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2

第一篇:论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论现代企业文化营销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同类产品间的技术、服务及价格等因素日益趋同,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在营销方式上应具有差异化。而文化营销正是以企业自身文化为切入点,基于文化与营销两者的契合点,将文化理念传递给消费者,提升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以期与消费者间形成共鸣,打造竞争对手难以效仿的差异化营销平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对文化营销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现代企业文化营销的现状,并展望了文化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文化营销;企业文化;品牌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以INTERNET、知识经济及新技术备受业界关注。与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的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则以深入、透彻理解消费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核心,并与环境因素的变化相适应。现代企业营销活动的新领域、新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以现代企业文化营销为代表。它是企业营销活动在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传统的营销方式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商品同质化时代的今天,企业在技术、服务及价格等因素的差异性很难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而文化营销理念强调从产品的研发至命名商标,销售渠道的选取,销售促进的开展等方面均融入浓郁的文化气息,力求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不仅仅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获取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現代企业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并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以企业文化创造及企业文化渗透方式的营销模式,必将成为21世纪最为犀利的市场营销武器[1]。

一、现代企业文化营销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全世界越发形成一个整体市场。但不同的文化阶层或文化群体之间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标准化的生产及定型化的产品,仅仅依靠强调产品功能、效用的产品营销和强调归属、情感的品牌营销,已显得独木难支,且难以保障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营销正是基于文化与营销两者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形式[2]。文化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追求上的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不仅是构成文化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是人类欲望和行为的最基本决定因素,不可否认每个人均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接受该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及行为准则的行为规范,且每一种文化都包括能为其成员提供认同感和社会化的较小亚文化群体。所谓社会阶层就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的成员,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3]。显然,生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处于迥异的亚文化群体中及位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会因经济状况,价值观取向和受教育水平不同,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必将对产品、品牌的选取有所影响。此外,亚伯拉罕·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形成动机,一般而言,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起主导作用,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

根据上述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消费者在物质需求层面上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且开始逐渐向精神层面上转移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注重丰富产品内涵,通过发掘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引起其价值共鸣,提升顾客心理满意程度的现代企业文化营销模式必将得到现代企业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二、现代企业文化营销的层次结构分析

现代企业在实施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营销三个层面。

(一)产品文化营销

市场营销的观点认为,产品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或租赁所获得的需要的满足,其包含一切能满足顾客某种需求和利益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在市场营销因素4P中,产品是现代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物质成果的直接体现,是连接企业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是供需双方进行市场交易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消费者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心理日渐成熟,人们日趋追求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模式,由此应在产品的研发至销售的各环节中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消费群体对更高层次的需求。产品文化营销是企业实施文化营销战略的核心,即现代企业把象征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取向、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及行为导向的文化因素渗透到产品中,使产品成为承载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成为产品灵魂的诠释,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价值认同和社会识别等人文需要,力求从深层次的情感上触动消费,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就产品文化营销角度而言,应包括产品的生产、定价、分销及促销等环节。第一,产品生产。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指出:“在当今时代,仅靠使用价值已经不行了,还必须靠审美等文化价值,才能赢得市场。”文化品位是影响产品生产的主要因素,其体现在产品设计和产品样式上。毋庸置疑,商品的包装装潢已经成为提升企业营销业绩的一项主要手段。而文化包装侧重于在传统包装的基础上给产品融入了浓郁的文化情愫,强调以文化为导向,注重艺术审美对消费者利益感知的影响,进而突显产品的个性化。第二,产品定价。成本差异、需求条件及文化风俗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其中每种文化对定价策略的实施均体现出自己的偏好。消费者的价值需要与文化风俗息息相关,此外产品的价格与其品质及形象密不可分:一方面,产品价格应与其品质相称,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评价褒贬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产品价格也应与其形象相称,精美的产品形象和包装装潢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美感的消费心理及对角色认同和社会识别的需求。第三,分销渠道。现代企业要想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分销体系,首先应准确掌握当地消费者对中间商所持有的态度,其次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持有的不同购买习惯及购买方式,为将林林总总的商品通过正当的渠道进行销售,在建立分销渠道之前,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翔实的调研工作。第四,促销方式。与传统的促销方式相比,产品文化营销更侧重于促销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商品的文化价值是由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所产生的,因此,企业应尤为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需求所呈现的差异性,及时调整促销方式,如加大广告力度、降低产品价格、发放优惠券等方式,方能促使广大消费群体提升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或归属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牌文化营销

