缺陷和疾病,同时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应该是完整健全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心理的正常发育和人格的妥善培养。因此,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关注身体和生理机能的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同样的,根据WHO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的界定,人类的心理健康应该是指的身体、智力与情绪相互协调;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虚心克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产生幸福感;在从事的工作中能够从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整个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更加有效率。田径运动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且对于世界和人生有了自身的认识。在这时候,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严肃的,甚至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大学生往往在情感与理智、独立与依赖、开放与封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感到困惑甚至迷失自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学习、生活的焦虑,对于人际交往的不知所措,在物质消费上的攀比和从众以及由于恋爱给自身带来的其他困扰。

对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是正常的智力水平。这一点不必细说,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都应该是正常的。其次是较为稳定健康的情绪。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情绪波动上应该得到控制而不能任性使气为所欲为。再次,大学生的人格应该是完善的。对于自我和身边的事物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社会事件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对于生活能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对于自己的行为能够与心理相协调。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对于健全人际关系以及坚强意志品质的要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稳定且广泛的,既有老师、同学的广泛交往,又有知己哥们儿的深厚情谊,同时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无论在何时何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都应该是坚决果敢且坚忍不拔的。

为了能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大学体育活动和课程中不断引入田径训练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田径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全面的、持久的。

三、田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消除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的交互影响往往会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近些年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以及其他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社会事件诸如马加爵事件等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据教育部资料统计,上海高校2003年自杀22人;湖北高校2003年自杀38人,死亡24人;北京高校2003年半年中自杀15人。除影响较大的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事件、大学生杀手马加爵事件等外,2003年4月,浙江大学农学系一毕业生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持刀杀死一名负责招录工作的经办人。

田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能够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上。通过田径训练,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包括经常出现的抑郁、苦闷、烦躁、沮丧等不良情绪都能在田径运动中得到缓解和释放。通过转移机制、内啡肽释放机制等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已经被大量实践所证明了其有效性。

2.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田径运动有着统一的评价标准,其竞赛规则也都是公开透明的,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时,可以享受到平等地追求真善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权利。自然而然地,大学生原本所被动接受的“他律”变成了“自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形成坚持不懈、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团结意识以及纪律意识都是很好的锻炼。

3.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由于田径运动多以集体形式出现,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时可以有效地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处理矛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同时,田径运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社会竞争的一种模拟,在运动中大学生能体验到挫折后经过自身努力而成功的喜悦,处于劣势时通过坚持不懈而实现超越所带来的满足,将原本认为不合理的训练方式通过自身实践而证明其合理性给自身带来的冲击。

因此说,大学田径训练中,教师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通过这种身体的体验去感知社会、了解生活,并且引导学生将在运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升华到信念和世界观的层面上,让运动员的心灵通过田径运动得到陶冶、心理素质通过田径运动得到提升。

四、结论

本文中笔者针对我国目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究。首先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的高校田径教学进行了概论性的论述,接着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分别给出了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吕慧敏,刘刚,张海龙.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适宜运动负荷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4).

[2]乔柱.田径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效益影响的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蔡衍,姒刚彦.湖北省U-17年龄组男子足球运动员比赛前后心境变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4]翟贤和,丁利和.高校田径运动队队员与普通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5]章晓俊.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心境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6]郦楠,丁利和.系统田径运动训练对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5).

[7]肖军,刘勇.大学生业余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以咸宁学院田径队为例[J].企业导报,2009,(11).

[8]屈培培,张颖.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境影响的比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6).

