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2022-08-11

第一篇:个人所得税改革探析

声乐教学改革探析

【内容摘要】我国音乐声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鉴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音乐声乐教学工作在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从增强学科之间联系、创新授课方法等四方面提出了对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音乐

声乐教育

改革

建议

声乐是指演唱者通过运用演唱技巧,用嗓音来对歌曲进行阐释,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声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也取得一些成绩,对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是分析我国目前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仍然可以发现其在教学改革当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一、声乐教学在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专业水平差距较大

每个学校都有声乐教师,但是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各不相同,差距很大。学生的知识需要教师的传授才能更好地吸收,因此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吸收。这一类教师在我国较少,是我国声乐教学改革的不足之一。此外,我国的师资水平各地差距也很大,在西部山区教师资源匮乏,导致很多教师同时传授很多科目,很难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声乐的教学工作中,因此声乐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我国很多高校喜欢聘请优秀的歌手来担当本校的声乐教师,这些歌星虽然自身具备很丰富的演唱技巧,但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其授课能力并不如其他教师,无法将自己的声乐技巧完整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理念的缺乏

在我国声乐教学领域,因材施教的理念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做到因人而异,使用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很多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经常照搬国内知名高校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本校的声乐教学活动,他们没有认识到本校学生和这些知名高校学生之间的差距。如果完全照搬名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学进度过快,授课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阻碍,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不愿意学习声乐知识。

(三)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国近几年才逐步重视声乐教学,因此其发展较其他学科教学来说有些缓慢。声乐教学仍然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模仿其他国家的做法比较多,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学校不重视声乐教学,其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之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和时代相脱轨。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声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适当抛弃传统的专一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法应有所创新。力求让学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能够使学生理解到每一首音乐当中的内在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水平。在传授学生声乐知识时,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声乐的基本技巧,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了解音乐想要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其他的文化知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多采用独唱、集体演唱、优秀作品赏析等方法,开展声乐的教学活动。

(二)对传统授课方式的创新

声乐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改革后的声乐教学方法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在声乐教学当中,引入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理论知识授课,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通过小组的讨论来解决某一个问题,提高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使授课的氛围更加融洽,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因材施教理念的灌输

在声乐教学当中,要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比如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单独练习,为他们制定比较缓慢的进度,授课要由浅入深,使他们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在基础知识扎实了以后,再提高授课的节奏。因材施教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应当得到推广。

(四)重视师资力量的分配

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授课质量有很大影响。我国一些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不丰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对声乐教师的培训,学校加大对培训师资方面的投入,定期安排教师到一些知名院校参观学习,条件好的学校还应当支持教师去海外学习先进的声乐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在师资分配方面,应当努力克服地域师资差异的现象。国家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深入到边远地区开展声乐教学工作,提高当地的声乐教学质量。

结语

学生声乐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学生声乐水平的高低,同声乐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我国声乐教学起步比较晚,虽然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同世界上其他教育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师资力量不丰富、教学模式较落后、学生差距较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有关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同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生也需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声乐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1).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第二篇: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析

摘要:司法鉴定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保证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保持其客观、公正、合法性特点来进行。

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在该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予以阐述,并提出建立司法鉴定法律体系的观点。

关键词:司法鉴定制度;缺陷与完善。

一、司法鉴定制度简析。

司法鉴定是为司法活动服务的。在当代司法证明活动中,大量运用科学证据的证明方法是现代诉讼制度的重要特征,司法鉴定正是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对案件中各种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并已成为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其结论是法定的证据之一。从概念上不难看出司法鉴定的内涵和性质。首先,司法鉴定是一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专门性质的问题,一些办案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在办理相关案件时为了弄清一些事实真相或者得到一些相关证据,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和人才才能解决。其次,司法鉴定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科学活动,其性质主要表现为:进行鉴定的人员必须是一个具有相关知识如法学学科的专门人员,为了说明问题,他们必须对涉案客体进行科学的检验,并且在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科学严谨的论证,最后给出鉴定结论。

