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2024-04-2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共16篇)

篇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参考答案:

(1)赞叹

(2)碧 红 映日 荷花

(3)感受 实景

篇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扬州市汶河小学

刘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诵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诵读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1、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最美的就是西湖,西湖,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你看——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2、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3、指名读课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好它)纠正节奏。

相机评价:声音响亮,而且能把课题当中的四个平舌音给读好了:慈、寺、送、子。范读,齐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从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5、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别样:特别。

2、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3、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2、(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3、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4、a 荷叶很多。“接天”:这万顷碧绿的荷叶,这一望无际的荷塘,无穷无尽,一直连接到天边。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荷叶的绿还富有变化呢,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这就是——无穷碧。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却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5、这“无穷碧”、这“别样红”,组成了一幅美景,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一阵微风吹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6、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28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 出示全诗,齐读全诗。

7、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齐读诗题。

8、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朗诵)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全体起立,齐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在心中。

六、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

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课后请收集关于西湖的诗歌。

篇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③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④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④别样:特别的。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特别的艳丽鲜红。

[赏析]

篇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开篇两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以议论的方式感叹西湖六月风光的特别——“不与四时同”,重在说明此时西湖风光的独特,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巧妙铺垫,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接下来的两句一气呵成,分别描写了莲叶的辽远和颜色——“接天”“无穷碧”,荷花的情境和色彩——“映日”“别样红”,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天、日、无穷碧”等词语以宏阔的视角,展现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这哪有“送”的踪影和那分别的眷恋或离别的伤感呢?随着诗句的展开,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清晰而美好的画面:清早,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并肩走出净慈寺,诗人感慨:六月的西湖好美啊,和其他季节相比总是不同凡响。莲叶一碧千里,与茫茫的天际相接,翠色欲流无与伦比;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荷花红艳艳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再试着用“送”来敲打字字句句,竟然找到了“送”的身影:“西湖、六月”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不与四时同”是送别的感受,是否暗示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告别呢?“莲叶”无疑是诗人最心仪的意象,“莲”音同“怜”,而“怜”者,爱也,“莲”成为他们友爱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不就表明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吗?那“荷花”呢,则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祝愿,“荷花别样红”就是祝愿友人前途光明,走出别样成功的人生!

想到这,不禁为诗人别具一格的匠心拍案叫绝。是的,诗的字里行间的确没有“送”字,然字字句句分明都是“送”,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含情啊!如此含蓄,如此情致,如此意蕴怎能不耐人寻味,唇齿留香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质朴无华,言浅情深,意韵悠长。如果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的“蕴”,领略其中的“趣”,分享其中的“情”,岂不成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要以“言”为凭借,让学生品“言”悟得“言”中之“味”,“言”外之“意”;再以“意”来感悟“言”是怎样言说,怎样传情,怎样达意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诗意行走。

在学生朗读,初知大意之后,我们津津有味地探究:

1. 诗的年龄。这首诗多大了?为什么能这样古老又这样年轻?

2. 诗的意蕴。诗人“送”林子方了吗?是怎样“送”的?这样“送”好在哪里?

3. 诗的延展。还有哪些送别诗是“送”却没写“送”的?你能找到有关“送”的句子吗?

第1题意在让学生透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扇窗,追溯古诗悠久的历史,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认识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诗句言简意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涵,感受其言外之音,话外之意。诗人含蓄、委婉、别具匠心的表达,扩展着无穷的张力,召唤着学生的阅读热情,破解着表达的秘妙,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第3题意在以“送”为线索,让学生搜集,阅读,积累和欣赏送别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有目的地运用资料的能力。

篇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会认“晓、净、慈、寺”5个生字。

2.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知体会诗歌大意。

3.培养学生在咏唱中背诵古诗的能力,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重点:

认字、识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多样化诵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PPT课件、识字卡、磁铁、黑板贴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

出示一年级已学古诗《小池》,学生自主诵读出来。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我们学过的这首诗吗?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

师:你们还记得写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 2.出示课题PPT《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的古诗,谁来给大家把课题正确地读出来?

