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机构改革指导意见

2023-04-19

第一篇:乡镇机构改革指导意见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陕办发(2010)10号(2010年7月13日)

2004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积累了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下半年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乡镇职责任务,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乡镇的主要职能

乡镇党委、政府要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农业、农村、农民搞好服务。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家民收入。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发展集约经营。落实强农惠农措施,确保农民受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做好防灾减灾、五保供养、优抚安置、低保、扶贫救济、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服务工作,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掌握社会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和宗教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协助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保证社会公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建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做好乡镇人士、群团、国防教育、兵役、民兵等工作。指导村民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本级事务管理,推动农村

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把转变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改进经济工作试,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上来。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办事。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理顺县乡职责权限。法律法规明确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不能转嫁给乡镇,需要乡镇配合推动的工作,县有政府部门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并依法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完善考核办法,对乡镇的考核由县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本《意见》规定的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探索建立以农民等服务对象意见为主的新的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工作和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村表彰活动。

二、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机构

1、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根据乡镇基本职能和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乡镇工作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要求,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确定党政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

2、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可能设置党建办公室、宣传文化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1万至2万人的乡镇,设三个机构。万人以下乡镇不设机构,设综合性岗位确定专人负责。

注重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留乡镇综治办牌子。乡镇纪检、监察和人民武装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设置,日常工作确定人员负责。 县级党委、政府要在乡镇行政编制总额内,按照乡镇区位、人口、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做好编制的具体分配、核定工作。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职数一般控制在7名以内。辖区人口超过5万人的,可增配1—2名副镇长。

2、改革乡镇事业站所。对乡镇现有的事业机构进行调整规范,归并相近职能,因地制宜地综合设置乡镇事业机构,按照相关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开展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资源整合试点。

乡镇事业站所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县级部门派驻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的事业机构也要相应进行改革,整合资源,逐步下放乡镇管理,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3、积极创新农村公益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农村公益服务项目可以由公益的事业机构或岗位承担,也可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经营实体或社会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探索新的农村公益经费投入机制。

三、大力推进撤乡并镇,加快城镇化建设

1、落实《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从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出发,以县为单位,下决心撤并人口较少、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经济总量不足的乡镇;合并区域面积较小、辐射范围较小、相距较近的乡镇,扶持和发展一批重点镇,鼓励和引导农民到中小城市创业和就业,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上不再保留乡的建制。

2、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先安排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企业和农民向重点镇集聚,努力实现镇居人口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

3、强化重点镇功能。对于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重点镇,依法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重点镇财政体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4、实行财政奖励政策。每撤并一个乡镇,省财政奖励25万元,用于撤并镇的人员安置、体制划和公共设施建设。对撤并的乡镇,可以派驻工作人员,负责服务当地居民的工作和国有资产的处置。学校、卫生院可根据中小学布局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

5、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县(市)政府所在的镇和重点镇可以因地制宜对村组进行整合,集聚建设若干农村社区,加快农民向新型社区居民转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四、严格编制管理,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做到编制、岗位、人员相对应。乡镇不得自行设置机构,不得超编制配人,不得超职数配备领导。

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加强对乡镇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多渠道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一是加强和充实县级统计调查队伍;二是提倡到村组任职;三是安排到镇文化站等公共服务单位;四是鼓励领办创办“三农”服务的经济实体。到村组任职和领办创办经济服务的实体人员,工资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不变,正常晋升工资,工龄连续计算,到达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尚未安置的富余人员通过自然减员等途径逐步消化。超编的乡镇不得新进人员。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平稳推进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工领导亲自抓,改革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指导。乡镇机构和人员的调整,原则上要在今年底完成。

乡镇干部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做出了贡献,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乡镇干部,乡镇机构改革完成的县执行乡镇干部岗位津贴,让基层干部安心基层工作。要注意发掘和培养乡镇优秀人才,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落实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

各级部门要支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不得以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工作考核等手段,干预乡

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禁止突击调人、突击提拔干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禁止转移资产、私分财物。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干部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改革平稳推进。

附件:乡镇党政机构主要职责

1、党建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团组织建设、村级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纪检和群团工作以及党委、人大、国防教育等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