但是鉴定又不是一般的科学活动,而是有很大特殊性的科学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鉴定的主体特殊性,鉴定问题特殊性,鉴定方法特殊性以及鉴定结果特殊性四个方面。再次,司法鉴定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即鉴定必须由办案单位或者由当事人、被告人(通过律师)依法委托,并送交鉴定所必须的材料,才能进行;鉴定人有依法回避的义务,鉴定人有权勘查现场和查阅有关案卷材料,也有权就与鉴定相关的问题询问当事人,证人和现场勘验人员;经过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是法律上的证据,这一切都表明,鉴定是具有法的性质的活动。司法鉴定制度正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规定的规范司法鉴定活动的各项规则、规章和体制的总称。司法鉴定制度包融于司法制度中,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

针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严格讲,司法鉴定制度还是有待完善的,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与现在的三大诉讼制度相适应的司法鉴定制度。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司法鉴定立法严重滞后。

对司法鉴定我国至今还没有统一独立的法规,有关司法鉴定方面的法律规定只散见于三大诉讼法中,对司法鉴定的规定十分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无论是司法鉴定的实体法律制度,如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业务范围,司法鉴定人的从业资格条件、法律责任等,还是司法鉴定程序性制度,均无明确的统一规定。

(二)鉴定机构的运作混乱。

从法律的规定看,我国有法定的司法鉴定机构,但对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权的授予、机构资质的管理等具体内容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对鉴定机构的管理的混乱还反映在对鉴定机构的鉴定权限无统一管理,包括鉴定的管辖等内容,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公信力,有悖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三)鉴定运作机制混乱。

程序的合理合法是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目前,司法鉴定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鉴定(包括重新和复核鉴定)的委托、启动等程序问题;其次是鉴定的实施(包括鉴定技术规范)及鉴定文书的出具问题;再况则是对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及采信,缺乏完整的程序要求。我国目前对鉴定启动的决定权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司法实务中采用的是职权主义原则,公、检、法三机构在诉讼的不同阶段都有鉴定的启动权。

(四)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不明晰。

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增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结果是公民越来越勇于主张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司法鉴定而引发的诉讼争议日渐增多,但目前我国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关系还十分不明晰,当事人缺乏可行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样,既不利于司法鉴定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建议。

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独立和树立司法权威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之相适应,尽快建立起职责明晰、结构合理、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统一独立的公正的新型司法鉴定制度,实现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科学、高效与公正,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要建立完善的司法鉴定启动机制。

鉴定的启动是司法鉴定程序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鉴定启动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法院、检察院和公安部门手中。当事人虽然有权申请鉴定,但是法庭掌握着最终决定权。我国这种带有浓烈职权主义色彩的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极易造成审判人员的偏听偏信,为此应当建立法官备鉴下的当事人启动机制:首先,平等地赋予诉讼双方当事人,包括公安、检察机关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其次,在庭审质证过程中,在双方的鉴定结论发生冲突或者难以采信时,法官可以启动复核鉴定,以保证初始鉴定的质量。

(二)要建立完善的司法鉴定程序制度。

司法鉴定程序是指按照司法鉴定活动的客观规律、确保鉴定活动有序进行而制定的规则和步骤。司法鉴定程序包括司法鉴定的管辖、鉴定的申请和决定、鉴定的委托、鉴定的受理、鉴定的实施(包括鉴定标准、出具鉴定结论、鉴定文书格式鉴定材料的归档等)、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运用、鉴定人出庭制度、鉴定的评估和监督制度以及对司法鉴定有关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司法鉴定程序制度是关于司法鉴定实施活动中所涉及的程序规则的总称。司法鉴定程序制度是司法鉴定的核心制度之一。程序的公正是实现实体权益公正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实现司法鉴定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和合理化,对实现司法鉴定工作的科学、公正、效率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要建立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作为司法鉴定主体的鉴定人,主导着鉴定的全过程,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鉴定结论的质量,鉴定结论的证据力问题,也主要集中在鉴定人的身上。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要求规范鉴定人是保证司法鉴定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鉴定水平鉴定人作出的鉴定结论才是可靠的。所以,必须尽快建立严格的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在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为司法鉴定管理主管部门前提下,由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司法鉴定人的从业资格认定标准。对不符合法定标准、不具备鉴定资格的人坚决不准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对违规从事司法鉴定的,司法机关对其鉴定结论不得采信,并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法律制裁。

