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电影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公共关系电影范文

浅析电影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影响着生活,本文分点讨论了电影和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生活、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泰坦尼克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求,电影和电视艺术兴起并迅猛发展。它是继文学、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和戏剧之后产生的影响人类最大的艺术,已经普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 电影来自生活

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必定来源于物质生活。

就拿最近炒的很火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来说,它基于70,80年代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生活经历,讲述了正值青春的 “玉面小飞龙”郑薇的情感故事。在观影过程中,你也许会感叹,她和你颇有些相似,都有青春时期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又有那一股子的誓不罢休的冲劲。这些相似是因为影片基于大学生活,通过揣摩20多岁青年的情感心理以描摹出郑薇从冲动少女到职业白领的转变。无论是对“欺负”过他的陈孝正的虎视眈眈还是发现自己对陈孝正的真实感情的坦率,都体现出一个懵懂少女对情感的真挚。然而当他们都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青春时期的美好大多消失殆尽,严谨的郑薇,抽烟的陈孝正……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时间会促使我们改变,带走我们的青春,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大学生都感觉感触颇深,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太接近,似乎我们就在上演自己的人生。

二. 电影高于生活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对现实做一定的艺术加工,因此电影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这一点说,比起日常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是高了。或许不是很准确,但举个例子 ,文学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作品与现实有了差异,更强烈,更震撼。电影也是如此。例如震撼人心的《泰坦尼克号》中富家女ROSE和贫穷男JAKE的爱情惊心动魄,同时也令人唏嘘不已,其中的情节安排都很戏剧化,他们的相遇相爱都像一首歌,美好动人,在灾难中的相濡以沫又让人震撼。倘若他们都处于现实生活,也许他们不会有交流,更谈不上相爱,纵使相爱了,短短几天的感情基础也不足以让他们以生命为赌注。可是电影的安排虽然高于生活,但却能震撼人们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三. 电影影响生活

影视艺术可以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影视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优秀的影视作品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逼真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各个不同方面。

影视艺术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它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可以使人足不出户点评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接受远程教育,欣赏世界各地的文体节目和领略自然风光。

影视艺术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影视作品不仅向观众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 而且在五彩缤纷的生活图画中传播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社会语言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篇:电影改编个案研究:从《风声》看小说与电影之关系

左昊昊

如今,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文学作品影视化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和趋势。小说、戏剧等纸上作品,一旦成功,便迅速成为当下的文化热点,而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影视工作者们关注的对象,假以时日,将其改编,以电影的方式展示在大银幕上,给观众不同于纸上的观感与冲击。从电影发展历程来看,较为著名的影片,绝大多数改编自小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理论家布鲁斯东曾言道:“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在赢利最多的十部影片中,竟有五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时至今日,一些世界性的文学经典依然被反复搬上银幕,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左拉传》、《乱世佳人》、《蝴蝶梦》、《教父》、《巴顿将军》等等,呈现着不同时代的电影人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敬意。而在我国电影电视界,改编热潮也日渐兴盛与流行,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每每热闹一时。下面,笔者就以09年上映且颇得好评的国产电影《风声》及其小说为个案,对当下电影改编的得与失、现状与未来,试做分析与评论,愿与志同道合者商榷。

虽然小说与电影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讲故事、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因此,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风声》这部小说与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各自有何局限与长处。

一、人物。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都是核心要素,没有人物故事便没有依托。然而,两者在人物塑造的方式与效果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小说善于用文字铺陈人物心理,读者可以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窥视人物内心世界,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全貌。如小说《风声》中对“老鬼”李宁玉的形象塑造:她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谍报人员,既有着革命者的大智大勇、临危不乱、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但同时,小说也将她在严酷环境下内心的无助、焦灼与紧张细细道出,让读者在心中感受到一个异常真实的英雄人物。与此相比,电影中的“老鬼”顾小梦,则更接近一个“传统”英雄的形象——更完美、更纯粹,坚守大义,始终与敌人斗智斗勇,当然,周迅的发挥让顾小梦这个角色散发出一些来自真实人性的光芒,但与小说对人物内心的复杂表达相比,显然单薄了许多。因此,从人物塑造的全面性来看,小说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情节。情节就是叙述。小说和电影各自叙述了什么,并且叙述的怎么样。我们不妨从这一点上对二者的优劣得失做些比较。小说《风声》对故事的讲述着重描摹、推理与逻辑,这也恰是文字之长,能够将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景和多线发展的情节完整的呈现出来。有趣的是,电影《风声》的创作者们对自身表现形式的优势与局限也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故而在情节的设置与讲述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了另一番手笔——以惊悚和悬疑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将观影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大银幕上,这是完全不同于小说的表现手法,从效果上来看,无疑是知己知彼的选择,为电影加分添彩。

