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泰州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2022-09-28

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 一种新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正悄然地走进城市生活, 这种基于城市道路、绿地、建筑和水系等生态系统, 对雨水的蓄渗、吸纳和缓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已经成为实现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习总书记在2013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2014年, 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指南。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办发75号文件, 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 占城市土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 由此可见, 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大有可为。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海绵型”绿地相关工作。

一、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包括三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是第一层次, 专项规划是第二层次,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第三层次。

1、“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第一层次——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要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 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绿地系统等相关专项或专业规划。绿地是城市中唯一的, 可以说是最大的自然海绵体。城市绿地指标越高, 绿地越多, 城市海绵效果就越强。所以, 在总体规划中就要避免优先考虑工业、商业、居住等经济效益立竿见影的用地, 将绿地“边缘化”的倾向, 尽可能保证绿化用地, 提高绿地各项指标。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要求达到35%, 因此建成区的绿地率标准要尽可能超过35%。由于建成区内开发强度较大, 各种用地紧张, 绿地率的提高难度较大。因此, 提高建成区外的绿地指标尤为重要, 要将范围扩展到规划区, 甚至市域范围。如果上述的绿地指标均很高, 那么建设海绵城市自然就事半功倍了。如深圳市规划到2020年, 全市域绿化覆盖率达到50%。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第二层次——城市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第二层次的城市专项规划, 包括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合理、均衡地预留空间, 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的各类绿地指标, 并为丰富生物种类创造条件, 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 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第三层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海绵城市”第三层次详细控制性规划, 是分解和细化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 制定各地块并纳入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规划的设计要点, 以土地开发建设规划作为设计条件, 进行统筹系统设计协调, 建设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

二、加强“海绵型”绿地的设计和建设

1、河道和湿地保护和建设

湿地、河道和湖泊是天然的蓄水池。我市水网密布, 水系相通, 是典型的水城水乡。城市河道质量的改善,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沿河建绿, 严格控制蓝线, 注重河道生态修复, 建设生态水底和驳岸, 保护湿地, 建设湿地公园等, 充分发挥河道和湿地蓄水、截污、滤水、渗水、净水、绿化美化的等多重作用。如昆山市水路并行的城市绿地,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地网络, 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根据南京林业大学对昆山市水路相伴城市绿网的跟踪测试, 水路相伴道路绿地土壤含水量均大于20%, 建成区绿地及水路相伴城市绿网可以消纳约4000万立方米降水。

2、地形

2.1、保护原有地形

绿地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 不能随意搞大挖大填, 保护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其实就是保护自然的海绵体。在地形的低洼处尽量保留和改造一些小尺度的水塘、旱塘、旱溪, 增加降雨时的雨水汇集与滞留。

2.2、适当改造地形

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 可以从降峰减流、减少土方工程量等的角度, 增加水体, 旱溪等。比如在过于平坦的地形上建设公园, 可以适当地挖湖堆山, 增加公园的水体面积。在标高相差较大, 需土方量大的道路建设中, 适当增加道路绿地中的旱溪、浅塘等。不仅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 减少了外运土方, 而且丰富了园林景观。

3、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绿地, 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 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比如行道树树池、道路分车带和路侧绿地标高低于路缘石和路面, 增加蓄水、净化和减少径流作用。要改变以往高堆土刻意营造高低错落景观的做法, 适当建设下凹式绿地。但由于我市降雨较充沛和地下水位较高, 因此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应用。下凹式绿地不能盲目大范围推广, 不能只种草坪, 同样应该以乔木为主, 多层结构, 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的耐水、耐湿植物, 如水杉、池杉、落羽杉、枫杨等。

4、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 以乔木为主, 以乡土植物为主, 形成乔木、灌木和地被的复层绿化。众所周知, 乔木树体高大, 枝繁叶茂, 根系发达, 比灌木和地被能吸收更多的水分, 据研究一棵橡树一天大约消耗570 kg水。植被覆盖度高, 层次丰富, 枝叶密集, 雨水下落到表土的速度减缓, 疏渗能力高, 反之则低。乡土植物完全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生长良好, 群落稳定, 具有实用性强、易成活、对水肥的消耗低, 种植和维护的成本较低的特点。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考虑多种冠大荫浓的乡土乔木、复层绿化, 尽可能地滞留更多的雨水, 减少地表径流。乔、灌木所占比率 (%) 应达到70%以上。

5、土壤

表土因为土质粘结、雨水、浇水冲刷和人车践踏而板结, 将严重影响雨水疏渗, 使落到地面的雨水大部分成为径流。表土不板结, 有机质和团粒结构丰富的土壤疏渗及截留雨水能力好, 反之则差。因此除了增加植被层次, 还要适当改良过于粘性的土壤以及及时中耕松土。

6、减少硬质铺装, 推广生态透水铺装

公园、广场、游园等建设严格执行《公园设计规范》, 减少硬质铺装的占比。硬质铺装采用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 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公园、广场适当建设渗透型雨水积蓄池和雨旱广场。

7、屋顶绿化

建筑屋顶面积占城市面积的很大一部分, 据研究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做好屋顶绿化, 将有很大的生态效益、环保效益和截留雨水的海绵效益。屋顶绿化的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式屋顶绿化和花园式屋顶绿化。简单式屋顶绿化仅以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绿化屋面, 种植土层和荷载少, 投资少, 维护省, 一般不需要加固屋顶结构, 是一种投资较小, 推广前景较大的屋顶绿化方式。花园式屋顶绿化投资较大, 需与新楼同步设计施工, 多用于高档宾馆、楼宇的屋顶绿化方式。

三、正确处理绿地多种功能与雨水利用的关系

不能顾此失彼, 为了消纳几年不遇的雨水, 而使生长了多年的树木被浸泡而死;只顾绿地的消纳雨水功能, 只种耐水湿植物而导致降低了绿地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只做一些排水植草沟、雨水湿地花园而减少了乔木种植量, 降低了绿地应当以乔木为主的生态功能和遮荫功能。我们要把科学处理好发挥绿地林地自身的基本生态综合功能与集雨功能的关系。科学处理好绿地多年不遇的一次雨水消纳功能与几十甚至上百年绿地乔灌木形成的复层结构的生态功能的关系。科学合理设定尽可能多地消纳雨水与保障绿地生态功能、植物安全、优美景观和游憩功能的最佳结合点。

四、技术保障措施

实施“绿色图章”制度, 新建和改建绿地方案必须由园林绿化部门审查, 确保绿地指标和绿化方案达标。凡是具备条件、可以安排雨洪利用相关技术及设施的绿地, 均明确要求在设计方案中进行相应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接受相关部门的质量监督, 竣工后进行核实, 从根本上推进“海绵型”绿地建设。

摘要:“海绵城市”是针对当前城市化建设中遇到的排水防涝问题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理念。绿地作为城市唯一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 建设“海绵型”绿地是园林绿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5号)

[2] 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 (建城[2010]125号)

[3] 海绵城市的园林解读张乔松

[4] 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强健

上一篇:人才培育下财经商贸教学诊改优化措施下一篇:浅议如何做好医德档案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