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2024-04-1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精选16篇)

篇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而且学过了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五年级学生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一)设计清单,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

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

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二)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四)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习,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五)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习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六)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七)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习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

1、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我设计找一些送别诗,研究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比如结构,所写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我想这样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学生需求。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试着按学程导航的模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指点为辅,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提高。

篇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9课的一首古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平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篇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③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④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④别样:特别的。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特别的艳丽鲜红。

[赏析]

篇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开篇两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以议论的方式感叹西湖六月风光的特别——“不与四时同”,重在说明此时西湖风光的独特,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巧妙铺垫,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接下来的两句一气呵成,分别描写了莲叶的辽远和颜色——“接天”“无穷碧”,荷花的情境和色彩——“映日”“别样红”,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天、日、无穷碧”等词语以宏阔的视角,展现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这哪有“送”的踪影和那分别的眷恋或离别的伤感呢?随着诗句的展开,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清晰而美好的画面:清早,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并肩走出净慈寺,诗人感慨:六月的西湖好美啊,和其他季节相比总是不同凡响。莲叶一碧千里,与茫茫的天际相接,翠色欲流无与伦比;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荷花红艳艳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再试着用“送”来敲打字字句句,竟然找到了“送”的身影:“西湖、六月”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不与四时同”是送别的感受,是否暗示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告别呢?“莲叶”无疑是诗人最心仪的意象,“莲”音同“怜”,而“怜”者,爱也,“莲”成为他们友爱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不就表明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吗?那“荷花”呢,则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祝愿,“荷花别样红”就是祝愿友人前途光明,走出别样成功的人生!

想到这,不禁为诗人别具一格的匠心拍案叫绝。是的,诗的字里行间的确没有“送”字,然字字句句分明都是“送”,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含情啊!如此含蓄,如此情致,如此意蕴怎能不耐人寻味,唇齿留香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质朴无华,言浅情深,意韵悠长。如果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的“蕴”,领略其中的“趣”,分享其中的“情”,岂不成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要以“言”为凭借,让学生品“言”悟得“言”中之“味”,“言”外之“意”;再以“意”来感悟“言”是怎样言说,怎样传情,怎样达意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诗意行走。

在学生朗读,初知大意之后,我们津津有味地探究:

1. 诗的年龄。这首诗多大了?为什么能这样古老又这样年轻?

2. 诗的意蕴。诗人“送”林子方了吗?是怎样“送”的?这样“送”好在哪里?

3. 诗的延展。还有哪些送别诗是“送”却没写“送”的?你能找到有关“送”的句子吗?

第1题意在让学生透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扇窗,追溯古诗悠久的历史,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认识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诗句言简意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涵,感受其言外之音,话外之意。诗人含蓄、委婉、别具匠心的表达,扩展着无穷的张力,召唤着学生的阅读热情,破解着表达的秘妙,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第3题意在以“送”为线索,让学生搜集,阅读,积累和欣赏送别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有目的地运用资料的能力。

篇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1、准确停顿,读好诗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题目意思。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介绍作者杨万里:,4、再读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

1、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3)指读,正音。

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在找出依据 3.交流讨论感知诗意。(师对难理解的词语、句子诗作讲解)4.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1.抓住一、二两句诗诗句,展开想像,感受其美;读诗,你读懂了什么

①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②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相机板书:莲叶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突出接天、碧。)

③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相机板书:荷花 别样红“ 映日”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2、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3、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作比较体会其壮美。

4、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为什么先写感受后写景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入诗境,知诗美。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中有“送”字,可诗中却一字未提,完全在写景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请同学们再仔细看诗的内容,再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也是杨万里诗风的精妙之处吧!3.通过译文与诗的比较,感受诗的美。

四、练习

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一写你家乡的景色吗? 五.布置课堂作业

1.默写本首诗。

2.收集有关“荷花”或“送别”诗,对哪首诗感兴趣,就把哪首诗背下来。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无穷碧

篇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篇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

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

篇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笔者前不久再次执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一诗, 在研课的过程中, 改变以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等所谓“有效”的教学模式, 着重关照语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 审美情趣的培育与提升, 经典文化的濡染与传承, 引领学生触摸古诗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片段一:感受西湖美景, 重吟诵, 轻描述

师:八百多年前的那个夏天,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林子方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 一幅怎样的画面映入他们的眼帘? 读读诗, 找一找有关的语句。 (出示诗的后两句) 诗人写了哪两种景物? 板书:莲叶荷花

(配乐出示多幅画面 , 出示图 ) 同学们请看 , 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莲叶、荷花, 有着怎样的风情呢?