三、场景。文字的长处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将纸上难以细细描绘的东西在读者的大脑中完整呈现出来。小说《风声》是一部谍战悬疑小说,作者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构建与人物对话的叙述上,很好地发挥了文字的优势,但是,对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相比之下,不能不说,这一部分其实是电影最擅长的。电影版《风声》中,增加了很多小说没有描写到的场面。如血腥的逼供场面、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等等,这些场景设置无疑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使他们难以轻易从电影的强烈氛围中抽离出来,而这些具有强大张力的电影镜头在塑造人物对内心信念的坚持等方面,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故而,电影相较于小说,从这个方面来看,优势明显。也无怪乎小说家们面对电影这种表现手段,或多或少发出瑜亮之叹:这实在已是电影的时代。

四、思想。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不管它们各自长于什么样的表现手段,艺术的最终价值是思想。要将创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传达出去。从《风声》的小说与电影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剧中人物如“老鬼”等人物对内心信仰的绝不背弃和置生死于度外的牺牲精神。从这个方面来看,小说与电影可谓各有千秋。小说有独白来表达人物内心,电影用视觉冲击来体现人物情感。二者形不同,但可谓神似。在信仰这一人类精神世界中地位极高的战场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张力,甚至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信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创作事业会继续兴盛下去。改编是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但绝不仅仅如此,它也是改编者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精神境界与原作者的对话和商榷,并将这种对话与商榷的结果传达给观众。正如乔治·布鲁斯东所言:“一位电影工作者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翻译者,他是另外一位有自己的意志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另外,对于“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以及“怎样才能忠实于原著”的话题,由来争论已久,至今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一越来越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让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与斑斓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对经典文学的保留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双赢的。

参考文献:

〔1〕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 〔2〕汪流:《电影剧作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3〕少舟:《夏衍电影改编成就初探》,中国电影出版社 〔4〕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三篇:论爱情电影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班 级: 学 号:

xxxxxxxxx

本科生期末论文

论爱情电影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social value

所在系(院):

学 生:

论文提交日期: 年 月 日

论爱情电影与社会观念的联系

[摘要] 爱情电影中故事能够顺利展开,总是有爱情价值观念贯穿始终,而这种观念这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方式。本文从《魂断蓝桥》《苏州河》《非诚勿扰1》三部影片入手,分析了其中的爱情观,结合时代背景,进而得出社会观念的呈现。 [关键词] 爱情观 社会价值

一、爱情电影与社会观念的联系

爱情电影浓缩了当下社会发展水平、爱情观念、价值取向等各种因素。坐在电影院里,关注的是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或者是配角的倾力演出。很多时候电影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原因在于影片中的某一点让观众联想到了自身的经历。电影的优势或在于唯美的、恢宏的、沉郁的画面风格,或在于强大的明星阵容,或在于独特的叙事方式,我认为作为一部爱情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打动人的故事。

自然,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观念,那么上映电影可以说是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

二、举例说明爱情电影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

(一)《魂断蓝桥》

1931年上映的《魂断蓝桥》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故事,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桥,那个吉祥符。这都是影片的线索。在当时社会,门第观念是罗伊和玛拉爱情的阻碍。象牙雕的吉祥符见证了两人的相遇,但是一战的社会背景使得这对恋人不得不分别。同时玛拉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为了送别恋人而耽误了舞蹈演出,这也是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的。同时玛拉收到罗伊的纸条被剧院经理笛尔娃夫人知道的时候,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笛尔娃夫人不能容忍芭蕾舞演员有舞蹈之外的生活。由此看出当时的规范十分严厉。

