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探析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探析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 公益广告是我国广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由于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够,很多鼓励公益广告发展的措施、管理在实践中遇到了阻力。本文针对当前公益广告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尽快将公益广告纳入我国广告法律体系调整的范围,创新公益广告事业发展机制,整合政府、媒体、企业等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发展公益广告等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公益广告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公益广告;政府主导;公益广告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公益广告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对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但从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的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与政府、社会、公众对它的期望也相差许多。笔者通过近些年对公益广告活动的关注和研究,认为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一、将公益广告纳入我国广告法律体系的调整范围,明确公益广告的法律地位

公益广告要想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制环境,我们现行的《广告法》是1994年颁布实施的,其限定的调整对象和范围是商业广告,并不包括公益广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所以,将对公益广告纳入整个广告管理的法律体系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修改,建议有两个途径:

其一是做彻底的调整,即在《广告法》中明确公益广告属于其调整范围,使《广告法》的第3条和第2条相呼应,并且在其它法规和规章中予以具体规范,形成一个对公益广告监管的完整法律体系。如: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应有明显标志性区别条款;公益广告视应同公益捐款享受免税待遇;禁止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混淆,有违法行为则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要承担法律责任等等。

其二是另行制定《公益广告管理办法》。建议广告行业管理部门完善公益广告管理规章,为公益广告完善的运作机制提供法律依据,用法规来规范媒体、广告公司、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将公益广告纳入规范管理轨道,形成公益广告长效运行机制。

由此,不仅使对公益广告的管理有法可依,又可以解决多年来公益广告主管机关归属的问题。当公益广告纳入《广告法》的调整范围后,则工商行政管理局即是法定的公益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这将进一步解决目前对公益广告多头管理、令出多门、职责不清的问题,更有利于规范公益广告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局是我国广告管理的主管机关,多年来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授予的职权,对广告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和指导,近些年国家工商局签发的多个文件中也提到公益广告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因此,在《广告法》即将修改之际,建议增加有关规范公益广告的条款,明确公益广告的法律地位及主管机关,减少公益广告发展的障碍,发挥公益广告服务社会、凝聚民心的作用。

二、学习借鉴美、日等国的做法,创新公益广告事业发展机制

我国现有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即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执行,政府一直处于公益广告活动中的主导和统领地位。如由政府部门选择和确定公益广告活动的主题,其他参与者媒体、社会组织、企业等都处于被指导的位置。由于公益广告各方参与意识淡漠,使公益广告的策划、创意和传播目前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运作。这种低水平的具体表现是:指令性多于自发性,盲目性大于计划性,精品不多,因而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对现有政府主导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就目前来看,可以借鉴国外公益广告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找到较好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

美国的公益广告主要采用的是社会主导型模式,即以社会民间团体作为主要导向和力量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美国的社会民间团体很多,有些民间团体有较大的声望和影响力,募集公益广告的运作资金相对容易,且全社会对公益广告的认同度较高,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如美国广告委员会,其广告活动资金大多来自募集和各种基金会的捐助,一旦确定了广告活动的主题,广告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会与志愿者们一起制作广告,一些顶尖的广告公司也会加盟进行广告创意。最后,媒体捐献广告时间和广告版面,公益广告得以顺利播放。

日本公益广告的发展借鉴了美国的模式,如日本广告协会(AC Japan)是目前最大的社会义务服务广告团体,是日本公益广告运作的核心。截止到2009年底,日本广告协会有1200个资源社团成员组成,包括:媒体、广告公司、商业机构等,每年协会从关注民生、回馈社会出发,举办多场不同主题的公益广告活动,全部由其组织成员承办,由专业公司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由广告公司会员承担广告创意和制作费用,媒体也会对协会制作的公益广告免费提供版面和刊播时段。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导力量运作公益广告的模式,被称为企业主导型模式。由于日本广告协会活动经费全部来自成员的会费和赞助,未接受政府的资金援助,因此公益广告诉求主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公益广告总是紧贴社会现实,真正面向广大受众,传播效果十分出色。

韩国公益广告的运作主要采取媒体主导型模式。韩国的公益广告事业是在负责韩国所有广播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韩国放松广告公社带领下展开的,它为韩国公益广告提供资金,同时由民间专业人士组成的公益广告协议会进行决策。韩国只有电视媒体可以无偿发布,其他类型媒体都是以价格折扣的形式有偿发布。韩国公益广告协议会每年通过实施“公益广告主题国民民意调查”,确定公益广告主题,并通过公开征集及比稿等方式选择广告公司制作广告片,经过试映才会发布。此外,该协会还在每年举行两次调查,获得公益广告效果的反馈。

