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公司财务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可能。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引发的一种与经营风险不同而却又会相互影响的风险,他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管理和控制企业在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篇:公司财务分析论文

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财务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从债务契约、会计政策变更、风险状况、员工激励计划和套期保值方面出发,探讨了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的高低所体现的不同的财务特征。发现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表现出较大的规模、增长潜力、财务杠杆和更高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上市公司 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 公司财务特征

一、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经历了“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自愿性信息披露为辅”的演进过程。公司通常更急于披露好的信息,而往往推迟公布不良信息。因此,良好的信息实质上是通过股票收益而被宣布的,而不良信息则向投资者构成新的信息。自愿披露在何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并有助于股市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是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可以通过比较管理者的盈利预测与实际财务业绩予以验证。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自愿性会計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而很少探讨或多或少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体现出上市公司具有哪些财务特征。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自愿性披露关键会计信息包括债务契约、会计政策变更、财务风险、员工激励计划以及套期保值的公司体现出来的财务特征。旨在为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实践指导意见。

二、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分析

(一)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内涵 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的洞察》中对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给出如下的定义:“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而非公认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的基本财务信息之外的信息”。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有自主权选择披露数量和质量,现行法律法规和证券监管部门强制规定披露的会计信息以外的会计信息。我国的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这些:公司背景和经营状况信息;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信息;公司面临的机会、风险及相应措施;前瞻性预测信息;研发活动等。

(二)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动机 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主要有:(1)降低融资成本。资本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融资模式由内部转向外部。当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需求时,管理人员就有意愿在强制性信息披露之外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帮助投资者了解和评估投资风险,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当公司需要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筹资,或实行收购时,管理层倾向于提供自愿性信息披露,以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并影响他们的决策。(2)降低代理成本。在我国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上,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代理问题的产生。管理层为增加股东对自己的认可,倾向于自愿披露有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如果自愿披露的会计信息得到委托人的认可,则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可见,自愿披露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代理成本。(3)管理层自利行为。自利行为会促使管理者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管理层往往为了显示其较强的管理能力,并避免不当评价他们的行动和表现而积极地提供自愿性信息披露。从绩效考核的角度考虑,管理者倾向于披露有关其业绩的信息,以对该公司的股票收益和相关的股票报酬计划产生有利影响。管理者计划好不利消息和有利消息的披露时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薪酬。在收益不确定时期,管理者为了安抚投资者并恢复他们的信心而倾向于提供盈利预测,以避免股票收益率及薪酬的极大幅度变动。在股票被股市低估的情况下,管理者为了纠正低估会倾向自愿提供信息披露。当董事会把公司盈利状况不佳作为更换经理层的理由时,经理层为了避免被解雇,并维持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就会积极地进行自愿性披露信息来显示其能力。管理者可能提供自愿性信息披露和预测以告知投资者该公司的经济环境并能据以迅速应对变化。这将对管理者的能力向投资者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当公司采用复杂的或积极的会计处理方法时,自愿性信息披露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作出进一步澄清和解释。相比之下,在采用保守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不须提供充分的或成本较高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司倾向不披露那些损害他们竞争地位的信息,即便这会增加发行新资本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披露有关其业绩的的汇总信息,而隐瞒可能会损害他们财务状况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盈利能力及其波动率较低的跨业务领域,企业可能自愿披露有关各分部的业绩。自愿披露的程度也受到由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带来的潜在的政治和签约成本的影响。降低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方法的自由决定权往往会降低其提供前瞻性的会计信息和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意愿。在此之前,会计自由决定权允许管理者确定其管理的预测误差,并减轻相关的负面影响。因此,降低会计自由决定权往往会导致更高的成本,并且更容易发生管理预测误差。另一个要考虑的地方是,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及其如何影响管理者的自由决定权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意愿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价值。

(三)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能力。当上市公司有较好的经营状况和较高的发展能力时,为反映其良好的发展能力和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吸引投资者的青睐,公司管理层有较强的意愿主动地披露会计信息。另外,成长性和发展能力强的公司对资金的需求量大,筹资渠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能更快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上市公司会主动自愿性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有更加全面地认识,降低他们的信息风险,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需求,进而提高筹资效率。(2)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为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青睐,会有更大的动力披露更为及时、详尽、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向市场传递其较好的公司业绩,避免投资者误判其为“柠檬品”,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投资者在对企业市场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后,更愿意进行投资,进而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相反地,盈利能力较差的上市公司则较少甚至不会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被高估,而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因而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更有动机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揭示真实的公司内在价值,使其市场价值能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真实价值。(3)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应少于董事会成员的1/3,并且至少有一名人员精通财会方面的知识。独立董事作为外部股东的代表,经验丰富,能更加客观地发表意见。他们不仅监督股东和管理层的活动,也对重大信息的披露发表意见,进而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此外,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声誉,独立董事会实施更有效的监督,使得董事会工作更加透明,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信息披露水平也越高。

