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2023-04-19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昝村镇机构改革“三定”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编制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迅速启动改革,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平稳推进。目前,乡镇领导班子配备到位、机构撤销合并到位、“三定”规定执行到位、人员定岗分流到位,圆满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面广,要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方方面面的思想认识,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也是推动改革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我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党委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注重做好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和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充分调动机关干部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全镇上下确立了必须要改,而且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快速推进改革的观念。

(二)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完善方案。

详尽、完备的方案,是改革顺利实施的依据,也是改革全面推开的基础。我们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二是深入调研,全面摸清家底。制定方案前,我们组织人员对我镇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状况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汇总,形成了准确、完善的基础资料。三是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我们及时和相关部门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有关思路及时向市编办汇报,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经过反复对接、反复协商、反复修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案,上报市委、市政府审批。

(三)严格执行政策,精心组织实施。

2011年5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韩城市昝村镇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我镇不折不扣执行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的《韩城市昝村镇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精心组织实施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是充分准备,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会上宣布了《韩城市昝村镇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的召开,标志着我镇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实施。二是严格执行乡镇“三定”规定。即:定职能合理界定了乡镇职能职责;定机构,根据市批方案,统筹设置乡镇党政机构:3个办1所(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财政所),事业单位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村经营管理站、社会保障服务站、文化综合服务站);,镇内设机构根据职责任务设置相应的人员岗位,编制分解具体到人员岗位。“三定”规定的制定,为人员定岗工作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三是精心组织人员定岗分流工作。在人员定岗分流阶段,我镇严格按照《韩城市昝村镇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认真组织实施人员分流和定岗定员工作。为了进一步做好人员定岗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的顺利进行。采取了多渠道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一是提倡到村任职;二是安排到乡镇其他单位;三是鼓励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到村任职或领办创办经济服务实体的人员,工资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不变,正常晋升工资,工龄连续计算,到达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尚未安置的富余人员可通过自然减员等途径逐步消化。由于各项措施得力,整个人员定岗分流工作平稳推进,社会大局稳定,没有出现干部上访。

二、几点成效

(一)经济和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乡镇布局趋向合理。

从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出发,改革后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强化了中心城镇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经济、社会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使乡镇逐步达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目标。

(二)干部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干部干事热情提升。 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通过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步伐。我镇注重发挥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特长,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均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负责人,事业站所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及岗位结构,采取双项选择的方式产生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更加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使干部队伍的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推动了工作开展。通过机构改革,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办事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农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虽然,我镇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服务方式有待改进、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与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第二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按照上级的统一布署,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事局的全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镇上下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圆满地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取得了上级领导满意、社会满意、改革者满意的好成绩,向区委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将机构改革工作简要汇报以下:

一、强化领导,强势宣传,为机构改革提供组织保证 领

导重视,宣传到位是搞好这次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针对本次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面广量大,影响深远的实际,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彭德平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斌为副组长,组织、宣传、文化、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组织委员彭敏同志担任。为了扎实开展工作,各司其职,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还成立了宣传、组织、材料、后勤等四支工作队伍。各站所设立了一名联络员,“三站三中心”原主任(站长)为机构改革联络员。

镇党委十分重视这次机构改革工作,把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多次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会办会,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按时谨慎操作,保证了机构改革工作的规范运行。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增加工作透明度,我们还利用广播、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让社会各界充分参与这次改革工作,做到把宣传工作宣传到街道、到村组、到户下、到人头,政策明白率达到99以上。

二、执行规则,把握标准,为机关工作人员的竞争上岗打造新平台

按照区委3月21日动员大会和许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本着执行政策、公平竞争、阳光操作的原则和工作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首先是坚持一改到底的原则。对前几次没有改革彻底的人员,这次进行全员置换和全员聘用,所有人员都签订了身份置换协议书,实行全员置换,并按核定编制和岗位,在原事业单位编内人员中通过公开招聘、考试竞聘上岗,实行全员聘用。根据这个精神,我们对“三站三中心”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进行全面登记,做到一个不漏,一丝不苟。特别是对上次“三站三中心”的待岗人员进行上门通知,电话通知,不疏忽每一个环节。为了加强责任,我们还与所有站所的联络员(原站所长)签订了责任状和保证书,工作开展到哪一步,我们就路路服务到哪一步,做到步步与改革者见面。

其次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为了增加工作透明度,使人人了解改革,人人参与改革,善待改革者,我们在镇政府门前专门设立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专栏,对所有改革人员的工作简历,文化考试成绩,工作考评成绩全部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聘请两名社会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督,并设立意见箱和热线电话,政策咨询处等,使这次改革完全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

再次是坚持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对本次改革,我们完全是按照区委的统一布署,坚持以政策为准绳,成绩为根据,不搞任何内定方案,坚持能者留,庸者走,一切以事实说话。这次事业单位所聘用的28名工作人员没有一个是不符合条件录用的,也没有一个是通过不正常渠道录用的。

三、突出和谐,维护稳定,为巩固改革成果超前施策。 这次改革,除了12名事业单位人员到龄退休和提前退休,还有26名原事业单位人员被无情淘汰。对此,为了不影响大局,为了维护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根据文件要求,我们及时地对原事业单位人员人人进行了身份置换,个个签订置换协议,并对落聘人员及时兑现了置换金。同时,为了严防少数落聘人员的过激行为,产生不稳定因素,我们镇三套班子和各有关责任人对落聘人员进行分头做思想工作,正确疏导,明确责任,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另外,采取各种途径,及时给落聘人员安排工作,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落岗不失落,落岗不落志,落岗不欠收,心理无任何抵触和对立情绪。

第三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简报

第10 期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12月6日

淄博市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乡镇布局调整

科学调整乡镇布局,是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

一。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淄博市把乡镇布局调整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和中心镇建设,合理调整乡镇规模和布局,除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和偏远山区外,不再保留3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调整后,淄博市乡镇由81个改为60个,减少21个。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对全市乡镇布局调整和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侯法生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中会和副市长刘有先任副组长的乡镇布局调整和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编办、市民政局等单位参

