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培养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定位培养范文

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_职业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出发,在人才结构模型与职业分析两大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从教育体系位置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到工作分析这样三步骤的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思路,最后又对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时代特点进行了阐述。

【摘 要 题】理论经纬

【关 键 词】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结构/职业分析

【 正 文】

一、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内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及其规格和质量要求。人才规格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技”,即技能,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意”,则指的是态度和情感,即对培养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这三方面构成了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各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正是通过这些方面的不同要求体现出来的。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进行界定和规范的过程。职业教育发展到现代,无论是理念、方法,还是特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是不断发展的,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过去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只限于在教育系统中,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进行分工,很少与外界经济社会环境相联系。职业教育机构也很少对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反思,往往社会需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培养目标的设定却固定不变。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它的定位也从原来的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整个培养目标定位系统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它说明的是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在现代教育中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二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职教目标的设定是极具地方性的,它必须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因为它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为本土产业设计的,以发挥当地特色。三是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这是具体到特定岗位上的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保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出口”通畅的重要因素。这三个定位因素的逐步确立,就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渐渐清晰。

二、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理论

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定位,从原来的感性思考向科学化的理性决定逐步发展。这使它越来越借助各种理论,以使整个决断过程更加科学、正确。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定位就主要借助了以下两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一)人才结构模型

职业教育总是以客观的人才结构为依据,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而发挥其教育功能从而服务于社会的。对于社会人才类别与层次的不同看法,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才结构模型。人才结构模型从“金字塔”型理论模式发展到“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模式,到现在最为广泛认可的“阶梯状”理论模式(如右图)。“阶梯状”人才结构模型也成了现代人才分类及分层的主要理论。它认为现代人才结构主要是由人才的不同系列(或类型)、层次、素质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比例构成的,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存在质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系列的人才结构,每一系列的人才内部又可以分成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各系列人员之间有交叉,每一系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阶梯状人才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模型为我们设定各

层各类人才规格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把社会人才按其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来分,就可以分为这样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对职业教育而言,它通常是指向工程型、技术型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这样的人才结构模型,考虑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在全局上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设计可能的通道。

(二)职业分析

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即对某一特定职业的特质和内容所作的多层次程序分析。它将各项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难度、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对工作者的要求等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分析的基点是职业岗位,它一方面确定了特定工作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确定了该工作的职能性质、劳动的具体内容和条件。这就可以帮助克服职业教育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为培养目标及整个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职业分析的方法日趋成熟,如任务分析表、艾莫门技术、工作要素法、PAQ职业分析问卷、TTA入门素质分析等等。通过这些方法,职业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职业分析也成为职业教育目标设定过程科学化所必须依赖的基本方法之一。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基于当时的职业分析,将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83个小类,248个细类,1881个职业,从而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8年、1988年两次修订,成为各国职业分类的重要参考。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565-86:职业分类和代码》。这些职业分类一般都包括了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行业名称、职业描述、职业活动的环境条件、职业活动的身体素质要求、基础教育程度、职业教育程度及职业前途与职业晋升等内容。它们为职业教育机构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定位框架。

附图

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路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理论方法,为我们确定其定位思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看来,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妨遵循以下三步进行:

(一)从教育分类来看,应用性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性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由国家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的。国家对教育具有总揽大局、分工统筹的职责。教育系统就是教育中具有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表现为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学校网络结构。教育系统的功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来培养人,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个人自身的发展。它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结构性、有机关联性、动态开放性、有序组织性和目的可控性等特点。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相对的,既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和任务,又与其它教育分工合作。因此,职业教育定位就应该先在国家制定的大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再把视角深入到职业教育自身的小系统内部。职业教育是具有职业定向性的专门教育。如前面所说,职业教育本身又是分类别、分层次的。因此,具体到某一特定的职业教育时,就必须对本职业教育机构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层次及任务进行再一次的前期定位,以把握本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片面强调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忽视应用性人才的造就,结果导致中层技术人才和高级业务型人才的持续缺乏。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学术性教育向技术-业务性教育转移,而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的和高等的)正是用武之地。