1.感受荷叶的多和绿

(1) 接天莲叶 : 荷叶碧绿 碧绿的 , 一片挨着 一片 , 一片连着一片, 挨挨挤挤的, 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一阵风吹 过 , 就像绿海 上掀起了 波浪 , 给我们送 来了无限清凉。

无穷碧:绿的颜色多种多样, 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这绿色四处蔓延, 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绿到了……绿到了……

师:同学们, 这满湖的绿就是———

生齐读:接天莲叶无穷碧。

(2) 荷花

(在阳光的映照下 , 在绿叶的衬托下 , 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盛开的荷花生机勃勃;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 )

别样:特别, 与众不同。

图片出示与玫瑰、牡丹、杜鹃比较。 (没有杜鹃那么红艳, 却多了一份淡雅;没有牡丹那么雍容, 却多了一份清新;没有玫瑰那么芳香浓郁, 却多了一份超凡脱俗。 )

谁来读出荷花的红, 荷花的与众不同? (指名感情朗读)

2. 接天的莲叶 与别样红 的荷花相映成趣 , 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读, 你有什么感受?

(1) 一“碧”一“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色彩美。

(2) 古诗还讲究格律 ,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 读来朗朗上口, 音律美。

(3) 诗人匠心独运 , 这句诗韵律美、意境美、色彩美 , 怪不得成为了千古名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

3.看着、赏着 ,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 (闻到了阵阵荷花的清香) 你的心情怎样? (心旷神怡的、心情舒畅的、愉快的)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 你想用什么语气来朗诵这首诗? (赞叹的、欣赏的、愉快的、欣喜的)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 师 : 难怪诗人感叹道——— ( 出示前两句诗 :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引读) 你听懂了吗? 诗人在说什么?

生:到底西湖是在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相同。

师:不与四时同就是不与其他季节相同。

5.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 , 而西湖的六月 , 比春季更富生机, 比秋季更有活力, 比冬季更色彩缤纷。在诗人眼中, 六月的西湖, 因为接天无穷碧的莲叶, 映日别样红的荷花更美啦! 所以诗人由衷地赞叹: (诗句前加:“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6. 同学们读 得用心 , 读得投入 , 不仅读出 了诗中的景, 更读出了诗中的情。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理念支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要求学生理解诗意, 字字落实, 也没有要学生过多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荷叶与荷花的样子。“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 气象宏大, 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 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 学生在理解上并无太大的难度, 反复地纠缠于诗意, 反而太直白, 不如重点指导学生的吟诵。其实, 在古诗教学中, 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 吟诵的音乐性, 吟诵和诗的直接晤面, 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

片段二:感悟送别文化, 重意韵, 轻意思

师:你看这是多么美丽的夏日西湖景色呀! 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学过很多送别诗, 你会哪些? (指名背)

(出示其他送别诗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以歌相送———歌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目相送———目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以话相送———话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以诗相送———诗

师:这些诗句与我们今天学的有什么不同呢?

