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5-04

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7年10月,五常市作为哈市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在深入调研,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成立了六个派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实现了基层纪检监察体制转变,工作重心下移和预防关口前移,有利地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一、总体工作情况

我市乡镇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各派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紧密结合辖区特点,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实现了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形成了抓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合力。过去,我市乡镇有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48人,在这支队伍中,乡镇纪委书记全部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担任,他们同时又分管其他工作,从纪检工作的角度看,明显感到力量不足。成立纪工委、监察分局,搭建了一个新的工作平台,整合了人力资源,将一批年富力强、充满朝气和干劲的干部选拔到纪检监察战线,重新组合,有效解决了纪检监察组织人单力薄的问题,每个纪工委、监察分局的工作人员专司其职,形成了抓辖区纪检监察工作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合力。实践证明,四项职能作用发挥的都很好。

二是强化了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监督。党章赋予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过去由于乡镇纪委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很难进行监督,致使监督不力。组建纪工委、监察分局,实现了监督与被监督的相对分离,使监督工作更具独立性和权威性。纪工委通过列席辖区内乡镇班子会议等多种形式,实施对辖区党政领导班子及重大事项等进行监督,有效地解决了同级纪委难以监督同级党委、政府的问题。组建不久,拉林纪工委、监察分局辖区内有一个乡,要组织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反响很大,经了解,该乡确定的考察地点是旅游城市,考察内容也不明晰、具体,他们立即与该乡主要领导沟通,乡党委非常重视,采纳了纪工委的建议,取消了考察活动。

三是加强了基层执纪办案工作力度。纪工委、监察分局派驻乡镇,工作重心下移,他们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便于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举报人对本地本部门党委、纪委查办案件不拖底、不信任的问题。派驻机构实行直管,有效地克服了体制的束缚,关系网的羁绊,可以排除干扰、放开手脚、集中精力办案。2008年,我们共受理群众举报105件(次),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50件,收缴违纪资金210多万元,其中,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共受理领导签批信访举报案件受理

案件44起,占42%;立案19件,占38%;收缴违纪资金70多万,实现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查办数量和质量的历史性新突破。

四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纪工委、监察分局的成立,变被动的事后监督为积极的事前防范。对基层苗头倾向问题做到了超前排查预警,超前排解化控,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遏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为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我市某乡某村因机动地问题近日出现群体越级上访的苗头,驻山河中心镇纪工委、监察分局立刻深入到该村,调查情况,对有关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对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正确引导和说服教育,把问题很好地解决在基层。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纪工委、监察分局成立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迅速开展纪检监察各项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村干部的廉政教育,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意识不断增强。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成立以来,深入开展辖区内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教育。把农村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六要、六不要”制成图版上墙,建立村屯党员干部教育长效机制;针对农村各种不正之风多发易发时期,抓教育、抓防范、抓监督,有效地遏制了农村党员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及巧立名目操办敛财等不正之风问题;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培训、业务考试,建立纪工委网站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

二是农村案件得到有效查处,打破了乡镇纪委无案件的局面。通过深化乡镇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充分整合了人力资源,派驻六个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配备了30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切实解决了过去乡镇纪委人单力薄、缺乏办案经验和办案干扰多、阻力大等问题。纪工委、监察分局成立后,共受理案件48件,立案23件,信访结案13件,正在调查12件,收缴违纪资金近100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三是注重为群众排忧解难,突出解决了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纪工委、监察分局成立后,对群众反映某村占用农户土地承包费问题进行了查处,对部分乡镇卫生院违规收费问题进行了清理,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去年4月,在对某乡中学执行“两免一补”资金情况专项检查时,发现该学校存在占用书补款没有发给学生,侵害了学生利益的问题,我们在对其进行立案查处的同时,市纪委、监察局研究决定,集中6个纪工委、监察分局力量,对全市中小学校“两免一补”和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有5名中小学校长被立案查处,收缴违纪资金41万元。

四是以服务大局为中心,积极为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各纪工委、监察分局积极协助乡镇做好维稳工作,通过对涉及纪检监察部门管辖的上访问题进行逐一排查,落实包保

责任等措施,使稳访工作得到很好落实。同时,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协助当地党委化解社会矛盾,如,某乡一些群众越级到省和哈市连继三年上访,多个部门调查后,群众还有疑义,乡镇党委政府苦无良策,驻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受理此案后,通过3个月的深入走访和内查外调,查清了群众反映的问题,并进行了秉公处理,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平息了上访,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是加强工作指导,基层党委抓党风廉建设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成立后,实行了重点联系辖区乡镇制度。加强了对村“两委”班子及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辖区乡镇及村“两委”负责人开展了“勤廉双述”评议活动;参加辖区乡镇的有关党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和其它重要会议,并对辖区乡镇一些重要事项进行跟踪监督。在工作的开展中,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注重和辖区乡镇协调好关系,力求做到既履行工作职责,又不使对方产生对立情绪,取得了辖区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如背荫河镇在召开党委会前主动邀请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参加,镇里进行事业干部续聘时,主动接受监督,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也提高了基层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乡镇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工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一年来的运行,也发现了一些不完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刚刚起步,上级没有规定明确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在案件的受理、查办、惩处等环节上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由于驻中心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工作人员新成分较多,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干部学习培训压力比较大。