(二)从人才需求结构看,技术-业务型岗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

定向

在确定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后,职业教育机构就可以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劳动力市场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就逐步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具有企业行为自主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宏观控制间接化、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对置身于其中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运行与发展的活力源。立于市场经济中的职业教育必须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供与求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职业教育机构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析就是要反映社会职业的结构、种类和不同类型职业的数量。进行市场需求分析的渠道是多样的,比如利用国家劳动局、统计局提供的劳动力信息;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力结构的宏观分析;对本地的用人单位的中观调查分析等。就方法而言,又有雇主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等。研究经济社会的市场需求,就可以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得更加直接、具体和细化,从而使职业教育的人才“产品”更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人才就是精于技术和业务的人才,如业务员、高级工、技术维护和应用开发人员等。这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瞄准技术性、业务性的岗位,着紧用力,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过硬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性和业务性人才。

(三)从工作分析的角度看,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重点

如果说教育体系位置分析属于宏观战略,市场需求分析属于中观层面的定位,那么工作分析则无疑是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培养目标定位的最后一步,即微观部分的策略了。前面已经提到,职业分析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理论方法。工作分析就是职业分析岗位性的细化,它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选定将要分析的工作;确定分析的精细程度;确定工作分析的人员和条件;确定样本容量和取样方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描述工作。工作分析的结果一般是形成工作说明书,它对某特定工作岗位的性质、特征及担任此类工作应具备的资格、条件都做出详尽的说明和规定。这样就可以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进行细化,由此对课

第二篇:无机化学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教育的办学宗旨,力争把学院建成地方特色鲜明,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有较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多样性普通本科学院。地方性决定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安康、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省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和“服务三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省市政府结合安康资源优势,提出“药、水、游”经济发展思路,安康市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又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列入其中,加快工业化城市建设步伐。无机化学知识在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无机化学课程是理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化工技术、制药、轻工食品、冶金地质、材料、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化学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专业知识几乎辐射到后续所有专业课,内容庞杂,规律性不太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原理,熟悉元素周期律和常见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它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系曾把无机化学作为系上重点建设的课程,2005年是为系级建设课程,实际上无机化学课程在我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起步较早,其教改成果《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曾于2002年荣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NO.107),是我院早期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课程之一,在省内无机化学课程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无机化学》课程目前涉及到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化工技术、化学教育、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制药技术8个专业的教学以及农学分院的农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经营3个专业的教学,年均约有500名学生需要学习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从事与化学相关工作能力的强弱程度。特别是围绕省市发展战略规划,无机化学为开发安康当地矿产资源、水资源、药用资源及环境保护,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化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篇:浅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涉外性和地方性;阐述了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价值取向;表明了该专业的培养层次属于高等教育,同时指出该专业的教育类型为职业技术教育;最后总结出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省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涉外性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开展高职教育,先要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分析专门人才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开端。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也就不明确,质量评估也就无从实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符合社会需求标准也就无从谈起。涉外旅游专业是我院在2002年才开设的高职专业,才毕业一届学生。为了让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有必要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本文拟从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探讨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

(一)涉外性

涉外旅游专业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涉外性,是为国际旅行社、星级酒店的涉外岗位(群)设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步形成了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驾马车齐奔的局面。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需要大批旅游业务熟练又懂外语的工作人员来充实旅行社和酒店的涉外服务和管理岗位,特别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懂英语的旅游专门人才。但目前情况是,从事国内旅游的人员队伍发展较快,能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人员队伍发展严重滞后。以导游员队伍建设为例,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止到2004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持证(IC卡)导游员215,523名。从总的数量上讲,这个队伍已经是比较庞大了,而且每年还在以数万人的速度增长。但是,语种导游员队伍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导游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国际游客的需求。从山东省来讲,截止到2004年11月30日,我省共有持证导游人员15,096人,其中英语导游人员只有291人,不到导游员总数的2%。如今全国兴起导游考试热,山东省也是这样,全省37所高等院校、36所中等院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加上社会青年每年参加导游考试的人数突破10000人,而其中参加英语导游考试的人数很少,大约不到200人,能考取英语导游资格证书的大约为40人。而能考取中文导游资格证书的每年在4000人左右。酒店服务和管理岗位人员的培养也和导游人员相类似,涉外服务岗位人员素质不高、语言不过关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为了发展我省涉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旅游 英语”是本专业需要强调的课程结构,涉外性是最重要的特色。

(二)地方性

地方性是许多高职专业着力打造的特色,涉外旅游专业也强调这一特色。因为,从各地的经济结构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说,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能力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教

