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师观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程,其成功的基础是教育理论的实效性,而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则是教育理论实效性的切实保障。纵观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了十余年,尽管在教育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领域内的方法与认识并未从观念上彻底走向正确的方向,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地确立。

第一篇:教师观论文范文

高职教师教学观建构研究

【摘 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提升教育質量,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加强职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建设。而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与其教学观的建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其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高职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学习,还需要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之提供保障,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学观 建构

当前,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加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建设,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革新。有研究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其所持的教学观念是一致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言之,对于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调整教学思想,建构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观,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建设必要条件,因而围绕于此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职教学特征和教师教学观

1.高职教学的特征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社会性、终身性和全民性的特征。职业教育教学的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教学目标也逐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再就业、再学习提供基础,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能力、态度等要素,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活动所需的专门技能和专门知识、态度。

第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职业教育属性是专业与职业紧密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所谓工作过程,即企业(学校)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由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工作行动四个要素组成,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有关生产设备、工具、流程、加工方法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等生产技术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展开的。

2.高职教师教学观

高职教师教学观是教师有关教学的基本信念,是教师逐渐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过程的基本看法,它指导着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感知,并塑造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影响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对象和现象的看法,影响教师的决策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信息传递者,学生是信息接收者,处于被动地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师必须遵循以下的教学观。

第一,“两主”教学观,两主,即“双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更应该强调促进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教学观。今天的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驾驭未来的能力,学生不能以结束学校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的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体现“能做、肯做、会做、做好、做过”的实践能力。产学结合的思想要求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教师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自主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技能的获得更多的靠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第二,“教书”与“育人”。不仅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相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职业道德,学校可以通过调研,向企业(学校)调查用人的素质要求。如,我校在2012年11月至12月期间,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项素质指标的评价,调查数据中,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重视程度高达86%,其他诸如教育能力、科学文化素质、交往合作能力所占比例均不到10%,很多企业(学校)把人的基本素质,包括品德、态度、作风看得比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企业(学校)认为学生学得差可以通过后期培训弥补。因此,教师如何把职业道德操守等落实到教学环节中是我们课程改革应该注意的。高职院校必须把道德育人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岗位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避免学生的“搭便车”现象出现,纠正对待工作不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抓纪律,培养纪律意识等。

第三,评价模式多元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战线。长期以考试成绩作为“教”与“学”指挥棒的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人才培养的质量,违背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制约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建构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考核制度是又一项很重要的教学管理内容。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若仅通过考试的方式是无法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二 高职教师教学观的建构

1.反求诸己: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师教学观植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指导着教师教学实践。它的建构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然而,随着现代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拓展,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也随之扩大,“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不同于一般教师,大学教师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大学教师担当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正是缘于教师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因而有关“教师应该如何学?学什么?(或统之曰:高职教师如何专业发展?)”的认识对于高职的教学活动乃至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学习教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让人充满激情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如何对待不参加讨论的学生?如何改进教学?如何促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学?等诸多问题,“课堂情况是无法预测的。这一点会令人灰心丧气,但也使得教学魅力持久。”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加工教学信息能力、传达教学信息能力以及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何提高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系统学习教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教学之道。而阅读相关文献、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实际观摩体验等都是大学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方式。

第二,勇于实践与创新。实践非常重要。特別是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教师应成为沟通教育与生产的纽带,只有具备一定的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教学和指导学生。一旦教师学习了新的教学技能与策略,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积极的运用、熟悉、检验,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师要注重应用,打造成“双师型”教师。在实训课中,不断吸取先进的思想、技术,完善创新操作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和证书,如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师可以积极去考各种证书,如育婴师证、保育员证书、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书等,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走出校门,定期到幼儿园去,听课、观课、上课、组织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园工作流程,分析幼儿园的用人规格,调整课程内容。