这些诗句有的写了送别的场景, 有的写了离别时的心情, 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了当时的景色, 好像没有抒发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1:杨万里想借西湖的美景来挽留林子方。

生2:杨万里在诗中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想告诉林子方这里这么美, 就不要走了。

生3:林子方是到福建去做官, 是好事, 作为好友, 杨万里为他高兴, 所以诗句中并没有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生4:我查过资料了, 杨万里写这首诗其实还有隐含的意思。诗中的“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 “六月中”指朝廷, “天”和“日”都指皇帝。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你只有在皇帝身边, 才能有所成就, 前途光明。杨万里还是想挽留林子方的, 只不过没有明说。

师: 通过思考和查找资料, 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非常好。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目前无从查考, 以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再去做研究。

师:好友林子方被提拔了, 要去外省做官, 猜一猜诗人这时还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1:你这一去, 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祝你一路顺风。

生2:林兄, 在外做官,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生3:林兄, 我在西湖等你, 将来你荣归故里后我为你接风, 再和你一起欣赏这西湖美景。

……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没有叙友谊, 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 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们读出了诗人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理念支撑】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 古诗尤其涵咏深刻。一个汉字, 就是一种文化;一个词语, 就是一种精神符号。在吟诵一首诗文的时候, 要既看“树木”也要看“森林”。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牵出一组送别诗 , 在对比阅读中 , 让学生领悟古人的送别文化。古诗有音韵, 有神韵, 更有情韵。古人的情韵往往含蓄而深沉。也许, 学生领会不了那么深刻, 那么丰富, 但是教师必须有广阔的视角。教师的眼光决定了学生所得的多少。一个缺失文化视角的课堂必然是寡淡无味的, 甚至会削减语文本身的文学力量。因此, 在完成基本的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思想熏陶之外, 教师还可以兼顾自己的教学审美, 恰如其分地链接起散落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珍珠”, 将语文的触角扩大、延伸、勾连, 让学生沉醉在语文的世界里, 尽情呼吸它的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 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课程视野, 努力实现古诗教学的两大突破。

一、主题凝练, 资源整合, 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课教学, 一改传统的“逐字讲解”, 以作者“借景抒情”为主题, 将三维目标、三首描写西湖风景的诗句和五首送别名诗有机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 同中求异, 感悟西湖六月与众不同的美丽风光。二次整合, 异中求同, 索解出古诗的感情基调———含蓄内敛的送别之情。情为景牵, 景为情设,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一次次的吟诵, 感悟诗人借景抒情的意蕴。

二、举象显情, 借象悟情, 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篇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发情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4.活用古诗欣赏读。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所学诗歌学生能够古为今用,这是个重要的教学目的,而今很多诗句在运用中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课末,我让学生猜名句,再说明其引申义并联系生活体验活学活用古诗名句。这样,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理解就升华了。

篇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名作。从诗句内容来看,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突出景美,展现的是一幅西湖荷塘图,是一首写景诗。但如果我们来关注诗的题目,是说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朋友林子方的,分明是写事的,写送别友人之事的,是写事诗,是送别诗啊。其实这种在题目中就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古诗还是比较常见的,都是写事的,都是表达深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回忆之事,抒思乡之情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都是写送别之事,抒离别之愁的。因此,《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能单纯看作是写景诗,不能仅仅从感受景色的角度来教学;而应该看作是送别中写景,是借景抒情,景事交融应该是教学的立足点。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由事入景,感悟景色之壮美。

1、读题,重积累。由于教材编入的上一首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题目形式完全相同,学生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并知道是送别诗。此时,我们还可以“顺手捎带”,从三方面进行有效积累:

①这样题目的诗你还知道哪些?

②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③了解杨万里和林子方吗?

你还知道杨万里的其他诗吗?(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诗自成一家,因号诚斋,当时被誉为“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传世仅为一部分,有《诚斋集》。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前两个积累是理解题目后的古诗分类巩固积累,同时学生比赛似的发言也激发了学习激情;第三个积累是人物生平的了解,属知识的积累,但主要是激发对杨万里的敬佩之情,奠定学诗的情感基础。

2、读诗,重理解。先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西湖荷莲景色之壮美,奠定学诗基调;再由学生自读,理解诗句意思;最后交流,重点理解“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等词语,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西湖景色的壮美。

3、训练,重悟景。对古诗所表达的西湖莲荷壮美景色的感悟,不能仅仅靠朗读来呈现,还应该运用语言训练的方式来呈现,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一是口语训练,让学生加上语气词说说诗句意思,表达出诗人的惊喜、赞美。例如学生会说:哎呀!到底是六月的西湖了,景色不与四季同啊!林兄,你看这景色是如此壮美啊――与天际相连的荷叶是无比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是不一样的红艳。这样的口语训练,融入了学生的语气和情感,使原本枯燥、机械的古诗翻译赋予了生活情景,富有创造性。