作者:孙荣江

大学生身体自我的人际关系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幸福指数研究

【摘 要】幸福是个体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本文使用Campbell等人编订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大学的大学生施测,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结果显示男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的幸福指数,理科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的幸福指数,大一学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大四学生的幸福指数,其他年级两两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均值显示随着年级增高幸福指数的均值在下降,在家庭来源中,各组幸福指数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均值农村大于城市,城市大于乡镇。本文探讨了这些数据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指数;人口统计学

一、问题提出

幸福指数是将人们的幸福感数字化,它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客观取向,例如经济、职业、社会、环境等,一种是主观取向,强调的是对幸福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本文的研究属于主观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评价。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对幸福感进行测量,有的是提问简单的问题“总的来说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有的是编制幸福感指数量表,代表性的有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有的使用其它的方法,例如生理测量法的测量激素水平和认知测量法的测量快乐与不快乐的事件记忆等。而到现在提出了整合的理念,既要注重测量幸福感的外在因素如社会支持和文化等因素,又要注重测量个体内部机制如人格和自我接受等因素。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测量和理论研究也开展起来。首先,除了使用和修订国外量表外,国内也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量表,例如吉楠等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提取了八个因子,分别是“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精力、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和家庭满意”[1]。其次是用量表施测,有的是用量表直接施测,例如宋霁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2];有的是测量某种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例如杜军研究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有的则是测量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的中介因素,例如严标宾等研究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再次是研究大学生幸福感的干预方法,例如有的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有的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干预,通过六到十周的干预,实验组的幸福感获得了显著提升,而对照组的主观幸福感未得到显著改善[5]。除此之外,有些研究者还研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差异,研究显示,个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主要由情感体验预测,而集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由情感体验和外在准则共同预测,且两者有几乎相等的预测力。另外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满意感和个人自由在个人主义文化强的国家比在个人主义文化弱的国家更能预测生活满意感[6]。而比较中国和美国发现,在东亚文化中人们不仅生活满意感的理想水平更低,而且他们对积极情感的评价也比美国文化中的人们更低[7]。

本研究运用专业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省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说明,这对于研究安徽省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安徽大学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文学院和社会与政治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量表473份,回收有效量表406份,回收率为86%,无效量表的主要原因是填写不完整。发放量表基本上做到性别、年级、学科和家庭来源人数匹配。

(二) 测量工具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Campbell et al,1976),用于测量大学生群体所体验到的幸福感程度。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由八个问题组成,第二个部分是生活满意度问卷,只有一个问题。每问为七级评分。总分的计算需要把总体情感指数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量表分值范围的分布从2.1(最不幸福)到14.7(最幸福)。

(三)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结果

(一)大学生幸福指数总体均值

经过统计得出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为10.60,标准差为2.88。因为Campbell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在国内没有常模分数,所以我们只能从分数范围来看,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和国内的很多研究基本一致。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男生幸福指数均值显著大于女生幸福指数均值,t=1.058,p<0.038。

(三) 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理科生幸福指数均值显著大于文科生幸福指数均值,t=2.496,p<0.000。

(四)不同年级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幸福指数均值显著大于大四学生幸福指数均值,F(3,402)=3.415,p<0.011,而其它两两比较均不显著,但是从均值来看,大一学生均值大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均值大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均值大于大四学生。

(五) 来源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来源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指数两两比较均不显著,但来自农村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大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来自城市大学生幸福指數均值大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

四、讨论

(一)大学生幸福指数综述

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李文华等人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均值要高于常模[8]。刘天月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处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略高于中等水平”[9]。而曹怡等人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0]。这与大学校园提供较好的软硬件条件,自由宽松的文化气氛,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更广阔的视野范围,众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调节有关。