如果说社会的规范可以被打破,那么更禁锢人的是人们内心的束缚。罗伊从战场上归来,他一心想和玛拉在一起,可是这时候的玛拉已经沦落风尘。看到恋人归来,她惊喜、激动,也有无奈难过,只能在和罗伊交谈的时候不时重复“要是我知道你还活着就好了。”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的辛酸。罗伊对玛拉的好始终敌不过玛拉心中的坎。她看到罗伊家庭对门第的重视,即使是舞者的身份也是勉强接受,如果大家知道自己的过去,那会给罗伊带来多大的耻辱呢?正是这样为恋人着想,玛拉离开了,不仅是离开了爱人,她选择离开人世间,有时候死别比生离来得更加简单。这样悲情的故事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

(二)《苏州河》

《苏州河》是2000年上映的电影。电影以叙述者的视角展开,从自己和美美的爱情切入——“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讲述的却是马达和牡丹的故事,一个很像童话故事的爱情。电影里有两段爱情故事,马达和牡丹的,“我”和美美的,人物也很少,但是每一个都值得深究,都触碰着观众的心灵,他们的爱情观念迥然不同。但是究其根本,似乎又有着内在的影响。或者说谁不期待美好的爱情。

马达是黑道上的邮差,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冷冷的表情,就像这部电影的基调一样灰暗。在牡丹跳河的时候他惊慌了,就像是终于知道了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发生在马达身上的这段故事有点狗血,接近绑架的目标最后却动了心。但是从牡丹的角度看,又是另一番景象。单纯的小女孩爱上了接送自己的人,最后却被欺骗了。似乎暗示着当时的社会下,纯洁美好的爱情只能存在理想故事中,存在于孩子般的童话故事中。马达出狱后的找寻也许是爱情的驱使,也许只是希望得到救赎。就像鲁迅先生的《风筝》,他希望得到弟弟的原谅,但是弟弟已经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情,于是再也不可能被原谅。马达也是这样,他一直在找牡丹,如果仅从爱情本身出发,是为了和牡丹在一起吗?如果牡丹已婚呢?或者只是一种没有理由的执着。所以,最后马达找到了牡丹,有人释然了,似乎看见了美好的结局。但是最后的最后,两人坠河了。在最圆满的时候跌落谷底似乎是把美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但是细细一想,如果这不是结局,马达和牡丹该如何面对曾经的伤痛,又该如何继续未来的生活。

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故事作为主体令人唏嘘不已,但是“我”和美美的态度更值得观众品味。美美不相信爱情,即使马达对叙述者说“美美只爱你一个”,我看不出美美的爱。美美的工作是在生活所迫下的选择,她似乎没有多高的追求,生活该是怎样就是怎样,就像那句话“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就是这么理所当然。而马达的故事令她有所感悟。当看到马达和牡丹的尸体时,美美一再重复着,他说的都是真的,他从来没有骗过我。想起牡丹跳河时说的那句话,原来你也上当受骗啊。前后的欺骗与不欺骗不禁联想到当时社会的爱情究竟有多少真情存在。美美的自言自语似乎表达着,她多希望马达是在骗她的,可是像童话故事一样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于是她走了而“我”选择了等待下一次爱情降临。

在追求物质的河流中,个人被淹没了。影片反映的社会是灰暗的,晃动的镜头也让人很不安。而叙述者最后的选择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时脑海中一直浮现这个问题:如果我走了你会来找我吗?

(三)《非诚勿扰1》

在我的观念里《非诚勿扰1》作为一部爱情喜剧,同时又是贺岁片,难免有一种为了引人发笑而 不得不参杂的搞笑。它是一部融合了喜剧、爱情、当下社会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影片,爱情本身的意味不是那么浓厚,反而让人觉得只是为了博人一笑。

《非诚勿扰1》中相亲的人选各有特色,同性恋、推销员、少数民族、健忘症、股民„„集合在一起觉得荒诞,但是真正相亲过程中总会遇到其中的一两个。这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的很多问题:同性恋逐渐公开化,不在像之前那样完全被社会排斥;推销员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甚至相亲只是工作的一种手段,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些人的爱情只是获得利益的渠道?股民的话更是赋予了爱情以交易的味道,相亲对象只是手中的一支股票,不会只有这一支,而见面也有戏称。这样的相亲模式完全没有重视爱情。即使相亲只是恋爱的一种方式,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有人选择那就有存在的意义。相亲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可是观察秦奋的相亲之旅,真是啼笑皆非。包括与梁笑笑交往,也是需要“容忍心里有别人”,这怎么听都不是爱情应有的价值观念。