1加,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各区县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是乡镇布局调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二、科学制定调整方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调查了解本市乡镇基本情况的同时,组织学习外地乡镇布局调整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市乡镇实际,按照就近、方便,大并小、强并弱,尽量整建制撤并的工作思路,研究确定调整方案并按程序经市委市政府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三、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乡镇布局调整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及时稳妥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把着力选好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政正职作为组织实施工作的首要环节。在选配干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把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能驾驭全局、群众威信高、干事本领强的同志选进乡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促进乡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把乡镇各项工作衔接作为组织实施的核心内容。各区县选派得力人员组成工作组进驻乡镇,同乡镇新老领导班子一道,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监督指导做好财务审计、资产清查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职责清晰、头绪不乱、进展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工作平稳交接。

四、妥善安置富余人员。通过四条主要渠道,千方百计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工作。一是乡镇整合设置后,部分岗位实

行竞争上岗,用好用活乡镇现有人才资源,切实提高乡镇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选调部分人员到区县部门任职,对自愿到区县部门工作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享受相应职级和待遇;愿继续留在乡镇的,保留相应职级,可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三是在保留基本工资、保险待遇的前提下,选派部分人员到村居和社区工作。四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超编人员另行择业。(淄博市编委办公室)

菏泽市扎实推进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近日,菏泽市编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区编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并就乡镇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要强化和落实责任。各县区要把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确保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支持力度,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这次改革需要重新核定乡镇领导职数,涉及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组织部门要靠上去,做过细的工作。编制部门要全力以赴,搞好调查研究,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积极配合组织、编制部门的工作。

二是要认真把握政策,科学拟订方案。要求各县区抓紧

行动,把有关政策文件学深学透,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拟订改革实施方案,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报市编办审核,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是要严肃改革纪律,做到令行禁止。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和财经工作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改革纪律的事件,一经查实,从严处理。

四是要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改革把乡镇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改革要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改革成果和典型经验的宣传,争取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菏泽市编委办公室)

章丘市组织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方案

近日,章丘市召开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章丘市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章丘市按照济南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改革方案,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的

同时,合理设置和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就业指导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以及劳动维权等方面的服务职责,各乡镇、街办设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强化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街道办事处与一类乡镇增设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严格控制人员编制,严禁超编进人,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公示制,强化社会监督;加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力度,减少乡镇领导职数,改革后,全市核定乡镇领导职数115名,较改革前减少11名。同时,积极推进事业站所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分类推进改革;着力于培育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招商引资服务水平,促进本地域经济持续发展,增设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目前,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有关部门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抓紧组织实施改革方案,扎实做好乡镇机构设置、职责确认和编制配备工作,确保提前完成改革任务。(章丘市编委办公室)

报:中央编办,省编委成员; 发:各市编办。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处 2010年12月6日印发 联系电话:0531-86095567邮箱:sxc@sdrs.gov.cn

第四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黄花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下面,我现就黄花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市、县委的要求,乡上始终以实现乡镇职能转换、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执政能力为核心,按照政治性、稳定性

、连续性、探索性和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照章办事、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目前,机构改革工作平稳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主要做法、途径和取得的成效

乡镇机构改革前,黄花乡辖8村52个村民小组,原设乡镇行政、事业编制39名,实有工作人员45名,村干部24人,社干部52人。改革后,全乡8村46个村民小组,村干部23人,社干部46人,新核定编制行政编制19人,事业编制38名,实有工作人员45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㈠整合撤并,合理调整村社。按照弱向强合、小向大合的总体要求,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村社数量、产业布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展壮大草畜、林果产业经济带,依靠强社拉动弱社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整建制撤销马寨子、凉水泉、油府庄、黄花塬等村部分村民小组。全乡村民小组数由原来的52个减少到46个,减少了12。新的村民小组,更加符合黄花经济社会及区域发展的现状,协调性、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活力增强。

㈡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创新组织的设置方式。乡上按照市、县改革总体要求,经过积极探索,对乡内设机构重新进行了设置。乡上的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为“三办一部”,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人民武装部,“三办”主任分别由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人民武装部保持原有机构和职能不变。撤销乡镇财政所、经济工作委员会、农机站、农经站等13个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四个中心一个站”,即: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资金管理中心、劳务输转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计划生育工作站(含计划生育服务所)。同时,为了促进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完善典型创办机制,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建设,我乡研究制定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及设置方式,建立党群共富经济组织的意见》,在产业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典型示范作用的村,建立了“支部 协会”等党群共富经济组织6个,吸收会员139人,其中党员42人,占农村党员的12。先后培育出了杨家沟、油府庄草畜、林果协会、凉水泉林果产业协会和水么劳务输转协会等一批“协会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典型。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富裕党员群众帮贫困党员致富、党员帮致富能人富人进步结对子”活动,共结成帮带对子15个,通过帮扶,全乡共有21名党员脱了贫,发展能人富人党员6人。

㈢创新载体,多渠道分流工作人员。按照县委、县政府审批的《崇信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分流。一是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01]112号文件规定,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干部进行了清理;二是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对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国家公务员,进行了清理摸底;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黄花乡关于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民营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任职的实施意见》,鼓励乡干部到村级任职或到民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当负责人。并按照“五个好”的量化考核标准,即,走出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带头发展一个好的产业;组建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建办一户好的企业;办几件好的公益事业。选派了8名政治素质高、办事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身体状况良好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民营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任职,进一步拓宽分流渠道。

㈣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乡上坚持把各项改革紧密结合、配套推进。一是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行了“乡财县管”,乡上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统一帐户体系管理,让乡干部挪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抓产业、促发展。二是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对现有教育布局进行了认真调研调整。三是对乡村债务进行了认真清理,摸清了底子,并积极研究探索解决的政策和办法。通过推行农村综合改革,即丰富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内涵,更为下一步完善农村管理体制、理顺乡镇职能,实现农村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㈤合理定位,切实转变乡镇职能。乡上通过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建立公共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兴办各类企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供生产服务;引导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搞好农村社会管理

,排查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从而把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把乡镇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建设开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法制型转变。

我乡通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初步达到了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效:

1、

重新定位乡镇职能,初步实现了工作方式的转变。通过改革,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初步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下达任务、轻农村实际需要,习惯于行政命令、不善于发挥市场作用等弊端。乡镇政府的职能由过去的行政型、命令强迫型、管理型的方式转变到服务型、法制型的职能上。

⑴明确“三个定位”。首先明确了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定位。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就是要由过去的催种催收,大包大揽转加到加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上来,把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发展环境等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社会和市场去经营。其次,明确了村级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定位。村级组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组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组织农村中的富人、能人成为中介组织成员,通过他们引导群众走向市场,同时,兴办乡村企业,搞好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明确了领导的职能和职责定位。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以服务为前提,努力学习一技之长,提高领导素质,加强政策引导,搞好政策服务,抓好组织协调。

⑵盘活“三个资源”。一是盘活了干部资源。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了《黄花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规范了新设机构的运行机制,按人员编制方案对所有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定责,做到了“四有”即有地点、有岗位、有职责、有人员。按职能需要及干部所学的专业和乡镇积累的工作技能,在干部中开展了自报专长、竞争上岗,初步确定了人员。同时,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推进干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干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盘活了劳动力资源。重点抓了劳务摸底建档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成立了领导机构,健全了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利用农闲有利时机,聘请县农牧局、果业局、科技局、劳务办等有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0期1654人(次),实现了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自发无序输转向有市场的输转转变。积极联系可靠的劳务市场信息,实行跟踪服务,努力维护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止目前,全乡集中向我县境内的新安、大柳开工建设和周寨、新周等企业及兰州、银川、新疆、西安等大城市,累计输出劳力1537人,其中:就地输转816人,向外输出721人,实现劳务收入614.8万元以上,人均达到4000元。三是盘活了自然资源。重新整合乡域内的自然资源,启动乡域内的能人创业。杨家沟村积极为群众创业致富搭建平台,将本村的荒山沟协调划拨给致富能人袁春牛、李林保发展畜牧业,实现了自然资源向经营资本的转变。

⑶着力“三个重点”。一是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组建了“草畜、林果、劳务输转”三大产业经营性社会协会组织,积极推行农户合作型、技术服务承包型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实效。二是在示范典型带动方面。以典型培育为载体,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巩固发展上培育典型,不断提高内涵,培育了高庄子村草畜产业专业村及新农村建设典型。目前,高庄子依托草畜产业专业村建设项目,投资248万元,修建养畜暖棚35座,投放基础母牛35头,栽植仁用杏200亩,种草100亩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0户,牛饲养量达到456头,实现畜牧业收入32.1万元。按照新农村实施规划,高庄子村整修各类用地78.2亩,在新村内建成“一纵三横”主干道路1500米,拓宽村社道路3条6.8公里,硬化开通排洪渠550米,栽植侧柏802株,薯块松230株,建成塘坝1处5000立方米,村小学、新村部、卫生所完成主体工程,休闲广场已投入使用。开工修建以拱家洼、剪子沟两社为主体的“小康住宅 庭院经济 增收产业 生态节能”四位一体模式的产业型家园45户,现有35户完成了主体工程,配套完成了“三通”。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黄花乡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4次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鼓励突出产业优势打造,建办养殖园。按照“基地 协会 农户”的模式,疏通产销渠道,今年,在扩大荣盛养殖园养殖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下派乡干部任副会长,指导养殖能手闫李龙等,投资35万元,建办黄花塬养殖园,新建猪棚3座55间,购置饲料粉碎、搅拌设施3台(件),配备畜疫设备,购回仔猪130口,猪存栏已达到288口,出售育肥猪和仔猪195口,实现销售收入8.3元。全乡的生猪饲养量达到4210口,出栏量达到1684口,实现销售收入67.36万元,为养猪产业链条延伸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龙头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⑷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重心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干部由以往的开会命令,对实情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间有距离的工作模式,变成赴工作“第一线”,摸实情,理思路,出实招,自己率先一步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干部工作作风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干部在工作中由过去的“一刀切”安排,蒙混过日子,缺乏工作积极主动性向直接参与工作,有具体服务目标转变,减少了人浮于事,难以管理的弊端,工作作风从“务虚”到“务实”转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优化,乡村干部变亲民、为民、利民。四是服务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由原来的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由执政为民向为民执政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

2、规范机构设置,新的职能作用发挥显现。设置的“三办一部”、“四个中心一个站”。“三办一部”主要负责党务政务、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武装等工作。“四个中心一个站”主要承担农业产业化发展、乡级财务、劳务输转、法律援助服务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这种机构设置强化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组织协调等职能,顺应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尤其乡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重点,坚持“养畜温棚化、牛品改良化、饲草基地化、总量规模化、防疫体系化”的“五位一体化”工作思路,巩固提高了凉水泉等五村草畜产业整村推进片带,加强了对高家坡等7个1000亩以上饲草基地管理,引进优良种畜和冻精品种,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做活、做大、做强草畜产业,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全乡种植优质紫花苜蓿200亩,改良草地1200亩,牛饲养量达到8512头,存栏6880头,出栏1632头,冻配改良基础母牛435头,已产犊的163头,新增温棚65座,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8户,实现畜牧业总收入261.1万元,人均达到346.1元。同时,补植补造、补栽仁用杏、结杏苗木2.4万株,新开小寨子对面山等2处三荒大点1450亩。加强化果业基地建设,对三处千亩仁用杏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组织群众落实了除草、果带整修、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管理措施2次,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多方筹资2.3万元,购买新品种脱毒洋芋、黄豆籽种,在经济林带内套种285亩和795亩,长势良好,有望增收。

3、合理精简人员,减轻了行政运行成本。通过机构改革,全乡24名村干部实行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或支书、主任“一肩挑”,有的还兼任合作社长,使村干部职数由原来的76人减少到目前的65人,精减11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15,每年节省开支近3.6万元。

