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德育

2022-09-11

为使德育工作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重庆市第三十四中学在实施和谐德育中走出了立足儒学和谐德育的新路子。

一、弘扬儒家优秀文化, 创造和谐美好人生是实现“和谐德育”内在要求

重庆三十四中在研习儒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深知, 只有懂智慧、知礼仪、讲忠孝、行仁义, 才是深谙儒学精髓。我们以儒家文化核心范畴——仁与礼为统领, 弘扬儒家文化忧患、乐道、和合、人本、笃行五大人文精神, 吸收借鉴儒家优秀文化, 树立“修齐治平”的理想之道, 设计“三十而立”的人生规划, 陶冶“泰而不骄”的心灵, 构建“仁者爱人”“过犹不及”的为人处世之道及“直谅多闻”的交友之道, 运用“仁智勇省”的君子风范, 创造属于三十四中人的和谐美好人生。

教师更加注重形象, 学生言行更为儒雅。我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形成了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 熟悉传统文化内容, 熟悉教学方法, 有独立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人格魅力的师德形象;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品质的学习形象;具有广博丰厚的知识与开放的知识结构的智能形象;具有精湛的教育技巧与较强的团队工作能力的工作形象;具有端庄高雅的仪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健康形象。学生更加热爱学校、关心学校, 能做到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女生文静淑雅, 男生温文尔雅, 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使用体态语言:微笑、点头、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积极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塑造三十四中学良好的学生形象, 为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高扬儒家人本精神,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是实施和谐德育的切入点

儒家思想涵泳人文关怀。我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 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创设展示自我贡献学校的机会平台, 尝试成功体验, 增进幸福指数。

学校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明天的社会, 未来的社会, 是人文主义精神浓郁、知识经济特征显现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其成员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 迅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我校把“培养既具有传统人文素养, 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优秀中学生”作为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传统人文素养包括立大志、善修身、务博学、思报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优秀中学生应涵盖以下内容:学而不厌, 构建和培养终身学习观念和能力;精益求精, 掌握扎实的现代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优秀中学生。基本内涵为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持续、自主发展。我们的措施是着眼于未来, 着眼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班集体,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良好的关系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和潜能, 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德育工作, 汲取儒家教育思想, 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精选鲜活的内容, 具有吸取力和感染力的手段,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谐发展。

制定了教师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热爱教育事业、思想政治好、教育教学水平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高。基本内容是全体教师都得到发展, 教师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都协调发展。具体策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及内容;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逐步实现专业发展目标;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三、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文化, 是和谐德育的追求

儒家先进教育思想是构建和谐三十四中的基石和泉源, 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与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 寻找到儒家先进教育思想与特色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儒家思想强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从“择邻而居”的故事中我们深知环境对人的教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修建了可容纳60个教学班的综合性大楼和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 配备了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及办公设施和场地等, 加强了学校硬实力建设。

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通过职代会、教代会、工会群团组织, 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反复论证,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校务公开制度, 校务质询制度, 教师专业技术晋升评分细则, 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评优评先的激励评价制度, 充分体现了我校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学校开展儒家优秀文化知识讲座、儒家知识竞赛、构建和谐校园征文演讲歌咏比赛、励志标语征集活动、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设置儒家文化墙等活动, 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充实精神世界, 营造和谐文化。

我校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纵横驰骋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仁爱”的情怀。主流价值观:学思观, 道德观, 实践观, 中庸观, 幸福观, 和谐观, 快乐观等。如快乐观, 快乐是一种美德, 微笑是一种力量, 歌唱是心灵的阳光, 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心态;洁白是温柔的枕头,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微笑力量最大, 爱能战胜一切。

确立了三十四中的员工文化:毋忘在莒, 守正出奇, 方圆做人, 万众归一, 不断创新。毋忘在莒:永远不能忘记一起创业的艰辛和苦难,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珍惜现在, 展望未来。昔日和今天的苦难, 是我们终生进步的阶梯, 是我们终生进取的不竭动力,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路。守正出奇:守住正派之风,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创造奇迹, 掌握未来。方圆做人:为人做事, 该方则方, 该圆则圆。方即是大事要方, 小事要圆;对己要方, 对人要圆。方是做人的脊梁, 圆是处事的锦囊。方中要容得了圆, 圆中要不失方;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万众归一:围绕三十四中的发展目标, 人人事事都责任到位, 扮演好在促进三十四中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角色。学校要发展, 学生要发展, 员工个人也要有发展;别人有发展, 自己也会有发展。万众归一, 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不断创新:一切成绩都已成过去,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要以终为始, 不断创新。创新是生命的延续, 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订了“一训三风”。校训:仁智勇省。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省者不疚。校风:尚德修文、扬善达美。修炼品德, 崇尚高尚道德, 推崇优秀品行。教师修身养性, 师德高尚;学生努力修为, 内化修养;安和修文德, 加强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风尚, 彰显儒教风范;心怀善意, 推己及人, 弘扬正义, 凸显人性光辉, 实现“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厘规;引领师生求真、臻善、达美, 努力构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和谐共生”的和谐三十四中。教风: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心怀教书育人之大任, 情系三十四中之发展,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敬业乐业, 无私奉献, 守望教育人生的美丽。学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终生学习, 兼容并包, “泛爱众, 而亲仁”;学则以疑, 思疑而进;辨明真伪, 甄别良莠;践履所学, “知行合一”。

四、秉承传统文化教育, 积极推进艺术教育, 彰显办学特色, 创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和谐德育的目标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家抓手。三十四中人在儒家优秀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的浸染之下, 攻坚克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办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为社会、为巴南、为李家沱地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中考、高考圆满完成教委下达的各项指标, 尤其是高考成绩在区内同类学校中高居榜首, 有的指标还超过区内联招校。

我校强化艺术教育, 成立了合唱团、美术社会、体育俱乐部、广播站等学生艺术团体, 艺术类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加强国学读本诵读,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形成了艺术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成绩突出。美术教育, 我校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 成绩优秀, 每年参加高考都有10余人美术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音乐教育, 我校音乐社团学生酷爱音乐, 每年参加高考有近10余人上本科线, 高2009级苏祥利参加全国钢琴比赛获金奖。体育教育, 我校田径队参加巴南区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遵循“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文化养校”的办学思路, 通过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激发活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校跨式发展、越式进步, 走内涵发展之路。近两年教师论文获奖超过100余人次, 受各种表彰奖励50余人次, 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超过100余人次。

我校立足儒学和谐育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儒家文化的精髓要义已深入人心, 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并内化为人生修为, 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办学效益明显增加。我校的办学实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褒奖, 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和一致好评。我们将立足儒家优秀文化, 运用学校和谐发展策略, 全体师生将凝心聚力、励精图志,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实现提档升位的创重目标。

上一篇:用科技之“手”调配企业资源下一篇:新形势下教师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