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2022-09-10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执法职能被弱化,对生产经营不规范的企业做到全面的检查监督还存在实际困难。现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还比较被动,通常都是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媒体曝光后,相关职能部门再进行突击检查,明显缺乏规范性与连续性,执法中存在人为盲区,无法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并且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时期,国家政策鼓励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就存在企业分散、规模小、数量多的问题,为执法监督带来的较大的困难,职能部门无法做到每户检查,也就无法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其次,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我国农业部门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制订了对应的质量标准,但是各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复及冲突。并且有些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时间过长,通常其技术性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农产品检测的要求,一些重要指标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监管效果。最后,人才的匮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薪资福利相对较低,不受上级领导的重视,直接影响到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且难以吸引新鲜血液入职,因此人才的匮乏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2.1 加强技术培训,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首先要与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工作相结合,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落实农业质量标准,鼓励、引导、要求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参与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将基层农村农技推广部门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一体化服务。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组织宣传车深入基层农村,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的影响。最后,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如果说技术培训、宣传工作是“软措施”,则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就是“硬道理”,所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均要进行监测,全面落实检验合格证、标识、凭证、追溯等管理制度,实现销地批发市场与产地批发市场的无缝对接,采用“公司+基地”、“基地+农户”、“农户+标准”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管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

2.2 加大农产品质量管理的财政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对农产品生产者给予一定的产品质量管理补贴,并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的指导与扶持,使其认识到掌握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要加强主导,带领当地农产品生产向着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扶持农产品采用网络销售、订单销售等新型销售模式,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在超市、集贸市场等设置专柜,专门销售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保证农产品的低价、优质。严格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与媒体的合作监督,引导广大消费者与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维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对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予以监督。

2.3 强化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

生产环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根源,因此要强化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分期、分批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针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等加大监测力度,以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核心,加强治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建设完善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及限用公告制度,在农药流通过程中要突出农技推广部门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剧毒农药要实现市场管制,严厉打击伪劣农产品的制售、使用行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鼓励农户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农药及各类农用激素,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运输及加工的标准化水平。

结束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是实现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产品检测及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将食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摘要:农产品质量是指农业初级产品及其副产品的内在品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民生、民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上一篇:浅析预收账款纳税义务的履行和会计核算下一篇:水表检定期内控制水表精度的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