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标志着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上升至品牌竞争。所谓品牌文化是指:某一品牌所特有的名称或标记,或是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以及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和区分这一特定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品牌文化营销将市场营销的焦点从产品诉求转向文化诉求,通过品牌对消费群体文化价值心理利益上的满足,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充实品牌资产。优秀的品牌名称能够将丰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到产品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品牌标志则使用某种符号、文字、设计、色彩、字母或图案等将可以识别却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部分进行详细诠释,通过对品牌标志别具匠心的设计,给消费群体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及无限遐想的空间,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铜钱标志,奔驰的方向盘标志以及麦当劳的“M”标志等等。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是品牌文化在消费群体面前的有形呈现,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则可以采用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及个性形象四种策略来进行表述。第一,利益认知型营销策略是指立足本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的差异或产品自身的强势特征,从顾客的角度以消费者对于产品功能价值的特殊感受为对象来进行品牌定位。品牌文化正是通过利益认知将产品的功能特征结合人们的特殊心理需求传递给消费者。第二,情感属性型营销策略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情感世界相同或相通的这一前提,企业通过品牌,触发目标消费群体心中业已存在的情感因素,如: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浪漫之情及温馨之情等,且与之完美融合,因势利导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第三,文化传统型营销策略是指现代企业在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时从目标消费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切入,建立与之相适合的品牌文化形象,如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敬业,爱国;法国人的浪漫,推崇新奇,追求戏剧性效果;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性格直爽;德国人严谨的处世态度以及日本民族的高绩效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第四,个性形象型营销策略强调品牌的与众不同,其具有某种与人相类似的个性。综上所述,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也就是为其不断注入现代企业文化的过程。无数营销案例表明,现代企业借助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的有形载体,通过品牌文化营销的设计与实施,促使品牌不断升值,并成功规避品牌价值流失的风险,最终实现品牌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文化营销

所谓企业文化营销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系统革新和有效地沟通,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并以此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日趋提高,企业文化在营销中的主体地位也越发突显,企业文化不仅集中体现了企业的内在品格和人文精神,而凭借其在社会公众面前所传达的良好企业形象,可以促进营销策略行之有效的开展,并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这也正是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积极构建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的缘由所在。现代消费者在满足自身文化价值诉求时对企业文化诉求的差异性将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环节上。基于此点考虑,企业市场营销的竞争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层面上的竞争。根据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可将企业文化营销划分为:外显文化营销(物质文化营销)、行为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和精神文化营销。第一,外显文化营销。通过直观的印象将企业经营哲学及产品文化内涵传达给目标受众,以期在其心中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第二,行为文化营销。借助企业在文化营销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反映企业的文化品位,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通过行为文化营销的实施将企业理念在公司全體员工范围内从价值观的接受转化为情感内化,进而以一致的工作行为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企业对外的行为文化营销则侧重企业作为行为组织的整体通过营销行为向外部传播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及营销哲学等深层次的理念。第三,制度文化营销。现代企业在管理中,无论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价值观的引导及行为规范的影响来约束员工,还是采用严格的集权式管理制度,均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文化营销模式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施具有特定风格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反映传播企业经营观念和精神内涵,达到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第四,精神文化营销。精神文化也即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三、现代企业文化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全球科技文化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蕴涵丰富内涵的文化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内涵较为宽泛,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现代企业对文化营销的理解上存在误区[4] 。加之营销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仅有二十几年,现代企业对于文化营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尚处于不成熟时期,因此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第一,企业文化营销创意雷同,缺乏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由于产品的同质化趋势越发严重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日渐成熟,消费群体对具有高品位文化内涵的商品选购兴趣亦越发浓厚。而现代企业倘若无法在同质营销时代摆脱其卖点雷同,创意疲软的弊端,就无法借助文化营销来达到以文兴商、以文促销的策略。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创建个性化的营销文化,将创新观念贯穿文化营销的始终,避免千篇一律,使企业产品的个性鲜明,文化底蕴厚重。第二,克服SRC倾向。“自我参照准则”(Self Reference Criterion,SRC)是指无意识的参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5]。在此表示当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遇到具体情况时,采用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解该情况的尺度和标准。企业文化营销的一个误区就在于对企业文化的发掘,提炼以及产品的文化塑造过程中均以其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了消费者的价值感受。企业超越该误区的途径在于,在实施文化营销时,对目标市场进行细致的调研,尤其应特别关注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价值观念,即主要包括:目标市场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及人口特征等因素。第三,文化营销并非对传统历史的文化塑造。文化营销向品牌注入文化元素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有些企业为了打造品牌的高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惜为其打上悠久的历史文化烙印。而这样未经深层的文化发掘,只求形似的做法只能体现出历史的悠久感,但历史的厚重感却难以维系。企业在借用文化历史的同时应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时代内涵融合到文化中,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消费群体的认同。