而梁笑笑本身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角色。即使她再深情再固执再性情,也抛不开“小三”的定位。从该角度出发,影片把这个小三的形象塑造得这么至情至性,反映了社会对小三的态度,不仅仅是简单地抵触排斥打倒,而更有理性的分析,也带有那么点认同可怜的成分。最后笑笑和她前男友断得干干净净,和秦奋在一起了,正如片名“非诚勿扰”,爱情需要两个人坦诚,笑笑虽然曾经很天真很固执,但是她对秦奋没有半点隐瞒。

三、总结

三部影片是在不同的时间上映的,即使没有说明,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后期制作技术等方面发现。除此以外,由影片本身也可以看得出社会价值观念,进而推出大致的创作时间。《魂断蓝桥》中的战争背景,恋人的门第观念;《苏州河》中对爱情的迷茫,生活的无奈;《非诚勿扰1》中社会问题的折射„„这些都是观众会关注的地方,点滴中透露出来的爱情观,价值观正是社会的缩影,不能够绝对地说反映了社会的全部,而是部分人的部分观点。恰恰是这部分人的部分观点,引起了大量观众的共鸣,像1931年上映的《魂断蓝桥》经久不衰,至今仍是爱情电影的经典之作。

时代在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的变迁也带来了爱情观念的有所转变。爱情电影在不断地更新,无论是什么风格,它们都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者见证者。

参考文献

[1]王华英 浪漫凄美的爱情经典——《魂断蓝桥》影片赏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年06期 [2]王爱军 荒诞叙事与生存本相:电影《非诚勿扰》解读 [J] 四川戏剧2010,(3) [3] 刘应志 试析电影《苏州河》[J]东方艺术 2007(z2)

[摘要] Love story movies can smoothly, there is always the love values throughout, and this concept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valu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Waterloo Bridge" "Suzhou River" if you are the one "1" three films to start,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n draw the social concept of presentation.

第四篇:公益岗公共基础知识:电影诞生史

电影的产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工厂的大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被认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这一天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日”。

重要贡献人物

卓别林: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其代表作是《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被称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有声电影时代(20世纪20年代) 1927年《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 1929年《纽约之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 1935年,《浮华世界》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中国电影发展

1、产生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

2、三大电影基地

(1)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到1949年,创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六个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2)北平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20日成立,后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建厂初期以拍摄纪录片为主,后改为摄制故事片的专业厂。

(3)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11月16日成立。 电影中的专业名词

1、长镜头:指的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2、蒙太奇:法文“montage”,原建筑学术语,组装、装配、构成。指镜头、画面、声音有机组合的方式手段,通过连接、组合,构成时间空间的统一性、连贯性、完整性。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国内外著名电影奖项 国外篇

1、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超过100个国家进行电视直播。奖杯为一座镀金男像,俗称“小金人”。(《卧虎藏龙》拿过4个奖项)

2、金熊奖

金熊奖是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是中国电影、也是亚洲电影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3、金棕榈奖

金棕榈奖是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中只有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巩俐主演的《霸王别姬》获得了该奖项。

4、金狮奖

金狮奖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三峡好人》《色·戒》都曾获奖。) 金狮奖与金棕榈奖、金熊奖并称为电影节三大最高荣誉象征。 国内篇

1、华表奖 全称:政府优秀影片奖,创办于1994年,两年一届,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

2、金鸡奖

创办于1981年创办,两年一届,是中国大陆电影界最权威、最专业的电影奖。

3、百花奖

创办于1962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两年一届。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因此又被称为“观众奖”。

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

4、其他

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五篇:第三节 声画关系与电影叙事系统

第三节

声画关系与电影叙事系统

第一章

声音与画面关系

第一节

声音的一般知识 人的视觉神经传递的信息速度为1200-1400米/秒,听觉神经传递信息800-1200米/秒。因此人们从听觉中感知的信息传递速度不及视觉,人们总是先看到后听到,在影视作品中也如此,画面提供的信息总是最先被观众接收。