第三,不断反思。面对错综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形成一套基本理念、信仰与价值观指导教学实践,“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助于判断你是否拥有了你所希望的影响力。如果你能清楚地认识到你所信奉的正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目的,这对你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会有不可估量的助益。”而这一套教育教学基本观念、信仰与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学习以及实践不断反思。另一方面,大学教学也是一个目标指向性活动。教学目标预设于教学行为、反馈之间的统一体中。如若教师能够反思教学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如针对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反馈意义何在?对于根据前一次教学反馈而得以安排的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又体现在哪?等等,教师将会更好的理解与进行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对教师自身的教学学习与实践分析,还应蕴涵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判断。

第四,投身科研。职业教育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他们最有条件发现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倘若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改善。它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具创造性,避免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教学。因此,投身科研已成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环节,这一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高校实践中均得到了一致的共识与重视;职业教育教师投身科研主要目的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问题,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搜集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好语言应用能力、开创精神和严谨治学作风。

总之,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一个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循环往复的过程,它契合大学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换言之,教师教学观的建构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

2.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职教师教学观建构的外部保障

高职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同时也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这需要激励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仅仅依靠教师自身努力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能否为之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其必不可少的外部保障,这正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黛安娜教授在其专著《反思大学教学:有效运用学习技术的对话模式》中提到的:“依靠在如何设计教学材料这一问题上宣扬规定性准则,采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法,来确保有效的教学是不可行的。新技术方法周围的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有机体的闯入,该技术方法就不可能得到实施。这一生物学上的隐喻是恰当的。”

认识到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希望。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保障高职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学校的角度审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会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不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因素,如有研究者对其所在地区的五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进行问卷调研之后发现,通过实践途径促使教师专业化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中43%的教师表示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培训都只安排骨干教师参加,而普通教师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47%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难以抽出时间;17%的教师表示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专业科研与教育教学研究中,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的占4l%;受访者中有80%没有参与过省级及以上的研究项目。在专业化影响因素方面,调查显示,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因素依次有:学校政策支持占57%,行业经历占50%,教学团队建设占34.2%,学校的层次与水平占21.9%,国家高职教师培训政策占20.1%,教师的传、帮、带占13.2%,个人的基础与素质占11.4%。

由此而言,为高职院校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其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 结束语

“如何提升高职教育质量?”这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而高职教师的教学意识、态度、技能与策略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进而言之,“如何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其教学观的建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而高职教师教学观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过程;教师教学观的建构,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高职院校为之建立起良好的环境为之提供保障,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4]〔美〕麦肯齐等.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徐辉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顾云华等.大学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践与探索[J].市场周刊,2007(10)

[6]〔美〕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周心红、洪宁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英〕劳里劳德.反思大学教学:有效运用学习技术的对话模式(童康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李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赵建霞

第二篇:漫话中的“教师观”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程,其成功的基础是教育理论的实效性,而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则是教育理论实效性的切实保障。纵观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了十余年,尽管在教育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领域内的方法与认识并未从观念上彻底走向正确的方向,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地确立。作为17世纪的教育名著,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在其论述中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教育思想,这部著作流传至今,自然有其可取之处,本文对《教育漫话》进行深入了解并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教育理论;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教育思想

一、作者及作品背景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17世纪英国社会中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清教徒,洛克从小耳濡目染地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接受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因此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政治态度与教育思想具有极大地影响。在1658年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想,洛克毅然选择了留校任教,一直到1665年在英国政府中出任公职。然而受到当时社会动乱的大环境影响以及多种文化舆论的氛围对其思想意识的不断冲击,洛克依旧保持着一个学问家固有的自律与严谨态度,并且主动参与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改革过程中。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赞同社会契约论;反对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说等,他最突出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一书中,这部著作的出现被视为英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其内容中的家庭教育、绅士教育以及理性教育的先进性观点对后世诸多教育家如卢梭、杰斐逊等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尽管部分人对于这部著作持批判态度,但是“对于任何伟人的评价都应该站在特定历史下来进行”,因此我们将洛克的教育观念去除其特定的阶级性与历史性,书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依旧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二、秉持的教育思想

研读《教育漫话》可以看出洛克十分重视人的早期作用,并多次在书中强调了儿童时期较大的可塑性,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人进行理性的教育有助于幼儿的自身发展,并且带来极为长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可归纳如下:

1.《教育漫话》指出的教育作用与目的

书中,洛克认为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对于每个人的事业、生活甚至一生的梦想追求与幸福与否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书中的开篇这样写道,“我敢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他们之所以有的好,有的坏,或者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便是受到不同教育的缘故”这句话指出了教育活动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子女一生成长的“引路人”的家长.必须要理性地去规划好自己子女的教育之路,要给予子女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品德与智慧。

洛克创作该书的初衷是为英国社会培养绅士所写,所谓的“绅士”包括两层意思:一指的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的人群,即骑士、乡绅以及资本家等财富积累较多的阶层与群体;二指的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高情商、高智慧并且举止优雅的富家公子,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在《教育漫话》中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因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学问”的绅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具有绅士身份但是却没有高修养的人,所以洛克也在书中提及,对于人的内心教育永远是占据首位的。

2.《教育漫话》指出的教育内容与原则

众所周知,对一个人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只使用一种方法的。洛克认为对于一个绅士的教育养成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的身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体育教育;第二部分是关于人的心灵,通常又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品德教育、学术教育以及休闲教育。就教育养成的两个方面来说,在书中洛克认为对人的心灵教育是更加重要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改造才是唯一要去追求的事情;如果让一个人的心灵走上了正道,那么你所期待的所有一切都会相继到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即所提倡的“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的理念。他在书中强调了体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家长在养育子女上的娇生惯养的表现与所需要做的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对于当时与现代的家庭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与远见,正如洛克所说,“但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会再有什么奢望了,而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了所有的种种,也必将是徒然”。另一方面,针对于人的心灵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品德教育,因此洛克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谈及对孩子的德育问题。其次是学术教育,最后的休闲教育则为保持绅士精神与心理健康所需要的。

3.教育方法与原则

洛克《教育漫话》对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例如对体育方面习惯方法的养成、独立自主的培养方法;在德育教育方面要及早教育与实践、反对家庭对子女的溺爱、对榜样示范的使用意义、要以理说教、奖惩有度;在子女智力教育与启发过程中,主张反对死记硬背的方式,要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游戏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等。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凸显的教学原则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即早教与及时、寓教于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

三、如何对绅士教育的开展

1.谈及的健康教育方法

在书中的第一篇章,洛克就使用了23页的内容谈及了如何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以及怎样引导他们长期锻炼等内容。其中一些先进的教育观点与我们当前推崇的素质教育、健康教育高度吻合。例如在书中《一节》中,洛克说到“女孩子”时,提及到“儿子”的衣服,认为孩子们的衣服胸口部分不能做的过紧,尽管在书中洛克一会儿“女孩子”,一会儿又是“儿子”,让读者疑惑于前后的称谓都不一致,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洛克提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即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他们成长发育过程中,衣着得体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必须要穿着宽松而不是紧紧裹在身上的衣服,因为衣着紧绷是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会使他们在成长发育期内造成身体的缺陷等。其次,家长不能让孩子吃的过多或过好,因为一个绅士的健康养成是方方面面都要注意的,饮食方面也是应该简单而清淡的,并提出孩子在两岁前要禁止荤食。第三,洛克认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一理念同样被我们如今所提倡,人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活动,而五脏六腑会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完成各自的任务。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契合自然生态的运行法则,也可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助其健康成长。

2.谈及的道德教育方法

书中提及品德教育是绅士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并且洛克也用了书中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讨论这一问题。具体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就必须要具备四项品德,即德行(virtue)、教养(breeding)、智慧(intelligence)和学问(knowledge),由于洛克将学术教育作为单独一个篇章,因此笔者对于学问先不做过多论述。