以上三种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各有特色和利弊,也有适用的社会条件,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不能完全照搬某一模式。如目前我国非营利机构力量相对薄弱,在民间募集资金也有较大困难,所以很难完全像美国一样采用社会主导型模式开展公益广告活动;企业主导的公益广告模式,要求众多企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主动支持、投入公益广告事业,而目前大多企业的公益意识还不足,采取这样的模式还不具备相应社会的条件,实施起来也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以媒体为主导的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传播公益广告,但媒体在对公益广告的策划与创意方面的专业性和执行力方面,显然与专业的广告公司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很可能使公益广告的策划与创意水准受到影响,这对于公益广告的传播和认知效果也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篇:低碳经济板块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低碳经济板块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探析 作者:胡俊南 于晓燕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23期

我国低碳经济板块自2009年5月推出至今有近四年的时间,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板块的上市公司多是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佼佼者,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这为培养强劲的企业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企业竞争力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硬件资源,还必须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现代企业管理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拥有的运营资源,更是一种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财务竞争力,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法测评低碳经济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状况,为企业发现自身财务能力优势和劣势提供途径,从而帮助企业正确制定财务战略,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一、财务竞争力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竞争力概念 财务竞争力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理论界对于财务竞争力的概念尚未给出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欧谨豪、刘雪辉(2006)认为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企业在动态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以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为基础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一组分散的资源、能力等财务要素都不能称其为财务竞争力,只有将他们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王俊峰、陈先斌(2010)认为财务竞争力是在实现其财务经营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该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执行、财务创新等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综合实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朱文莉(2012)认为财务竞争力是以企业的资本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能够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性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学者们一致认为财务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一旦形成便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优势,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自身独有的资源和知识,以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为基础协同企业整体运营而产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是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重要来源。

(二)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财务竞争力评价的基础工作,该评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因此,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以当前通用的财务指标体系为基础,经过分类提炼,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低碳经济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4个

指标,构建本文的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能较为全面、科学、真实反映低碳经济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具体如表1所示。

二、低碳经济板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样本数据选取 截止到2012年8月,低碳经济概念板仍有58家企业,分布于12个行业领域。通常会在分析时剔除ST、*ST和暂停上市的公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是58家企业中只有川化股份被加*ST,因为数量少不足以影响排名结果,所以将其包含在内。本文应用SPSS17.0对58家低碳经济板块上市公司2011年最新的年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锐思(RESSET)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站。

(二)KMO检验与Bartlett检验 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首先采用KMO检验和

Bartlett检验进行数据检验,以确定能否进行因子分析。其中,KMO检验测度样本的充足度,通常统计值介于0.6~1之间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从相关系数矩阵的角度分析,根据常规的假设检验判断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显著异于零进行确定。SPSS结果显示,本文样本的KMO统计值为0.675,介于0.6至1之间;Bartlett检验中, 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统计值为712.796,显著性概率测试小于显著性水平5%,拒绝Bartlett检验的零假设,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三)因子提取与因子命名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特征值大于0.8的特征根数目,得到的5个因子的解释方差共占总方差81.165%,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大于80%可以很好地说明和解释问题,说明前五个因子可以提供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见表2)。然后,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据此对各指标重新划分和因子命名(见表3)。

表3显示,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因子F1上的载荷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利润创造、现金流入的情况,因此可以称作盈利能力因子。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因子F2上具有较高载荷,反映了企业资产、股东权益以及主营业务的发展能力,可以称为成长能力因子。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比率在因子F3上的载荷较高,可称其为偿债能力因子。在因子F4上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具有较高载荷,可称作资产管理能力因子。因子F5上只有存货周转率的载荷最大,可称为存货周转率因子。

(四)因子得分与因子排名 因子命名之后,利用回归法求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其与原始变量标准化值计算得到因子得分,并据此对各个因子进行企业排名。为了得到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排名结果,需要计算综合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由各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之和的比重加权求得综合得分函数,即:Fz=

(34.605F1+20.543F2+11.277F3+7.912F4+6.828F5)∕81.165

由于58家企业数量众多,受版面限制,本文只给出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排名前十和后十,共20家企业的名单,详情见表4。

三、对低碳经济板块上市公司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

(一)综合得分结果分析 从综合因子得分表看出,各因子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关于零不对称,但是各因子得分的平均值都为零。本文从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强弱程度出发,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划分标准是:财务竞争力较强,Fz>0.5;财务竞争力中等,0

