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方法

2023-04-04

第一篇: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方法

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初探

文/欧阳杰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科学技术、身体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笔者结合城关中学近几年的做法,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要抓好德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为此,近年来,学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强化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不犯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恪守“依法执教”的师德底线,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注重师德修养,学校大力弘扬富有爱心的园丁精神、大力弘扬甘于奉献的“烛光”精神、大力弘扬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弘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同时,为了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和论文评比等活动。其次是建章立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师德师风考评方案、班主任考评方案等。

二、确立德育主题,明确育人目标。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年级确立了不同的主题和强化的重点。即

七、

八、九年级分别围绕以“成长”、“成人”、“成才”为主题教育来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

七年级的孩子正处发育成长过程,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真正成长起来。我校七年级的德育工作以“成长”主题来展开系列的德育工作,编印了七年级学生成长手册,详细规定了每周的德育目标和任务。主要是要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

八年级的孩子正处心理叛逆期,很多时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熟悉的陌生者”。是孩子脱离依赖,走向独立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这个阶段重点是要学会做人。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德育系列化目标就围绕“做人”这个主题来展开。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重点培养孩子们讲文明、懂礼仪、懂孝道,自信坚强、有责任心,诚实守信,真诚友爱、相互尊重的好习惯。

九年级的孩子步入毕业年级,面对毕业升学考试,学生已经逐步摆脱初

一、二时期的幼稚和盲目,学习目的日渐明晰。另一方面生理功能进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是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随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获得成功,渴望考入重点高中就读,渴望成为有用之才。为此我们在九年级以“成才”为主题来实施九年级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进一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用制度育人。通过执行《班级管理制度》,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班规班约、三文明评选方案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清洁卫生、每天的课间操、下午课外活动、午休等实施班级量化管理,从点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加强学生自我监督和管理,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良好的行为规范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树立学校的形象。

四、以活动育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德育活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学校围绕三个主题坚持每学期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安全专刊、各类法制安全讲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安全教育活动月”、“法制宣传周”、“应急疏散演练”“感恩教育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孝亲敬老手抄报评比”、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时刻怀有责任心、感恩心,做到热爱学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五、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以德育为目标,树立具有唤起、导向、激励作用的学校精神文化,营造自觉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推进整体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

一是学校每年挤出资金不断美化绿化校园。二是根据校园布局和教育需要,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刻意营造一些学校教育景观,“求美”景点,雕塑高高耸立,“三风一训”标牌锃亮醒目;“文化长廊”景点,每一幅画,每一句标语都激励着同学们奋斗拼搏、积极进取;还有校史室的“成果展示”,都成为吸引学生观赏、感悟的场所。精心设置校园主题景观。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优良校风。学校确立了校训“崇德尚学”、办学理念“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校风“明礼、和谐、勤奋、求真”、教风“严精实活、诲人不倦”和学风“自主合作、乐学善思”。三是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组织各班老师、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精心设计出针对性强、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标语和班风,设计本班的班徽并把它布置在教室显眼的地方上,把它作为全班学生的共同精神支柱,引导学生形成强大凝聚力。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确定阶段目标,保存在专栏中,时刻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每班都为学生建立展示作品、荣誉的专栏。对学生产生正面导向激励,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促使全班学生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良好竞争氛围。四是重视学校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师生上网的首选网站。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课堂教学和单纯的说教不行,还得走出课堂,发挥学校团队组织的作用,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还得开办好家长学校,并与社会各界、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改善和创造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第二篇: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定兴职教中心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1.德育基本内容

德育不仅仅是品德问题,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思想政治方面是灵魂,是决定的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两个方面。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为他们奠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具有杜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良好心理素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我们学校的领导者,要从中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实际出发,按德育大纲要求,有重点、分阶段确定不同要求的德育任务。

根据德育的任务和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中小学校的德育在内容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社会制度、领导力量、建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建国的基础,立国的根本,强国的保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今天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2)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所谓理想,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奋斗目标。理想,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同一时代的理想也有远大的和近期的、共同的和个人的之分;个人的理想又有崇高的和庸俗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之分。青少年的理想、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如果他们具有正确的追求,远大的理想,就能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成为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才。如果他们受到剥削阶级损人利己的思想影响,那就会变成胸无大志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往往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以致做出丧失人格、国格的事情来。因此,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做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人民的共同理想。这目标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即在实现第

一、二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再花50年左右时间,使国民人均年收入再来一次翻两番,达到4000美元。这个共同理想是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

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以至今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传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懂得今天我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应该饮水思源,继承革命前辈遗志,从而自觉地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庸俗的、狭隘的理想,重新认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把当前个人的实践活动与树立共同理想、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攀登文化科学和技术高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道德,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社会主义道德是多层次的,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既要有统一的、方向性的要求,也要有分阶段、层次性的要求,但从行为规范来说,必须抓好几点:第一,尊敬长者。第二,遵守秩序。第三,文明礼貌。第四,忠诚老实。第五,助人为乐。

(4)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有它的运动发展规律的。人的主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我们必须努力掌握客观规律,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这就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而又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就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人类在实践中产生了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又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人们的实践认识逐步提高。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因此,我们学校必须教育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要重视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了解工农群众,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善于分析事物内在的矛盾,掌握事物的本质,全面地深入地看问题,减少片面性和工作失误。

(5)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我国人民正是靠着这种民族精神形成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维系着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使他们熟悉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热爱中国。要教育他们从小树立民族的光荣传统,热爱中国,要教育他们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长大为国争光,维护中华民族的形象。

(6)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有意义,人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我们通常讲的幸福观、生死观、荣辱观、审美观、道德观等等,都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对人生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里程,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7)进行革命纪律的教育。