(二) 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性别比

安徽大学生中男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这个结果和有的研究一致,但也和有的研究不一致,例如凌东山的研究显示,西南地区女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11]。关于大学男生幸福感大于女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产生使女性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更脆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男生有更强的行动性特质,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学习和职业目标,更强的成就动机和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两者之间来看,还有用生物学现象体现社会学现象的身体映象。因此我们可以从生命意义、身体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幸福指数性别差异进行探讨。生命意义是由弗兰克提出的,指的是人类有求意义的意志,人们的生活需要目标和意义,生命意义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陈秋婷等人的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幸福感指数量表分数显著正相关,大学男生的生命意义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生较女生有更高的成就期望、竞争意识和更高的成就自我评价与成就自信,而女生有一种避免成功的动机[12]。身体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属自尊的身体层面的体验。社会崇尚女性拥有儿童样瘦削的身材,造成女性追求这样的身材。朱从书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学女生对身体不满意的比例比男生显著的高,满意比例比男生显著的低,而身体自我满意的大学生的正性情感和正性體验显著高于不满意的大学生[1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纵时对自己的信心。彭杰等人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男生在自我效能因子中显著高于女生,这与男生本身的性别特点和社会角色有关,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14]。

(三) 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不同专业性质差异

安徽省大学生理科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幸福指数。这和葛腾飞等人的研究一致,认为理工类专业学生幸福感高于文科类学生[15]。这首先和学科性质有关,理科的知识体系是解释自然现象,具备客观性特点,还有很多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感受到知识的掌握和提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而文科的知识体系是属于人类精神范畴,具备主观性特点,偏重于理论知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积累和提高,因此成就感较低。其次和学科就业前景有关,理科知识较实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面向的工作领域较广泛,对理科和文科的工作都能从事,因此社会对理科生认同感和需求量都较高。而文科知识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只能从事文科相关的职业。由于前面两个方面的原因,产生了第三个原因即专业满意度,大学生一般认为理科专业要好于文科,理科生对自己专业较为满意。

(四)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不同年级差异

对于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不同年级差异的结果和李靖等人的研究是类似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组间平均数差异不大,四年级学生幸福指数最低,与其它三组组间平均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16]。张涛的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水平随年级的上升而减少,但未有显著性差异[17]。大一的学生经过努力考上大学,有很大的成就感,对未来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大学校园美丽宁静,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专业和学术视野大大开阔,大学内各种社团让学生有参与其中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到了大二和大三后,根据Brickman和Campbell的适应理论,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一的快乐新水平,曾经使他们幸福的新水平不再使他们感到幸福了。大学生逐渐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学阶段也有很多压力和烦恼。从总的数据来看,从大一到大四,幸福指数均值逐渐下降,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期待不足,即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对走向社会充满困惑和畏惧。

(五) 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不同家庭来源差异

关于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家庭来源统计分析结果和很多研究统计结果不一样,例如刘永恒的研究显示,城市同学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农村同学[18]。但也有研究和本研究一致,例如杨曦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感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19]。本研究显示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幸福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大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大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从晓波等人的研究指出,农村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动机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动机,农村大学生追求未来自我实现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追求未来自我实现[20]。

本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测量,分析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理科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大一学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大四学生,城市、乡镇和农村学生幸福指数差异不显著。本文讨论了结果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这有利于了解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现状。

参考文献:

[1]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1).

[2]宋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3]杜军.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5]祝琳,杨志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16,(3).

[6]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 学,2005,(3).

[7]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3,(2).

[8]李文华,王丽萍,苑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 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7).

[9]刘天月.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

[10]曹怡,李伟强,张颖.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社会支持 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1).

[11]凌东山,王树涛,张德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 别特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12]陈秋婷,李小青.大学生生命意义与社会支持、心 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

[13]朱从书,刘陈陵.大学生身体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8,(1).

[14]彭杰,李向阳.大学生幸福感与心理资本及其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0).

[15]葛腾飞,花银成.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皖西学院学報,2015,(1).

[16]李靖,赵郁金.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试测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

[17]张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18]刘永恒,高占海.不同来源、性别、专业的地方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6,(22).

[19]杨曦.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

[20]丛晓波,郑卓,基于差异的比较:转型期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7,(3).