4、推行竞争考核机制,创造了服务产业的平台。通过机构改革,将大部分干部按照所学专业和工作特长,安排到相应的村、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任职,使干部把以前的包村、包片、包点的工作机制向包产业、包项目典型、包重点工作转移,干部本人也由当过去的“万金油”干部转变为“专长专用”。同时,按照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制定机构改革后新的干部考核机制和管理办法,实行周小结,月评比,季考核,年汇总,实行一个产业组、一支服务队、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进行绩效挂钩,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消除过去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增强干部工作的紧迫感、压力感和主观能动性,使干部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开始向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带领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参与式服务上转移。凉水泉村党员袁占梅结合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帮助凉水泉村确定了以“支部 协会”党群共富经济合作为平台,以党员能人、富人为骨干,带动群众走肉猪养殖产业规模化开发路子的思路。机构改革以来,共组织销肉猪2100多口,输出劳务60多人(次),实现收入152多万元。

5、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干部原来的催种催收、刮宫流产(计划生育)变成了服务于民,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下派到村任职的干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产业中去,通过研究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帮助群众出点子、找路子、想办法,搞指导、搞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产业化致富的路子领办经济实体,共同创造机会解决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带领群众创业、跑市场,广辟流通渠道,为群众提供信息、拿定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的问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选派到油府庄村的李飞龙同志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能人、富人作用,大力启动民间个人资金。引导扶持致富能人袁得贵联合袁喜文等6户建办了以种兔繁殖、销售和技术咨询为一体聚星养殖园。该园今年3月份动工建设,完成总投资5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购置粉碎机、颗粒饲料机等机械设备12台(件),运输车6辆。修建兔棚15座75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饲养量达到3260只。同时,吸引黄寨乡的致富能人李宏文资投资15万元建办了油府庄村水泥预制厂,已于5月份建成投产,建有厂房3间,硬化水平台面156平方米,修建集雨水窖1眼,购置搅拌机、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6台(件),机动运输车1辆,主要以生产水泥檩条、水泥轨枕、钢梁水泥椽、屋脊等各种规格的水泥制品为主,现已生产各类产品3600件(块),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凉水泉村选派干部刘伟贤同志,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塬面百米经济林带内套种无公害脱毒138亩,整修拓宽凉后公路25公里,移动土方8立方米,通过验收达到了四级公路标准,助推了各类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水么村选派干部贾文玉同志,依托劳务输转协会,向县内矿区输送劳务工80人,实现劳务收入32万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发展平台。高庄子村选派干部张震同志,会同高庄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吃苦耐劳,积极创新,为高庄子村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群众高兴地说:“我们贫困山区就需要像张助理这样有知识、有头脑、有创劲的好干部”。

6、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向村、企业或协会等中介组织选派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大部分村社干部、企业或中介组织负责人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二、机构改革中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乡镇工作的内容、重点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乡镇撤并、人员分流和内设机构调整,打乱了乡镇多年形成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前乡镇工作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乡镇职能转变中还存在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财政收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现在,不仅沿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予少取”变为“只予不取”,工作“失重”,干部心理“失衡”,一些乡干部因此无所事事、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农业税取消之前,乡镇干部主要是忙着“催种催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中央相继下发的几个“一号文件”,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没底。

三是发展思路不适应。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且重在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农业无税,乡镇无财,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抓农业的乡镇干部来说,是最大难题。

四是管理模式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务的方式把农业税费等法定事项交由村民委员会执行完成,并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活动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领导和管理。新的形势下,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对村社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成为乡镇干部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四是乡镇事业单位资金不足,无法添置服务设施,难以开展推广项目。如兽医站没有一家健全的医疗设施,群众养殖防病治病乱找兽医,对养殖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围绕以转变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为着眼点,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场和社会则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应该说,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的作用从来都不是无限和万能的。虽然政府一直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其角色和作用扮演发挥超过限度,则不仅自身不堪重负,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使每个干部认识到,虽然政府职能的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政府权力的缩小,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个人权力范围的缩小或某些利益的损失,但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对改革不能叶公好龙,要做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改革都应坚决支持。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乡镇工作的重点,紧密结合我乡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路子,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转移到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是积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要结合完善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两级债务化解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加快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大力提高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在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社会自身的组织能力很弱。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如果政府突然把很多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确实很有可能出现混乱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把政府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与大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

五是加强乡镇干部的技能培训。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只围绕收款而工作,干部整天想的是如何采取方法从农户手中把钱要回来,而现在转变为服务型,干部就不能适应。比如在果树作物技术、农机使用、科技发展上基础知识少。现在要服务于群众,就要加大培训力度,乡上要拿出经费,鼓励和支持乡干部自学和外出培训,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搞好乡镇工作。

六是理顺条块关系,增强乡镇政府功能。教育、卫生、土地等以及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其它机构的人、财、物,我们认为要下发给乡镇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同时,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应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承担。把过去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必须清除,切实实行政事分开。合理设置乡镇事业机构,将必要的为三农服务的农业、农技、农机、水利等部门合并为一个机构。只有理顺了县乡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新的成果。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来源于,欢迎阅读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黄花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下面,我现就黄花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机构改革开展以来,按照市、县委的要求,乡上始终以实现乡镇职能转换、提高效率、增强执政能力为核心,按照政治性、稳定性、连续性、探索性和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照章办事、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目前,机构改革平稳推进,各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主要做法、途径和取得的成效

乡镇机构改革前,黄花乡辖8村52个村民小组,原设乡镇行政、事业编制39名,实有人员45名,村干部24人,社干部52人。改革后,全乡8村46个村民小组,村干部23人,社干部46人,新核定编制行政编制19人,事业编制38名,实有人员45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的。

㈠整合撤并,合理调整村社。按照弱向强合、小向大合的总体要求,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村社数量、产业布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展壮大草畜、林果产业经济带,依靠强社拉动弱社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整建制撤销马寨子、凉水泉、油府庄、黄花塬等村部分村民小组。全乡村民小组数由原来的52个减少到46个,减少了12。新的村民小组,更加符合黄花经济社会及区域发展的现状,协调性、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活力增强。