三、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司财务特征分析

(一)总体特征分析 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会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导致股票和债券资本成本较低。需要提高债务或股本融资的公司将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同样的考虑也适用于衡量增长性和流动性指标的情况,即具有高增长潜力和流动性的公司,往往会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这也将是公司努力保持和增加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一项工作,因此他们需要向顾客和其他市场参与者传递有关公司目标和计划行动的信息以提高他们对公司的信心。与公司盈利能力和业绩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报酬,也往往与信息披露正相关。提供充分信息披露的公司会给出更多的证据和保证以显示他们的行动与期望和投资者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样的保证会导致政治、代理和监管成本的降低,政治成本与企业的规模和公布的收益密切相关,尤其是受政治关注和审查的大型企业更明显。基于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信息提供者分为低信息质量提供者和高信息质量提供者。公司提供基本的即最低要求的会计信息,如管理层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账户信息价值较低的简要附注,被称为低信息质量提供者。相比之下,对账目和“敏感”信息如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债务契约,风险状况,会计政策变更和影响会计数字的详细信息,分部资料,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的使用,管理人员的薪酬等提供了详实的解释说明的公司被称为高信息质量的提供者。一般来说,提供高质量信息披露的公司表现出较大的规模、增长潜力、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和税收措施。为了向投资者提供他们的商业计划和政策选择,避免政治关注和审查,规模较大的公司倾向于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充分的信息披露与高财务杠杆和权益债务比相关,企业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其他资本供应者,寻求筹集外部资金,如债务资本或股本而愿意进行信息披露。此外,高质量的信息提供者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这表明,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并没有对公司的财务业绩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意味着财务表现良好的公司往往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以给市场参与者留下深刻印象,而财务表现不佳的公司为减少投资者的不满和反对,而不愿进行披露。

(二)披露有关债务契约信息公司财务特征 债务契约和其他限制的披露如利息保障倍数和流动比率,伴随着企业的贷款相应会降低公司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会因此降低企业业绩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这反过来会降低资本成本,加强企业信誉和诚信。披露债务契约是重要的,因为它是贷款人和财务分析师衡量风险的一种方法。违反债务契约意味着改变关键会计措施,如盈利性、流动性等,并增加破产的风险。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股票收益和管理者的声誉和地位。因此,企业倾向于提供有关债务契约的信息以及如何影响财务状况以获得投资者的信心。与没有披露相关信息的公司相比,披露有关债务契约的公司往往具有较大规模、较高的增长和盈利能力。为了使投资者明确其财务状况,避免造成股票收益失真,大公司倾向于披露有关其财务状况和债务契约的信息。为了很好地解决潜在投资者对于其财务状况的疑问,同时更容易在债务和资本市场筹集资本,改善其财务数字,在高速发展地区经营的公司往往提供有关敏感会计问题的信息披露,包括债务契约。

(三)披露会计政策变更信息公司财务特征 一般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采用收入平滑或增加的方法报告会计收益或其他会计措施的变化,以向投资者展示坚实和稳定的财务状况。这些方法的采用是为了増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因此吸引更多股票或债务资本,并降低资本成本。因此,会计政策变更预计将导致其改进和实施更好的财务措施。披露其会计政策变更的公司往往具有较大的规模,较高的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和增长率,但较低的流动性和管理支出。实质上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即改善财务业绩,并因此满足投资者的期望,达到财务分析师的预测。上述的考虑适用于特别是为了显示财务和商业经验的大型公司。

(四)披露公司的风险状况信息公司财务特征 某些情况下,公司也可能披露一些无关紧要的、非财务和定性的信息,以便使投资者和政府部门迷失方向,尤其是当他们的财务状况不理想时。有关风险状况和他们给员工提供的激励计划等信息的披露使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给予相当明确的洞察和见解。披露其风险信息的公司通常表现出较大的规模,增长潜力,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和税收措施,和较低的流动性和管理支出。提供风险披露的公司往往规模较大。考虑到大型企业更容易引起政治关注,他们往往向投资者告知其风险状况,为了说明其财务现状,避免市场参与者之间不实传言或其他错误认知的传播及其影响。提供有关风险信息的公司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明确介绍企业的风险方面与高盈利水平,可以给贷款人和债权人提供一定的保证,并减少违反债务契约或破产风险。提供关于公司风险状况的信息,是希望得到股市参与者的赞赏,增强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业绩的信心。风险信息内容的披露,将使贷款人和债权人意识到他们的风险负担,并协助其有效地调整借贷政策。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更低的利息费用和更宽松的债务约束。因此,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将倾向于披露其风险状况的信息。