[责任编辑:马雅兰]

作者:曾维芳

大学生身体自我的人际关系论文 篇3: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沉迷于网络、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时见报端。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生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育舞蹈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展起来的运动项目,是以男女舞伴运用大量身体动作协调合作的运动项目。随着体育舞蹈在社会上的流行,其价值与功能逐渐被大学生所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 情绪 适应社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作为一名大学生智力正常、反应适度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就从大学生情绪、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进行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情绪和社会适应的调节作用

(一)情绪健康的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情绪稳定与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有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1.有一定旋律、节奏的乐曲,有控制脑细胞的作用,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人体各器官活动趋于协调一致,也有助于人体潜能的发挥。体育舞蹈的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且多选择能调动人兴奋性的音乐,产生烘托气氛并激发大学生情绪的效应。体育舞蹈参与者随着音乐的意境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热情奔放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人体通过各种音乐节奏变化塑造出优美的造型和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依次表现出不同的技艺和情感,达到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状态,整个过程充满着乐趣与艺术享受,使体育成了有情感、有灵魂的体育艺术。内心受到艺术的熏陶,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内部体验状态,生理上会处于一种非常协调的状态,心理上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充分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时,人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力的转移,能使其他部分的肌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心情处于愉悦的状态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也随之消失。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感到充实、快乐、心情舒畅、舞伴关系融洽的占到95%以上,感到精力充沛,异性朋友增多的占到85%以上。体育舞蹈以美的动作结构和美的动作创新、人体美态获得诸多魅力而深受大学生崇拜核追求。坚持体育舞蹈训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饱满。所以体育舞蹈对缓解大学生精神上的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有着十分的作用。

随着物质需要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希望与人交流相互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得到理解和帮助,做出成绩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誉和肯定。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和群体特性,使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以及增进友谊的最好形式之一,会使大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得到彻底的解脱,有效改变性格孤僻,克服腼腆、胆小等各种交往的心理障碍,会使人心胸变得更加宽阔,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

2.体育舞蹈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形体分为姿态和体形,体形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姿态是我们平时一举手一投足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舞蹈能促进的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身体姿态的形成,牛仔舞、恰恰舞、桑巴舞培养学生欢快开朗自信的性格,伦巴、华尔兹、探戈培养学生浪漫、优雅的形象和气质。由于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人们对拥有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自身的满意程度会不断提高,同时,自信心也会得到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拥有一个积极的情绪,而积极的情绪对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从而使自我价值感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经常从事体育舞蹈可以减少人体多余的脂肪,有助于形成或保持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体育舞蹈主要运动的肌肉群是肩部、腹部、腰部、臀部等,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经常参加锻炼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皮下脂肪减少,三围更加标准合理,肌肉、骨骼、关节更加匀称的发展。体育舞蹈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身体自我的外表和身体自我能力两个方面的影响,当掌握一定动作技能后,身体形态得到改变,这个体会以的自我反馈的反方式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自我欣赏的意识和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

3.学习体育舞蹈培养大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

大学生毕业,在知识结构上基本上能满足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在对自感适应工作时间的调查显示,70%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内就能适应工作。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对从校园环境一下子过渡到社会环境适应很慢,有个别的毕业生甚至在两年以后还觉得难以融入社会。由于体育舞蹈是两人或多人的合作项目,在跳舞时候只要一方动作不娴熟或音乐节奏不合拍,都会导致动作无法完成,所以学生在练习时不仅要专心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还要有宽容对待他人的人生态度。在集体舞的比赛中,经常更换舞伴、方向、比赛地点,要求学生要不断得学会适应,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意志力以及适应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三、高校发展体育舞蹈的建议

(一)学校应大力支持开展体育舞蹈课,加强大学生体育舞蹈的健身娱乐教育,让其成为大学生娱乐、健身的一种锻炼方式。

(二)学校应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举办舞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三)培养骨干学生,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向竞技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通识教育规划教材编写组.大学生心理健康[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5.

[2]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11.

[3]徐建平.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化.

[4]徐贵玲.我国体育舞蹈对打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2006.4.

[5]马磊.论高校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调节作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申秋燕 陈旭东 文秀丽

上一篇:浅议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民事法律关系法律事实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