纪律是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没有纪律即使再美好的目标,也不会实现。

加强纪律教育,可以使我们的青少年树立遵守纪律的观念,而不至于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置集体利益而不顾。我们培养的人,必须维护党的纪律,服从党的指挥。在工作岗位上,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不是搞自由化。

(8)进行尊师爱生的教育。

尊敬教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教师的工作是光荣的,同时也是辛苦的。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对党的教育工作兢兢业业,他们把终生的智慧、精神都献给了与之奋斗的事业。他们把爱与美、聪明与才智无私地献给了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应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敬重。

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天职。热爱教育事业,首先表现在爱学生上面。爱学生是衡量一位教师事业心、责任心的尺度。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爱学生,要强调爱全体学生,不只爱少数尖子学生,学校领导要教育教师,自己教育的学生都是有用之才,不管才能大小,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要象爱自己子女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尤其是热情地教育后进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促使他们转化,帮助他们进步。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2.养成教育及其意义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也是帮助青少年学习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文明行为习惯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是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更好的进行养成教育,我们可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七个方面。

①尊敬国旗、国徽。要求学生做到:升国旗、唱国歌及整个升旗仪式中要庄严、肃立。

②文明礼貌。现代文明礼仪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外宾有礼貌。可以提出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中的系列内容要求,并对自我介绍、问候、招呼、告别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③遵守纪律。教育学生从小懂得要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令、法规,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定,遵守校规和班集体的各项规定。

④常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站、立、走、坐、说话、写字、举手、敬礼等方面制定出:应该怎样做是正确的标准。

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自己的事自己做,可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制定自我服务的标准和劳动计划,学校可设置劳动课,生活课、建立家庭劳动岗、红领巾为民服务站等。还可开展竞赛、评比,评“劳动小能手”活动。

⑥学习要求。从入学的一年级起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专心听讲,爱护学习用具、书包、铅笔、铅笔盒、课桌椅等。并能经常清理、码放整齐。

⑦卫生,仪表。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衣着打扮要整洁大方,学生化。不带头饰和各种首饰。

养成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包括指导和生活方式的学习,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它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内容,它不仅是德育工作的一项任务,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常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养成教育要与少先队工作结合,要延伸到家庭,要争取社会的配合,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个学校重视养成教育,那么这个学校的校风就正,学习的精神面貌就好。一个班主任如果把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时时抓,那他领导的班集体凝聚力就强,班风就正,大多能成为优秀的班集体。养成教育是一项循环往复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单靠说教是不够的,必须开展各种活动,养成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使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后遵循“先行后知”、“行而后知”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统一的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不断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使道德行为不断地规范化、标准化。

第三篇: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

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

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

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学校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总体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

以上笔者从民主化、实践化和理想化三个方面粗略地设计了今后学校德育方法落实学生重心的具体思路。三方面内容实际应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主张德育方法的重心向学生转移,无意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否定教给学生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主要是针对传统德育方法中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提出的。任何矫枉过正的做法对教育事业发展都是有害的。

第四篇:学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郑涛

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工作是一个学校工作的核心部分,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所学校,不管你教育质量如何好、升学率有多高,只要是德育工作没搞好,也不是一所优秀的学校。目前在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正如北京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教授所讲到的一样,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有追求、有思想、有选择。我认为,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不然形成有机联系,因此,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自然是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教育,学校德育要通过教书育人,以明理、入情、强意,形成提供意识,激发情感,坚定意志三个方面合力施教。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德育实施的途径是:

1、学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的学校应建立健全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者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制度管理广大教职员工;教师以制度监督自己、以制度管理学生。

2、重点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如班风、班纪、食品卫生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等。

3、教育教学。这就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同配合,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时时进行良好品德的培育,不时渗透法律法规的教育。这点要让全校教师共同行动起来,决不能让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思品教师的事。

4、开展好团队活动。实实在在开展好第二课堂,与少年宫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兴趣你、爱好和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扫墓、到敬老院做义务劳动等,不断增强学生热爱家园、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向革命先烈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决心;让学生从小养成尊老爱幼、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

学校德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以上的活动中我们教育的方法必须是:家长、教师、校外辅导员及关工委的言传身教,家长、教师、校外辅导员及关工委必须是学生榜样,再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就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可以努力改变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我们应该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进而让社会有良好的风气,让公共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五篇: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必须经过一定途径和渠道。德育途径是客观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有效的途径,选择效果优良的途径。就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看,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稳定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师表作用,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都要坚持德育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教学领域,指导学科德育的有机渗透。

2、校内其他各种途径

主要包括班主任、共青团、活动课与课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途径。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建设好班级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的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引到自己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活动课程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形成整体性德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合理设计,科学布局,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使之达到绿化、净化、美化、香化、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影响。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认真抓好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室、荣誉室、德育活动室、文体艺术等多种专用场所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是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各校要认真搞好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升学、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劳动与社会实践也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大力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尽量避免和减弱网络信息可能产生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和侵害。有条件的学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开办校园"网吧",提高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中本人认为以下3种教育方式可以尝试

1、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2、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老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3、让学生说“我们合作吧”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合作交往能力影响着人们事业的成败。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有正常的合作交往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应该创造多种机会,让孩子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学生进行交往与合作。为此,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你挣我赶,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学习、劳动都不甘落后。在不断的为集体争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学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配合进行课文表演,或者同座之间商讨一种写作思路。在班队活动中,可有意识的向学生讲中外知名企业是怎样注重员工的人际关系,古今中外一些因合作而成功的案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还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有一种竞争观念;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求知的欲望,也多一份合作的意识。

德育教育工作,个人认为关键是个坚持,细水长流,是为教人而教育。

上一篇:学校大型讲座安全预案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