(五)披露员工激励计划信息公司财务特征 提供雇员奖励计划信息披露的公司,往往表现出良好的会计数据和增长潜力,特别是高增长,盈利能力和流动性。公司为了保护员工利益需要强大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以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否则,公司可能会令投资者失望,对他们的企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股票表现。因此,如果公司披露有关员工激励计划的信息,将呈现良好的财务数据和员工奖励政策。

(六)披露套期保值的信息公司財务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往往在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和愿意承受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之间转移风险和报酬。套期保值的诱因涉及财务困境,债务契约,看涨期权和流动性。套期保值可以减少盈利的波动性,稳定公司的现金流。衍生工具构成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的一种手段,因此它们不会出现在财务报表上。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套期保值做法,以便操纵报告中的财务数据,进而影响投资者的看法。套期保值成本也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有关套期保值活动的信息披露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它揭示了企业短期和长期的市场地位,财务风险敞口和风险管理策略。披露套期保值做法信息的公司一般显示较大的规模、增长、盈利能力、杠杆和税收措施,以及较低的流动性和管理支出。披露有关其套期保值做法的公司,往往表现出较大规模、更高的增长和财务杠杆。在高增长领域经营的公司,较高水平的财务杠杆敦促他们对冲头寸,以对抗价格波动和其他内、外部金融风险,维护公司财务状况。披露套期保值信息的公司往往规模较大。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和敏感性,投资者有时会对套期工具的性质产生歧义,公司披露相关信息以向市场参与者保证他们的套期保值符合基本法规的规定。因此,公司能够避免政治关注,避免引发投资者对他们风险管理活动的怀疑以及对未来业绩的影响。套期保值的使用成本可能非常大,这取决于采用的套期保值工具。因此,采用这种做法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论

本文关注的是或多或少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体现出上市公司具有哪些财务特征。公司规模、增长潜力和财务杠杆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提供充分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司往往规模较大,有较高的增长潜力,更多地运用债务而非股权融资来运营公司。因此,公司似乎倾向于披露有关敏感的会计问题,如风险状况,会计政策变更和套期保值,来向投资者和贷款人保证其遵守了会计法规。这样,公司能够避免政治关注和审查,同时避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丰富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减少任何有关公司会计实务和决策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促进企业扩张,提高其增长潜力。换句话说,提供会计信息披露往往会降低公司的整体风险水平,使公司更容易在股票和债券市场筹集资本。此外,提供充分信息披露的公司会表现出更高的盈利能力。可见,广泛的信息披露不一定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公司将能够有效地支付其财务负债,并满足投资者的预期和财务分析师的预测。为进行正确决策而利用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取决于股市的效率。在低效率的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可能会对公司的业绩做出错误的评价,这又将导致他们做出不正确的预测和决策。通过有效的缔约以及评价和预测企业绩效的财务分析师和评级机构来减少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的利润操纵能力。信息披露对于提高股市效率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需要披露什么类型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识别,会计监管机构据此制定会计准则,以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与盈余管理。这样的会计制度将有助于投资者正确预测和评估公司的表现,因而有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杰:《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时代金融》2011年第15期。

[2]张德刚、张经:《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研究现状》,《商业经济》2010年第7期。

[3]吴翔宇:《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分析》,《大众科技》2006年第1期。

[4]江雪梅:《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王佳:《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6]姜春碧:《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Jennifer Francis, Dhananjay Nanda and PerOlsson. Voluntary Disclosure Earnings Quality and 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8]Baginski S. and J. Hassell. Voluntary causal disclosures: Ten-denies and capital market reaction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0.

