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2022-09-10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1 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分析

1.1 中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1) “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 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 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4) 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 教法单调死板, 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6) 学法指导不够,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

1.2 中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产生消极心理现象分析

1.2.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教师总想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 这初衷是好的, 但是这样做了以后往往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这样反而会使学生长期依赖教师, 缺乏必要的思维总结。

1.2.2 急躁心理

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例如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经常会有选择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没有看清题目的情况下, 盲目下笔, 解得的答案与题目要求正好相反, 说自己会做, 只是粗心而已。但是, 老师决不会因为你是粗心错的而给你改判分。

1.2.3 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责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1.2.4 偏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 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对数学问题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所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很少顾及“数学过程”。家长方面来讲, 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云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 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 数学学习上心理障碍的消除方法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坚持“四重”,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从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2.1 重基础

绝大部分学生一直都认为数学仅仅靠题海战术就可以了, 但很多学生这样做了, 数学成绩却还是没有提高, 这是为什么呢?基础便是关键。在学习数学中, 如果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 做再多的题目也是徒劳。那么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重实际

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实际, 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 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体积之后, 老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 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他的体积。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为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化归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2.3 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 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单方意义上讲, 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 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 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2.4 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 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 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 又不包办代替,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掌握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过程, 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 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 内容丰富, 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审题答题, 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 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 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 等等。

总之,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障碍是多方面的, 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 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 改进教法, 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数学做为基础学科, 在整个中学学习过程中,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再以“四重”为主要的线索, 阐述了如何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心理障碍,数学教学

上一篇:《化工管理》杂志约稿函下一篇: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效果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