四、下步工作建议

针对纪工委、监察分局在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逐步规范,建议如下: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从我市的情况看,基层纪委改革只在乡镇推开,市直纪检监察组织的改革还在酝酿之中,同级纪委监督同级党委难的问题还没有全面解决。

二是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经验交流、参观学习、开阔视野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培训教育形式,加大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力度,尽快提高素质,适应工作需要。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审核、定性处理等方面的工作流程,有效保证乡镇纪工委、监察分局规范运行,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执纪行为。

篇2: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区从****年*月起实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目前共设立*个派驻纪检组,组建*个派出纪(工)委、政务监察和审计分局,对全区各党政机关实行分系统、片区或直驻监督。区纪委在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到各派驻纪检组、镇(街)纪(工)委进行调研,了解派驻机构的运作情况、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派驻机构工作收集意见、建议。

一、基本运作情况

根据党政机构改革、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实际情况,主要分三种形式设臵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一是分系统派驻。设立派驻党委人大政协机关、区委政法委的2个纪检监察组,对党委工作部门、人大、政协机关以及政法系统实行分系统监督。二是直接派驻。在10个政府部门各派驻一个纪检监察组,对驻在部门进行监督。三是分片区派驻。设立4个派出纪工委、政务监察和审计分局,与镇(街道)纪(工)委合署办公,对各镇、街道及其直属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纪律监督和审计。

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基本能按照职责要求,结合驻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一是参加、列席驻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推进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进行监督;二是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效能的规章制度,组织学习培训,检查制度落实情况;三是开展机关效能督查、考核;四是开展纪律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但调研中发现,部分派驻机构仍存在职能定位不准、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工作效果不尽理想。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目前,各派驻纪检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人事关系、组织关系、供给关系、办公经费、办公地点等放在驻在单位。这一制度设计便于派驻机构开展日常监督及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同一个锅里吃饭”,两者利益关联紧密,甚至造成派驻机构、内设机构混淆的假象,双重领导体制下“自己监督自己”、“下级监督上级”的弊端仍然客观存在。组织人事关系、后勤保障受驻在单位掣肘,纪委对派驻机构的领导管理力度被削弱,派驻机构在履行监督职责时难免畏手畏脚,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职责定位不尽准确。一方面,部分派驻机构过度涉入驻在单位内务,忽视履行纪检监察职责。调研中发现,不少派驻纪检组长分管信访、维稳、老干、扶贫、政策法规等工作,少部分分管重点业务,个别还涉及财务管理,纪检监察工作反而成了副业。究其原因,一是制度设计缺陷所致;二是驻在单位、派驻机构本身对派驻纪检组的性质、职责存在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三是部分纪检组长从本单位或相关单位业务岗位改任、调任,与驻在单位的业务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个别派驻机构过度强调独立

片派驻和直接派驻两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无论哪种模式,组织人事关系、后勤保障都是影响派驻机构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分片派驻通常将组织人事关系、后勤保障归口纪委(监察局)统一负责,直接派驻则通常放在驻在单位。分片派驻的长处在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泾渭分明,避免了角色冲突造成监督失灵,不足之处在于派驻机构游离于被监督单位工作业务之外,监督的直接性、及时性受到限制。直接派驻则恰恰相反,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的关系较难把握,过于紧密则影响监督效果。我区的派驻机构工作处于两难境地:分片派驻的,游离于被监督单位之外,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工作无处着手;直接派驻的,过度涉入驻在单位工作业务,产生“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冲突。但是在我区党政机构大部制改革、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大背景下,混合方式派驻无疑是较为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选择。在不突破整体制度设计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配套制度保障,探索改革供给渠道,工资福利、大额经费由纪委供给,人事受纪委管辖,考核奖励由纪委负责,办公场所及日常办公保障则由驻在单位提供,削弱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的利益联系,加强纪委对派驻机构的领导管理力度,确保派驻机构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一)理顺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的关系。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派驻机构负有协助驻在单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除信访等与纪检监察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工作之外,派驻纪检组长不应主管、分管驻在单位的其他业务,彻底解 的业务水平。派驻机构自身也应加强对驻在单位相关业务和纪检监察业务的学习,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四)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对派驻机构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制度,到其驻在单位开展民主测评,对派驻机构的工作作出客观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轮岗交流机制,在纪检监察机关与派驻机构之间、各派驻机构之间进行轮岗交流。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或按规定需要回避的;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接触时间过长,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应进行轮岗交流。