2、宣传文化办公室:主要承担宣传文化、统战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组织农村党员学习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3、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动植物防疫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工作。

4、社会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优抚、防灾减灾、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科教文卫等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工作。

5、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村镇规划建设,乡镇道路修建及养护,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第二篇:乡镇机构改革中层干部竟争上岗的实施意见

中共**镇委员会关于镇机构改革中层干部竟争上岗的实施意见

按照市委组织部、人事局什市人发[2006]54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镇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经研究决定,现将**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原则

(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考试和考察相结合原则。

(六)个人志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能上能下原则。

(七)坚持规定程序和职数限额原则。

二、竞争职位

按照市编委确定**镇的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镇中层干部设置为:党政办主任1名;经济发展办主任1名、副主任1名;社会事务办主任1名;农业服务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1名;社会事业和计生服务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1名。

三、任职条件

(一)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清正廉洁,严于律己,顾全大局,原则性强,工作作风扎实,团结协作精神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业务能力强,具有与竞岗职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实绩较突出,近三年年度考核为称职及以上等次,近五年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

(三)竞争行政性质岗位的,须具有公务员身份;竞争事业性质岗位的,须具有事业人员身份。

(四)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五)工作年限满3 年,年龄原则上在45 周岁以下(按报名时间截止日计算)。

(六)身体健康。

四、方法程序

(一)报名与资格审查

报名采取个人报名、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职位报名人数不得少于2 人。镇党委组成审查小组,根据具体岗位的要求和条件,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通过资格审查的竞岗人员名单在本镇进行公示。

(二)民主测评

对报名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会由镇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村(居委会)支部书记参加。测评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分别折合为20 分、巧分、10 分和o 分,民主测评满分为100 分,每人的累加总分除以票数(含弃权票),即为民主测评得分,按50 %比例计入总成绩。每个职位的民主测评得分前2 名列入竞职演讲人员范围,并在镇内予以公示和通知本人。

(三)竞职演讲

竞职演讲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主要考察竞职人员履行职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仪表举止等。评委由组织、人事部门和镇领导班子成员等共9 人组成,其中组织、人事评委各1 人,镇评委7 人。

竞职演讲评委要客观公正,不得打人情分,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回避制。在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得平均分即为竞职演讲得分,按50 %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公示及任职(聘任)

由镇领导班子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民主测评和竞职演讲总成绩择优决定拟任(聘)人选,进行7 天公示后,按干部管理权限报市委组织部或市人事局审批,办理任职(聘任)手续。

五、组织领导和工作纪律

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由镇党委组织实施,组织、人事部门予以指导,确保竞争上岗的公平和公正。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结束后,原任职务自然消除。

参加竞争上岗的人员要正确对待竞争,不准弄虚作假,进行非组织活动。对竞争上岗工作中的违纪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竞争上岗人员违纪的,一经发现,将取消其资格。

本次竞争上岗工作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干部群众对竞争上岗工作中的违纪行为,可向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进行检举、投诉。

六、时间

**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在12月底前结束。

中共**镇委员会

2008 年11月20 日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卫生院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附件5 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卫生院机构

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区苏木乡镇卫生院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苏木乡镇卫生院的设立要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服务功能的原则,积极有效地整合现有农村牧区卫生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二)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提倡社会投资和捐资举办农村牧区卫生医疗机构。

(三)积极推进苏木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苏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业务服务的质量、效率。

(四)苏木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的核定要符合精简效能、分步到位的要求,保证苏木乡镇卫生院最基本的工作需要。

三、机构设置

(一)每个苏木乡镇原则上至少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按照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量及卫生院规模,苏木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二)对在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中已撤并的苏木乡镇原有的卫生院,首先由旗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群众需求、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等因素进行资源整合,确需保留的可以继续保留。

(三)政府举办的苏木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隶属旗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四)苏木乡镇卫生院命名原则是:旗县(市、区)名+苏木乡镇名+卫生院。苏木乡镇撤销后保留的卫生院命名原则是:旗县(市、区)名+苏木乡镇名+地域识别名+卫生院。

(五)除苏木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嘎查村设立1个卫生室。嘎查村卫生室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四、职能配置

