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2022-09-10

1 跨学科人才培养必要性浅析

跨学科人才的界定

跨学科是指几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交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掌握了跨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 我们称之为“跨学科人才”。但是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跨学科人才”。因为跨学科人才不仅需要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 并且需要融会贯通, 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综合把握所学知识。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 “在教育上, 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善结合, 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1]

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 培养跨学科人才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当今社会, 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学科之间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高度的集中, 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因此掌握单一方向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接受跨学科教育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第二, 培养跨学科人才是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哪个国家的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哪个国家就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今的科技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交叉学科已成为活跃在这座科学舞台上的主要角色。”[2]培养跨学科人才有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三, 培养跨学科人才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如今对学生的培养多是依据社会的具体需要而进行, 忽视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使学生缺乏内在的理解力和塑造力。“缺乏内在的理解力和塑造力, 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控制和征服就会出现种种病态, 就会导致个体和社会的‘病态发展’和‘畸形发展’。”[3]跨学科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 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概述

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许多高校打开了学科之间的壁垒, 使跨学科人才培养向着正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如以一个学科作为主修专业, 同时将另一学科作为辅修专业的“主辅修培养模式”;又如同时主修两个学科专业的“双主修培养模式”。

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不足

第一, 人才培养理念模糊。虽然一些大学推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计划, 但是却只是跟风似的走过场, 没有深入地体会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要义。许多新课程、新专业只是若干老课程、老专业的简单加和, 违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第二, 教学意识淡薄。我国高校教师大多都是在单一学科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即使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跨学科课程的讲授, 也很难从根本上把握跨学科相关知识的连接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三, 课程设置不科学。“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整体性变革和课程内容的整体性重构, 跨学科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 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4]但是, 在实践中, 一些通识性跨学科教育的课程只是对传统课程稍加修改;一些双学位的跨学科课程所涉及的两个学科没有有效的融合, 割裂了学科间的必然联系。

第四, 学院之间存在壁垒。我国各大高校按照学科划分为各个院系, 院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多, 给大规模院际交流增添了障碍。

3 美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特点——政策保障有力

联邦政府与各州联合出台了《美国教育2061计划》 (1985) 、《国家教育目标》 (1989)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1993) 等一系列国家计划和标准, 以鼓励资助跨学科人才, 表明了国家对跨学科教育的重视。

措施得当有效

第一, 减少院系间壁垒。在美国, 高校的文理学院都是按照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大类进行设置, 为跨学科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条件。“文理学院这一大的学科平台, 便于学科间的合作, 开设大量的交叉学科课程。文理学院都设有几十个系部, 提供从A到Z的所有专业, 几千门的课程。比如, 哈佛的文理学院有32个系, 8个本科学位专业, 55个研究生学位专业, 9个跨学科协调委员会。”“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也为美国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宽阔的学科平台, 使多样性、交叉性的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得到保证。”[5]

第二, 开设跨学科课程。美国大学通常会提供给学生跨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定, “主修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8门课程, 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 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

第三, 住宿学院制促进跨学科交流。住宿学院是指不分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都实行住宿学院制。住宿学院有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教学咨询、课程选择等服务, 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学术性、教育性活动, 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4 对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任何改革的开展都有赖于政策的保障, 教育改革亦然。因此只有通过出台教育政策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明晰目标、制定规划、扫除障碍, 才能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铺平道路。

协调院系组织结构。许多新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只是几门老课程的简单相加。实际上, 片面地做加法是不够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课程资源, 使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而这其中就涉及到高校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如何使高校按照更高的学科类别设置院系, 从而为跨学科教育打下良好的组织结构基础, 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

设置优秀跨学科课程资源。设置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深度融合或互为补充的“宽口径”课程体系, 作到科学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国内与国外的学科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在具体措施上, 可以创建新的专业课程, 也可以改造老的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要在设计跨学科课程上下功夫, 尽量触类旁通的涉猎各个领域, 并将这些庞杂的知识整合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

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涉猎更多跨学科知识, 从事实践活动。学校院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不同领域的名师学者开办讲座、座谈会, 使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

继续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主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取得双学位 (双学历) 的同时, 实现了跨学科学习。学校应该继续推广和完善这一模式, 但是应该规范课程设置, 防止主辅修的两个领域的课程之间没有形成体系的情况发生。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推出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使有的学者对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笔者认为, 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同时, 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美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 其政策的保障、课程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跨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 李政道.科技与人为的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标志.中国大教学.2002.6.

[2] 黄静宜.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高等教育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文集.

[3] 石中英.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刘钧燕.通识教育.抑或专业教育的补充.复旦教育论坛, 2006.4.

[5] 宋鸿雁.中美高校学院设置比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6.4.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活力课堂下一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地方政府救助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