二是描写训练,读着这优美的诗句,看着这壮美的画面,你能用笔描写出这西湖莲荷景色吗?启发学生从荷叶莲花的形与色、动与静、点与面等方面来描写出莲荷个体的可爱与画面整体的壮观,展示西湖荷莲壮美景象。

二、由景悟情,体会送别之深情。

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还停留在写景诗的认识上,没有能认识到是送别诗,没有能体会到送别深情。我们还应该由景入手,从景色中感受送别之情。

例如,我们可以扣住“别样红”一词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此时的荷花“别样红”呢?

学生一般会结合诗句中的“六月”“映日荷花”来说出原因,是因为夏日阳光的映照使荷花不一样的红艳。这样的回答,说明学生还停留在理解景色的思维层面,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到情感的层面,教师可以追问:“难道今天的阳光比平时有什么特别之处,会使荷花别样红?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使作者感觉此时此刻的荷花别样红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是作者心情愉快的缘由,因为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会:今天心情好,会觉得什么都那么可爱,都那么美丽。或许是朋友林子方有美好前程了,或高中功名了,或升官赴任了,或回乡探亲了,或做生意发财了……总之他们是幸福之别,是喜悦之别。也可能是作者杨万里为人豁达,被眼前壮美之景所感染,没有象常人那样将离别当作是离愁,而是以诗来赠予林子方,祝福友人,勉励朋友。

篇1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一、授之以渔,教方法。

我在破题理解古诗题意后,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诵韵味。因为就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加以总结,明白地出示给学生,即是对过去学习古诗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朗读教学,特色鲜。

对于诗歌朗读追求正确、通顺、有节奏和韵味,正确和流利自不必说,有节奏和韵味方面,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好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想象,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环节留给学生一问题:“这首送别诗中为什么没有一个送别的字呢?”就更能凸显送别诗的“妙”了。

篇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首诗的异同,学生纷纷仔细比较阅读,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它们都是写景的。”“它们都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它们都是描写西湖。”“它们都是写六月里的西湖。”见学生们说些越来越具体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还有学生说:“两首诗,第一首描写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的西湖。”接着我说“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苏轼的笔下是那样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杨万里眼中又怎样一翻景象呢?”然后启发学生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

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花,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回味曾经学过的《荷花》一文进行感受,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

篇1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09级初等教育2班 60号 黄向怡

【教学内容】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年级】

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西湖、大自然、学会欣赏美的事物。[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女儿情》(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音乐美的体验)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前后同桌四人为一组)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美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播放视屏A)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10、(播放视屏B,感受意境。)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交流讨论)(播放视频C再次体会课文的诗情画意)

四、扩展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1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篇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篇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故事版作文

在六月夏天的清晨,杨万里从净慈寺中走出来.杨万里眼前一亮,眼前的景色是那么的迷人!静静地呼吸着飘散着缕缕清香的空气.展眼忘去,湖上碧绿一片,中间还夹带着些微红.原来是荷花,荷叶.看,那荷叶像个大圆盘,苍翠欲滴.层层叶子中,点缀着粉白相间的.荷花.荷花是那样千姿百态,有的从荷叶中调皮地冒出来,有的才展开2.3片花瓣,而有的全部都展开了,露出黄色的花蕊,更有的一片都没展开,还是个花骨朵.每朵荷花都像羞涩的小姑娘红着脸在微风中摇曳.顽皮的风将荷花的花瓣吹落下来,落在湖中漂泊的花瓣仿佛也像条小船驶向美好的彼岸.

杨万里向湖中轻轻地扔石头,使得涟漪一圈连着一圈荡漾开来,大的碰小的,真是富有诗意.

杨万里不由得心中一震: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他便诗兴大发,创作下了这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故事版)作文350字

上一篇:南正村小学安全生产大检查 实施方案下一篇:浅水洼里的小鱼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