(一)服务对象

苏木乡镇卫生院以农村牧区的社区、家庭、学校为服务对象,主要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地方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对危重病、疑难病症治疗等,应交由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

(二)主要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处理农村牧区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牧民身体健康的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实施免疫接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等。

2.妇幼保健。农村牧区妇女、孕产妇和儿童保健。 3.基本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转诊服务等。

4.健康教育。设立健康咨询门诊,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

2 知识,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引导和帮助农牧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计划生育服务。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没有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手术服务和妇科病的普查、治疗。苏木乡镇卫生院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职能,发挥各自在农村牧区卫生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6.受旗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进行辖区公共卫生管理,指定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对辖区内农牧民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时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群体预防、群体干预的建议,协助开展辖区卫生监督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疾病发生。

7.负责对嘎查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护人员的培训。

8.中心卫生院除履行一般卫生院职责外,还应协助旗县(市、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五、编制配备

(一)全区苏木乡镇卫生院编制原则上按照农牧业户籍人口的1.3‰实行总量控制。

(二)对于人口十分稀少的边远地区苏木乡镇卫生院,农牧民户籍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每所卫生院的编制可按7名核定;农牧民户籍人口在1000人以上、7700人以下的,每所卫生院的编制可按8—10名核定。

(三)农牧民户籍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苏木乡镇卫生院,超过20000人后的人口数不再按1.3‰的标准核定编制,每增加10000名人口增加5名编制。

(四)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为保证牧民享受同等医疗服务,牧区卫生院编制可按规定标准上浮15%—20%核定。

(五)承担一定区域范围内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等职能的中心卫生院,可根据需要在规定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上浮10%核定。

(六)苏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医师、药剂、医技、护理等)编制按编制总额的85%左右掌握。

(七)苏木乡镇卫生院一般配备院长、副院长各1名,中心卫生院可增配1名副院长。

(八)由政府举办的苏木乡镇卫生院,依照本标准核定的编制实行财政补助。

六、机构编制管理

(一)苏木乡镇卫生院应采取编制一次核定、人员分步到位的办法逐院核编,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管理办法。撤并苏木乡镇后继续保留的卫生院人员编制,要根据从严从紧的原则核定。对于户籍人口与实际常住人口数额相差较大的苏木乡镇,要本着方便群众、节约资源的原则,按实际人口测算核定编制。旗县(市、区)编制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辖区苏木乡镇卫生院之间进行调剂。依据本标准核定的编制是苏木乡镇卫生院岗位设置、聘用人员、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苏木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自治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负责标准管理和总量控制;旗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财政部门根据本标准,对苏木乡镇卫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数额提出核定意见,报盟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同时由盟市机构编制部门向自治区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本指导意见由自治区编办负责解释。

第四篇: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办公厅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22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办公厅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本页面已被访问 583 次

运办发[2010]38号

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部署,按照《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晋办发[2010]23号)要求,结合山西省运城市实际,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县乡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整合事业站所,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乡镇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和权责一致,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力,增强乡镇服务能力;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和积极稳妥,注重实效,适当精简机构编制,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改革后,乡镇的主要职能是: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维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农民抓好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好农村土地规划和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科普培训、技术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2、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业;指导村镇规划与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指导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及时上报和积极处置重大社情、疫情和险情,组织抢险救灾、优抚救助、扶贫救济。

3、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意识;及时处理来信来访,了解上报社情民意;积极开展民事调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组织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民主议事

制度,推进农村村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

社会自治功能。

此外,乡镇还要配合县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工作。不同

类型的乡镇,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

(二)理顺县乡职责关系

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之间的事权和各自职责,推动权责趋于一致。增加财政投入,切实保

障乡镇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履行职责的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将一般预算收入按一定比例

留给乡镇。对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可依法赋予其经济社会管理、城镇规

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改革对乡镇的考核办法。对乡镇的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要按照乡镇的主

要职责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严格控制并

明确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坚决清理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县直部门派驻

乡镇的行政、事业机构,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

要事先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

要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明晰岗位职责,简化管理层次,规范办事程序,提高

工作效能。要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形式,

方便群众办事,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三)因地制宜设置机构

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乡镇的机构设置模式。乡

镇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不超过3个的精干高效综合办事机构,也可不设机构,根据工作需要