第二节

电影声音的特性 〈一〉、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声音

强调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性,虽然运用音效,但多自然地发源于画面中,这种声音就是可见的声音,即有画面生源的声音。声源并不从画面内发出而来自银幕之外,可以扩展电影的银幕空间,给观众视觉以外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很多情况下,不可见的声音(无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可以比伴随形象的声音更有效果。一个声音形象能够引发我们对形象的想象,表现效果远远要超过直接呈现的形象。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声音经常被作为独立情节元素,省略地表现动作结果或者人的反应,使故事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特别是在喜剧片和动作片中最为常用

〈二〉、声音结构三维空间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改变了拍摄方法,因为声音具备强有力的塑造,拓展空间的能力,环境中的声音深度可以加强二维画面的空间感。声音对空间的塑造可以通过对音质,音量,清晰度,混响,音调的控制来反应摄影机和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距离,使主体接近或者远离而产生空间的深度感。还可以通过画外空间的声音塑造打破二维画面的平面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银幕空间“场”的存在。“声音结构三维空间”是声音对电影的重要贡献,也是电影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

第三节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按照声源的特点对声音分类:人声,自然音响,音乐

按照声音的录制方式分为:同期声---对白,自然音响,动作印象

配音---对白配音,解说和画外音,动效,音乐

一、音效 我们生活在声音充斥的环境中,环境音响是电影建立生活真实感必要的视听材料,除此之外,从总体上讲的音效对于电影叙事和情绪表达两方面都有贡献

(一)叙事功能: 音效可以传达环境信息,有丰富的视觉感,在电影叙事中,音效除了能和画面配合塑造更逼真和生活化的场景外,还能够作为叙事的动力,打破原有画面内的平衡状态,使故事向前推进。

(二)情绪表达功能:音响可以创造出一个声音环境,形成真实的幻象,可以烘托出一种情绪气氛。声音本身也有情绪,有些自然音响本身的情绪感,节奏感在电影的特定情绪中会得到强化,甚至夸张。例如音效和场景一起构成电影烘托情绪表达主题的意象,并不仅仅是独立的表现。另一种情况是声音与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出现相对应的视觉形象,只是作为场景的情绪元素。有时,对于声音的反常处理可以强化戏剧效果,常常出现在超现实风格的电影中。

电影和声音的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可以创造出时间的节奏感,另外一种节奏模式是由故事情节提供的,情节发展的快慢,对白和讲话的语速,还有剪辑的频率和镜头长度也给电影独特的节奏特征

(三)声音的转场功能: 声音是电影及其重要的转场手段,不仅可以使上下镜头间建立联系,还可以使画面的转换实现自然的过渡,减小视觉的跳跃感。声音转场的基本类型有:声音跌宕,声音前置,声音的交叠,相似声音的剪接等,这主要是从处理前后场景,镜头中声音的方式来划分的。

三、电影音乐

(一)电影和音乐的关系密切

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接近音乐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而具体的,但是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反应是最准确合细腻的。音乐的情绪调子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气氛,神韵,情绪。

电影音乐很大地丰富和提升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反应〉它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强化视觉画面中的情感内容,刺激画面中的运动感,暗示或传达画面不能单独表现的情感。好的配乐应该是有意义的结构性元素

(二)电影音乐一般意义上功能

电影配乐能够创造具有结构意义的节奏和刺激观众的情绪反应,这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确立一场戏的情绪,气氛,加强戏剧性效果,配合人物和画面运动的节奏

概括与暗示主题,音乐就像非剧中人的解说词一样,对叙事空间的事件从音乐上(感情、情绪)作出评价。

(三)电影音乐的特殊用法

1.造成一种地点感和时代感。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得当的时代音乐可以很好地配合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

2.提升对话的戏剧效果。音乐有时像对白中的情感性的标点符号一样,传达语言之外的微妙情绪,这类音乐应该是不喧宾夺主的,几乎让人不能察觉它的存在。

3.揭示人物内心。音乐有时要超越画面从属地位而承担部分的叙事功能,使导演能传达那些往往不能直接通过语言或画面说出的内容。常用于对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方面。