篇3: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现行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目前, 我市对乡镇 (街道, 下同) 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上缴 (补助) 、增量分享”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具体内容是:将乡属及以下的税收全部留归乡镇, 将2007年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市级企业税收划归所在地乡镇;核定乡镇收支基数, 对收大于支的乡镇定额上缴, 对收不抵支的乡镇定额补助;对乡镇当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收入基数部分, 市乡按比例分享。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乡镇的财权与事权发生了很大变化, 乡镇承担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和农村社区运转等任务越来越重, 考虑到乡镇财政的承受能力, 为使乡镇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切实增强乡镇自主发展、自我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能力, 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我们在调整乡镇财政体制时, 将市级财力向乡镇做了倾斜, 下划市级企业376家, 下划企业税收收入1.9亿元。

从一年多来的体制运行情况看, 现行乡镇财政体制发挥了积极效应, 理顺了市乡责权利关系, 促进了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统一, 有力地推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镇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现行乡镇财政体制将乡属及以下的税收、调整划归乡镇的市级企业税收作为乡镇级收入, 做大了乡镇财政收入底盘;在确定增量分享比例时, 也对乡镇做了一定倾斜, 充分调动了乡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和组织财政收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8年, 全市完成乡镇级财政收入4.9亿元, 比上年增长39.4%。乡镇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有三处,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有两处;乡镇财力都超过千万元。

二是乡镇财权与事权得到较好统一。现行财政体制在增加乡镇财权的同时, 也扩大了乡镇事权, 根据乡镇政府职能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把社区建设及运行费、乡村道路建设维护费等乡村公益事业支出纳入乡镇财政支出范围。2008年全市完成乡镇级财政支出3亿元, 比上增长31.6%。

三是乡镇既得利益得到较好保证。现行体制在核定支出基数时, 对2007年财力大于核定年度支出数的乡镇, 以2007年财力为支出基数;2007年财力小于核定年度支出数的乡镇, 以核定年度支出数为支出基数, 对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乡镇实行定额上缴, 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乡镇实行定额补助。确保了乡镇既得利益和乡镇事业发展需要。

二、现行乡镇财政体制运行的制约因素

总的看, 我市现行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良好, 成效比较明显, 但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体现在:

1、乡镇税收征管成本较高。

目前, 国、地税机构分设, 同一环节实现的税收在两个机构分别缴纳, 我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 征管机构未相应进行调整, 仍按原经济区域分片设立, 有的乡镇未设分支机构, 有的街道却有好几处征管机构, 既加重了企业负担, 又容易造成税收流失, 甚至个别乡镇之间出现“争税”现象, 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

2、部分乡镇财源明显不足。

目前, 我市部分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市场化程度不高, 税源结构单一, 可控财力有限;有些乡镇财政对个别企业和单一税种依赖性过高, 企业兴则税源旺, 企业衰就没有税收来源, 烟叶税收占财政收入主体的乡镇, 基本上靠天吃饭, 一旦遇上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 乡镇财政将受到极大影响。

3、乡镇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994年实行的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 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 分税制财政体制没有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彻底,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让地方政府自行消化解决。这使得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加大, 落实到具体事务中, 乡镇政府所承担的大多是一些刚性强的、欠帐多的、支出基数大和无法压缩的支出。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跟不上刚性支出的增长, 造成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 加剧了乡镇财政困难。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当前乡镇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下步工作中, 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做大做强镇域经济。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镇域经济, 壮大乡镇财源。乡镇财源建设要以结构调整为核心, 把握好财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要按照分税制的政策导向, 确定财源建设思路和发展重点, 把乡镇企业、多种经营、第三产业等乡镇优势财源抓住不放, 进行主体财源、基础财源、潜在财源以及新兴财源、特色财源的多层次开发, 为乡镇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二是深化乡镇综合改革,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要积极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聚集, 逐步改革现行乡村行政区划格局, 实施撤村并村, 减少行政村的设置, 精减人员;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精减机构和人员, 并结合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 使乡镇机关人员向社区和村级流动, 鼓励乡镇人员兴办、领办企业和实体, 减轻乡镇财政负担;要逐步建立乡镇公共财政体制,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实现乡镇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把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向农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上来, 促进乡镇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是进一步理顺市乡两级财权与事权。继续理顺市乡收入划分, 针对市级企业在乡镇设立分公司和在乡镇退城进园的情况, 可对其进行一定的补助, 提高乡镇招商引资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乡镇实力, 拓展乡镇财政发展空间。

篇4: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年龄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欠满意。教育部门要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中年以上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投入,坚决落实从公用经费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向莫振高同志学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乡村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篇5: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共兴安盟委政策研究室