设若干工作岗位,由乡镇领导分管。

(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

明确界定各事业站所的职能,将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生产经营性职能分

离出去;公益性职能重新整合:①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水利水保、农机管理等以技术

服务为主的机构,原则上纳入县级职能部门的服务网络建设,按区域综合设置,其机构、人

员及经费由县级有关部门统一管理;②安监、社保、国土等站所维持原派出设置不变,其工

作由县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③其它的站、所、中心整合为一个事业机构,名称为XX乡

(镇)农村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人、财、物由乡镇管理,经费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也可不

设机构只设工作岗位,由乡镇统一领导;④财政所、计划生育服务站、农村经济管理中心(挂

阳光农廉服务中心牌子)根据工作需要可单独设置,人、财、物由乡镇管理,经费由县级财

政予以保障。计划生育服务站也可与乡镇卫生院合并设置,今后,乡镇一律不设自收自支事

业单位。

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

专业合作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

(五)严格控制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

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总体上只减不增。在同一层级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编制

实行动态管理。对乡镇精减的行政和事业编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于充实和加强城市社区机

构建设。跨层级调整行政编制的,必须严格接程序报批。

精干乡镇领导干部职数,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扩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避

免分工重叠,乡镇党委书记可兼任人大主席、政协联络组长。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

领导职数总计控制在7-9名以内。

(六)建立机构编制监督约束机制

为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各县(市、区)要实行乡镇编制实名制和公示制,人编对应,

定编到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与机构编制相互配

合的约束机制,确保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范围内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干部、核定工

资、核拨经费。加大对违规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进人等问题的查处力度,

一经发现,严肃追究县(市、区)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严肃纪律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切实解

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刻认识乡镇机构

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县(市、区)要成立乡镇机构改革领导组,党政一

把手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要加强乡镇

机构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要妥善处理好推进乡镇机构改

革和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关系,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上级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乡镇

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部门下发文件涉及乡镇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不作为

依据。

(二)加强协调,相互配合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纪

检、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认真制定配

套政策,做好相关工作。

(三)方案报批和时间要求

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由县(市、区)委、政府拟定,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时报省编办

备案,市编办负责督促落实。各县(市、区)乡镇机构改革方案要于11月20日前报市审批。

批复后要认真研究制定乡镇“三定”规定,并抓紧组织实施,保障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于2010

年底前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完成后,由市委、市政府检查验收,并进行通报,迎接省委、省

政府派出检查组的抽查检查。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五篇: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

(征求意见初稿)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按本《指导原则》制定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规划》的制订,应遵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

《规划》以设区的市为基本卫生区域进行规划,包括省、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制定的本省和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规划》应当以该区域内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均纳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规划》设置卫生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复、盲目扩大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区域内居民的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调控城市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局部要服从全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避免诱导以趋利为目的、争夺病人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的发生;

(三)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四)分级医疗原则。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城市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三、医疗服务体系的框架

(一)医疗服务体系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应当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在农村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型综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进急性病院(或院内急性病部)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应由急救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室)组成,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

(四)其它医疗机构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与其他机构配合、协调;

(五)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业务体系。大力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四、《规划》内容

(一)现状分析

分析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医疗卫生资源与内外环境,参照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方案等,进行本地卫生区域的医疗服务调查,确定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各项数据。

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包括本区域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支出水平等内容。

2.医疗服务需求分析,包括年因伤病就诊人次、居民两周就诊率、居民住院率、年急诊人次、年住院人次、年手术人次、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

3.医疗资源分析: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临床技术、医疗设备等内容。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数、分类、分级、总床位与分级床位数、利用状况、各专科病种(及病情分型)

4 等;人员分析,包括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分类、工作效率等情况;费用分析,包括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各医院建筑面积总数(平方米)和卫生总费用/医院病床总数等。

(二)主要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本地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据疾病顺位、死因顺位,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服务供需状况、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影响等),确定本区域医疗机构合理设置的思路。

1. 医疗服务供需状况。通过推算医疗服务利用与本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居民年患病人次;年慢性病患病人数;年患病总日数;年卧床总日数)之间的差距,判断医疗服务供需是否平衡。