育必须研究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岗位(群)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统一标准”。从我国各地职教院校当前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它已经从根本上有别于早些年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情况。因此,我们的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地方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特色之一,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应该说,不同地区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的高职培养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高水平的岗位能力,就可以确定为同期当地高职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我省从所处区域来讲,属于沿海较发达省市,但同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相比,其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要落后一筹的,另外,我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也是和其他省市不同。因此,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情况,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在这里,本人有两个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高职的培养目标中的地方特色是相对的、动态的,呈不断上移之趋势;二是不要把这种地方特色看作学校特色。

总结以上两大特色,涉外旅游专业是着重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旅游的,能同时用英语和汉语向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符合山东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涉外旅游专业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性。它需要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开放式办学,同时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提供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涉外旅游专业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涉外旅游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上,要深入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不能根据学院现有条件来办“超社会职业教育”,而是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群)来创办“社会职业教育”。

其次,在岗位能力的定位上,以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提出用人要求和标准,学院根据要求和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教师是专门人才的“制造者”,生产出的“产品”合不合格,最终必须由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来检验和评价。就以上两点,笔者曾经作过相关调查。象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岗位、旅行社产品与推广岗位、涉外饭店的前厅接待岗位、境外营销等岗位需求缺口较大,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必备的旅游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与境外客户沟通的语言能力。一个不懂英语的旅游服务人员是很难把涉外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好的。2008年我省的青岛市还要与北京合作承办奥运会。根据“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预计,2008年青岛市海外游客将达到79.53万人次。庞大的入境游客数量对我省的旅游接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国际旅行社导游和涉外酒店的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岗位缺口很大,为迎接奥运会应加紧进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

第三,在岗位能力的培养上,按照模块设置涉外旅游专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体系;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既懂涉外旅游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抓好地方特色旅游教材建设;加大旅游实训、实验设备投入,改善原有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在岗位能力的衔接上,涉外旅游专业在岗位能力定位时,应恰当地估计中职生源已具备的岗位能力、升入高职时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要使相互间较好地衔接起来。对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需要先补充中职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要造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脱节。

第五,在岗位能力的认定上,涉外旅游专业一般依靠考取适合当地使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作为外部表现形式,以旅游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进行考核。根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持证上岗的要求以及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导游员资格证书和饭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其能力认定要打破“一次认定,终身受益”的不合理现象,能适应岗位能力不断提高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使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岗位能力始终代表当时当地的高水平岗位能力。

三、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层次和类型

(一)高等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但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般分为二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含学术型和工程型;二是职业类,含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也就是中职以后的教育。涉外旅游专业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虽然在生源方面有可能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在培养时应先进行转换教育,补充中职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最终和中职生源一起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等性”基准。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也具有“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也就是普通高中以后升入专科学校的教育,是普通本科的“压缩式”科研类教育,它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不同。

(二)职业技术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性”是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为此,在对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进行理解时必须避免以下几大误区。

第一,不要职业、专业不分。职业是以能力完成好某一项具体工作来界定的,是谋生的手段。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涉外旅游专业这种“职业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完成学习后能到涉外的旅游企业工作,并用所学的知识的技能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客户服务。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第二,不要使职业脱离岗位。职业教育应当围绕着“上岗”、“就业”来培养。也就是说,应以某一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群),以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能力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因而专业口径窄,要用什么就讲什么,要用多少就讲多少是其必然的选择。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既会动嘴,也会动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可是,现在的一些职业院校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

有的只是将教学计划名称改了,而其实质内容和普通专科教育没有任何变化。涉外旅游专业要避免这种职业脱离岗位的情况,我们不但要了解涉外旅游专业各岗位对理论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还要研究不断发展的情况,使该职业教育一直和岗位需求保持同步发展。

第三,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职就是大专文化水平 中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种简单的组合,表面上看似集中了大专、中职的长处,显示高职的优越性,可实质上却是把高职的岗位能力混同于中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把高职的文化水平等同于大专的文化水平。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在文化水平上,高职比不上专科;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高职比不上中职。涉外旅游专业的生源有可能比较复杂,有高中、中职、技校毕业生,但培养的最终类型都是技术型专门人才。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接受技术型职业教育之前,一般应接受过技能型职业教育。那些进入高职前没有进行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学生,先要进行转换教育,在基本达到中职所具备理论知识和水平后再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在职业资格能力方面属于中级或以上水平。

