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022-08-29

第一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左口乡白石头小学

沈素娥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送--------------- ------------------------

毕竟----------------------, 风光----------------------。 --------------------无穷碧, --------------------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寄情于景 别样红

第二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1、准确停顿,读好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题目意思。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

4、再读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

1、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指读,正音。

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在找出依据 3.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 4.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1.抓住

一、二两句诗诗句,展开想像,感受其美; 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突出接天、碧。)

③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1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2、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3、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作比较体会其壮美。

4、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为什么先写感受后写景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入诗境,知诗美。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中有“送”字,可诗中却一字未提,完全在写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2. 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 3.通过译文与诗的比较,感受诗的美。

四、练习

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一写你家乡的景色吗? 五.布置课堂作业

1.默写本首诗。

2.收集有关“荷花”或“送别”诗,对哪首诗感兴趣,就把哪首诗背下来。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第三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深度备课 至关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 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 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四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毕”这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荷花或荷叶吗?(课件出示荷花.荷叶图)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好像缺了个头,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用“/”标出诗的停顿节奏,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并意正音(慈、毕),读出停顿。 3.齐读。

4.诗,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的读诗句,要求做到正确、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低要求。通过指读后的评价,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习古诗的信心。这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关注学困生。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莲叶、荷花的颜色。( )的莲叶( )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板书:无穷碧 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绿,荷花之红。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 ☆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2)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特殊时节---“六月”:

(1)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

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2)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 ☆作者心情--- 体会赞美、喜爱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人去学习古人的精华诗篇,尤其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同时朗读的指导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与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在揭示出关键词“无穷”“别样”后,我让学生读好后两句,体会不一样的红,特别的绿。接着通过原因的探究,又有两个词语跳了出来,引导学生突出“接天”和“映日”,读出荷花的面积之大。“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在“面积广”“特别绿”“别样红”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品出诗情。这样的朗读,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而达到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识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点的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

1.没有上出古诗课的感觉,朗读太少,没有感情。

2.大概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不能确定部分少数同学的听课效率。 3.课上有些同学做小动作、讲话,一定要及时制止。 4.整个课堂掌控欠缺,不够果断和运筹帷幄。

第五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丁家嘴小学 韦纯兵

一、教案背景 ⒈面向学生:小学 ⒉学科:语文

⒊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⒋教学时间:一教时 ⒌课前准备:

⑴诵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情感。 ⑵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西师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9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⒈教师上网搜索图片有关文字资料做成PPT课件。 ⒉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

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 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 ⑴读通诗句;

⑵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 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 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⑶生齐读古诗。

(三)拓展延伸

⒈师:其实这首诗所赞美的只是西湖十景之一。你知道西湖有哪十大景观吗?

教师简介:它们分别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猜猜这首诗写是哪一景呢?

出示“曲苑风荷”图片,师描述:这时西湖十景之二——曲苑风荷,湖面生长着成片的莲荷,初夏时节,清爽的湖风袭来,荷香伴着酒香,令人不饮亦醉。花开时节,清香四溢,景色更是令人陶醉。

⒉关于西湖还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从很多文人雅士的诗句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出示描写西湖的诗句,自由读一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五、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

西湖

荷叶

碧绿

荷花

红艳

上一篇:新超级玛丽攻略心得下一篇:校车驾驶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