㈡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创新组织的设置方式。乡上按照市、县改革总体要求,经过积极探索,对乡内设机构重新进行了设置。乡上的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为“三办一部”,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人民武装部,“三办”主任分别由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人民武装部保持原有机构和职能不变。撤销乡镇财政所、经济委员会、农机站、农经站等13个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四个中心一个站”,即: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资金管理中心、劳务输转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计划生育站(含计划生育服务所)。同时,为了促进农村党建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完善典型创办机制,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建设,我乡研究制定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及设置方式,建立党群共富经济组织的意见》,在产业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典型示范作用的村,建立了“支部 协会”等党群共富经济组织6个,吸收会员139人,其中党员42人,占农村党员的12。先后培育出了杨家沟、油府庄草畜、林果协会、凉水泉林果产业协会和水么劳务输转协会等一批“协会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典型。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富裕党员群众帮贫困党员致富、党员帮致富能人富人进步结对子”活动,共结成帮带对子15个,通过帮扶,全乡共有21名党员脱了贫,发展能人富人党员6人。

㈢创新载体,多渠道分流人员。按照县委、县政府审批的《崇信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方案》和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分流。一是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01]112号文件规定,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的干部进行了清理;二是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对年限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年限满20年的国家公务员,进行了清理摸底;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黄花乡关于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民营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任职的实施意见》,鼓励乡干部到村级任职或到民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当负责人。并按照“五个好”的量化考核标准,即,走出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带头发展一个好的产业;组建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建办一户好的企业;办几件好的公益事业。选派了8名政治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经验丰富,身体状况良好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民营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任职,进一步拓宽分流渠道。

㈣夯实基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乡上坚持把各项改革紧密结合、配套推进。一是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行了“乡财县管”,乡上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统一帐户体系管理,让乡干部挪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抓产业、促发展。二是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对现有教育布局进行了认真调研调整。三是对乡村债务进行了认真清理,摸清了底子,并积极研究探索解决的政策和办法。通过推行农村综合改革,即丰富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内涵,更为下一步完善农村管理体制、理顺乡镇职能,实现农村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高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㈤合理定位,切实转变乡镇职能。乡上通过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建立公共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兴办各类企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供生产服务;引导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搞好计划生育;搞好农村社会管

理,排查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从而把乡镇的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把乡镇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建设开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法制型转变。

我乡通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的开展,初步达到了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效:

1、重新定位乡镇职能,初步实现了方式的转变。通过改革,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初步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下达任务、轻农村实际需要,习惯于行政命令、不善于发挥市场作用等弊端。乡镇政府的职能由过去的行政型、命令强迫型、管理型的方式转变到服务型、法制型的职能上。

⑴明确“三个定位”。首先明确了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定位。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就是要由过去的催种催收,大包大揽转加到加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上来,把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发展环境等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社会和市场去经营。其次,明确了村级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定位。村级组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组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组织农村中的富人、能人成为中介组织成员,通过他们引导群众走向市场,同时,兴办乡村企业,搞好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明确了领导的职能和职责定位。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以服务为前提,努力学习一技之长,提高领导素质,加强政策引导,搞好政策服务,抓好组织协调。

⑵盘活“三个资源”。一是盘活了干部资源。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制定了《黄花乡机构改革试点方案》,规范了新设机构的运行机制,按人员编制方案对所有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定责,做到了“四有”即有地点、有岗位、有职责、有人员。按职能需要及干部所学的专业和乡镇积累的技能,在干部中开展了自报专长、竞争上岗,初步确定了人员。同时,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推进干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干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盘活了劳动力资源。重点抓了劳务摸底建档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成立了领导机构,健全了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利用农闲有利时机,聘请县农牧局、果业局、科技局、劳务办等有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0期1654人(次),实现了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自发无序输转向有市场的输转转变。积极联系可靠的劳务市场信息,实行跟踪服务,努力维护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止目前,全乡集中向我县境内的新安、大柳开工建设和周寨、新周等企业及兰州、银川、新疆、西安等大城市,累计输出劳力1537人,其中:就地输转816人,向外输出721人,实现劳务收入614.8万元以上,人均达到4000元。三是盘活了自然资源。重新整合乡域内的自然资源,启动乡域内的能人创业。杨家沟村积极为群众创业致富搭建平台,将本村的荒山沟协调划拨给致富能人袁春牛、李林保发展畜牧业,实现了自然资源向经营资本的转变。

⑶着力“三个重点”。一是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组建了“草畜、林果、劳务输转”三大产业经营性社会协会组织,积极推行农户合作型、技术服务承包型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实效。二是在示范典型带动方面。以典型培育为载体,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巩固发展上培育典型,不断提高内涵,培育了高庄子村草畜产业专业村及新农村建设典型。目前,高庄子依托草畜产业专业村建设项目,投资248万元,修建养畜暖棚35座,投放基础母牛35头,栽植仁用杏200亩,种草100亩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0户,牛饲养量达到456头,实现畜牧业收入32.1万元。按照新农村实施规划,高庄子村整修各类用地78.2亩,在新村内建成“一纵三横”主干道路1500米,拓宽村社道路3条6.8公里,硬化开通排洪渠550米,栽植侧柏802株,薯块松230株,建成塘坝1处5000立方米,村小学、新村部、卫生所完成主体工程,休闲广场已投入使用。开工修建以拱家洼、剪子沟两社为主体的“小康住宅 庭院经济 增收产业 生态节能”四位一体模式的产业型家园45户,现有35户完成了主体工程,配套完成了“三通”。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黄花乡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4次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鼓励突出产业优势打造,建办养殖园。按照“基地 协会 农户”的模式,疏通产销渠道,今年,在扩大荣盛养殖园养殖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下派乡干部任副会长,指导养殖能手闫李龙等,投资35万元,建办黄花塬养殖园,新建猪棚3座55间,购置饲料粉碎、搅拌设施3台(件),配备畜疫设备,购回仔猪130口,猪存栏已达到288口,出售育肥猪和仔猪195口,实现销售收入8.3元。全乡的生猪饲养量达到4210口,出栏量达到1684口,实现销售收入67.36万元,为养猪产业链条延伸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龙头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⑷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重心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干部由以往的开会命令,对实情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间有距离的模式,变成赴“第一线”,摸实情,理思路,出实招,自己率先一步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干部作风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干部在中由过去的“一刀切”安排,蒙混过日子,缺乏积极主动性向直接参与,有具体服务目标转变,减少了人浮于事,难以管理的弊端,作风从“务虚”到“务实”转变,效能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优化,乡村干部变亲民、为民、利民。四是服务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由原来的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由执政为民向为民执政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