[9]Christine A.Botosan.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10]Frankel R., McNichols M., and Wilson G.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and external financ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編辑 虹 云)

作者:施璐敏

第二篇: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可能。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引发的一种与经营风险不同而却又会相互影响的风险,他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管理和控制企业在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司治理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如何让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层和职工、如何设立和实施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从而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一、董事会特征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一)董事会规模与企业财务风险 对于董事会规模,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实证结果,Denis和Sarin(1999)指出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高。Mahajan和Sharma通过对破产公司案例的研究发现,破产率和董事会规模成反比,即董事会规模越大,破产的可能性越小。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经理层对董事会的控制越大,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相对更加有效。持相反观点的,如Yermack(1996)检验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到的实证结果是公司绩效与董事会规模成负相关。他们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可能会存在搭便车效应,董事之间沟通和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和成本增加。

还有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没有影响。于福生等(2008)通过对我国2002年~2005年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目前我国存在强势股东大会的情况下,董事会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形式化的决策程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于东智和池国华(2004)用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对我国2000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并且董事会人数在9个附近达到公司绩效的最大化。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董事会,其成员为5至19人。这说明我国《公司法》对董事会规模做出了限制。因为过大或者过小的董事会规模都不利于董事会权利的行使和作用的发挥。

(二)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财务风险 2001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强制性的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要求董事会成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应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这说明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并肯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在规范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保护中股东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于福生等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财务风险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并不像期待的那样能够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独立董事是有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因此控股股东就有可能控制独立董事的选举,进而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二是独立董事不在上市公司任职,因此很难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其做出判断的科学行和有效性。三是独立董事缺乏相应的监督。相关的法律缺失使得独立董事的失职得不到应有的惩戒。

二、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风险

(一)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与企业财务风险 许多上市公司中存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象。对于此现象,一种观点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提高董事会与总经理沟通效率。因为董事长即是总经理,所以能够更好的领会和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职合一会影响到董事会的独立性,使得不称职的总经理难以被更换,会使许多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从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董事长即是总经理,使得董事会的其他成员会迫于董事长的压力而不敢对管理层提出意见。目前,由于我国国情特殊,以及资本市场和法律监管不完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应当是弊大于利的。如果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权利得不到相应的监督,由于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和权威,很容易凌驾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之上,一人说了算。因此由其做出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放大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企业财务风险和破产的风险更大。

(二)管理层持股与企业财务风险 从“经济人”假设角度讲,人都是趋利的。因此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能够提高经理人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因为企业的效益越好,股价越高,经理人所获得的报酬越多。李维安(2006)、于福生(2008)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高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管理层持股对经理人发挥了激励作用,使得经理人更好的为企业工作,从而使得企业的经验决策和财务决策更趋合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孙永祥(2000)的研究认为,高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无显著相关性。

三、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风险

(一)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财务风险 当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股股东时,控股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阻拦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同时在我国,由于流通股等中小股东高度分散,持股比率较低,参与股东大会和公司经营决策的积极性也很小。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上市公司圈钱、违规为自己提供担保等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当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一方面,股东之间的力量相对均衡,不容易形成控制话语权的控股股东,防止大股东与管理层合谋侵害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由于股权分散,股东对于管理层的监督成本增加,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容易使控制权落入管理层手中,形成内部人控制。当股权相对集中且存在控股股东时,由于股东持股数量相对较大,参与股东会和公司经营决策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也更加积极。股东之间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也更加有利于制定正确科学的决策。因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股东类型与企业财务风险 我的上市公司有许多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大多是国有控股。而国有控股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得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难免带有行政色彩,使得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企业目标政治化,难以给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由于国家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受益者,实质上是无法分享投资决策带来的财富效应,因而也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去监督管理层。但是于福生等的实证研究表明非国有控股的企业要明显大于国有控股的企业。原因有以下方面:国有控股企业在政策上受到扶持,如银行贷款等政策往往向国有企业倾斜;国有企业背后有国家支持,当处于经营困境时国家往往会给予帮助;地方政府处于税收等本地利益考虑,给予优待。

四、监事会与企业财务风险

监事会是上市公司内部监督的主要方面,和董事会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根据规定,监事会拥有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等权利。但是在我国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只是成为了上市公司满足规定而设置的一个形式。一方面监事的来源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监事往往有控股公司选派,或来自职工代表。因此,监事在形式权利时更倾向于维护控股股东的利益,或者其雇主的利益。另一个方面,监事的权利不能有效的约束董事会。实际中监事会只是董事会控制下的一个议事机构。且在我国上市公司不仅设置了监事会,还设置了独立董事制度。而这两者在功能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只能的交叉使得监事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监事会的设置初衷本为监督董事、经理层的行为,对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予以纠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目前从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监事会的职能远未得到发挥,因此其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功能也未有得到有效发挥。