文化业已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文化营销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将演变为文化的竞争。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经济正在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 [6] 。新世纪文化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包括:传统复兴、概念创新、伦理制胜和全球经营等方面。第一,传统复兴。企业在实施文化营销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利用,可以突出文化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内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无疑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把中国优秀文化价值在注重同世界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运用到跨文化营销管理中,打造中国企业的特色品牌,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第二,概念创新。文化的特性在于与时俱进,推陈布新,而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文化的沉淀,更应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企业唯有在洞悉目标受众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理念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中的必然,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市场,也就不存在亘古不变的营销策略,如果将营销策略比喻为一个有效的杠杆,那么创新就是其最恰当的支点。第三,伦理制胜。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符合社会、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利益的经营思想的体现。当今随着人们对诸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商业道德等问题的关注,企业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第四,全球经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全球经营的文化整合成为新世纪文化营销的必由之路。企业在跨文化营销的经营过程中针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群体,要正视其文化差异,克服异域文化所带来的冲突,因势利导地利用文化适应模式及文化变迁模式来创造公司自己卓尔有效的营销策略。

结论

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已从有形市场逐渐向无形市场转化,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使其在营销活动中的独特作用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文化营销不失为现代企业长期保持营销差异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跨文化营销背景下,现代企业必须注重同世界文化的融合,必须加强现代企业在产品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及本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营销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跨出国门,并在应对世界诸国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复杂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党利,郝芙蓉.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实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

[2]邢顺福.浅谈文化营销[J].科技创新,2007,(3).

[3]王秀村.崔新建.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胡志伟.文化营销的误区与超越[J].商业现代化,2007,(6).

[5]成红巧,龙斌.关于跨地域文化营销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1).

[6]杨广林.浅谈新经济下的文化营销[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仇 立

第二篇:企业文化方格论

根据当前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片面认识与做法,我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上,以《企业文化的“人本化”与“市场化”内涵》为题,阐述了研究与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人本化”与“市场化”两点论,并促进二者互动结合的观点,经过整理与提炼归纳,以《企业文化方格论》为题发表,与学界和企业界同行分享与讨论。

一、从企业文化学说的属性谈起

企业文化学说超越了泰罗制、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倡导以人为本,以文化人,重视价值观的作用,谋求企业物质、制度与精神因素的和谐平衡,因此被人们誉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

那么,企业文化学说是否专属企业管理学的范畴?学术界有争议。我以为,基于我国多数学者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概念的界定,企业文化学说已经远远超越企业管理学的范畴,它涉及到经济学、营销学、广告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等,成为一门跨越经济、管理与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企业文化形成与演变的规律,是受市场规律、管理规律及文化规律多重影响的。

企业文化学说倡导“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不仅包括企业员工,也包括顾客,甚至从更广义来说,包括所有社会公众。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其目的不光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凝聚力,而且要赢得顾客,取得效益,提升竞争力。