2、规范机构设置,新的职能作用发挥显现。设置的“三办一部”、“四个中心一个站”。“三办一部”主要负责党务政务、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武装等。“四个中心一个站”主要承担农业产业化发展、乡级财务、劳务输转、法律援助服务和计划生育等任务。这种机构设置强化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组织协调等职能,顺应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尤其乡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重点,坚持“养畜温棚化、牛品改良化、饲草基地化、总量规模化、防疫体系化”的“五位一体化”思路,巩固提高了凉水泉等五村草畜产业整村推进片带,加强了对高家坡等7个1000亩以上饲草基地管理,引进优良种畜和冻精品种,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做活、做大、做强草畜产业,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全乡种植优质紫花苜蓿200亩,改良草地1200亩,牛饲养量达到8512头,存栏6880头,出栏1632头,冻配改良基础母牛435头,已产犊的163头,新增温棚65座,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8户,实现畜牧业总收入261.1万元,人均达到346.1元。同时,补植补造、补栽仁用杏、结杏苗木2.4万株,新开小寨子对面山等2处三荒大点1450亩。加强化果业基地建设,对三处千亩仁用杏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组织群众落实了除草、果带整修、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管理措施2次,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多方筹资2.3万元,购买新品种脱毒洋芋、黄豆籽种,在经济林带内套种285亩和795亩,长势良好,有望增收。

3、合理精简人员,减轻了行政运行成本。通过机构改革,全乡24名村干部实行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或支书、主任“一肩挑”,有的还兼任合作社长,使村干部职数由原来的76人减少到目前的65人,精减11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15,每年节省开支近3.6万元。

4、推行竞争考核机制,创造了服务产业的平台。通过机构改革,将大部分干部按照所学专业和特长,安排到相应的村、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任职,使干部把以前的包村、包片、包点的机制向包产业、包项目典型、包重点转移,干部本人也由当过去的“万金油”干部转变为“专长专用”。同时,按照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制定机构改革后新的干部考核机制和管理办法,实行周小结,月评比,季考核,年汇总,实行一个产业组、一支服务队、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进行绩效挂钩,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消除过去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增强干部的紧迫感、压力感和主观能动性,使干部真正把的着力点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开始向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带领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参与式服务上转移。凉水泉村党员袁占梅结合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帮助凉水泉村确定了以“支部 协会”党群共富经济合作为平台,以党员能人、富人为骨干,带动群众走肉猪养殖产业规模化开发路子的思路。机构改革以来,共组织销肉猪2100多口,输出劳务60多人(次),实现收入152多万元。

5、进一步转变了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干部原来的催种催收、刮宫流产(计划生育)变成了服务于民,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下派到村任职的干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产业中去,通过研究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帮助群众出点子、找路子、想办法,搞指导、搞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产业化致富的路子领办经济实体,共同创造机会解决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带领群众创业、跑市场,广辟流通渠道,为群众提供信息、拿定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的问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选派到油府庄村的李飞龙同志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能人、富人作用,大力启动民间个人资金。引导扶持致富能人袁得贵联合袁喜文等6户建办了以种兔繁殖、销售和技术咨询为一体聚星养殖园。该园今年3月份动工建设,完成总投

资5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购置粉碎机、颗粒饲料机等机械设备12台(件),运输车6辆。修建兔棚15座75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饲养量达到3260只。同时,吸引黄寨乡的致富能人李宏文资投资15万元建办了油府庄村水泥预制厂,已于5月份建成投产,建有厂房3间,硬化水平台面156平方米,修建集雨水窖1眼,购置搅拌机、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6台(件),机动运输车1辆,主要以生产水泥檩条、水泥轨枕、钢梁水泥椽、屋脊等各种规格的水泥制品为主,现已生产各类产品3600件(块),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凉水泉村选派干部刘伟贤同志,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塬面百米经济林带内套种无公害脱毒138亩,整修拓宽凉后公路25公里,移动土方8立方米,通过验收达到了四级公路标准,助推了各类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水么村选派干部贾文玉同志,依托劳务输转协会,向县内矿区输送劳务工80人,实现劳务收入32万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发展平台。高庄子村选派干部张震同志,会同高庄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吃苦耐劳,积极创新,为高庄子村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群众高兴地说:“我们贫困山区就需要像张助理这样有知识、有头脑、有创劲的好干部”。

6、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向村、企业或协会等中介组织选派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大部分村社干部、企业或中介组织负责人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二、机构改革中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乡镇的内容、重点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乡镇撤并、人员分流和内设机构调整,打乱了乡镇多年形成的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方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前乡镇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乡镇职能转变中还存在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的重中之重就是财政收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现在,不仅沿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予少取”变为“只予不取”,“失重”,干部心理“失衡”,一些乡干部因此无所事事、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二是方法不适应。农业税取消之前,乡镇干部主要是忙着“催种催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中央相继下发的几个“一号文件”,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没底。

三是发展思路不适应。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且重在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农业无税,乡镇无财,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抓农业的乡镇干部来说,是最大难题。

四是管理模式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务的方式把农业税费等法定事项交由村民委员会执行完成,并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活动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领导和管理。新的形势下,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对村社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成为乡镇干部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四是乡镇事业单位资金不足,无法添置服务设施,难以开展推广项目。如兽医站没有一家健全的医疗设施,群众养殖防病治病乱找兽医,对养殖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围绕以转变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为着眼点,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场和社会则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应该说,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的作用从来都不是无限和万能的。虽然政府一直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其角色和作用扮演发挥超过限度,则不仅自身不堪重负,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使每个干部认识到,虽然政府职能的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政府权力的缩小,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个人权力范围的缩小或某些利益的损失,但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对改革不能叶公好龙,要做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改革都应坚决支持。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乡镇的重点,紧密结合我乡农业和农村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路子,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转移到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是积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要结合完善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两级债务化解等,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加快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大力提高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在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社会自身的组织能力很弱。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如果政府突然把很多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确实很有可能出现混乱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把政府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与大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