4.音乐实现对场面的一种评价,配乐后的画面又多了一层意味。特别是在一些有强烈反讽意味的场景中,音乐的这类用法更为常见。 5.音乐本身是独立的。音乐本身具有的性质,画面是一个平等的伙伴,音乐扩展场面的含义和情绪内容,完全独立于影片具体情节情境。

四、画外叙述声

总的来说,画外叙述声是一种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叙事任务时,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叙事,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画外叙事者和叙事关系上可以分为: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词

(一)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人物的超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声以人物的内心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时空对事件的评价。内心独白的作用在于它对人心理层面的挖掘,电影电视使用视听记录机器,通过摄取生活的表象来表现深层的含义,但不是所有的含义都是可见的,都可以通过形象传达出来,这时“内心独白作为人物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的见和听得到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电影中换一个叙述人物的内心独白常常可以使故事换一个角度讲述。

(二)旁白: 旁白是叙述人跳出叙事情境对故事的评价,在情感色彩上更为客观,以叙述情节,交待故事信息为主要功能,旁白有两种:角色旁白和非角色旁白。角色旁白就是叙述人在故事中,但是能超越叙述情境的一种回忆,评述;非角色旁白是叙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出现,只是在向观众讲述自己知道的一段故事,情感上比较超脱。

(三)解说词: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形式的作品中,常见于纪录片中。它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定性和明确主题方向。在专题片中,解说词要介绍事件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方面人物,并结语和点题。解说词不应该和画面有过多的情感联系,保持某种客观的态度,也不应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加强画面中没有的感情因素,而要有较为成熟的。理性的态度。解说词还不应该重复画面中已有的内容,否则会显得啰嗦;解说词也不能使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是空洞的标语口号,总之,解说词应该尽量客观,简洁,信息明确,配合画面叙述清楚事件。

五、无声

无声,又叫做“静场”,相当于声音的定格,强调某一时刻的心理冲击,在表现能力上有时胜过最强大的音效。从视听心理角度分析,人不是随时都在注视着最富动作性的景象,而是对一切变化都特别警惕。无声的表现力随着画面运动节奏的提升而增长,即画面的变化,节奏感越快,越紧张,无声的表现效果越强烈。

第四节

声画关系

(一)声画同步关系: 声画同步是指声音与画面按照现实的逻辑相互匹配的效果,几乎是每一部影片中大量存在的声画关系类型。这类声画关系中画面居于主导地位,声音必须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声音要与画面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同步关系由于声音和画面的紧密配合构成了真实感和现场性,所以声音的质感必须与画面呈现的场景所产生的声音同步协调。

(二)声画分离关系: 我们的听觉在任何时候都能容纳着我们周围的全部空间,而我们的视觉却只能波及60度,甚至在我们注意力集中时只有30度,即使没看到,听觉也会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这是声画分离关系的心理原理。影视中声画分离技巧使观众没有看到形象也能理解叙事,相反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使得画面显得含蓄隽永。分离关系是最能够体现声音作为第二条叙事轨道的功能。

声画分离有不同的形式。理论上的声画分离指画面内没有出现声音来源,这是作为背景音响的声画分离。还有一种分离关系是指同一空间中,以声音作为铺垫,与画面内的人或物产生某种联系。用画外音替代实际过程的处理方式,使一个时空内不同的具体空间建立叙事上的联系。第三种声画分离关系是指画面的景别和声音的距离感并不一致。如远景或全景的画面,声音却是近距离的相当于近景的声音;或者声音是全景,画面却只给局部特写。声音的画面和景别不一致使镜头获得很大自由,也使观众能自由地想象画面空间,画面显得含蓄。

(三)声画对位关系:声画对位是视听媒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听关系,对位来源于音乐的对位法,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同时进行。它可以把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结合起来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在视听语言中,对位关系是指声音和画面不是按照现实逻辑配合,而是意念上相互呼应的关系,或是现实与心理的呼应关系,这种手法往往能表现出更深的内涵,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是非常主观的艺术处理手法。

(四)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

声音与画面独立为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观众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建立联系。画面所表现的是在叙事时空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声音所表现的是另一时空中所发生的动作;画面上所表现的是在叙事时空中正在进行的动作,而声音所表现的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反之。声音和画面是两个时空轨道,分头叙事,但又能使观众建立相应的联想,故事能讲得更为省略或更有戏剧性。相措置的声音和画面应该有一定叙事上的联系,让观众可以理解的情节关系,同样这样处理又有足够的必要。 画面