洛克认为一个人拥有正确的品德行为是其巨大的财富,其行动有力量而且优美,也能够在社会中受到欢迎。众所周知,《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尽管外貌丑陋,但是美在心灵,因此赢得了全球读者的敬慕,这也说明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在《教养》一节中,洛克说“诸多不文雅的举动正是由于人的习惯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得到教育中的更多关注。”当今社会中经常可见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说脏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假如人们的内心思想是追求高尚的,那么就会杜绝了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由此可见,其实外在的制度约束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更为关键的措施还是在于对人自身的严格要求,才能不去做出一些有违道德与修养之事。

对于儿童的智慧培养,洛克认为这种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对儿童长久的培养与历练,即“要想将一个儿童培养成为富有大智慧的人,那么就需要我们来引导儿童去习惯于不断地追求事物的真理过程,将心智运用于伟大的、富有价值的思想方面……”因此,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智慧培养,就是要合理引导他们不断去追寻真理,并且可以听从成人的理性指导,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

3.谈及的学术教育方法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对绅士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分成了三类,即语言类课程、科学类课程以及艺术类课程。对于学术的教育方法,洛克着重提及必须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与好奇心:首先,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管儿童对成人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去呵斥或者羞辱他们,而是尽可能地回答他们所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能力,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将问题详细地解释清楚。其次,在我们回答问题的同时,用夸奖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敢于质疑的态度与行为。第三,成人切不可对儿童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以不耐烦、敷衍的态度来答复。第四,成人可以有选择I性地创设一些环境或者适当地故意让儿童看到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的事物,进而引起他们好奇心、质疑心理,接着为他们详细地答疑,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对内心未知事物的探索。

4.谈及的休闲教育方法

洛克认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学习到一門技艺,甚至可以多学习几门以作为休闲娱乐的消遣活动,因此在书中他提出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接受休闲教育的过程”的观点。例如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可以来学习雕刻、铁匠等;居住在农村的人们,可以去学习木工、园艺等。另一方面的休闲教育就是鼓励人们学习记账,洛克认为记账同样是一门技艺,可促进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避免浪费。最后一方面的休闲教育是鼓励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出国旅行,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对外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便于儿童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拓展视野,并且也能够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四、结论与评价

正如诸多教育学者们所说,洛克的《教育漫话》可谓是一本生动感人、深入浅出、饱含教育哲理的经典著作,自出版后便在教育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笔者通过细细研读,发现其内容中表达的丰富的教育理念与对学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具有跨时代与历史意义的。洛克对于教育的不同方面及相互关系进行详细阐述,其中许多观点如不能溺爱孩子、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行、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等内容,对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改革是相吻合的。当然,在《教育漫话》中,洛克也提出了一些对于当时学校教育的批判性观点以及对绅士教育的二元论思想都是其所在社会中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其过滤,忽略该内容。总之,我们在对其学习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核心思想与精髓之处融入到具体教育中,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华,谢延龙.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02).

[2]邢奇志.漫话教师“专业”——读《教育漫话》有感[J].中国教师,2014(13).

[3]程婷婷.浅析经验主义之父约翰·洛克的现代教育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4]薛瑞萍.读洛克的日子——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记[J].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5](英)洛克(Locke,J.),著.教育漫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5-12-24)

[作者简介]谢娜(1982-),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和英语教学。

作者:谢娜

第三篇:论现代教师教学的理性观

[摘 要]现代教育是有理性的教育,教学理性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做一名有理性的教师更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对理性的含义及教学特征理性基础的分析,将教学各环节与理性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理性,进而造就有理性的学生。

[关键词]理性 教师 教学

[作者简介]高媛媛,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生(安徽芜湖 241000)

一、理性的释义

人是有理性的,为了生存,人还必须要发展自己的理性。西方早期的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命运”。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的本性”。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大思想家孟子提倡“养浩然之气”,就是对理性自觉的高度推崇。近代学者梁漱溟说:“所谓理性者,要义不外吾人平静通达的心理而已。”显然日常生活中理性是指一种冲动的克制,一份心态的沉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而《辞海》中对“理性”的释义是:(1)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或思维活动。(2)理性。划分认识能力或认识能力阶段的用语。这说明理性是人类多种多样知识的一种,用理性可以获得“高级知识”。