五、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董事会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市场 董事会制度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制衡机制,是连接股东和管理层的纽带。应当合理控制董事会人数规模,避免董事会人数过少而无力制衡管理层或规模过大而造成效率低下和沟通困难。同时加快制定独立董事法和独立董事市场,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和义务,为企业聘任独立董事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使那些客观公正,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独立董事获得企业的青睐,也使得不积极公正履行职责的独立董事淘汰出独立董事市场。

(二)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完善经理人市场 由于过我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会使得许多的监督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两职分离使得董事长领导董事会对股东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总经理无法胜任的,董事会可以解除总经理的职务,转而向经理人市场寻找更合适的人选。

(三)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运作规则 股权的集中或分散本身并不能判断股权结构的合理与否。股权分散的英美模式和股权集中的日德模式各有优点。有效的股权结构应当能够提高和稳定公司的绩效,调节非股权结构因素,保障公司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关于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8年第12期。

(编辑 杜 昌)

作者:张红英 钱文彪

第三篇: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在现阶段,广大的集团公司迫切需要构建一个适应集团发展的财务监控体制,及时堵住各种财务失控的漏洞,发挥出财务管理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达到使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标

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是集团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集团公司如何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在出资者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基础上产生的。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的目标是实现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它不应仅仅指传统上的控制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更应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即资源消费最小而其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最终达到使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标。

一、 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概述

1.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涵义

集团公司是在现代企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共享资源、产品、技术及管理为依托,由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影响的多个企业法人组织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集团公司依照《公司法》进行规范并积极探索建立起母子公司体制。其中,母公司作为整个集团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的组织者、指挥者,其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简单的商品经营,更为重要的在于通过控股等多种方式,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从事企业的资本经营和管理,推动其属下各子公司的经营发展,使整个集团公司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协调运营并迅速扩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属于法人对法人的监控,具体包括股权、财务、销售、人事和制度控制等方面,其中,财务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结合集团公司的特征,可将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涵义概括为:母公司通过拥有子公司的股权,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和各种标准,以察看、检查、分析、控制子公司有关重大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等活动)与行为的方式,促使子公司按照行为规范去活动。

2.集团公司实施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1)实现集团公司理财目标的需要。企业理财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财务活动的内容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应的理财目标也必然发生变化。就集团公司来讲,当每个成员企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时,其整体财富未必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此,在确定每个成员企业的理财目标时,要考虑到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2)保证集团战略决策顺利实施的需要。战略决策是集团公司的重要职能之一。集团公司资源与市场优势的生成,并非直接等同于各个成员企业各自资源与市场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彼此间在共同利益目标下聚合运行的协同性与有序性。集团公司能否生存并不断得以发展,最为关键的是集团总部及其所集合起来的成员企业从整体上能否形成一个思路明确、具有强大的未来增长潜力的产业发展主线。通过财务监控,可促使各成员企业服从集团战略决策的需要,顾全大局,并确保这种变化所需的较强大的财力支持。否则,无论战略决策如何英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顺利实施。

(3)保证财务信息高质量的需要。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一般而言,母公司处于信息劣势,子公司处于信息优势;母公司的目标是使整个集团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子公司的目标可能是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目标的相对不同,可能会使子公司因眼前利益而扭曲会计信息,从而达到操纵收益的目的,出现这种状况必然会对母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母公司必须利用财务控制作为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制订一套完善的财务信息标准制度,对子公司进行严格规范,增加其财务状况的明晰化、透明化,坚决杜绝任何欺骗行为,从而确保母公司在准确的财务信息基础上做出战略部署,并协助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达到“双赢”的效果。

(4)保证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进行业绩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需要。从集团管理的角度出发,母公司对其所投资的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更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集团公司建立一套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这套体系与方法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财务控制。

(5)防范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的需要。在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实践中,由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贷款进行担保,或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借贷资金给子公司使用并负责统一还贷的做法是很多的。在资金的借贷过程中,集团公司和子公司无疑都存在着财务风险,如何防范、控制整个集团的财务风险是集团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实施科学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是防范、控制整个集团财务风险的有力手段。

可见,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在集团公司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集团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保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实现的必要手段,对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类型及我国的选择

集团内复杂的产权关系、多元的财务主体等特征,比非集团企业的财务控制难度更大,因此,设计一套独特的适合集团公司的控制模式就成为必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集权和分权、控制和激励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权衡点。笔者认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模式,按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种:

1.集权型。所谓集权制就是指重大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在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方式的财务管理体制。集权制的优点在于:由集团最高管理层统一决策,有利于规范各成员企业的行动,促进集团整体政策目标的贯彻与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公司各项资源的复合优势,集中力量,达到集团公司的整体目标;避免集团扩张造成的失控,降低财务风险。但集权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集权管理总部必须具有极高的素质与能力,能够高效率地汇集起各方面详尽的信息资料,否则可能导致主观臆断,以致重大决策错误;财务权限的高度集中容易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信息传递时间过长,可能延误决策时机。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常常会出现“一统就死”的局面。

2.分权型。分权制是指对大部分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子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搞活主线,放开附线,分级决策,集团管理”。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在财务上充分放权,子公司自行掌握财务管理权与决策权,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于一身。集团最高层只集中少数关系集团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财务决策,母公司几乎放弃了财务控制的权力。这种绝对分权的管理体制缺乏协调管理,事实上置集团于一个较松散的处境,无法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内部企业“诸侯现象”严重,现已较少采用。

3.混合型。即适度的集权与适度的分权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成熟的财务管理体制,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各行其职,分别掌握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决策权限。这种体制既能发挥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能够适应集团公司组织规模扩大,信息中心下移的发展趋势,因而成为许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目前国际上大公司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百事集团实施就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模式。

从以上对集团公司各控制模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集团公司进行财务控制应贯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绝对的集权和分权在现实中都是不可取的。我国的集团公司,要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目前,我国现阶段大多数集团公司处于生命周期中成长的初级阶段,现阶段集团公司的战略应该是稳健中求发展,建立起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机制,待集团公司理顺一切关系制度后过渡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再适当增大分权的力度。

三、目前集团公司财务控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团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各国起步较早,不仅大多数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领域跨越生产业和国界,而且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着许多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在我国,集团公司始发于20世纪80年代的横向经济联合,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随着股份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断扩张发展,逐步建立起以资本为主要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母子公司体制,集团公司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摒弃了集团公司内部的行政关系,为集团公司内部增强凝聚力、实行统一的发展战略奠定了现实基础。目前,集团公司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在为国家国民经济收入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功能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适应市场的能力也都不断得到提高,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壮大了企业经济实力,涌现出了像联想、康佳、TCL等一批民族工业的“领头军”。

尽管集团公司的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企业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集团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其组建速度,发展贪多图快,管理经营尚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与那些已发展规范化、成熟化的国际跨国集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急需迎头赶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集团很可能会面临着被“松绑”的跨国集团挤垮的局面。

目前集团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公司的产权控制不到位。目前,集团公司大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必要的法人治理机构,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企业发展时期各项配套措施的不健全以及各种利益主体的相悖,使得集团公司在行使财务控制权能时,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碰撞。

2.集团公司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财务监控不完善,财务政策缺乏一体性。有效的财务监控应形成一种健全的运行机制,由于集团公司规模巨大、管理层次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尤其需要完善的控制机制和政策。而目前一些集团公司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监控机制,缺乏全过程的财务监控,监管不到位,监督力度不足。此外,集团公司不能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安排投融资活动,下属子公司各自为政,追求局部最优而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出现了投资效益下降、举债规模失控等现象,弱化了集团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3.职能不清,机构庞大,管理链条过长。一些集团公司依据计划行政体制设置机构,根据法律行政关系进行多层管理控制,下属子公司对应设置机构,职能机构间职责不清,管理链条仍显得过长。因此,如何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优化业务流程,使财务控制更好地服务于集团的发展,是我们在考虑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问题时需要认真思索的。

4.激励机制不完善,子公司缺乏活力。在集团公司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出现了分离,掌握所有权的出资者将公司的日常经济管理委托给管理者,由于管理者和出资者在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产生了代理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因此,应该通过使管理者承担部分风险(如持有一定量的股份)的方式来约束其行为,达到与委托人的激励相容。可见,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完善财务控制的必要手段。但我国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激励机制很不完善。经营者的利益还未能与子公司及员工利益真正结合起来,还未能与企业经济效益真正挂起钩来,缺乏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影响了其才能的真正发挥。下属子公司集权管理没有积极性,组织不够灵活,应变能力差。

5.财务控制集中于事后控制,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许多集团公司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进一步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止于年度利润规划。他们满足于制订出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几个总括性指标,而没有进一步将决策具体化,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

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集团公司目前的财务控制体系仍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难以适应目前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广大的集团公司迫切需要构建一个适应集团发展的财务监控体制,及时堵住各种财务失控的漏洞,发挥出财务管理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达到使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标。

作者:赵 榕

上一篇:建筑资料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负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