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学说既有管理学属性,也有市场学属性。

二、企业文化建设“两点论”演绎“企业文化方格论”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现象,其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命的基因。这种灵魂、基因不仅有“人本化”的内涵,也有“市场化”内涵;企业文化的优劣,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方式和风格,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风格,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起全方位的决定作用。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其直接成效,无疑通过卓越的管理体现出来,通过激发员工的精神潜能和提高团队的战斗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还表现在对经营的推动上。当企业把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特有的文化风格,渗透在经营战略中,凝聚在品牌和服务中,体现在企业形象和广告宣传中,就会提高企业的商誉和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比如,中国双星和美国耐克两个运动鞋品牌,生产成本只差2到5美分,但售价却相差五六倍。这里除了技术上的差异外,主要是品牌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运作企业文化,既要关注到员工,又要关注顾客;既要运用于管理,也要运用到经营。评价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坏,其标准是什么?不光要看员工的评价,更要看市场的评价。

因此,企业文化是沿着“人本化”和“市场化”两条脉络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市场”,要坚持“两点论”,二者不可偏废。

据此,借助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1964年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的原理,从企业文化建设“两点论”出发,建构一个“企业文化方格矩阵”。

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与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人本化”和“市场化”强度上。“人本化文化”和“市场化文化”不同强度的结合,能够形成多种类型的企业文化模式。这里所说的“人本化”,指企业对经营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人的需求、价值实现和发展的一种态度和理念。这种态度和理念,驱使着企业关心员工的报酬与工作环境、人际交往与自尊、精神需要与个人价值等;也驱使着企业关心顾客及相关社会公众的价值与满意度等。这里所说的“市场化”, 指企业对市场及竞争的一种态度和理念。这种态度和理念,驱使着企业关注市场需求与发展变化,关注产品与服务创新,关注经营效率与效益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涉及这两个文化维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有的企业偏重于“人本化”,有的企业偏重于“市场化”,有的则兼顾二者。在发展强度上,由低到高也有相应的差别。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即可以建立一个坐标体系——企业文化方格矩阵,作为研究企业文化模式的工具。

企业文化方格矩阵的横坐标表示“市场化文化强度”,纵坐标表示“人本化文化强度”。按照不同强度各分为9个档次,1为最低,9为最高,纵横交错,共构成具有81个方格的矩阵(见下图)。其中有5个方格具有企业文化上的典型意义。

1.“1,1”为沙漠型文化:既不重视人,也不关注市场,企业是一片文化沙漠。这类企业人心涣散,效率底下,远离顾客。如果没有特殊的条件支撑与保护,早已被淘汰。

2.“1,9”为情感型文化:关心人,重视人,企业人际和谐,像个快乐的大家族,但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目标,没有真正的动力,更谈不上效率与效益。这类企业如果处在竞争性行业中,孕育着较大危机和市场风险。

3.“9,1”为趋利型文化:高度关注市场,追逐利润,企业像个高效的赚钱机器。但缺乏人性,缺乏亲情,泯灭个性精神和个人价值,也缺乏社会责任感。那些知识型员工和脑力劳动者越多的企业,越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企业,秉承这种文化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4.“5,5”为平庸型文化:对人和市场都给予适度的关心与关注,平庸无创新,和谐无效率,企业稳定性和依赖性较强,像个不讲效率的政府机构。

5.“9,9”为理想型文化:既重人,也重市场,是最为理想的双强文化模式。这类企业一定是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长寿公司。

三、企业文化方格之“人本化”内涵

美国企业家玛丽•凯女土回顾她成功的经验时说,对我来说P和L不仅代表利润(profit)和亏损(loss),同时也代表“人”(people)和“爱”(love)。优秀的企业文化超越机械的组织构架和狭隘的功利观,坚持人本化,重视员工和顾客,追求为员工和顾客创造幸福与快乐,把以员工为本和以顾客为本统一起来,牢牢植根于企业本位价值之中。

企业文化方格之“人本化”维度,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人,激励人的竞争心和进取心,实现全员的价值共享。具体内涵是:

1.树立人的生命本位意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崇拜生命,珍视和放大生命价值。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人的物质满足度。

2.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张扬个性,满足人的自尊需求。

3.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为实现和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搭建平台,寻找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契合点。

4.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参与和分享权利。

5.培养人的能力。体现能力本位。

6.激励人的上进心。通过推行差别文化,引进竞争,创造企业活力。

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大回报,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合格乃至高素质的的社会公民。

8.培养协作精神,形成团队心灵契约,实现价值共享。

从企业营销角度来说,人本化,就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企业文化方格之“市场化”内涵

企业文化方格之“市场化”维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倡创新,追求效率,恪守信用,强化学习,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具体内涵是:

1.坚持市场中心论。直面市场,以市场为中心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市场是恒星,企业是行星,行星永远围绕恒星来运行。

2.创新与卓越意识。善于学习,敢于挑战自我、创新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志在追求卓越,追求速度与效率,追求更高的目标;善于打破今天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中。

3.反危机理念。能够在平稳发展尤其是快速发展中迅速找到危机点,建立完善的危机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

4.冒险精神。敢于在市场博弈中承担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更好的经营机会。

5.宽容精神。为了鼓励人们创新与变革,能够宽容在创新中出现的失误乃至失败。

6.行动意识。坚守“行动是金”的信条,凡事“Let me have a try”(让我们试试),千方百计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

7.借力法则。树立大市场观和大资源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全球的视野去寻找合作伙伴,组合资源,借力发展;捕捉市场机会,建立虚拟供应链,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提高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培育品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

8.诚信原则。坚守诚信底线,改变农耕民族狭隘的诚信观,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普遍主义诚信观,加强信用积累,提高信誉,在与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的互动中,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五、在“人本化”与“市场化”的互动中建立“理想型文化”模式

从企业文化方格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本化”和“市场化”两个维度,在实践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

一方面,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人的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市场。市场经济造就独立人格,给人以独立意识,给人的价值实现提供最广阔的竞争平台。只有企业文化充分“市场化”,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在走“市场化”道路中,也必然依赖于“人本化”。开发市场,要靠人的才智;赢得市场,要靠人的道德。只有把“人本化”思想融入“市场化”过程中,依靠员工,以顾客为本,关注社会公众利益,才能最终决胜于市场。

建立理想型的企业文化模式,避免企业文化的畸形发展,必须把“人本化”与“市场化”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结合和互动发展,以下三点是必须坚持并付诸实践的:

1.企业具有双重属性,首先具有经济属性,追逐营利;同时企业也是一个生命,具有社会属性,追求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双重的回报,既获得财富,又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终极目的,财富只是过程与手段。

2.企业的“人本化”价值观,是建立在大写的“人”的基础上的。狭隘的“人本化”,单纯强调以员工为本,可能有损顾客和社会利益;片面强调以顾客和外部公众为本,可能直接或间接有损员工的利益。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本化”。

3.在当代,“市场化”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好途径。通过市场创新和市场竞争,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为社会创造最好的环境,实现顾客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建立人才招聘与竞争的市场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提高员工的素质,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的价值。

作者:王成荣

第三篇:试论企业文化创新

【摘要】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才能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 企业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导向、维系和约束的作用,它有很强的维持现有模式的倾向。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

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因时代的不同各不相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60年代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70年代在于管理,80年代在于营销,90年代在于品牌。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之后,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觀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

三、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

管理的方式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先推行文化创新。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变革约束创新的思维、观点,打破现有文化模式,从当前国有企业的情况来看,当务之急是必须转变粗放式管理的思路,建立科学管理的观念。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化,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要求企业必须创新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担当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等的综合反映,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正如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分析他个人在海尔公司充当的角色时所说:“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员培训是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本手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督促全体员工接受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即采取诱致性变迁的方式,就是指基于员工自愿支持的观念更新与行为模式的转变。除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活动外,还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其他各种舆论工具,如企业内部刊物、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作者:侯成尧

上一篇:关于云计算的论文下一篇:对篮球的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