为了回顾总结我盟乡镇机构改革,了解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按照盟委领导的指示精神,盟委政研室组成专题调研组,利用半个多月时间,深入到全盟各旗县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盟乡镇机构改革基本情况及运行情况 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之后,2005年盟委行署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党办发[2005]20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配套推进全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具体意见》(内党办发[2005]30号)及全区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安排,首先在扎赉特旗进行试点,并于2006年在全盟推开,将原有的76个苏木乡镇(管理区)撤销了37个,保留了39个,撤销比例达到48.7%。通过压缩编制,精简人员,改革后全盟苏木乡镇行政编制总额1310名,比改革前减少了427名,精简比例为24.6%;重新核定事业编制1561名(含派驻机构编制410名),比原编制减少了1725名,精简比例为52.5%;领导职数调整为281名,比改革前减少了342名,精简比例为54.90%。改革后,为了保证被撤并苏木乡镇社会管理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被撤并的苏木乡镇成立了37个临时过渡性的派出管理机构----工作部或办事处(以下统称工作部),隶属于并入的苏木乡镇,当时规定经过三年的过渡期后取消其职能。但是从撤并后的实际情况看,工作部仍然履行着乡镇政府的全部职能,各旗县市的工作部基本上都是“五个不变”,即原有工作任务、考核目标、责任目标体系、奖惩制度、干部级别都不变。所不同的是:

1、工作部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工作部领导由旗县市委任命,工作部人大代表参加所并入苏木乡镇的人代会,选举产生所并入苏木乡镇政府组成人员;

2、工作部的人员编制大幅度缩减。如扎赉特旗各工作部普遍只保留了12个编制(4个行政编、8个事业编),各旗县市大同小异;

3、保留的苏木乡镇和工作部原有的“七站八所” 全部取消,苏木乡镇新设了三个行政机构和三个事业机构,工作部却没有。表面上看,苏木乡镇数量是减少了,但是区域管理机构没有精简,苏木乡镇(管理区)总数虽由原来的76个减少到39个,但同时设臵了独立运行的37个工作部,二者加起来仍为76个。

改革后保留的苏木乡镇新成立的三个行政机构是:党政综合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旗县政府所在地的城管镇增设了城镇管理办公室。新成立的三个事业机构是: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农牧林水服务中心,旗县政府所在地的城管镇增设了街道管理服务中心。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乡镇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之间存在职能交叉、职责混乱现象,新成立的机构并没有真正按此机制运行,仍按原体制的方式运转,结果是基本处于打乱仗状态。改革后,各苏木乡镇原有的国土资源所、林业工作站、畜牧兽医站等站所实行上划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三

农”的效果。

从目前运行情况看,保留的苏木乡镇与撤并后变为工作部的原苏木乡镇出现六个方面的反差。一是机构设臵出现明显反差。保留的中心镇设臵了三个办公室和三个服务中心,而工作部却没有。二是人员编制出现明显反差。保留的中心镇人员编制不仅没减,基本都略有增加,大约在60---80人之间,而撤并后的工作部的人员编制仅为12---15人。三是工作量和工作效能出现明显反差。由于中心镇人员充足,机构健全,工作有条不紊,能够较好地发挥一级政府服务“三农”的作用,而工作部由于人手少,拳打脚踢、无节假日的忙也忙不过来。四是工作经费和相关待遇出现明显反差。政府给中心镇和工作部的经费是两个标准,工作部的公用经费明显不足,工作部干部职工虽然没有节假日的忙,但由于都是一人多职,工作质量和效率无法保证,有些工作任务仍然完不成,处于上下夹挤的尴尬境地。五是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也有反差。在中心镇工作的多数干部职工心态比较平稳正常,而在工作部工作的干部职工一方面与中心镇比心态不平衡,另一方面思想不稳定,担忧未来去留问题,缺少长期干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工作质量。六是对外交往形象上出现明显反差。调查中了解到,工作部对上对外跑资金、跑项目、招商引资遇到很大困难,名不正言不顺,自治区给苏木乡镇级的项目均没有工作部的名额,对外招商引资,客商不认可工作部,很难谈成项目和引进资金。比如,文化、教育、卫生、司法等方面的项目都不考虑工作部。由于没有机构代码证,连银行开户都成了难题。从三年来撤乡并镇后整体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甚至在工作部工作的有些同志直接提出这次苏木乡镇机构改革是失败的、脱离了客观实际这样尖锐的问题。可见,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二、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我们调查走访了除阿尔山市以外的五个旗县市,与每个旗县市的组织、人事、财政及涉农部门和五个旗县市所有工作部的负责同志都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同时还深入到嘎查村与农牧民交谈,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基层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为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是不成功的,脱离了基层实际,没有体现服务“三农”的宗旨。二是认为改革的客观条件不成熟,农村牧区的工作基础、农牧民素质、地域条件、机构职能、交通状况都不具备撤并的条件。三是认为改革的方法也不科学,不应搞“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和论证,少撤多留。四是认为改革并没有减轻农牧民负担,反而在许多方面增加了农牧民负担,尤其是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突泉县为了有效解决乡镇撤并以后出现的突出问题,不得已采取县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于2008年6月自行恢复了原乡镇建制,目前已经挂牌按原建制运行。对如何搞好下步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干部群众当中存在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要求立即恢复原苏木乡镇建制的呼声极为强烈。第二种意见认为应搞好区域规划,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可以大部分恢复,个别确实需要撤并的可以撤并,不搞“一刀切”。第三种意见是要撤并就应撤到底,不应留下不伦不类的尾巴,工作难开展,几头受罪,还贻误工作。第四种意见是希望上级无论是撤并还是恢复,应尽早下决断,不能这样拖下去,要求给基层工作部工作的干部