当前叙事时空的动作声音:另一时空的动作 画面

现在叙事时空的动作声音:过去时空的动作

第二章

电影语言的叙事系统

电影语言是感性和微妙的艺术语言,它不仅仅有一些可见的规则,还有很多不能循规蹈矩,不成文的创作原则。一部影片要能够讲述一个戏剧性的虚构故事,同时这个故事在电影化讲述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情节本身,而有导演引导对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对影片的情感调子的确立,而这一切必须通过电影语言才能实现。电影语言既是感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技巧环节上。总的来看,我们在分析一部影片的视听语言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第一节

电影的整体质感 电影的整体质感可以从画面的视觉设计,声音的整体情绪调子,气氛的控制和设计体现出来。

一、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是电影创作中的复杂工作,包括对布景,人物造型的设计,对具体的场景环境色彩,色调的设计,可以通过对用光的选择,对拍摄天气的选择的选择实现。人物,景物,物件道具,光线和色调的五个视觉要素的设计,要有整体感,某中内在质感的一致性。视觉设计不仅仅和影片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情绪气氛有关,还直接作用于故事的主题表现。视觉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场景空间的选择和布局。空间的具体表现功能可以划分为:

(一)叙事功能---人物生存环境,场景的视觉元素功能 场景空间是影片一切戏剧动作发生的地点,是人物存在的环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包含着丰富的视觉元素,这些视觉元素所承载的信息和空间本身一起承担了一定的剧作功能。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更重视空间的真实性,而表现性强的电影又会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空间来为表达服务。构成场景的视觉参照物越丰富,人物的位置,关系就越明确,而空间参照物越少就越抽象,写意。

(二)构成意象---建立关系,暗示主题,实现视觉风格

空间不仅仅可以承载叙事,在很多影片中,空间是一种意象,对于表达影片的主题气氛,暗示人物关系有重要作用,是导演力求影像表达的重要手段。中国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语言的革命,其中最重要的电影本体意识的觉醒在于对电影空间表现力的开掘和实现。

以张艺谋为例:电影《菊豆》染坊的空间是故事的发生地,天井的意象又有丰富的含义,红色的染布既在视觉上支撑起影片,又是暗示性欲,生命力,谋杀的视觉符号;《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的空间设计尤其令人难忘,拍摄地乔家大院也因此成名,影片的故事主题,气氛与空间融合一体,彼此赋予表现力。大院格局很好地配合了影片中方正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表现了影片整体的压抑气氛,隐喻人物自我囚禁的困境。而导演刻意运用拍摄大院空间深度的大景深镜头和表示关系,强调空间表现意味的俯拍角度也将主题在空间的塑造中呈现出来。

在一些优秀影片中,空间常常作为一个符号表达特殊的意义,此时空间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基本的叙事层面。空间的这类意义经常出现在一些富有哲学思考的电影作品当中。电影空间高度抽象和写意,非现实空间,人物处于既突出又孤立的状态。

二、声音与画面关系的设计

这一点是强调一部影视作品要有声音与画面关系模式的整体感。

声音设计是电影整体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电影风格冷峻,尽量减少无现场生源的主观音乐介入,有的电影追求情绪性,铺排大量的音乐,成为剧情中的重要角色,有的电影追求声音画面同步,画外解说词说什么,画面就展示什么,这种贴合同步的声画关系模式构成影片的一种纪实风格。任何一部影片都有对声音运用、音乐铺陈、声画关系的某种风格追求,和电影的视觉风格一起构成电影的整体感。

第二节

结构感

一、线性时间结构

线性时间结构或可称为“大情节电影”,即“电影开始于时间中的某一点,在基本连贯的时间中不省略运行,并终结于某个晚些的时刻。”这种结构的电影各个段落由中心线索以因果逻辑关系串联而成。具有人物,行动动力,目标,帮手,敌手的生成要素,有开端,发展,高潮的几个大的叙事段落,在电影结束前故事有明确的结局。如《天下无贼》,《疯狂的石头》都是典型的线性时间结构的电影。这也是主流商业影片大多采用的结构模式,讲述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个中心事件或解决一个中心危机,如《变形金刚》就使用线性的时间顺序在封闭结构内完成故事。