2.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覆盖范围的扩大,对居民潜在医疗服务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将对医疗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确定医疗机构的设置

依据以上分析,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综合考虑支付能力、医疗服务可及性转化成为服务需求的潜力,分预测、规划周期医疗服务需求,进而确定所需要的医疗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

5 模及分布,并确定必需床位总数和必需医师、护士总数。医疗机构设置要明确公立医院的设置与发展规划,确保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设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1.必需床位数

(1)普通床位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A×B+C-D) 1 床位使用率 病床周转次数

其中:A为本区域居民总数是制定规划的关键环节,居民总数包括区域内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以制定《规划》周期开始日时的夜间居民人口为基数计算:户籍人口数X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暂住人口(以公安部门已办暂住证数为准)逐年推算至规划周期末; B为以年龄划分的住院率,按每5年划分年龄段; C为其它地区流入本区域的住院患者; D为本地区去外地的住院患者数; ∑表示总和;

(2)各专科床位数的计算:按照上述公式中的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数以各专科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数替换即可。专科床位数包括专科医院床位和综合医院中的专科病房床位,依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居民的专科疾病发病情况、业务半径、卫生资源状况确定,可参照各科专科床位1张/千人口计。

×

6 (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的确定:首先组织专家论证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各专科病种,然后由各专科病种床位数分别计算出各级医院床位数,床位数按照(一级+二级):三级医院=70:30进行配置,承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级医疗机构原则上可不设床位。

(4)医疗机构设置数的确定:根据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结合各医疗机构的规模及服务半径、可及性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数量。

2.必需医师数

根据当地医疗需求,研究确定区域内医师总数,分科医师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村医生总数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师配置数量。

3.必需护士数

根据当地医疗需求,确定区域内护士总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疗机构护士配置数量。

4.医疗机构的布局

医疗机构的布局要满足各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便于居民就诊和转诊。功能相同、相近的医疗机构应当具有适当的间距。

(四)确定医疗技术的配置

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疾病谱及疑难危重并发病情况、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执行临床医疗技术准入,合理配置医疗技术资源,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确保医疗安全,满足医疗需求。

(五)确定医疗设备的配置

7 根据现有大型设备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当地医疗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大型设备配置数量。

(六)确定承担储血点任务的县级医院

根据当地临床用血情况,在县级医院规划设置区域储血点。

(七)设计制作医疗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五、《规划》制订的权限和程序

《规划》的制订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进行。省的《规划》要以设区的市(或地区)所制订的《规划》为基础,进行汇总、综合。《规划》制订的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按照区域医疗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工作:

1.成立制定《规划》组织(包括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工作组等);

2.拟定、论证《规划》方案;

3.按照《规划》方案组织进行具体工作;

4.在省的宏观调整和县提出医疗机构配置布局之后,完成《规划》报告,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实施;

5.组织以设区的市所制订的《规划》的实施。

(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8 1.在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参加该《规划》的具体工作;

2.按照统一《规划》,完成不足一百张床位的医疗机构的具体配置和布局,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规划》;

3.按区域统一《规划》,将有关本县的医疗机构设置部分呈报县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1.在市(地)制订《规划》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提出宏观控制的指导意见;

2.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政策、本省实际需要、医疗机构的业务半径及可行性制订全省五百张床位以上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医疗机构配置的方案;

3.按照全省范围内五百张床位以上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的配置方案,对省内各设区的市(或地区)制订的《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后反馈各地,完成《规划》。

六、医疗机构的调整

各地在制定、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对现有医疗机构中不符合《规划》要求、重复设置的,要进行必要、合理地调整或重组。

按照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对于医疗资源利用率低的医疗机构要适当缩小规模,或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扩大

9 医疗机构规模,要充分考虑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情况。要以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和医疗系统整体功能为主要手段满足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如本地区的机构、床位、医师、护士与人口比例已达到《规划》提出的指标,不应再规划新建、扩建医疗机构。

七、《规划》的修订

《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根据考核评价的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医疗资源、疾病等发展变化情况,对所定指标进行修订。新《规划》也要按上述程序审核、批准、发布。