职工一颗“定心丸”。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目前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按撤并后的新建制运行,保留下来的多数中心镇行政区域管辖面积确实显得过大,会带来

许多新问题。

一是会因辖区面积过大而应接不暇,难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我盟地域辽阔,土地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宽320公里。改革后保留的苏木乡镇土地面积将会成倍增加,平均将达到1500平方公里,如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的辖区土地面积达到近4000平方公里。这样的辖区面积在人员没有多少增加的前提下,要做到更好的服务“三农”,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很难的,可谓鞭长莫及。

二是会增加行政成本和降低工作效率。由于管辖面积过大,需要解决交通工具,需要把许多时间消耗在路途中,需要增加差旅费等。并且,由于管辖面积过大,本来一天能完成的工作,需要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原本需要几天或一周就能汇总上来的情况需要半个月或更长时间,农牧民群众应及时得到的惠农补贴和相关惠农政策也会由于面积过大顾及不过来而得

不到及时兑现。

三是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这次下基层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撤乡并镇改革有许多看法,多数持反对意见。目前虽然没有完全撤并,原苏木乡镇还按工作部形式在运作,但由于有些机构和职能的撤并,如教育、卫生、税务、工商、婚姻登记、司法服务、邮政通讯等相继撤出,群众必须到中心镇办理相关业务,路途遥远,往返路程必然增加费用,极不方便,群众对此已有很多怨言。四是会直接影响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目前情况就可以看出,由于撤乡并镇,原苏木乡镇政府所在地虽然还有工作部存在,但人流、物流、信息流已出现急剧萎缩,畜牧、农科服务和广播电视等分支机构迁出,邮政、工商、银行等条管单位被撤消,医院、学校骨干力量相继调出,商家店铺纷纷倒闭或流向异地,房价地价下跌,固定资产投资锐减。可以预见如果实现真正的撤并之后,这种局面还会进一步加重,而且原苏木乡镇的办公房屋、相关设施也都会遭受损失。原苏木乡镇所在地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氛围将不复存在,农牧民找政府难、办事难等问题将会

更加突出。

第二,暂时保留下来的工作部开展工作举步维艰,运行困难,矛盾重重,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是由于工作人员少,工作量没减,工作难以应对。改革后暂时保留的工作部人员编制锐减,由原来的60---80人,变为十几人,有的加上返聘人员也不足30人,但承担的工作职责既没变也没减少,而且随着新时期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工作量、工作任务比以往更多了,结果是应接不暇。按工作部的同志讲,没昼没白的干、不休节假日的忙也忙不过来,多数工作部的工作在所在旗县市里的排序都是靠后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保险、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母猪补贴、奶牛补贴、退耕还林还草、农牧业普查、粮食补贴、落实低保政策、危草房改造、科技培训、良种推广、防疫工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退耕禁牧等项工作都需要工作部的同志进村入户到人来进行落实。据了解,目前需兑现和核对的涉农款项已达到56项,而且都是动态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落实。工作部若遇到防疫、防火、防汛、防灾等应急任务,更是难以应对。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工作部的干部竟然一人兼八个岗位的工作,可见其工作量之大、人员之缺乏。因此,目前工作部的同志一方面面临上级压担子,人少忙不开,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也因人手不够,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群众怨言不断,机构的威信和凝聚力减弱。二是工作部自身运转困难重重。所有工作部与中心镇比,人员少,所核拨的经费也少,但工作量一点都不少,加之所有工作部由于人员少忙不过来,都返聘或从社会上招聘数量不等的人员充实工作当中,这样又增加了开支,经费显得更为紧张。也由于人员少,一人需要分管多项工作,当多项工作需要同时完成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断档、缺位、无人对接的状态。这种情况如果延伸到一个乡镇、一个地区,实际上就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后果是