(四)要明确规定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法律责任。

由于司法鉴定人的职责是弥补法官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其活动具有准司法活动的特点,为此,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其依法出庭陈述的义务属于公法上的义务,即协助法院查明案件真实的义务,具有相当学识和经验的人,均负有该项义务,鉴定人如果违背其义务,可对其处以罚款或其他强制措施。与此同时,应明确规定鉴定人获取报酬的权利(如收取鉴定费用,出庭的旅差补助等)和设立鉴定人保护制度。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司法鉴定往往对诉讼结果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司法鉴定人也往往成为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关注的对象,当鉴定结论与其愿望发生相悖时,鉴定人往往成为利害关系人泄愤乃至报复的对象。

四、建立以《司法鉴定法》为代表的司法鉴定法律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制度冲突,最终使司法鉴定活动纳入到法治的发展轨道,只能依靠国家立法。因此,尽快制订《司法鉴定法》,是加强司法鉴定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我国,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具有非常现实的基础。首先,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对司法鉴定都未作详细的规定,这为制定鉴定法留下了充分的立法空间。同时,缺少司法鉴定的详细规则,也使得《司法鉴定法》的制定显得更为迫切。另外,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不能同时进行鉴定规则的修订,而三大诉讼法的分别修订又难以保证鉴定规则完全协调一致。更何况,三大诉讼法都对鉴定规则进行细致的规定,也会造成立法内容重复,有悖于立法技术的要求,还会使各个诉讼法典自身的结构失衡。所以进行统一的鉴定立法是我国司法鉴定立法较为合理的选择。未来的司法鉴定法律体系应是以《司法鉴定法》为主轴,以司法鉴定程序条例为中心,以司法鉴定各领域技术规范为依托的等级分明、体系严密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另外,司法鉴定协会应当制定有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司法鉴定行业自律机制,保障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鉴定的自主责任意识,以促使鉴定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之雄、唐鑫波,《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立法完善之构想》,《中国法学》,19992.汤擎,《论司法鉴定的启动》,《中国司法鉴定》,20013.徐丽文,《论鉴定制度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刘昊阳,《浅析证据法与鉴定体制的内在联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第三篇: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问题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要全力配合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政策,加大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力度,探讨适合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路,文章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具体改革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随着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事业单位不仅承受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且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要求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改革,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绩效,客观、如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特征

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以财务人员记录、监督、核算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以及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我们通常可以理解为面向社会而提供服务的单位主要涉及生产和生活,事业单位产品生产及国家事务管理职能,它的服务形式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形式的劳务来实现。

事业单位会计加快对于新形势发展的适应,对于单位的内部管理也有一定的帮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特征,在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不仅仅是财政拨款,还有其他收入。事业单位虽然对于社会提供服务,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在运行过程中,要进行经济核算,通过一些业务活动,实现事业收入与事业支出,调整服务规模,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使自身的运营条件得到改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对社会提供精神个劳务产品。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现状

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众多,资产庞大,拥有的资产也几乎全部为国有资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开展,有很大一部分正在向企业化管理的方向过渡,改变了纯粹的国拨经费收支的局面,走上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的道路。很多事业单位利用其可支配的资金结余和技术优势兴办盈利性组织或进行对外投资。