八、实施规划配套政策措施 (一)明确部门职责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全市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动态调整规划,按照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的设置进行审批。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规划部门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审批建设用地。

市级及省级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依据规划对市卫生局批准设置的对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投入资金进行建设。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规划设置的市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经费。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市劳动保障部门制订各类医保定点

10 医疗机构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付费政策。各区县按照规划负责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审批、建设与投入。

(二)加强执行监督

《规划》由政府提请同级人大政协监督执行情况。

(三)做好宣传工作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规划落实均较好的典型地区,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

九、《规划》评价

《规划》指导资源配置,其适宜性必须进行监督评价。评价分为预评价、过程评价和终末评价。

11 附录:有关文件、术语:

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论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作为测算区域医疗服务需要、需求的参考数据) (一)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

1.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城市22.2%、农村17.7%),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2.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城市28.3%、农村17.1%),推算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达到2.6亿。

3.城乡居民患病结构

12 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61%,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循环系统疾病例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

4. 居民严重伤害发生率为2.8%(城市2.3%、农村3.0%)。由此推算,我国全年伤害发生人次数达3700万。

5.疾病负担

衡量病伤负担可用两周内疾病持续天数、短期失能(因病卧床、休工和休学天数)、长期失能(活动受限)等指标来表示。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城市26.0%,农村33.8%)。

(二)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利用)

1.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城市12.7%、农村15.2%),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

2.门诊病人就诊流向变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就诊的比例73.7%(城市48.3%,农村81.7%)。

13 3.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6.8%(城市7.1%、农村6.8%),住院人次中,疾病和损伤占79.4%,住院分娩占16.5%。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当年全国住院人次数近1亿人次。

4.居民未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调查地区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城市为47.9%、农村35.6%)。

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城市22%、农村20%)。

5.居民门急诊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次均住院费用为5058元。按可比价计算,2003-2008年均就诊平均费用增长4.4%、住院平均费用增长1.5%。本次调查,城市次均就诊费用为312元,次均住院费用为8958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9%和0.9%;农村次均就诊费用为128元,次均住院费用为3685元,年均增长分别是3.9%和3.6%。

6妇幼卫生保健

调查前5年内,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4%,合格产前检查(产前检查至少包括测体重、测血压、抽血和尿常规检查四项内容)的比例为57.8%,孕产妇早检率为69.7%,产后访视率为56.9%。上述各项指标城市均高于农村,特别是合格产前检查比例,城市达到88.1%,而农村只有50.4%。

调查地区住院分娩率为88.6%,新法接生率为93.5%。 参照以上项目、数据进行本卫生区域内的补充卫生服务调查,以及以有关数据进行本区域内相应数据推测,供制定《规划》使用。

三、术语

1.卫生区域: 在我国是以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划为一卫生区域。这一卫生区域大多人口数十万、数百万、甚至千万左右。行政职能完善。既往我国以这样的区域进行过试点。

2.居民医疗服务需要: 通常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伤短期、长期失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问题。

3.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医疗服务的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卫生服务研究通常用两周就诊率、年住院率、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等指标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4.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指城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按照各自功能构建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农村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即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综合实施医疗、预防及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一直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城市为街道卫生院、区、市医院。

5.医疗机构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

6.医院是以诊疗疾病、照料病人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医院是运用医学科学和技术,对病人、特定人群或健康人群提供医

15 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的场所,具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备,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已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级医院是向一个社区(人口一般在10万以下)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的区域(人口一般在百万以上)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区域型医疗机构;是省或全国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是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

7.妇幼保健院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妇幼保健院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

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

16 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9.卫生院负责向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10.疗养院针对慢性病患者提供疗养服务。

11.门诊部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病床(产床),不开展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医疗服务。

12.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病床(产床),只开展简单的,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

13.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14.临床检验中心由政府设置的,主要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的机构。

15.护理服务机构是指由护理人员组成的,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为长期卧床患者、老人和婴幼儿、残疾人、临终患者、绝症晚期和其他需要护理服务者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处置、临终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指导、营养治疗、社区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卫生宣教和其他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

上一篇:乡镇机关值班管理制度下一篇:乡镇领导三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