探讨“教学”与“理性”,实质就是要弄清“教学”与“理性的人”的关系。在现代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被称为“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去尊重与发展学生的理性,但前提是教师必须有理性。“看看你学生的情况,我就知道你的教学水平。”有理性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去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去为自己和社会赢得幸福。学生通过思辨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迫于权威的压力,唯唯诺诺,“尽信书”,自身理性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受到排斥。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对理性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只是习得了一些‘倡导的概念’和‘社会的概念’,其本身内在的‘运用的概念’和‘自我的概念’难以得到转变”,从而导致教学中理性精神的缺失和非理性精神的弥漫。所以,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理性应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教学中师生要有理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二是师生要有批判精神、怀疑精神,要有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概念特征及理性基础

(一)教学的概念特征

1.教学的意向性。又称教学的方向性,具体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我国有学者将教学的意向性分为“形式的意向”,即“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和“实质的意向”,即“达到具体某一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教学的意向性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某种教学行为去培养学生以期达到某一目标的属性。这说明教学目标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而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

2.教学的双边性。教学过程并非只由教师唱“独角戏”,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舞台。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动态活动,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进行大胆质疑,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最终为了实现教学意向性的目的。

3.教学的中介性。教学无论是其意向性还是双边性的实现,均需通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师正是通过运用这些中介去从事教学活动,并且对中介进行分析、批判和有选择地接受,所以,这些中介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这个属性,那么教学的意向性与双边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4.教学的伦理性。教学的伦理性是指教师无论从事何种属性的教学活动,均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利用权威主义或者一些不合理的言谈举止对待学生。

(二)教学概念特征的理性基础

1.教学的意向性具有价值理性。教学的意向性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先导,作为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教学活动便无从谈起。教学的意向性究竟是什么?怎样才是合理的?综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形态,不同国家间的教学意向性均有所不同,直到现在仍然众说纷纭。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意向性,都需要保证选择的是有意义的,是合乎情理的,是能为之提供恰当理由的。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保证其有价值性。我们知道,人本身就是价值实体,意向性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制定意向性时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因此对这种意向性价值的追求就是对“价值的价值”进行探究,也就是说,这种探究实质上就是从价值判断到事实判断的过程。教师对意向性进行合理的质疑和辩护,也是教师自主地开展教学实践的思想前提。具体包括:自己教学的意向性是什么?与其它类型有何区别?自己又为何选择?它适合教学吗?如何进行正确判断?又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实现?等等。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大胆的质疑、反思,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而非流于形式,只是将意向性(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移位于教案的前言,从而使自己变成一种工具,一名只会摘抄大纲的“教书匠”。

2.教学的双边性具有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是由哈贝马斯提出的,是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交往是教学双边性的核心,师生在交往中互动,达到相互沟通交流、相互理解。交往行为的发生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在交往中,注重了保持个人的完整性,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抛弃了平时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交流中让学生去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感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人。另外,哈贝马斯还提出有效的交往标准,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时必须要用学生可理解的话语与之交谈,要为学生提供验证过的知识,要有真诚开放的态度,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进行引导,共同创造新的思想空间。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一种交往,是一种艺术创造,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也是理性弥漫的过程。

3.教学的中介性具有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最早是由韦伯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教学过程的中介有很多,就教学内容来说,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核心,教师正是通过这种显性工具与学生形成互动。由此可见,“‘中介性’通常意味着手段性、工具性或是间接环节等”。因此,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内容进行思考、质疑、重组,要以工具合理性为先导,对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传递,最终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意向,更

好地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习有理性的知识。具体说来,教师选择时可做以下思考:怎样将内容与意向相结合?什么内容能最有效地实现意向?以什么样方式呈现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总之,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而非唯一性,要努力探索新资源,创造新的思想条件。