四、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的涉外性、地方性专业特色、社会性的价值取向、高等性的培养层次以及职业性的培养类型,并结合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省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涉外性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应当获得导游资格证书和饭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可以胜任当地国际旅行社的中英文导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客户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涉外饭店担任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店公关、营销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伟民.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A].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陈优生,华强.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六个层面的特色[A].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3]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4] 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

第四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1

育可以定位在恰当的坐标位置上。

下面分开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先讨论职业教育的属性。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统一称谓为“职业技术学院”。近来少数新办的学校有称“职业学院”或“技术学院”的。许多的办学者并不了解“职业”、“技术”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两者之间有无区别,有什么区别。搞清这些概念很有必要。

职业技术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称TV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1989.10.17~11.16,巴黎)通过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公约》有如下表述:“‘技术与职业教育’指各种形式和各种级别的教育过程,除普通知识外,还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获得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

这一表述至少有这样两个要点:

第一,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得接受教育一方获得与职业有关的技术、技能;这些技术是实用的,技能是专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给予受教育一方的是谋取一项具体职业的能力。

第二,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和级别。比如,在级别上可以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之分;在形式上可以应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而有多种模式。

事实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

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缩称TE)通常指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员、工艺师、管理人员等。职业教育(Technical Vocational,缩称TV)通常指的是为某一种或一类职业岗位培养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等实际操作人员。

当我们把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时,一般以为他们是相同的教育,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职业技术教育教给受教育者某一岗位的就职能力,是就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应区分为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方面。

对此,应当这样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区别于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教育,比如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区别于 2

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这是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质,比如高等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应区分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下面的讨论要分两个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

在现代社会,大致可以将专门人才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人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或工程)的设计、规划、运行决策等。他们或从事理论研究,或从事产品和工程设计、规划、决策的工作,他们是发现和研究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人,一般被称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另一类人才运用工程原理将产品由开发、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物质形态。他们应用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或从事生产制造的工艺过程设计,或依靠操作技能去直接制造产品,一般被称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将专门人才作这样的划分,并不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应用能力,也不能说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具备学术性。但在总体目标上,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有必要指出,在这样划分时,不能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就可以不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或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可以不注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恰当、合理、科学地做出培养过程的各项决策。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是办学定位的核心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目标,要求学校从办学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学生教育,以至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两类应用型人才。

实际上,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担负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时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基本上从事了加工工艺设计以及工段或车间生产管理的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基本是技术性的工作岗位。从事设备的操作的技能性岗位是由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任职。他们都是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极大地进步,高新技术不断在产品结构、性能及加工制造业得到应用,加工工艺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大大提高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快,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然而,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甚至认为其任务单 3

一地只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能工巧匠”,这显然是片面的。调查表明,我国在经济转型和步入快车道的今天,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急需大批掌握了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工人补充,对此无可非议。但是,与此同时,从事技术工作的如技术员、高级技术员、工艺师同样严重缺乏,急需补充。如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调查更全面、客观些,就能够看到这一点。

当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体定位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时,就决定了应当采取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以适应他们所应具备的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特质。不过还必须看到,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没有鸿沟,甚至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也就是说他们有交叉性。因此,有人还更为细致地区分出技术技能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来。我觉得这样过细的区分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倒是有必要对于每一个专业,每一届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清醒地做出具体详尽的描述,来确定培养方案。

三、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在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是在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学历教育的任务,还担负有职业培训的重任。而这后一责任恰恰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极其薄弱的部分。

职业培训包括对民众因专门技术技能的提高、岗位迁移等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服务。它不取学历,只通过一定的社会考试,取得相应的社会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说明掌握了某项专门技术的证书(这种证书一般由劳动部门或权威企业发出),有的甚至只取得一纸写实的结业证明。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职业培训的开展极其普遍。培训项目、内容繁多,培训周期或短到

一、两周,或长到

三、五个月。职业学校定期地向社会公布可以提供培训服务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专业,也可以是某种技艺,也可以是某门课程。正规的职业类院校,培训规模往往远大于学历教育的规模。来接受培训的既有朝气勃勃的青年,又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少的人是因为就业(包括转岗)需要而前来接收培训的,但也有一些人只是为了想要学会一门新知识,或掌握一种技艺而学习。他们不惜为此付出不菲的学费。