比较严重的。

三是工作部对外交往名不正言不顺,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经常遭遇尴尬局面。由于工作部无法人资格,无政府职能,特别是在自治区已销号,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不予接待和受理,不给相应的投入,不能全面享受国家的一些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也直接受到损失。工作部的同志反映,原已谈妥的投资项目也因变为工作部而搁浅。由于工作部没有机构代码,银行方面也不予支持,使工作部的工作难上加难。四是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峻考验。调查中了解到,在工作部干部队伍中出现三多三少现象:一是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岗位的人多,专业岗位专业人员少;二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在岗多,在基层工作多年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中青年少;三是妇女干部人数增多,能够下乡开展工作的人员少。基层流行一句话叫“在岗的不专业,专业的不在岗”。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乡镇机构改革之初,主要是通过考试分流人员,结果是不经常下乡的年轻人、女干部普遍考试成绩比较好,所以上岗的比较多。由于没有专业命题,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分流。所到之处,各工作部主要领导对人才匮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下降都十分担忧和背负压力。一些工作部的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

出。第三,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并没有使“两个负担”得到减轻,在有些环节上反而有所增加。一是财政负担未减反增。改革的初衷之一是想通过压缩编制、精简人员、分流干部等来减轻财政负担。实际上尽管全盟苏木乡镇行政编制减少了427名,事业编制减少了1725名,但是由于工作部人员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都返聘或在社会上招聘了大量工作人员。如扎赉特旗返聘人员达105人,乡镇较少的乌兰浩特市也返聘了41人。这些人员除75%的工资照发以外,还要追加报酬,社会招聘人员则另计薪酬,所以算总账财政负担并没有减少,有些地区反而比原来还

增加了。

二是农牧民负担并没有相应减轻,反而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支出和带来许多新的不便。如科右中期哈日诺尔工作部下边最远的村到归属的巴仁哲里木镇距离达到200多公里,到中心镇办事需要两天时间。可以说,工作部所属村屯到中心镇办事普遍不方便了,农牧民群众在这方面的反应比较强烈。我们了解到,同样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内地省份由于人口密度大、管辖面积小、公益设施健全,就不会遇到这些问题。所以,不分省区搞“一刀切”进行苏木乡镇改革确实

不符合客观实际。第四,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后随之带来许多社会不

稳定因素。

一是第一轮改革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001年苏木乡镇机构改革的政策与2006年苏木乡镇机构改革的政策不一致,2001年的政策是分流人员三年后财政“断奶”,现在这部分人员心里不平衡,已经开始上访,要求与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享受同等待遇,要求补发和照开75%的工资,并且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还有其他一些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二是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后有一部分人返聘上岗了,没有得到返聘且无其他事情可做的人员开始上访要求返聘。三是改革尚存隐患。这次分流下岗的2100多人按75%开工资,到退休年龄后将以此作为基数办理退休手续,届时会与在岗达到退休年龄人员所核定的退休金出现明显反差。可以预见,到那时一定会引发分流人员新的大规模上访,要求享受相关待遇。所以说,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

第五,工作部与归属的中心镇关系不理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监督“真空”。目前的运行情况是,工作部与归属的中心镇不存在隶属关系,平起平坐,各干各的,唯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才走到一起。工作部的人民代表选举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中心镇的政府领导,工作部实行的是任命制,不受制约。工作中工作部与中心镇的关系又显得很不和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矛盾,这些都特别不利于基层政权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

第六,原与盟外交界的苏木乡镇撤并改为工作部,不利于守边和处理好边界纠纷。调查中了解到,与外省外盟市接壤的苏木乡镇多数属于边远地区,这次改革中基本上都被撤并变为工作部。如与吉林省白城市接壤的太本站,与通辽市扎鲁特旗接壤的西尔根、哈日诺尔,与锡林郭勒盟接壤的哈日诺尔,与黑龙江省接壤的扎赉特旗的七个苏木乡镇都变成了工作部。今年入春以来,许多地区都引发了争地占地事件,由于工作部不是一级政府,在处理事件上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现象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下步完善苏木乡镇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对各旗县市的深入调研,我们首先感到我盟苏木乡镇机构改革问题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以认真研究,必须尽快寻求解决的办法。否则,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影响全盟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久拖不决,确实有可能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有鉴于此,对下步完善苏木乡镇机构改革,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尽可能向上争取全面恢复已撤并的苏木乡镇。众所周知,恢复原苏木乡镇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作,还可以争取许多资金和项目,增加经济总量。但据了解,此项工作难度较大,全国进行撤乡并镇改革的省份已达52%,我区是试点省区之一,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的信息看,这项工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几乎不可

能。

第二,如果从我盟实际出发,应搞好科学规划,实行有撤并有恢复。我盟2006年的撤乡并镇改革基本是按自治区50%左右比例要求实行了“一刀切”改革。通过三年的运行情况看,有些相距较近、产业相同、人文环境相近的工作部可以完成彻底撤并,而一些区域面积大、人口多、产业不同的工作部和一些边界工作部应该恢复原苏木乡镇,以利于经济发展和方便群