生„„

二、初读新知:

1.给课题划分节奏,分析课题意思 2.师范读古诗内容

三、识字写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

1.猜一猜

师:孩子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湖四个季节的图片,你们对照古诗猜一猜,哪幅图中有诗中的情景。

生:„„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A:„„

生B:„„

师:那么,你来说一说夏天的图片跟其他几个季节的图片有哪些不相同?(提示:颜色、景色等)

生:„„

师:诗人杨万里也跟大家有相同的发现,因此他便写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诗句。(出示PPT)

师:那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六月西湖美景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荷花、莲叶)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诗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找朋友(句子翻译连线)3.欣赏西湖美景

五、诵读古诗

篇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那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的教案应该怎样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1、出示诗题。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7、师:诗人的视角是多么独特的啊!写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别之处。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10、同学们,面对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杨万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百多年后的你想怎么来描绘它?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12、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三、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

2、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师读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是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指名交流。

3、让我们再往这首诗里面走走。荷,被国人付予了多种的意义。(相机出示荷的含义)你认为诗人写荷相送,可能还想表达什么?

荷,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语是:清白、坚贞和纯洁。是佛教中神圣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板书: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来,读好这首诗。

四、积累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因为古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旦别离,再见面就很困难,有时甚至成为永别,于是,诗人就把这种离别的情感化成了诗文,回忆一下,你能背上两句送别诗吗?

1、交流,评价。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待会儿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五、学习吟诵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读得更好听?古人吟诗摇头晃脑、抑

扬顿挫,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吟诵,古人都是先吟后写。今天老师也简单

地教一下大家吟诵的方法。吟诵,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平长仄短韵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师根据这一规律,为这首诗标好了符号,我们一起来加上手势试着吟诵一下。

带领吟诵多遍。

六、练习书写(相机作为作业)

一首好诗,不仅要理解,要会吟诵,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我们的笔端。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认认真真默写这首千古名诗。

七、作业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 笔下有神

教学反思: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篇7: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③红。

①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1: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丽,风光与其他时候都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2:六月的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非同一般的红来。

【写作指导】

西湖是文人写风景时的首选,苏东坡将它比喻成“西子”,从此再无更精妙的比喻了。而同是宋朝人的杨万里,则将六月的西湖和其他时节的西湖风景作比较,得出“不与四时同”的结论,有接天莲叶,有映日荷花,不论是烟雨朦胧的西湖,还是杨柳青青的西湖,都不能和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分出高下了。对比不仅可以和不同的事物作比较,还可以如杨万里这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季节作比较。

【映照之美】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有诗说: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偏偏柳絮都变成了红色了。杨万里的荷花,也在夕阳的映衬下“别样红”,而这还不算,想想还有一直延伸到天边的荷叶,硕大而碧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景色融在一起,该是何等壮观!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篇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笔者前不久再次执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一诗, 在研课的过程中, 改变以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等所谓“有效”的教学模式, 着重关照语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 审美情趣的培育与提升, 经典文化的濡染与传承, 引领学生触摸古诗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片段一:感受西湖美景, 重吟诵, 轻描述

师:八百多年前的那个夏天,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林子方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 一幅怎样的画面映入他们的眼帘? 读读诗, 找一找有关的语句。 (出示诗的后两句) 诗人写了哪两种景物? 板书:莲叶荷花

(配乐出示多幅画面 , 出示图 ) 同学们请看 , 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莲叶、荷花, 有着怎样的风情呢?

1.感受荷叶的多和绿

(1) 接天莲叶 : 荷叶碧绿 碧绿的 , 一片挨着 一片 , 一片连着一片, 挨挨挤挤的, 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一阵风吹 过 , 就像绿海 上掀起了 波浪 , 给我们送 来了无限清凉。

无穷碧:绿的颜色多种多样, 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这绿色四处蔓延, 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绿到了……绿到了……

师:同学们, 这满湖的绿就是———

生齐读:接天莲叶无穷碧。

(2) 荷花

(在阳光的映照下 , 在绿叶的衬托下 , 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盛开的荷花生机勃勃;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 )

别样:特别, 与众不同。

图片出示与玫瑰、牡丹、杜鹃比较。 (没有杜鹃那么红艳, 却多了一份淡雅;没有牡丹那么雍容, 却多了一份清新;没有玫瑰那么芳香浓郁, 却多了一份超凡脱俗。 )

谁来读出荷花的红, 荷花的与众不同? (指名感情朗读)

2. 接天的莲叶 与别样红 的荷花相映成趣 , 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读, 你有什么感受?

