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2024-04-1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通用10篇)

篇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⑵,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⑶。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⑷,五千仞岳上摩天⑸。

遗民泪尽胡尘里⑹,南望王师又一年⑺。[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⑶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怆(chuàng):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2-3] [4] [5]

白话译文

其一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3]

创作背景编辑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1] [6]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颈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颈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陆游这第二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不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的。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特殊注意与珍重的。[1] [6]

名家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蔡义江:黄河和华山当时都在敌人控制之下,诗人极力歌颂河山之雄伟,以引人后两句,尤能起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山河如此,民心如此,我们堂堂中国为何总不能振作起来而有所作为呢?“王师”北伐就那么困难?朝廷里享受着厚禄的当权者难道就忍心让千百万“遗民”年复一年地受金人的欺压蹂墉而永远失望吗?如此等等,都是这首小诗中所包含的潜台词。

山东大学教授邹志方:此诗妙处在于,感慨由虚景生发,运用诗思从对面飞来手法,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颈“南望”而有情,感慨便加深一层。[3] [4]

作者简介编辑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7]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81-982

2. 鹤鸣.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1

3. 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52-153

4.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130-131

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其一(宋・陆游) .搜韵网[引用日期-11-01]

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其二(宋・陆游) .搜韵网[引用日期2015-11-01]

7.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79

篇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遥望南方。

(11)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前两句是写景,描写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夸张的语言,赞叹黄河的长远和华山的高耸。“东入海”写出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的磅礴气势;“上摩天”表现了华山巍峨高峻直刺云天的壮美雄姿。后两句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

篇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翻译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

将晓:天将要亮了。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赏析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篇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注释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篇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巍峨的华山高奪上云天。

陷入敌手的百姓哭干了眼泪,

篇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

★ 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中考语文考试古诗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知识点

★ 虎丘中秋夜原文、注释及赏析

★ 出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翻译,赏析

篇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

要想理解这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篇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精选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我们以前学习过陆游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示儿》。你们还记得那首诗么?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理解题目,思考质疑

这首诗的题目特别长,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要根据正确的断句多读几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题目中这个“晓”指的是天亮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疑问,并且围绕着学生的疑问展开学习。

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通过朗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我们划分节奏来读一读这首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

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三万里河说的是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在这里“三万里”不是真实的数字,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除了长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三万里河东入海就需要有气势的朗读。

“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高。高到上摩天的程度。“上摩天”是说碰到天。我们还可以用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华山。此时此刻,就会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多么的壮丽。

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高兴、激动、自豪、兴奋。祖国的壮丽河山还有很多,比如滚滚的长江、巍峨的黄山。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呢?让学生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但是当我们读完后两句,会感受到诗人的悲凉、悲伤。一个“泪”字,“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胡人占领了。

反复诵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为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适当的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诗句中的“遗民”是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他们是被南宋的昏君和贪官遗弃的。这些遗民中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胡尘”指的是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并没有绝望,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又一年”是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他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他们渴望的王师没有来。

因为南宋统治者在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干二净。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却始没有绝望。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我们就会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篇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等词写出了沦陷在金人手里的祖国河山的_范围之广. 诗最后两句表现了沦陷区百姓_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

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篇1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

不是遮头是使风.平沙万里绝人烟.

暮江吟 凉州词 江村即事

唐 白居易 唐 王翰 唐 司空曙

一道残阳铺水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

半江瑟瑟半江红. 欲饮琵琶马上催.

可怜九月初三夜, 醉卧沙场君莫笑,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来征战几人回.

已亥杂诗 题画兰

清 龚自珍 清 郑燮

九州生气恃风雷, 身在千山顶上头,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简短下一篇:美对中国文化冷战九大绝招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