三、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能全面反映资产、负债情况,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会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最终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和控制也可能失真。事业单位市场化体制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收付实现制下。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资金来源、使用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实质是将事业支出总量和事业收入总量相配比,这种配比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二)资产负债表设计不科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组成,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支出=自债+净资产+收入”设计,从报表的具体结构看,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编制基础;从科目内容设置上看。资产账面价格严重不实,并且部分负债未能反映;事业单位还要另行编制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样设置与收入支出表显然有些重复,也影响了报表设计的合理性。既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由于事业单位不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单位预算和财务报表脱节,不能根据会计核算的结果考核现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会计报表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目前一些单位的基本业务会计、基建会计依旧各有各的存款。各有各的账,各有各的报表,各自编制的决算报表无法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三)基建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

基本建设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全国基本建设支出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然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三者对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支出的核算口径却并不统一。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与其他会计都是分开核算的,有的单位甚至是分两个部门单独核算和管理,从而造成了经常会有较大资金量游离于财务会计之外的情形,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水平,给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带来了隐患。总之,这种两者相分离的状态既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又割裂了同一会计主体完整的资金运动,进而给事业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与监督、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和管理造成了很多麻烦。

(四)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问题

现行准则和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不确认减值准备,但是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这其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价值不真实,一般来说,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而事业单位用固定资产原值核算不但虚增了资产总额导致固定资产数据不准确,而且不能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现有生产能力;二是成本费用不真实,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的成本费用不可靠不完整;三是有关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核算不合理,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仅不能够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除此以外,因为所得税法规规定事业单位可以计提折旧,所以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有些单位为降低税负就提取了折旧,但是没有体现在账务上,这样就出现了多数事业单位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进而误导了信息使用者。

四、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建议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采用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核算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财政分配格局和单位财务管理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适当地引进权责发生制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理想选择。

(二)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体系

随着事业单住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需要,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也要求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事业单位本身为了考核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也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必须改变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情况表、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基金增减情况表).而参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设计一套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和事项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会计科目应包括目前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如增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新业务的会计科目。将原来的会计报表改为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去除原表中的收支类项目。将事业单位的收支科目改为按月结转至结余类科目。收支科目的发生额只在收入支出表中披露。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收支、经营收支等各项收支情况。各张报表项目的设计应和财政部门决算报表项目口径一致。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三)将基建会计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在投资体制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逐步深化改革的环境下,如果再让基建会计游离于单位财务会计之外,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但不能保证其完整性,也不利于对基本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有效管理。而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全部的资金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比如,事业单位可以在收入类“拨入专款”账户下增设“拨入基建款”明细科目,以便核算财政拨入的基建资金,同时新设一个“结转基建款”总分类科目,分“结转自筹基建”和“结转财政基建”两个明细科目来反映不同的资金来源。当基建项目结束后,单位会计可以通过基建会计编制的工程的实际支出表了解基建资金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支出数额登记固定资产账,从而加强了对它的监督和管理。这样以来就有助于事业单位提供更加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五、总结

社会公众、投资者、捐赠者和工商、税务审计等有关国家机构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的提高,以及事业单位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都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提供的物质和意识准备。本文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适应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措施,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提供更适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报表格式,以企提供更全面、更客观、更及时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对事业单住会计制度信息失真的思考?D?D兼对事业单住取消建设单位会计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2]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与美国非盈利组织会计比较管理观察,2009(24)

[3]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核算的思考.时代经贸(学术版),2006(4)

[4]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经纬,2006(5)

第四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析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的广泛运用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紧密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审批制度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

1、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审批那一世小说网 http://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其最大弊端是限制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自主决策,妨碍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正常发挥,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事无巨细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管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实践证明,在很多方面,市场调节远比行政审批更公正、更有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2、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适应wto的有关规则。wto的基本原则及各项规定、协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之上的,内在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创造开放、统

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公开度不高、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透明度较低。这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已不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必须按照wto规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有计划地依法进行改革的问题。

3、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不利于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政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行的是"大政府,小社会"模式,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