从表5中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板上市企业的财务竞争力分布情况,较强占14%,中等占19%,一般占56%,较差占10%。除财务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外,分布在不同财务竞争力强弱程度上的企业差距比较均衡。从表4可以看到,巨化股份、大连重工、三爱富、包钢稀土的优势比较明显,法拉电子、三安光电、中环三科、宁波韵升与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综合来看,在本文所建立的财务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下,企业财务竞争力中等及以上水平仅占到总体的33%,整体显示为低碳经济板企业财务竞争力一般。

(二)各因子得分结果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到20家企业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在低碳经济板块内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的排名情况:(1)从盈利能力因子来看,排名前五的企业有包钢稀土、三爱富、巨化股份、中环三科、宁波韵升,表现较差的企业有中科英华、川化股份、海螺型材、哈空调、拓日新能。(2)成长能力较强的企业有大连重工、拓日新能、中环三科、宝钢稀土、海螺型材,较差的企业有天马股份、柳化股份、江苏国泰、哈空调、上海电气。(3)偿债能力因子方面,三安光电、法拉电子、佛山照明、巨化股份、奥特迅能力较强,华光股份、湘电股份、自仪股份、上海电气、东方电气表现较差。(4)从资产管理能力来看,海螺型材、上海电气、巨化股份、江苏国泰、川化股份资产管理能力较强,广汇股份、万邦达、桑德环境、川投能源、三安光电表现较差。(5)从存货周转率来看,桑德环境、江苏国泰、巨化股份、南玻股份、科力远表现较好,东方电气、城投股份、海螺型材、宝钛股份、宝钢稀土表现较差。

通过对各个因子得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58家企业中除了巨化股份,在各财务能力以及综合财务竞争力均表现较好以外,其他企业在五个财务能力上都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点。有些企业的综合得分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财务竞争力,但是在某些财务能力上有所欠缺。如大连重工,该企业在成长能力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表现平平,需要予以加强改善;包钢稀土和三爱富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都较强,但是其在偿债和存货周转方面却排名较后,亟需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偿债能力和存货管理能力;法拉电子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存货周转方面都显示较强的优势,但是成长能力需要格外关注。还有一些企业的综合财务竞争力较差,但是在某些财务方面却表现突出,如拓日新能,虽然综合得分排名倒数,但是其成长能力表现突出,除了盈利能力亟需改善以外,其他财务能力都表现较好; *ST川化股份的综合财务竞争力较差,但是其资产管理能力较好,企业要在维持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改善企业的各个财务能力,以提高企业综合财务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低碳经济板块企业的财务竞争力状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低碳经济板块上市公司仅有33%企业综合财务能力较好,财务竞争力整体上表现一般,;从各财务方面来看,该板各企业财务能力分布不均匀,需要企业制定总体的财务战略,并有针对性提高企业的某方面的财务能力,以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因此,低碳经济板块企业要切实分析其财务现状,找出优势与劣势,制定出具体的、有效的、全面的财务战略以及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财务管理策略,以增强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欧谨豪、刘雪辉:《财务新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金融经济》2006年第12期。

[2]王俊峰、陈先斌:《因子分析模型在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

[3]朱文莉、阚立娜:《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竞争力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2012年第1期。

[4]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编辑 刘 姗)

第三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

内容 提要:社区银行经营机制灵活,在缓解中小 企业 融资困境、优化银行体系结构和提高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因此, 发展 社区银行对促进我国 经济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社区银行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 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并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路。

关键词:融资 社区银行 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 金融 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 问题 。特别是,在2006年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 理论 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就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 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参照国外社区银行功能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的社区银行是指资产为5亿元以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当地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发展社区银行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萎缩”。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加之容易隐瞒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导致大银行因不能了解其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及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情况,对其贷款更加谨慎。而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信息反馈的期限较短,经营决策较灵活。此外,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易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所以,根据信息优势假说(information advantage hypothesis),社区银行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就有比较优势。比如,作为“准社区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挥在地缘、人缘、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自1993年成立以来,“泰隆”累计发放贷款350余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当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04年末,在“泰隆”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有3865户,户均贷款仅70.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745户,贷款金额合计6.73亿元,分别占贷款户总数及各项贷款余额的89.06%和24.61%。

2、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协调社区发展。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刺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根据“共同监督”假说(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在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社区银行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为了区域内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习惯,推动 社会 信用状况的改善。另外,社区银行强调对社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社区发展的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自治互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区银行中的股东或是社员权力,通过社区银行的资金投放项目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设、服务内容确立的集体决策,实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群众自治性作用(王欣欣,2005)。因此,通过社区银行基于信用的产品设计以及对社区改善和发展活动的实践参与,可以推动社区信用建设和协调社区发展。