我国的情况与之有所不同。职业培训的开展在各地表现很不平衡,在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已经出现很好的势头。但就普遍而言,开展各种职业培训还远不成气候。究其原因有四:

首先,当前的人事制度在用人、分配等方面依然过多地看重学历,造成包括职业培训等在内的非学历教育遭冷落,民众缺乏这方面需要的动力。既然你单一地强调学历,我就拼命搞学历,甚至混学历、骗学历。有了学历就有好职业,就能被提干,就有高收入。既然不重视能力,我也就不需要那些不给学历的培训。一些企业对职工培训搞得好,也正是他们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打破了单一学历桎 4

梏,既重学历,又重能力,广大职工有着极高的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劳动力市场还很不活跃,希望职业岗位稳定的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民众在寻求更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面还没有更为主动的热情。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份理想而又稳定的职业,缺乏职业危机感,对已经面临的职业危机又缺乏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的主动性,去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创造改变自己的职业岗位的条件。

第三,相当部分企业在员工队伍建设上缺少战略思想和长期规划,在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表现极为突出。一些企业负责人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面化本钱,主要是目光短浅,也许他们认为自己未必在本企业能做几年,因而热心于“快出政绩”,而不愿做那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第四,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社会有关机构在承担职业培训上缺乏积极性,所以,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服务规模。当前的各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办学规模,但办学规模指的仅是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一方面体现院校对职业培训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追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现行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

由此看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还需要来自社会、企业、民众和培训机构多方面的努力。

不过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收,和逐步变为实际行动。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承担起职业培训这一办学的重要责任,将积极开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民众需求的各种职业培训摆在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位置,搞得灵活多样,有声有色。

5

第五篇: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朱中华

(淮阴工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淮安223001)

摘 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里就高校分类理论展开讨论,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分类方法与标准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应定位于培养技术性、实践性特征强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应定位于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并指出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和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决定着一所高校能否科学发展,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问题。就某种意义上说,分类与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决策和宏观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日渐蓬勃壮大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定位的若干方面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乃是高校的最本质定位,特别对高职院校来说,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是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关键。

一、高校分类体系与国内外的不同分类方法与标准

有关高校的分类与定位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不仅国内学术界有不少专家不同角度的探讨,而且国外也早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笔者从比较分析的角度,试就美、英、日的主要分类理论和方法作一概要的评介,并就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以介绍,试从中获得一些教益和启迪。

(一)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分类

在美国,对于高等学校的分类有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最负有盛名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乃是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在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那里,它们是以高等学校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教育水平的能级为主要依据,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博士学位颁授机构、硕士级学院及大学、学士级学院、副学士级学院、专门机构、族群学院及大学等6个层次。有的层次,又细分成若干级别。显而易见,卡内基分类法体现的是一所院校学术水平的等级,表达了它是深受大学学术价值理念所支配的。该理念强调,大学的主要工作在于传授普遍知识和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

卡内基分类体系和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它适时地根据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组织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增加新的内容,对分类标准进行周期性的修订和升级,自从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到目前为止,其先后已经出版了5个版本。因此,卡内基分类作为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界广泛采纳的划分方法,基本囊括了美国除无学位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之外的所有类型的教育机构,其标准不仅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

1对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国内影响比较大的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分类就是参考了美国卡内基的分类标准而结合中国高等学校情况提出的。可以说,卡内基分类为世界分类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英国高校的分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学校分类走过了一个由“二元”到“趋同”再到“趋同下多元” 模式的曲折路程。20世纪90年代前的英国高等学校被分为“大学”与“非大学”两类。大学部分主要包括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开放大学、私立大学等7种,非大学部分主要由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几种学院组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大批多科技术学院及其它类型学院升格为大学,英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由二元到趋同,高等学校的分类也随之由二元走向一元。到21世纪的今天,英国高等学校又在趋同下开始向多元发展变迁。

(三)日本高校的分类

日本高等学校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有无设大学院作为高校分类的指标来区分的。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大学院大学、准大学院大学、硕士大学、学部大学等5种类型。其中大学院大学又分为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医类单科大学、其他单科大学;硕士大学又分为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单科大学;学部大学又分为多科性大学、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类单科大学、社会科学类单科大学、自然科学类大学几种。