(1) 一“碧”一“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色彩美。

(2) 古诗还讲究格律 ,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 读来朗朗上口, 音律美。

(3) 诗人匠心独运 , 这句诗韵律美、意境美、色彩美 , 怪不得成为了千古名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

3.看着、赏着 ,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 (闻到了阵阵荷花的清香) 你的心情怎样? (心旷神怡的、心情舒畅的、愉快的)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 你想用什么语气来朗诵这首诗? (赞叹的、欣赏的、愉快的、欣喜的)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 师 : 难怪诗人感叹道——— ( 出示前两句诗 :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引读) 你听懂了吗? 诗人在说什么?

生:到底西湖是在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相同。

师:不与四时同就是不与其他季节相同。

5.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 , 而西湖的六月 , 比春季更富生机, 比秋季更有活力, 比冬季更色彩缤纷。在诗人眼中, 六月的西湖, 因为接天无穷碧的莲叶, 映日别样红的荷花更美啦! 所以诗人由衷地赞叹: (诗句前加:“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6. 同学们读 得用心 , 读得投入 , 不仅读出 了诗中的景, 更读出了诗中的情。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理念支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要求学生理解诗意, 字字落实, 也没有要学生过多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荷叶与荷花的样子。“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 气象宏大, 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 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 学生在理解上并无太大的难度, 反复地纠缠于诗意, 反而太直白, 不如重点指导学生的吟诵。其实, 在古诗教学中, 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 吟诵的音乐性, 吟诵和诗的直接晤面, 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

片段二:感悟送别文化, 重意韵, 轻意思

师:你看这是多么美丽的夏日西湖景色呀! 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们学过很多送别诗, 你会哪些? (指名背)

(出示其他送别诗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以歌相送———歌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目相送———目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以话相送———话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以诗相送———诗

师:这些诗句与我们今天学的有什么不同呢?

这些诗句有的写了送别的场景, 有的写了离别时的心情, 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了当时的景色, 好像没有抒发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1:杨万里想借西湖的美景来挽留林子方。

生2:杨万里在诗中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想告诉林子方这里这么美, 就不要走了。

生3:林子方是到福建去做官, 是好事, 作为好友, 杨万里为他高兴, 所以诗句中并没有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生4:我查过资料了, 杨万里写这首诗其实还有隐含的意思。诗中的“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 “六月中”指朝廷, “天”和“日”都指皇帝。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你只有在皇帝身边, 才能有所成就, 前途光明。杨万里还是想挽留林子方的, 只不过没有明说。

师: 通过思考和查找资料, 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非常好。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目前无从查考, 以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再去做研究。

师:好友林子方被提拔了, 要去外省做官, 猜一猜诗人这时还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1:你这一去, 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祝你一路顺风。

生2:林兄, 在外做官,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生3:林兄, 我在西湖等你, 将来你荣归故里后我为你接风, 再和你一起欣赏这西湖美景。

……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没有叙友谊, 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 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我们读出了诗人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理念支撑】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 古诗尤其涵咏深刻。一个汉字, 就是一种文化;一个词语, 就是一种精神符号。在吟诵一首诗文的时候, 要既看“树木”也要看“森林”。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牵出一组送别诗 , 在对比阅读中 , 让学生领悟古人的送别文化。古诗有音韵, 有神韵, 更有情韵。古人的情韵往往含蓄而深沉。也许, 学生领会不了那么深刻, 那么丰富, 但是教师必须有广阔的视角。教师的眼光决定了学生所得的多少。一个缺失文化视角的课堂必然是寡淡无味的, 甚至会削减语文本身的文学力量。因此, 在完成基本的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思想熏陶之外, 教师还可以兼顾自己的教学审美, 恰如其分地链接起散落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珍珠”, 将语文的触角扩大、延伸、勾连, 让学生沉醉在语文的世界里, 尽情呼吸它的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 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课程视野, 努力实现古诗教学的两大突破。

一、主题凝练, 资源整合, 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课教学, 一改传统的“逐字讲解”, 以作者“借景抒情”为主题, 将三维目标、三首描写西湖风景的诗句和五首送别名诗有机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 同中求异, 感悟西湖六月与众不同的美丽风光。二次整合, 异中求同, 索解出古诗的感情基调———含蓄内敛的送别之情。情为景牵, 景为情设,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一次次的吟诵, 感悟诗人借景抒情的意蕴。