二、时间关系淡化

区别于中心线索叙事的电影,不以因果关系为动力和表现内容,而是以场景情景的魅力为主表现的影片。非常像散文或诗的结构。如侯孝贤电影很多采用这样的结构,刻意把故事的因果冲淡在日常时间感受中,带有纪实性和个人记忆的色彩。 有一些旅程结构的电影也是顺序结构,但不同的是,这类电影不强调事件前后因果,而着重展示旅途中的经历,如费里尼导演的《大路》,虽然是顺序,但时间感并不明显,旅途中的各个事件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而影片所表达的那样的年代,人生就是一段不明方向的旅程,人的命运轻若浮萍的意味在看似散漫的片段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三、时空交错

时空交错结构以复杂的结构反结构,用颠覆经典电影结构“三一律”的方法结构作品,突出的特点是时间和场景的次序并不按照因果,闪回,闪前这样观众可以理解的方式组织。这种结构不是简单地将故事技巧革新,而是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可能性,时空交错,人物散点叙事中揭示了生活中的偶然和宿命。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和人类探索用电影表达更深刻的哲学命题相关,从这个角度说,叙事结构的革新不应是技术上的试验,而应是创作者讲述故事,表达思想的自然选择,否则就会以文害意,成为花哨的噱头。

第三节

风格感

风格感不同于整体感,整体感是影片的形式之间的完整性,风格感则是对电影语言的各个技术要素运用上的贯彻和反复运用,而成为决定影片气氛,情绪,调子。正如文学作品的风格来自文字语言的运用,电影风格感则来自技术要素的细微与频繁的使用。频繁地用某种技巧容易建立风格,这些要素可以包括:

一、镜头的形式风格

影片是运动镜头还是固定镜头为主要形式,是长运动镜头还是长固定镜头,还是运动中的突然静止,创作者总要对镜头风格有所设计。一部优秀的电影在镜头形式上也一定呈现一致的手法。一般而言,影片的前几个镜头确立全片风格,导演会在前几个镜头中像给自己电影做标签一样,确立影像和镜头形式风格。

二、画面造型风格

画面造型风格涉及到画面造型语言的各个要素:景别,焦点,角度,视点,构图,用光,色调,任何一个技术要素既要有充分的合理性,又要有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整体性。比如伊朗影片《小鞋子》,影片在画面造型风格上朴实无华,以中近景为主要景别,符合影片讲述一个生活中“被放大的细节”的叙事需要;光线运用以温暖的散射自然光为主,主色调是灰色,重点色是红色。没有任何夸张的造型语言手法,充满生活气息,却又温暖感人,表现了困窘生活中善良人性的感人主题。

三、剪辑风格

剪辑风格即一部电影的镜头组成方式,以什么样的逻辑建立镜头关系,是好莱坞的经典剪辑风格,还是充满大量跳切,追求叙事的清晰,戏剧性的强化,还是追求风格化的,充满视觉跳跃感的效果,场景主要由单个镜头剪接还是大部分长镜头段落 ,都要有所考虑。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一定要有某种镜头组成、剪辑的风格;库布里克是一位非常有风格的导演,他的每部作品都在追求电影形式的完整性和不同风格感,如影片《巴里林登》充满大量缓慢的推镜头,剪辑方式则是频率低,节奏慢的长镜头段落剪辑,和影片视觉上繁复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相配合,在镜头和剪辑风格上呈现为沉闷,空虚的气氛。

总之,电影语言作为一个综合表意系统,任何一个造型手段,镜头形式,声音形式,剪辑手法都不能单独完成一部影片的叙事和情绪的建立,是一个彼此辅助,彼此作用的复杂关系。作用的原理来自视听语言的规则,也有规则之外人对世界的直觉把握能力。我们在分析一部优秀影片的电影语言特点时,既要理解影片的内涵,主题意义,分析其实现的叙事策略,镜头语言方式,又能从个人感受出发,感觉影片的整体调子,直觉印象,分析对应的技术手段,把握它的形式风格特点,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对电影形式的敏锐度,对电影语言美学表现的理解能力。

上一篇:工程造价鉴定范文下一篇:感恩的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