(四)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分类方法

在国内,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分类方法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研究的“先分类再分型”的分类方法。2000年,针对我国高校合并重组后的新格局,该课题组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理、工、文、管、综合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其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每个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

二、对高校不同分类方法的简要分析

比较国外不同的高校分类方法,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分类依托点,而且具有不同的侧重和特点。在美国,卡内基分类法是以学位高低分层,把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英国对高校的分类,则具有多样性、自主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等特色;日本则以研究功能的强弱及学科构成作为高校分类的重要指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对我国的高校分类与定位,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我们应该给予重视和学习、研究。不过,需要看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不同,发展历史短,但发展迅速,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以来两次大的结构调整,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型结构丰富。这是与我们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此,要想按同一维度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将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功能、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办学规模、不同隶属关系、不同行业科类的高等学校“兼容并包”全部涵盖,确有难度。目前,作为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提出的“先分类再分型”的分类方法在国内高校分类研究中历史较长,操作性较强,权威性与可信度也相对较高,不足之处是它仅用大学的科研规模来表现“型”, 笔者认为并不全面,而应该把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类型结合起来考虑。但其作为一种分类模式,一种研究视角,对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有着不可否认的参考价值。

总之,从以上几种不同的高校分类方法与分类标准简要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定位不只是层次高低的定位,也不仅是学科门类的定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高校的本质定位,这对指导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很有价值。

三、高校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总体上属于单科性、教学型的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为主的地方院校。就其人才培养定位来说,一般可以将其作以下两方面的细分:

(一)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研究表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应用开发型、技术转化型和技能操作型四种。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系统内分工,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由科研能力较强的重点大学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技术转化型人才主要应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主要由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专校和技师学院培养)。显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应定位在技术转化型(一般称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分为A、B两种课程类型,5A的课程计划为“以理论为基础,为研究作准备,为进入高技术要求专业作准备的课程”;5B的课程计划则为“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课程”①。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属于5B这个层次,也说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应定位在培养技术性、实践性特征强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于“职业技术应用型”是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一方面,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面广量大,是其他类型人才所不能代替的,另一方面,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谋取职业为主,而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更容易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

(二)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上,应体现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的基本特征。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健全,获得生产建设、社会事业第一线技术师或助理工程师(经济师、建筑施工管理师、会计师、农艺师等)基本训练的、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用,职业岗位适应性强,具有实践能力、创业本领与竞争意识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制造、工艺、施工、运行、维护、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咨询服务以及经营管理、社会工作、商贸等方面的工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要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新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的基本特征 ,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在目标、规格上分工要比较明确,不能走“本科压缩”的套路。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看,也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以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人才为主。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技术师的主要职责是如何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以及做好生产设备的维护与改良、调整生产过程、改善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中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高级技术员的任务是将抽象的设计和理论具体化 ,协助工程师开展工作;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业学院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即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操作型工程师、企业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为主。

当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了要遵循上述基本方向和原则之外,也还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区域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布局,来加以从战略发展上进行研究,既把握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大势,也把握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立足所在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校情,去科学地运筹规划,坚持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尊重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总归口,主动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在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大目标激励

下,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路径,大力推动高职院校与社会开放融合、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年修改本,载原国家教委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教育参考资料》199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2] 曹赛先.大学分类中的几对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 2004(2):11-12.

[3] 陈厚丰.国外高等学校分类法及其评析-以美国卡内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法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04(3):96-99.

[4] 张建新.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到一元制变迁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4.

[5] [日]天野郁夫.陈武元 译.试论日本的大学分类[J].复旦教育论坛,2004(5):5-10.

[6]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10):26-30.

[7] 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1):24-28.

[8] 吴雪萍,董星涛.从院校分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32-35.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ollege

Classification

ZHU Zhong-hua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prime subject to be solved in the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home and foreign classifications and their criteria, full discussions are conducted about the theory of college classification.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type of talent cultiv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at the applicable talents with higher techniques and strong ability to practice and the target and standard of talent cultiv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at the developing vocational practical competence, which should fully embody the idea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oriented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classifi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 本文系江苏省高教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定位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JS263)

作者简介:朱中华(1961-),男,江苏涟水人,淮阴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院校

研究、高教理论与管理。

上一篇:防护预案范文下一篇:淡然人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