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2024-04-2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精选8篇)

篇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参考答案:

(1)赞叹

(2)碧 红 映日 荷花

(3)感受 实景

篇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篇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③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④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④别样:特别的。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特别的艳丽鲜红。

[赏析]

篇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开篇两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以议论的方式感叹西湖六月风光的特别——“不与四时同”,重在说明此时西湖风光的独特,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巧妙铺垫,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接下来的两句一气呵成,分别描写了莲叶的辽远和颜色——“接天”“无穷碧”,荷花的情境和色彩——“映日”“别样红”,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天、日、无穷碧”等词语以宏阔的视角,展现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这哪有“送”的踪影和那分别的眷恋或离别的伤感呢?随着诗句的展开,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清晰而美好的画面:清早,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并肩走出净慈寺,诗人感慨:六月的西湖好美啊,和其他季节相比总是不同凡响。莲叶一碧千里,与茫茫的天际相接,翠色欲流无与伦比;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荷花红艳艳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再试着用“送”来敲打字字句句,竟然找到了“送”的身影:“西湖、六月”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不与四时同”是送别的感受,是否暗示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告别呢?“莲叶”无疑是诗人最心仪的意象,“莲”音同“怜”,而“怜”者,爱也,“莲”成为他们友爱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不就表明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吗?那“荷花”呢,则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祝愿,“荷花别样红”就是祝愿友人前途光明,走出别样成功的人生!

想到这,不禁为诗人别具一格的匠心拍案叫绝。是的,诗的字里行间的确没有“送”字,然字字句句分明都是“送”,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含情啊!如此含蓄,如此情致,如此意蕴怎能不耐人寻味,唇齿留香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质朴无华,言浅情深,意韵悠长。如果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的“蕴”,领略其中的“趣”,分享其中的“情”,岂不成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要以“言”为凭借,让学生品“言”悟得“言”中之“味”,“言”外之“意”;再以“意”来感悟“言”是怎样言说,怎样传情,怎样达意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诗意行走。

在学生朗读,初知大意之后,我们津津有味地探究:

1. 诗的年龄。这首诗多大了?为什么能这样古老又这样年轻?

2. 诗的意蕴。诗人“送”林子方了吗?是怎样“送”的?这样“送”好在哪里?

3. 诗的延展。还有哪些送别诗是“送”却没写“送”的?你能找到有关“送”的句子吗?

第1题意在让学生透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扇窗,追溯古诗悠久的历史,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认识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诗句言简意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涵,感受其言外之音,话外之意。诗人含蓄、委婉、别具匠心的表达,扩展着无穷的张力,召唤着学生的阅读热情,破解着表达的秘妙,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第3题意在以“送”为线索,让学生搜集,阅读,积累和欣赏送别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有目的地运用资料的能力。

篇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饔暌嗥妗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鳎貉逃昝C5难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篇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1、准确停顿,读好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题目意思。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4、再读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

1、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3)指读,正音。

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在找出依据 3.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4.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1.抓住一、二两句诗诗句,展开想像,感受其美;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突出接天、碧。)

③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2、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3、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作比较体会其壮美。

4、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为什么先写感受后写景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入诗境,知诗美。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中有“送”字,可诗中却一字未提,完全在写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3.通过译文与诗的比较,感受诗的美。

四、练习

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一写你家乡的景色吗? 五.布置课堂作业

1.默写本首诗。

2.收集有关“荷花”或“送别”诗,对哪首诗感兴趣,就把哪首诗背下来。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篇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篇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笔者前不久再次执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一诗, 在研课的过程中, 改变以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等所谓“有效”的教学模式, 着重关照语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 审美情趣的培育与提升, 经典文化的濡染与传承, 引领学生触摸古诗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片段一:感受西湖美景, 重吟诵, 轻描述

师:八百多年前的那个夏天,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林子方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 一幅怎样的画面映入他们的眼帘? 读读诗, 找一找有关的语句。 (出示诗的后两句) 诗人写了哪两种景物? 板书:莲叶荷花

(配乐出示多幅画面 , 出示图 ) 同学们请看 , 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莲叶、荷花, 有着怎样的风情呢?

1.感受荷叶的多和绿

(1) 接天莲叶 : 荷叶碧绿 碧绿的 , 一片挨着 一片 , 一片连着一片, 挨挨挤挤的, 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一阵风吹 过 , 就像绿海 上掀起了 波浪 , 给我们送 来了无限清凉。

无穷碧:绿的颜色多种多样, 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这绿色四处蔓延, 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绿到了……绿到了……

师:同学们, 这满湖的绿就是———

生齐读:接天莲叶无穷碧。

(2) 荷花

(在阳光的映照下 , 在绿叶的衬托下 , 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盛开的荷花生机勃勃;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 )

别样:特别, 与众不同。

图片出示与玫瑰、牡丹、杜鹃比较。 (没有杜鹃那么红艳, 却多了一份淡雅;没有牡丹那么雍容, 却多了一份清新;没有玫瑰那么芳香浓郁, 却多了一份超凡脱俗。 )

谁来读出荷花的红, 荷花的与众不同? (指名感情朗读)

2. 接天的莲叶 与别样红 的荷花相映成趣 , 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读, 你有什么感受?