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有的甚至搞"暗箱操作",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不少审批带有一定随意性,腐败现象即由此滋生,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重审批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普遍。审批责任不明确,很多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审批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呼唤审批制度的改革,并要求其不断深化。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有别于其他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它是一项自下而上、从地方再到中央的改革。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而在此之前,在计划经济非常薄弱的浙江省,很多县市早已建立了以集中审批、承诺办结为特点的审批便民机构,金华市更在1999年便将46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局委的审批办证窗口全部集中于大厅,而因此获得浙江省政府200万元重奖。由于浙江省在审改中的先行者地位,吸引了众多邻近省市前来参观取经,安徽的学浙江,邻近的河南、山东学安徽、再远的山西、河北又把河南、山东当成了老师,而最先起步的金华,又返过头来向河北保定、河南焦作学习。各种经验、做法被不断的复制、完善、创新,虽然最后各地审改的结果都有大同小异之感,但毕竟在探索中成燎原之势在全国铺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为:减、集、分、联。

所谓“减”,就是审批项目的大量削减,这是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成果。在各级政府的强势推动下,各个拥有审批权限的部门不论愿意不愿意,从削减比例上来看确实有大量的项目被减掉了。而在为这些数字欢欣鼓舞的同时,不禁心惊审批项目的如此之多!而且,从绝对量上来看,各部门仍然保留了数量不少的审批项目,而且这之中的一部分已经触及了各审批部门的最敏感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再有进一步动作,难度会显著增大。

所谓“集”,就是各地方集中审批机构的成立。这是普通群众最直接感受到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地方,使审批办证从“你来这儿找我”变成了“我在那里等你”。耳目一新的运作模式、严格的内部管理、大大提速的工作效率使各种中心成为政府部门的示范单位。

所谓“分”,就是审批和监管的分离。长久以来,审批人员和监管人员一套人马,审批烦琐而监管不力,事实上降低了行政审批的严肃性。前置审批承诺制推行以后,门槛进一步降低,审批变得简易而监管的压力增大。可以说,正是因为监管力度的增大,才使审批项目的精减、时限的缩短成为可能。

所谓“联”,就是上下联动,共同开通快速审批通道。浙江宁波、金华的不少地方已经组成了审批网络,从市到县,再从县到乡镇,市县一级普遍建立了集中审批机构,而在乡镇一级,则全面推行全程代理服务制,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五篇:企业改革与发展案例探析1

案例探析之《最大化实现能力发挥的企业制度》

丰田/硅谷/linux之比较

要求:1.阐述该种企业制度基本框架2.指出该种企业制度的优势与缺陷3.提出合理的改进

丰田模式

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是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除muda(日本词,指消耗了资源而不创造价值的一切人类活动),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即时制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公司独特的制造方法,它是精益生产行动的主要基础,而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是过去十几年制造业流程的主流方法。虽然精益生产的影响力极大,但我希望在此书中说明的是,大多数企业在应用此方法时的做法相当肤浅,因为它们过度着重工具(例如“5S”法和准时生产),不了解完整的精益生产方式必须渗透至企业文化中。大多数实施精益生产的公司,其资深管理层并未参与日常的运营作业与持续改进行动,而这些都是精益生产方式中极重要的部分,丰田公司本身实施此方式的做法非常不同于一般企业。

硅谷模式

硅谷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硅谷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

1、产业发展2005年,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有以下七类: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软件,包括软件发行商和软件服务;创意和创新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比如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的有关的创造服务(比如图表设计、广告、营销);公司办公室,包括总部,分支机构和地方办事处。近几年,硅谷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硅谷七大产业集群中,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的企业数量最多,从业人数仅次于软件业,成为硅谷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创意和创新服务还是过去5年间从业人员数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群。