3、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根据产业组织理论,cr4≤40%为低集中度,40%≤cr4≤ 60%为中集中度,60%≤cr4≤80%为较高集中度,cr4&80%为高集中度。从资产的市场集中度看,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算出,截至2004年,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而负债的cr15和cr4分别为68.4%和53.4%,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社区银行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进而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王欣欣,2005),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4、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与增值服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加上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资金非常宽裕并且有较强寻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开拓创新投资渠道。从这一方面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 农村 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此外,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时,很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 历史 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对还款能力的 影响 ,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它必将会吸引各种有利的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增值服务。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有很大发展,对地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以温州为例,据 中国 人民银行监测,在2004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温州银行业2005年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法定贷款利率0.27个点的上调幅度),民间融资有较大盈利空间外,关键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很大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第四篇: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趋势高增长的探析

近几个月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率、出口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率等呈现出下调势态,对此,很多人产生了极大的担忧,认为中国经济极有可能从此滑入慢车道。回首过去,每次经济下调,总会引发出过度的忧虑。1998年~1999年的经济下调(降至7.8%、7.6%),甚至使一些学者惊呼中国经济会出现类似美国1929年~1933年

的大危机。目前面对这两年14.8%、14.7%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人们还高呼中国的通货在紧缩。显然,当经济下调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过于悲观不可取,要从对经济发展基本趋势的把握角度去认识短期势态,要分析短期势态会不会改变长期势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经济的基本趋势呢?笔者认为,通过对中国特定的国情和体制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判断,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还会是高增长。当前的经济下滑属于阶段性调整。

我国经济具有强劲的增长冲力

改革进程中,我国经济尽管出现过阶段性下调,但经过短暂的调整,随即转入高增长,因而总体上呈现为持续高增长势态,而且上冲力异常强劲。

首先,从1979年~2007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在全世界位居第一,比世界总计多出6.8个百分点,同期高增长的印度、韩国、新加坡分别为5.7%、6.4%、7.1%,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为2.9%、2.2%、2.4%。经济连续29年9.8%的增速应该是奇迹,足以说明其内在的增长冲力异常强劲。

其次,从世界各国一般规律看,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增长率会出现较大幅度周期性递减现象,但我国并没有这样。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总额从4545.6亿元增长到16992.3亿元,此间,经济增长率有5年达到10%以上。及至上世纪90年代,gdp总额1999年增至89677亿元,比1989年增长了4.27倍。经济规模显然急剧扩大,但此间增速并未放缓。进入2000年之后,2003年~2007年连续5年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可见,在这3个时间段,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因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张而降低,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表明中国经济的上涨冲力强劲。

再其次,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冲力强弱不仅要看价值指标,更要看实物量指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出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只是棉布产量世界第一,目前煤、化肥、水泥、粗钢、电视机、鞋等都已全世界第一。从1978年~2007年,中国新兴产业产品产量增长倍数远高于gdp增长倍数,比如彩电、冰箱、空调、汽车,分别增长了2.10万倍、0.15万倍、40万倍、0.06万倍。

人口规模“托底”,中国具有举世无双的消费市场

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保持长时间高速增长,不可能没有国内消费市场的支撑,即便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也不可能例外。改革进程中,中国的消费扩张与经济增长保持了高度的同向性。就总体趋势而言,30年期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与年均经济增长率差距不大。

目前,就消费量而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手机市场(持有量5亿部)、电话用户市场(9.8亿用户)、国内旅游市场(16.1亿人次)、网络市场(2.9亿上网人数)、服装市场,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黄金饰品市场,第三大医疗市场和奢侈品市场。近10年是中国消费扩张的加速期,原来属于发达国家消费进步支撑点的通信产品、汽车、网络产品等成为中国新的消费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经济增长率虽然降至9%,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达21.8%,超过2007年4个百分点。中国消费急剧扩张有三大成因:一是人口膨胀。30年间人口净增长3.6亿。13亿多的人口规模自然导致基本生存资料需求膨胀长期化。二是工业品物价下降。上世纪80年代通胀特征是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同幅双涨,90年代通胀特征是农产品价格空前上涨、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2000年后通胀特征是农产品价格高涨、工业品价格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即进入价格下降通道。2000年之后,家电产品和通信产品价格加速下调。30年间,商品零售价格定比指数(以1978年为100)仅上涨了2.76倍,远低于gdp和工农业产品供给增速。物价下行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各类耐用消费品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三是居民收入普遍增长。3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按定比计算,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居民收入的增长为有效需求增长奠定了基础。