众生产生活。

第三,如果全面恢复和部分恢复都做不到,就应该彻底完成苏木乡镇撤并改革,将所有工作部全部撤出,由中心镇直接管理。个别工作部情况特别特殊的每个旗县市也只能保留1---2个(最好彻底撤并),这样既彻底完成了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同时又让在工作部工作的同志不会再有临时思想,中心镇也会在辖区内搞好规划管理,引导和带领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篇6:关于乡镇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我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县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0月前完成了对派驻纪检组的统一管理工作。按照市纪委的要求,县纪委监察局于近期抽调相关人员深入派驻单位,对纪检监察统一管理后的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县直单位67家,已设有13个派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其中,派出机构一家,即:县直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配备纪工委书记一名,设在县直机关党委。派驻部门共12家,分别是法院、检察院、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人事局、经济局、发改局、建设局等12个单位。12个派驻机构全部实行双派制,共设纪检组长12人、监察室主任12人,其他编制人数共7人。

县纪委监察局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岗前培训考察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对口联系协作制度等相关管理办法。纪检监察机构均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

二、工作运转现状

自县纪委监察局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和干部人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以来,进一步理顺了派驻纪检监察的管理及工作关系,强化了纪检监察的工作职能。可以说,实行统一管理以后,各派驻纪检组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整体工作质量上,与实行统一管理前相比均有了质的转变与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上肯下工夫,能积极参加纪检监察部门和驻在部门(系统)组织举办的各种培训,主动钻研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和驻在部门的工作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二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各级文件会议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及政治理论素养,在驻在部门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三是在工作上敢于大胆履职,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及工作权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其监督检查职能得到了更充分有效的发挥,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各驻在部门及领导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驻在部门及领导自觉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从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情况上来看,设有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13个单位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总体情况要比没有设立的单位好得多,且与往年相比,也有了很大提高。从管理情况上来看,大部分纪检监察机构基本都能坚持每个月向县纪委汇报一次工作,遇重大情况及时向县纪委报告的工作制度,总体上看呈现出逐步向规范化迈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反腐败斗争中,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在党内监督、遏制腐败现象、端正党风政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派驻机构建设中存在的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明显。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

1、派驻机构的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当前,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实行的是以驻在单位领导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组成部分,派驻机构人员编制不能由委派它的机关统一管理,而是由驻在部门掌握,编制被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派驻机构干部的选拔任用基本上是由驻在单位决定,其中被安臵性、照顾性的现象难以避免。由于派驻机构人员大多数以驻在单位安排为主,且人财物都掌握在驻在单位手中,从办公经费到工资福利、个人升降去留到家属子女就业,无不依赖驻在单位,所以派驻机构受驻在单位制约多,无法完全向委派机关负责,从而导致对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职能的弱化。

2、派驻机构现有工作体制影响了工作开展。由于现有派驻机构的工作力量配备、日常工作安排都是以驻在单位管理为主,因而纪检机关对其派驻机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力纠正,影响了派驻机构的工作开展和工作效果。如一些派驻机构人员编制没有落实,有的甚至长期未能配臵专职纪检干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力量支撑。有的已经配备的纪检监察干部,要么身兼数职而难以专心于本职工作,要么经常被安排做中心工作而端误了业务工作,委派机构部署的工作任务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同时,在这种体制下委派机关也因为派驻机构信息反馈迟滞、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也很难及时地给予指导、督促和有力支持。

3、派驻机构现有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发挥其作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代表纪检监察机关行使纪检监察职能,职责的重要性毋庸臵疑。但缺乏与之相匹的有关权力,严重影响了职能作用的发挥。一是查处权难落实,派驻机构查处违纪案件,决定权在党组(党委)。意见一致时,工作起来就顺利;意见不一致时,为顾全大局,也往往遵从党组(党委)意见,有时就会影响执纪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是监督权难落实。派驻机构的干部对驻在单位的业务工作因为参与的机会不多而知之不详,难以监督,在监督方面“无法作为”;少数领导人民主意识不浓,认为监督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不接受监督,使派驻机构在监督方面“不敢作为”;少数单位“部门保护主义”盛行,认为监督就是“找茬子”、“捅漏子”、“揭家丑”,不欢迎监督,使派驻机构在监督方面“不便作为”;少数派驻机构中的干部患得患失,不敢监督,造成派驻机构在监督方面“不作为”。三是上报权不落实。派驻机构向派驻它的机关汇报工作,一般要先向党组请示;有些问题要不要上报,反映到什么程度,如何反映,事先都要征得驻在单位党组(党委)同意。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

1、对派驻机构的体制缺乏正确认识。少数单位及其领导人认为,实行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无多大实际意义,不重视派驻机构的建设;还有少数领导认为,对本系统本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实行派驻,是缺乏信任而为,思想上存在一些不正确想法,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抵触情绪,导致对派驻机构的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