4.教学的伦理性具有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由康德提出的。他认为,实践能力的真正使命是产生“善良意志”,它是存在于“善良行为”中的。这类似于孟子提出的“善端”。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让自己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然后才能将之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中。这种教育过程不仅注重“人性”,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理性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伦理性的实现必须要有行动的依托,必须要体现在实践中。有的教师虽然也知道如何去正确对待学生,但对教学中出现的打骂行为也认为是无可厚非的。的确,有的学生是通过打骂走上正路的,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有伦理性吗?究竟在教学中应坚守怎样的伦理规范?这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三、理性在教学中的表现

理性化的教学,是有“人性”的教学,是以“人”的价值存在为前提的教学。理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为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地探究过程,是师生不断借助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最终达到身心愉悦的过程。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实践所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要先明确目标,认真分析目标,然后才能制订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前提。一般来说,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几句话总体概括,比较简单,各单元内在逻辑联系不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独特性、多样性的尊重和提倡,窄化了自身的价值标准。如果教师不去加以综合分析,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更加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往往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不仅令学生困惑,而且自己也会束手无策,使教学失去了根本的方向。所以,教师若想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就要做到“未雨绸缪”,学会先知先觉。可能这种提法过于理想化,但足以彰显理性的重要性。虽然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性过程,但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教师在做具体操作中可作以下理性思考: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与内容间有怎样的联系?就个人的角度,如何理解目标?怎样使目标更加符合实际?等等。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地理解分析,这样可以让教师避免照本宣科,让师生双方在交流中发挥各自的力量,为学生独立人格和人性的完善奠定基础。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关系因素。师生之间要形成合理的交往,建立有理性的师生关系,则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到:首先,要从整体上改变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承认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个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结构,要与学生共同去分析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引导学生间合作来实现与自己的合作交往。第三,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威地位就逼迫学生去服从自己的意志,而应该用理性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换言之,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理性的“对话”,因此不存在将某一方观点强加于另一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从理性的要求,坦然地接受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否则便是对学生理性权利的剥夺。另外,理性的师生交往也让学生更加尊重教师。即使交往中存在一种无形的非对称性,学生也可以超越自我的界限,在超越中达到相互理解沟通,让“超我”与“自我”更好地融合。显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正是彼此潜存的理性达到升华的过程。

(三)审视教学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份著名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严肃地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师生理性形成的资源,是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教学表面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在这个过程中仍是师生对知识重新整合理性思考的过程。教师需要对知识的意义价值进行新的思考,毕竟现成的教学内容代表编制人员的思想,教师应将普遍的有规律的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价值性。“事实上再好的教科书也代替不了教师本人的思想和卓识”。教学内容是知识,其本身就是有理性的,因此,教师在分析它们时必须首先理解产生它们的理性思维,即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别人的理性,实质上就是在进行一种“智者的对话”,如思考内容潜在的真理性、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和可靠性等等。教师也应将学生引入理性思考的境界,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这也正是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最后通过交流达到思想的共鸣。总之,教学内容是动态发展的,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应将之作为自己思考批判的对象,对之进行新的理解与构建。

(四)实践教学伦理

教学活动本身不是自然发生的活动,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双方通过实践进行的,二者的关系本身就有较强的伦理规定,它是除血缘关系以外最亲近、最需要伦理关照的一种关系。平时明确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伦理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师生间的感情及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是内在形式。因此,伦理是隐藏在教学中的支配师生关系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需要遵循伦理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遵循伦理要求师生双方“实践”之,因为伦理不是用来说教的,更重要的是看它们是否对人们的日常行为真正有价值。教学伦理要求的实践是指,第一,师生双方不仅从思想上认同它们,而且要从行动中真正“接受”或“运用”它们。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真正的关怀;学生则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等。第二,要关注实践的实效性。我们奉行伦理道德规范,要让学生不仅从言语行为上接受它,更重要的是希望教师与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约束,真正地理解它,而不是迫于权威的压制。所以,作为二名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态度,以有效的工作和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地对每条伦理进行理性的思考、质疑,在充满伦理精神的师生交往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学生当作与自己一样是有尊严的人看待,从而建立积极的情感基础,让理性之光闪烁其中。

(责任编辑:向欣)

作者:高媛媛

上一篇:写作策略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态资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