综合看,中国消费扩张具有特殊的人口基础,物价稳定和收入增长是有效需求增长的基本条件。其中,至为关键的是人口规模形成的消费需求对消费增长起到了托底

作用。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在收入增长背景下,消费扩张是以人均水平加速提高为基础,中国则主要以人口规模为基础。

中国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

30年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始终快速膨胀,从1981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31倍,同期gdp增长了50倍。可见,中国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如此

之快绝非偶然,其成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公共产品供给拉动。

近年来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使公共产品供给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速,生态保护投资、大江大河治理等投资均保持高速增长。今后这些方面的投资仍会保持高增长。

二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95年~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市人口增加了2.4亿,如果把1亿多农民工也考虑进来,城市人口总量近7亿。城镇化率的提高必然直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投资的急剧膨胀。

三是集权型行政管理体制。我国是上级政府直接领导下级政府的国家,上级对下级的控制采用了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的、包含数十个指标的政绩考评体制。其规划的大部分指标都要体现发展速度、投资增长率。这使得下级政府只能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考评目标。可见,投资扩张在中国有着坚实的体制基础。

四是最终消费拉动投资。2007年我国与最终消费关联度高的一些行业,投资增长率高达30%以上,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8.5%)、废弃资源和废旧资料回收加工业(120.2%)、房地产业(32.2%)。

上述四个因素,在我国属于长期性因素,是决定投资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其效应不会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波动而减弱。

可见,我国经济高增长是有特殊支点的,而且这些支点的力度未来不会减弱。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为什么会处于回调势态呢?

首先,物价上涨抑制了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初期会刺激经济增长,但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经济增长。从2004年开始,投资品价格上涨,大部分金属材料都上涨了1倍以上,表面上把gdp推起来了,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但最终却挤垮了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物价上涨人为压缩了消费扩张空间,使人们有限的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生了较大的矛盾,最终在产业终端锁定了产业增长的边际。比如商品房销售,近年来住房价格快速上涨,大部分城市3年内房价上涨1倍以上,大城市房价均已达到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的20倍以上。这显然超过了大部分职工的收入增长速度,挤压了购房支出的扩张空间,从而导致了普遍性的住房销售成交量萎缩,最终结果是房地产业陷入困境。目前很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前期购进的高价原材料在国内外产品需求萎缩和价格下调的条件下消化不出去。比如钢材,2008年上半年价格上涨30%多,下半年陡然又下降了40%多,价格大起大落使高价位购进钢材的企业陷入成本消化危机,同时也把钢铁业推入大面积减产、全行业亏损境地。

其次,前期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了经济规模扩大。近两年为防止经济过热,我国采取了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贷款规模等手段拧紧了货币供给闸口。同时,国家严格审批大型投资项目、加强价格管理。这些措施把流动性的释放锁定在一定区间,限制了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在此背景下,自有资金相对充实的企业和政府工程尚可运转,但成长型中小企业则一下子跌入资金融通困境,投资增长率下降。

再其次,发达国家经济大幅降温。近5年来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变就是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2007年已达67%,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5万亿美元,对外依存度仍达60%。因此,我国经济难免与世界经济同向变动。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市场萎缩,大幅度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

最后,产出增长速度超出有效需求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供求均衡增长的结果,当产出扩张超过有效需求扩张一定程度时,经济增长率自然会下调。近年来,我国产能高速扩张。如化学纤维、纱、冰箱、汽车、电解铝等的产量5年间都增长1倍上。但与此同时,政府消费支出、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等的增长均在1倍以内。这实际上形成了阶段性产能过剩。如果此时上游产品价格处于下降或稳定势态,那么,就可以通过较大幅度降低下游产品价格来促成供求平衡,但现实是从农产品、能源产品到原材料都处于价格上涨势态,这使产能过剩转化为增长阻力。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投资增长率的国家,这种阶段性产出过剩阻滞经济增长的情况是每一轮经济周期都有的,比如1989年和1996年两次经济下行。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基本条件并未消失,整体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稳固,出现阶段性回调是多种体制性因素和非体制性因素所致,从经济周期化变动规律角度看并不奇怪。由此出发,可以说重新确定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确有必要,但不能盲目扩张,既要重视困难,又要冷静分析形势,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 9 月 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 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上一篇:外观设计专利简要说明下一篇:无公害养殖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