二、举象显情, 借象悟情, 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篇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发情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4.活用古诗欣赏读。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所学诗歌学生能够古为今用,这是个重要的教学目的,而今很多诗句在运用中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课末,我让学生猜名句,再说明其引申义并联系生活体验活学活用古诗名句。这样,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理解就升华了。

篇10:改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文

清晨时分,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我从净慈寺出来,去给好友林子方送别。

我走着走着,被那美丽的西湖迷住了。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那碧绿的湖水缓缓地流动着,微波粼粼,明艳妩媚,池中那碧绿的水草不停地摆动,随着微风跳起舞来。六月的西湖那独特的风光与其它季节果然不同。你看,那翠绿的荷叶,圆圆的,亭亭玉立在水面上,绿得发光,绿得发亮。在那荷叶上躺着几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多美啊!还有一些荷叶十分害羞,低下头来,宛转靠在水面上,荷叶连成一大片,让我感觉苍翠欲滴,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群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在阳光照耀下,那粉红的荷花开得更灿烂了。你看,那些花瓣全开了的荷花就像一张小脸蛋在对你笑呢!那未开放的花骨朵儿像一颗颗大桃子向你招手呢!晨光普照,荷花是那样娇润,红艳。这时,一只蜻蜓正挥着它那小巧玲珑的翅膀,在那尽象开放的荷花上来回盘旋着,仿佛在观赏这副美丽的画卷。

改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文350字

篇1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通过研读文本,查阅资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课前让学生诵读经典,为课堂创设古典诗词的氛围。一开课我就让学生回顾第一首古诗,为后文进行对比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第三个环节进行朗读的第一道关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第四、五个环节明诗意、有感情朗读,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诗词句意思,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朗读,通过朗读第二道关卡,读得有感情。到此,本节课的重点基本解决,第六个环节体会诗人情感,解决本课难点。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古诗异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使学生的朗读更深入了一步。

篇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⑴

杨万里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⑵。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⑶。

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⑷,风光不与四时同⑸。

接天莲叶无穷碧⑹,映日荷花别样红⑺。

作品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荡:浅水湖。

⑶却:回转。

⑷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⑸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⑹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⑺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作品译文

清晨走出西湖的时候还可看到昨夜的残月高挂在天上,我陪着友人穿过绿树环绕的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品鉴赏

这是一组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组诗第一首默默无名,但在组诗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月尚残”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荷花荡里柳行间”写出了送行路线以及沿途风景、“红香世界清凉国”形象了表现了荷花的`风姿神韵以及观赏者的感受。

相对第一首,第二首流传甚广。“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篇1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词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篇1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篇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

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 ,谁再来读读? (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请同学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首诗,你也来关注一下这些景物的特点。说说看,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又是怎样特别的荷花呢?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2、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1)从哪个词读出了这种美?

“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

(2)体会“多”

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

分组读,齐读。

3、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

(1)体会“红”

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

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

5、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

6、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7、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

8、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

9、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

10、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

11、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

12、看哪,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背诵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篇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毕”这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4.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

1.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荷花或荷叶吗?(课件出示荷花.荷叶图)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好像缺了个头,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用“/”标出诗的停顿节奏,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指名读诗,并意正音(慈、毕),读出停顿。3.齐读。

4.诗,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的读诗句,要求做到正确、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低要求。通过指读后的评价,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学习古诗的信心。这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关注学困生。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2.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莲叶、荷花的颜色。()的莲叶()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板书:无穷碧 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绿,荷花之红。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荷叶之多---“接天”: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阳光映照---“映日”: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2)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特殊时节---“六月”:

(1)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荷花就显得更,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2)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作者心情---体会赞美、喜爱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2)指导朗读:读出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人去学习古人的精华诗篇,尤其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同时朗读的指导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在学生逐步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我又给与了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朗读指导。在揭示出关键词“无穷”“别样”后,我让学生读好后两句,体会不一样的红,特别的绿。接着通过原因的探究,又有两个词语跳了出来,引导学生突出“接天”和“映日”,读出荷花的面积之大。“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后,再在“面积广”“特别绿”“别样红”的基础上,再融入诗人的心情,读出诗境,品出诗情。这样的朗读,不只是形式上的多样化,而达到每一步朗读都有确定的目标,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认识的一种提高,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一点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这个环节,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

1.没有上出古诗课的感觉,朗读太少,没有感情。

上一篇:找不到我们家啊歌词下一篇:书香伴我快乐成长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