2、现行的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体制不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反腐败斗争也不断呈现的新的特点和规律。从1982年开始实行的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体制,没有或很少研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致使派驻机关、派驻机构、驻在单位三者之间权责不明、关系不顺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3、派驻机构干部整体实力与实际工作所需要之间差距明显。由于人员不齐、缺编严重,派驻机构干部队伍的常规数量明显不足;由于派驻机构干部经常挪作他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必要时间、精力无从保证;由于派驻机构干部年龄趋于老化、文化层次不高、业务能力偏低,工作中难以表现出理想的冲击力、战斗力;由于派驻机构干部交流困难、人员结构不佳,生机与活力明显不足。

4、委派机关对派驻机构的管理难以到位。因为人事权不落实,委派机关对派驻机构的人员任免没有提名权、决定权,一般只能是参与考察,甚至只是在组织部门及驻在单位确定人选后履行一下有关手续,对派驻人员包括其负责同志的人事管理失之于空。因为编制未单列,派驻机构人员配臵、交流都由驻在单位决定,委派机关很难根据人员素质及工作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还因为派驻机构人员的日常工作以驻在单位安排为主,许多人往往在其位而未谋其事,出现“主要精力搞中心工作,挤出时间干本职工作”的怪现象,使委派机关的工作部署难以全面落实。又因为上述原因,使委派机关不能将派驻机构纳入内部管理范畴,容易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导致对派驻机构统管虚化、督导乏力。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我们建议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派驻机构建设。

1、明确委派机关职权

职权不明确,职责就难以落实。对派驻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是委派机关强化内部机构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委派机关的这种领导和管理职责是重大而明确的,但与之相配匹的职权一直不明确。可以想见,委派机关如果没有实际的“委派权”,“派驻”就可能徒有虚名;所谓加强派驻机构建设,是无法落实的。解决这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明确委派机关的职权,首要的是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在委派机关对派驻机构人员编制、干部任免、日常工作等诸多方面的领导和管理权限上,作出具体实在的硬性规定,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实行统一管理,是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不到位、调控能力弱、权威性不强等问题的关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派驻机构的组织建设和干部管理工作纳入统一规划,编制单列。将派驻机构的人员编制从驻在单位分离出来,由纪委统一管理,驻在单位不得随意挤占编制,不得自行调整人员。与此同时,赋予纪委必要的人事权。派驻机构主要领导人选,要由纪委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征求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的意见,再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人事工作程序办理;派驻机构副职直接由纪委任免。

2、强化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制定完备的派驻机构规范体系,加大制度化建设力度,是加强对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当前,要重点建立和实施四个制度:

一是派驻机构工作报告制度。日常工作实行月报、季报、年报,重大案件线索、大要案查处情况、重要工作及重大事项即时报告,保持与上级纪委的经常性联系与沟通,使上级纪委既能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对工作作出正确判断、分析,必要时完善乃至调整工作部署,又能及时根据派驻机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一些疑难问题作出快速灵敏的反映,及时进行指导、协调,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是责任目标管理制度。上级纪委根据纪检监察工作总体部署,立足驻在单位实际,将派驻机构职责范围内应承担的工作任务细化成具体目标任务,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提出明确要求,以便操作和考核,并于年初下达;平时对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加强督导检查,半年一次考评,年终组织总评;要把总评结果作为派驻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及其干部的绩效评定、奖励惩处、升降去留的主要依据。派驻机构对所属系统内的各部门纪检监察工作,也要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切实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三是派驻人员教育、培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派驻人员和其他纪检监察干部一样,无不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违纪与维纪的尖锐矛盾及严峻考验,更需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以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培育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也对执纪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注重派驻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再生。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为他们脱产培训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自学,在职参加各类进修;让他们上挂上级纪委,参与各项业务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下派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领班子、带队伍,言传身教。

四是派驻人员任免交流制度。明确委派机关对派驻人员考核、选配、任免的原则、权限和程序、办法,通过管住人来管好事。这是保证统一管理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的前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派驻人员适时、适量、适度交流的有关规定,创造派驻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通过合理交流促进良性循环,保持队伍的活力。

3、增强派驻机构组织协调功能

派驻机构既是委派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代表委派机关行使纪检监察职能。因此,必须在驻在单位、部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全面担负组织协调的责任,不断增强组织协调功能。

派驻机构的工作,离不开上级纪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驻在单位所属部门的积极配合。正确处理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正确处理与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关系,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和决议,积极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报告工作和重大活动、重要事项,争取支持及指导。正确处理与同级党组(党委)的关系,就是要主动沟通与加强党组(党委)的联系,经常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参加驻在单位的各种业务活动,在参与中提高服务水平,协调解决工作中矛盾和问题;既搞好本职工作又服从工作大局,整体推进驻在单位的各项工作。正确处理与驻在单位各部门的关系,就是要统一部署本行业、本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既加强协调、又不超越权限,既加强指导、又不包办代替,既善于牵头、又乐于配合。

上一篇:团员民主评议登记表下一篇:梅花引 中州乐府案此下中州乐府原有梅花引,梅花引 中州乐府案此下中州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