五是加强乡镇干部的技能培训。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只围绕收款而,干部整天想的是如何采取方法从农户手中把钱要回来,而现在转变为服务型,干部就不能适应。比如在果树作物技术、农机使用、科技发展上基础知识少。现在要服务于群众,就要加大培训力度,乡上要拿出经费,鼓励和支持乡干部自学和外出培训,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搞好乡镇。

六是理顺条块关系,增强乡镇政府功能。教育、卫生、土地等以及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其它机构的人、财、物,我们认为要下发给乡镇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同时,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应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则由事业单位承担。把过去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必须清除,切实实行政事分开。合理设置乡镇事业机构,将必要的为三农服务的农业、农技、农机、水利等部门合并为一个机构。只有理顺了县乡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新的成果。

《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iTp

理,排查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从而把乡镇的重点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把乡镇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使政府建设开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法制型转变。

我乡通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的开展,初步达到了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效:

1、重新定位乡镇职能,初步实现了方式的转变。通过改革,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初步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下达任务、轻农村实际需要,习惯于行政命令、不善于发挥市场作用等弊端。乡镇政府的职能由过去的行政型、命令强迫型、管理型的方式转变到服务型、法制型的职能上。

⑴明确“三个定位”。首先明确了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定位。乡政府的职能和职责就是要由过去的催种催收,大包大揽转加到加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上来,把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发展环境等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社会和市场去经营。其次,明确了村级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定位。村级组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组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组织农村中的富人、能人成为中介组织成员,通过他们引导群众走向市场,同时,兴办乡村企业,搞好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明确了领导的职能和职责定位。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以服务为前提,努力学习一技之长,提高领导素质,加强政策引导,搞好政策服务,抓好组织协调。

⑵盘活“三个资源”。一是盘活了干部资源。按照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制定了《黄花乡机构改革试点方案》,规范了新设机构的运行机制,按人员编制方案对所有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定责,做到了“四有”即有地点、有岗位、有职责、有人员。按职能需要及干部所学的专业和乡镇积累的技能,在干部中开展了自报专长、竞争上岗,初步确定了人员。同时,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推进干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干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盘活了劳动力资源。重点抓了劳务摸底建档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成立了领导机构,健全了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利用农闲有利时机,聘请县农牧局、果业局、科技局、劳务办等有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0期1654人(次),实现了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由自发无序输转向有市场的输转转变。积极联系可靠的劳务市场信息,实行跟踪服务,努力维护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止目前,全乡集中向我县境内的新安、大柳开工建设和周寨、新周等企业及兰州、银川、新疆、西安等大城市,累计输出劳力1537人,其中:就地输转816人,向外输出721人,实现劳务收入614.8万元以上,人均达到4000元。三是盘活了自然资源。重新整合乡域内的自然资源,启动乡域内的能人创业。杨家沟村积极为群众创业致富搭建平台,将本村的荒山沟协调划拨给致富能人袁春牛、李林保发展畜牧业,实现了自然资源向经营资本的转变。

⑶着力“三个重点”。一是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依托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组建了“草畜、林果、劳务输转”三大产业经营性社会协会组织,积极推行农户合作型、技术服务承包型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实效。二是在示范典型带动方面。以典型培育为载体,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巩固发展上培育典型,不断提高内涵,培育了高庄子村草畜产业专业村及新农村建设典型。目前,高庄子依托草畜产业专业村建设项目,投资248万元,修建养畜暖棚35座,投放基础母牛35头,栽植仁用杏200亩,种草100亩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0户,牛饲养量达到456头,实现畜牧业收入32.1万元。按照新农村实施规划,高庄子村整修各类用地78.2亩,在新村内建成“一纵三横”主干道路1500米,拓宽村社道路3条6.8公里,硬化开通排洪渠550米,栽植侧柏802株,薯块松230株,建成塘坝1处5000立方米,村小学、新村部、卫生所完成主体工程,休闲广场已投入使用。开工修建以拱家洼、剪子沟两社为主体的“小康住宅 庭院经济 增收产业 生态节能”四位一体模式的产业型家园45户,现有35户完成了主体工程,配套完成了“三通”。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黄花乡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保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4次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鼓励突出产业优势打造,建办养殖园。按照“基地 协会 农户”的模式,疏通产销渠道,今年,在扩大荣盛养殖园养殖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下派乡干部任副会长,指导养殖能手闫李龙等,投资35万元,建办黄花塬养殖园,新建猪棚3座55间,购置饲料粉碎、搅拌设施3台(件),配备畜疫设备,购回仔猪130口,猪存栏已达到288口,出售育肥猪和仔猪195口,实现销售收入8.3元。全乡的生猪饲养量达到4210口,出栏量达到1684口,实现销售收入67.36万元,为养猪产业链条延伸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龙头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⑷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重心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干部由以往的开会命令,对实情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间有距离的模式,变成赴“第一线”,摸实情,理思路,出实招,自己率先一步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干部作风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干部在中由过去的“一刀切”安排,蒙混过日子,缺乏积极主动性向直接参与,有具体服务目标转变,减少了人浮于事,难以管理的弊端,作风从“务虚”到“务实”转变,效能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优化,乡村干部变亲民、为民、利民。四是服务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由原来的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由执政为民向为民执政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

2、规范机构设置,新的职能作用发挥显现。设置的“三办一部”、“四个中心一个站”。“三办一部”主要负责党务政务、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武装等。“四个中心一个站”主要承担农业产业化发展、乡级财务、劳务输转、法律援助服务和计划生育等任务。这种机构设置强化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组织协调等职能,顺应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尤其乡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重点,坚持“养畜温棚化、牛品改良化、饲草基地化、总量规模化、防疫体系化”的“五位一体化”思路,巩固提高了凉水泉等五村草畜产业整村推进片带,加强了对高家坡等7个1000亩以上饲草基地管理,引进优良种畜和冻精品种,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做活、做大、做强草畜产业,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全乡种植优质紫花苜蓿200亩,改良草地1200亩,牛饲养量达到8512头,存栏6880头,出栏1632头,冻配改良基础母牛435头,已产犊的163头,新增温棚65座,培育5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8户,实现畜牧业总收入261.1万元,人均达到346.1元。同时,补植补造、补栽仁用杏、结杏苗木2.4万株,新开小寨子对面山等2处三荒大点1450亩。加强化果业基地建设,对三处千亩仁用杏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组织群众落实了除草、果带整修、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管理措施2次,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多方筹资2.3万元,购买新品种脱毒洋芋、黄豆籽种,在经济林带内套种285亩和795亩,长势良好,有望增收。