(1) 一“碧”一“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色彩美。

(2) 古诗还讲究格律 ,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 读来朗朗上口, 音律美。

(3) 诗人匠心独运 , 这句诗韵律美、意境美、色彩美 , 怪不得成为了千古名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

3.看着、赏着 ,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 (闻到了阵阵荷花的清香) 你的心情怎样? (心旷神怡的、心情舒畅的、愉快的)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 你想用什么语气来朗诵这首诗? (赞叹的、欣赏的、愉快的、欣喜的)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 师 : 难怪诗人感叹道——— ( 出示前两句诗 :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引读) 你听懂了吗? 诗人在说什么?

生:到底西湖是在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相同。

师:不与四时同就是不与其他季节相同。

5.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 , 而西湖的六月 , 比春季更富生机, 比秋季更有活力, 比冬季更色彩缤纷。在诗人眼中, 六月的西湖, 因为接天无穷碧的莲叶, 映日别样红的荷花更美啦! 所以诗人由衷地赞叹: (诗句前加:“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6. 同学们读 得用心 , 读得投入 , 不仅读出 了诗中的景, 更读出了诗中的情。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理念支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要求学生理解诗意, 字字落实, 也没有要学生过多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荷叶与荷花的样子。“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 气象宏大, 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 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 学生在理解上并无太大的难度, 反复地纠缠于诗意, 反而太直白, 不如重点指导学生的吟诵。其实, 在古诗教学中, 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 吟诵的音乐性, 吟诵和诗的直接晤面, 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

片段二:感悟送别文化, 重意韵, 轻意思

师:你看这是多么美丽的夏日西湖景色呀! 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学过很多送别诗, 你会哪些? (指名背)

(出示其他送别诗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以歌相送———歌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目相送———目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以话相送———话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以诗相送———诗

师:这些诗句与我们今天学的有什么不同呢?

这些诗句有的写了送别的场景, 有的写了离别时的心情, 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了当时的景色, 好像没有抒发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1:杨万里想借西湖的美景来挽留林子方。

生2:杨万里在诗中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想告诉林子方这里这么美, 就不要走了。

生3:林子方是到福建去做官, 是好事, 作为好友, 杨万里为他高兴, 所以诗句中并没有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生4:我查过资料了, 杨万里写这首诗其实还有隐含的意思。诗中的“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 “六月中”指朝廷, “天”和“日”都指皇帝。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你只有在皇帝身边, 才能有所成就, 前途光明。杨万里还是想挽留林子方的, 只不过没有明说。

师: 通过思考和查找资料, 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非常好。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目前无从查考, 以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再去做研究。

师:好友林子方被提拔了, 要去外省做官, 猜一猜诗人这时还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1:你这一去, 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祝你一路顺风。

生2:林兄, 在外做官,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生3:林兄, 我在西湖等你, 将来你荣归故里后我为你接风, 再和你一起欣赏这西湖美景。

……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没有叙友谊, 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 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们读出了诗人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理念支撑】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 古诗尤其涵咏深刻。一个汉字, 就是一种文化;一个词语, 就是一种精神符号。在吟诵一首诗文的时候, 要既看“树木”也要看“森林”。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牵出一组送别诗 , 在对比阅读中 , 让学生领悟古人的送别文化。古诗有音韵, 有神韵, 更有情韵。古人的情韵往往含蓄而深沉。也许, 学生领会不了那么深刻, 那么丰富, 但是教师必须有广阔的视角。教师的眼光决定了学生所得的多少。一个缺失文化视角的课堂必然是寡淡无味的, 甚至会削减语文本身的文学力量。因此, 在完成基本的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思想熏陶之外, 教师还可以兼顾自己的教学审美, 恰如其分地链接起散落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珍珠”, 将语文的触角扩大、延伸、勾连, 让学生沉醉在语文的世界里, 尽情呼吸它的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 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课程视野, 努力实现古诗教学的两大突破。

一、主题凝练, 资源整合, 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课教学, 一改传统的“逐字讲解”, 以作者“借景抒情”为主题, 将三维目标、三首描写西湖风景的诗句和五首送别名诗有机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 同中求异, 感悟西湖六月与众不同的美丽风光。二次整合, 异中求同, 索解出古诗的感情基调———含蓄内敛的送别之情。情为景牵, 景为情设,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一次次的吟诵, 感悟诗人借景抒情的意蕴。

二、举象显情, 借象悟情, 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上一篇:恒智天成建筑资料软件下一篇:镇廉政风险点分类以及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