2、企业活力硅谷集聚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技术公司,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甚至在某些高技术创新领域处于世界领袖地位的本土大公司。例如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级的大公司。硅谷也是大型跨国公司的信息天线,不仅有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而且还有不少世界最大高技术企业的总部在这里落户。2002年,硅谷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39家。

3、技术创新联邦政府对硅谷的研发投资增长迅速,企业仍是硅谷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在1993年至2004年之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其中,国防部(DOD)拨给硅谷的研发经费超过50%,数额在71亿美元以上。其它联邦研发投入来自于卫生部(HHS)25亿美元,占全部经费的19%;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8亿美元,占13%;国家科学基金会(NSF)5.22亿美元,占6%。 硅谷的大学是硅谷科学技术的源泉,其高技术成果不断输送给硅谷。例如晶体管、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微信息处理机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源于斯坦福等一批大学,这为硅谷的迅速崛起,继而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制造中心奠定了基础。硅谷(SV)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DEE)相互关系流程图反应了在硅谷创新体系中双方的互动。

4、人力资源在硅谷,众多高技术公司都采用股票期权(Stock Option)的形式,即员工有权在一定时期(如两年或三年)内用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新股,而期末股价之高低变化所体现的员工利益及风险与员工在这段时间内的创新努力是紧密相连的,它使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此外,硅谷还有技术入股、职务发明收益分享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大学生,外籍人才,人才流动率反映了经济发展环境的开放性,高人才流动率和有效人才激励机制是硅谷人才因素的显著特点。

5、风险投资硅谷地区成功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化剂。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收了全美35%的风险资本,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在硅谷高技术产业发展史上,风险投资功不可没。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先进微器件公司、罗姆公司、苹果公司等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10年中,在NASDAQ(纳

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4416家,筹集资本高达1500亿美元。因此,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6、中介组织硅谷生产协会积极与州政府配合为地区发展解决环境、土地使用和运输问题;西部电子产品生产商协会为产业界提供管理讨论班和其它教育活动,并鼓励中小规模公司之间的合作;半导体设备和原料协会也为半导体芯片技术标准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硅谷专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

7、文化硅谷创新文化体现在它鼓励尝试,容许失败。硅谷文化首先是一种创新文化,即允许失败(Its ok to fail)的创新。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人们才去不断地尝试,硅谷才诞生了许多企业家、发明家和创业者。无论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硅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宽松环境下,创新不仅包括科学技术,而且还包括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交往模式等各个层面。因此有人说:在硅谷,只有两种东西—人件(peopleware)和观念(idea)最重要。硅谷对人力资源的重视超过了对其他经济因素。

8、政府支持美国政府颁布“采购美国产品法”,政府对信息产品,尤其是对原创性产品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许多年轻的高技术公司生存了下来并得以日后发展壮大。据统计,1955年至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到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后来对民用市场开发成功之后,这个比例才逐渐下降。大量的国防采购,对硅谷集成电路、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晶体管为例,在1951年到1953年,政府支持硅谷的公司开发新技术,为晶体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总结:改进如何依托自身的力量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躲避危机的存在,要建立一种商业模式,减少风险,提高企业的运作能力。

Linux模式

Linux被认为是能够打破微软在我国软件市场垄断,并进一步建立自主软件产业的驱动力。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打破了一些软件的垄断局面,引入了健康竞争,从而为软件业的创新(无论开源与否)扫清了障碍[3]。比较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言,Linux最大的特色就是源代码完全公开,用户根据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协议,就可以对Linux进行拷贝、研究、改进和散播。因此,Linux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例如更稳定的架构、更高的安全性、低廉的价格、降低对国外的依赖性等。我国的Linux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应用在04年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渗入到政府部门、电信、能源、交通、金融等高端领域。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对中科红旗发展的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由政府引导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是我国Linux 产业成功发展的模式。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面临大型跨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中的垄断,而本国产业发展相对弱小很多,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弱势地位。通过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搭配政府合理的扶持和引导,保护本国市场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公司出纳的岗位职责下一篇:个人如何给貔貅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