3、合理精简人员,减轻了行政运行成本。通过机构改革,全乡24名村干部实行

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或支书、主任“一肩挑”,有的还兼任合作社长,使村干部职数由原来的76人减少到目前的65人,精减11人,占村干部总人数的15,每年节省开支近3.6万元。

4、推行竞争考核机制,创造了服务产业的平台。通过机构改革,将大部分干部按照所学专业和特长,安排到相应的村、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任职,使干部把以前的包村、包片、包点的机制向包产业、包项目典型、包重点转移,干部本人也由当过去的“万金油”干部转变为“专长专用”。同时,按照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制定机构改革后新的干部考核机制和管理办法,实行周小结,月评比,季考核,年汇总,实行一个产业组、一支服务队、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进行绩效挂钩,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消除过去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增强干部的紧迫感、压力感和主观能动性,使干部真正把的着力点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开始向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带领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参与式服务上转移。凉水泉村党员袁占梅结合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帮助凉水泉村确定了以“支部 协会”党群共富经济合作为平台,以党员能人、富人为骨干,带动群众走肉猪养殖产业规模化开发路子的思路。机构改革以来,共组织销肉猪2100多口,输出劳务60多人(次),实现收入152多万元。

5、进一步转变了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干部原来的催种催收、刮宫流产(计划生育)变成了服务于民,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下派到村任职的干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产业中去,通过研究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帮助群众出点子、找路子、想办法,搞指导、搞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产业化致富的路子领办经济实体,共同创造机会解决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带领群众创业、跑市场,广辟流通渠道,为群众提供信息、拿定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的问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选派到油府庄村的李飞龙同志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能人、富人作用,大力启动民间个人资金。引导扶持致富能人袁得贵联合袁喜文等6户建办了以种兔繁殖、销售和技术咨询为一体聚星养殖园。该园今年3月份动工建设,完成总投资5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购置粉碎机、颗粒饲料机等机械设备12台(件),运输车6辆。修建兔棚15座75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目前饲养量达到3260只。同时,吸引黄寨乡的致富能人李宏文资投资15万元建办了油府庄村水泥预制厂,已于5月份建成投产,建有厂房3间,硬化水平台面156平方米,修建集雨水窖1眼,购置搅拌机、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6台(件),机动运输车1辆,主要以生产水泥檩条、水泥轨枕、钢梁水泥椽、屋脊等各种规格的水泥制品为主,现已生产各类产品3600件(块),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凉水泉村选派干部刘伟贤同志,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塬面百米经济林带内套种无公害脱毒138亩,整修拓宽凉后公路25公里,移动土方8立方米,通过验收达到了四级公路标准,助推了各类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水么村选派干部贾文玉同志,依托劳务输转协会,向县内矿区输送劳务工80人,实现劳务收入32万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发展平台。高庄子村选派干部张震同志,会同高庄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吃苦耐劳,积极创新,为高庄子村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群众高兴地说:“我们贫困山区就需要像张助理这样有知识、有头脑、有创劲的好干部”。

6、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向村、企业或协会等中介组织选派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大部分村社干部、企业或中介组织负责人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二、机构改革中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乡镇的内容、重点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乡镇撤并、人员分流和内设机构调整,打乱了乡镇多年形成的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方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前乡镇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乡镇职能转变中还存在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的重中之重就是财政收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现在,不仅沿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予少取”变为“只予不取”,“失重”,干部心理“失衡”,一些乡干部因此无所事事、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二是方法不适应。农业税取消之前,乡镇干部主要是忙着“催种催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中央相继下发的几个“一号文件”,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没底。

三是发展思路不适应。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且重在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农业无税,乡镇无财,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抓农业的乡镇干部来说,是最大难题。

四是管理模式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务的方式把农业税费等法定事项交由村民委员会执行完成,并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活动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领导和管理。新的形势下,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对村社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成为乡镇干部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四是乡镇事业单位资金不足,无法添置服务设施,难以开展推广项目。如兽医站没有一家健全的医疗设施,群众养殖防病治病乱找兽医,对养殖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围绕以转变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和法制型政府为着眼点,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场和社会则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应该说,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的作用从来都不是无限和万能的。虽然政府一直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其角色和作用扮演发挥超过限度,则不仅自身不堪重负,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使每个干部认识到,虽然政府职能的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政府权力的缩小,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个人权力范围的缩小或某些利益的损失,但改革就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对改革不能叶公好龙,要做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改革都应坚决支持。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乡镇的重点,紧密结合我乡农业和农村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路子,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转移到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是积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要结合完善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乡村两级债务化解等,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加快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大力提高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在传统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社会自身的组织能力很弱。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如果政府突然把很多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确实很有可能出现混乱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把政府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与大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

五是加强乡镇干部的技能培训。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只围绕收款而,干部整天想的是如何采取方法从农户手中把钱要回来,而现在转变为服务型,干部就不能适应。比如在果树作物技术、农机使用、科技发展上基础知识少。现在要服务于群众,就要加大培训力度,乡上要拿出经费,鼓励和支持乡干部自学和外出培训,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搞好乡镇。

六是理顺条块关系,增强乡镇政府功能。教育、卫生、土地等以及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其它机构的人、财、物,我们认为要下发给乡镇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同时,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应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则由事业单位承担。把过去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必须清除,切实实行政事分开。合理设置乡镇事业机构,将必要的为三农服务的农业、农技、农机、水利等部门合并为一个机构。只有理顺了县乡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新的成果。

《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机构改革情况汇报。iTp

上一篇:乡镇纪委书记述职述廉下一篇:乡镇精准扶贫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