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

2022-09-12

一、立案审查制度的弊端与改革的动向

我国民事诉讼在立案阶段采取的是立案审查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 这种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它将很多纠纷的当事人拒绝在法院的大门之外, 使老百姓欲诉无门, 极大的侵害了当事人的诉权的行使。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 法院在立案过程中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起诉状的内容、起诉应当具备的积极要件、起诉应当具备的消极条件等。

立案审查制度的弊端有:1.法院的受案范围有些狭窄。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条的规定使得一些尚未上升为法定权利的民事权益由于缺乏法律规范的支持难以获得司法救济, 许多宪法性的基本权利仍然游离在司法保护之外。2.起诉条件过于严格, 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将案件的实体判决要件作为起诉要件在诉讼启动前就予以审查, 必然抬高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的门槛, 这就是在我国存在的“起诉难”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3.没有明确区分程序当事人和正当当事人, 并且缺乏程序当事人的概念。4.起诉证据与定案证据不分, 起诉时就要求起诉人提交详细的证据, 给起诉人增加很大的难度。5.法院审查起诉程序欠缺公开性, 法官的裁量权很大, 极易造成权力滥用、司法腐败和当事人利益的损害。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称《决定》) 其中提出:“改革法院立案受理制度,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这一决定的出台, 无疑让期待民诉立案制度改革的人们感到民事诉讼法的“春天”不久将会来临。

二、立案登记制度的优点及其域外考察

(一) 立案登记制度的优点

与立案审查制度相比, 立案登记制度的目的在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其优点如下:1.立案登记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当事人的起诉权, 公民只要提交了符合形式要求的起诉状并缴纳了诉讼费用, 诉讼便可以启动。2.在立案登记制度下, 法院收到当事人的诉状后, 对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的案件进行登记, 这样就进入了诉讼程序, 这样也就严格区分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3.避免了立案审查制度程序的不公开, 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4.扩大了法院的受案范围, 避免了很多案件由于不能进入法院而进行信访和上访, 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压力。

(二) 立案登记制度的域外考察查

一般来说, 大陆法系国家没有立案这个词, 采用的是诉讼系属, 它能够产生与立案一样的效果。立案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在其他国家虽然不单独存在, 但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对案件的起诉要件加以规定。德国法院一般不对起诉的当事人资格进行审核, 只要起诉状符合法定的形式要件, 被告收到起诉状后, 就进入诉讼系属状态, 在德国法上, 开启诉讼程序的重要因素就是确定是个的当事人以及拥有诉讼实施权。在日本, 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诉讼以诉状为必要的形式要件。在诉状中, 当事人要载明其身份、诉讼请求、以及相关事实原因等。如果缺少法律规定的应当记载的事项, 则不能成为产生素的效果。而且法院接受起诉的条件还包括是否缴纳了诉讼费用。

由于英美法系国家奉行的是当事人主义, 所以程序问题一般都是由当事人来决定的。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3条规定, 自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诉讼状时起民事诉讼程序启动。法院的书记官在收到当事人的起诉状之后对其签发传唤状, 然后由原告向被告送达。而且, 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会进行实质的审查。在英国, 提起诉讼的方式统一为诉状格式,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由此可见, 与美国制度相似, 英国的起诉制度是只要符合书面的形式要求即可进入诉讼程序, 而不需要法院对诉状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及当事人是否适格加以审查。

从上述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立案制度的分析可见, 虽然大陆法系的审查较英美法系稍微严格一些, 但也都限于程序方面的审查。在审查内容上, 两大法系各国对起诉的审查都集中于程序性事项, 主要包括: (1) 诉讼文书格式。 (2) 记载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 (3) 是否缴纳了案件的受理费。因此, 我国应该辩证地吸收两大法系中关于立案制度的研究成果, 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

三、我国立案制度的构建和探讨

虽然我国目前实行的立案审查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不可否认, 它在过去几十年的民事诉讼立案程序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国情需要。但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纠纷复杂多样, 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立案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公民诉权的行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改立案审查制度为立案登记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大。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决定》其中提出:“改革法院立案受理制度, 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 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由此可见, 立案登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我国立案登记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第一, 取消现行的受理制度, 诉讼系属自登记立案时开始, 应当确立形式化的起诉条件, 对起诉进行形式审查。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进行两方面的形式审查:一是对诉状应当记载的事项进行审查, 也就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0条之规定。二是缴纳案件的受理费。只要上述两点达到了要求, 立案登记处的书记官就应当对案件予以登记, 诉讼程序即启动。如果形式审查不符合要求, 立案登记处应当给当事人以释明, 告知当事人在修改或补正后重新起诉;当事人坚持起诉的, 裁定不予登记, 对于不予登记裁定书应当允许当事人通过上诉方式进行救济。

第二, 法院应完善相关机构的建设, 设立诉讼服务中心, 明确内部分工。诉讼服务中心可以下设立案庭, 负责法律专业的立案审查工作, 立案庭下可以设立立案登记处、立案审查庭等机构, 由立案登记处负责对起诉案件进行形式审查、登记立案, 这项工作可以交给一般的书记官去做。案件审查庭应配备预审法官, 在立案登记之后负责对案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实质审查和分流。

第三, 建立滥诉制裁机制, 对滥用诉权行为进行预防和惩治。立案登记制度使法院受理案件的门槛降低了, 但由此可能会带来一些虚假诉讼、恶意诉讼以及无理缠诉, 因此法院要建立起滥诉制裁机制, 并且建立起滥用诉权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赋予滥诉行为的受害人提起侵权之诉的权利, 由滥用诉权的人赔偿受害方为诉讼支付的金钱以及精神损害。同时, 建立必要的惩戒措施, 比如警告、责令具结悔过、罚款甚至拘留, 根据滥用诉权进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可以有选择的适用。

第四, 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多种纠纷解决方式 (包括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公证、诉讼等) 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 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 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多样的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调整系统。通过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以使得一些案件可以在法院外解决, 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由适当减轻法院的压力。

摘要:民事诉讼的立案是法院受理起诉的开始, 标志着民事诉讼的启动。目前, 大多数国家在民事诉讼领域都已经实行立案登记制度,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立案审查制度。从目前改革的趋势来看, 由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度已是大势所趋的。关于在我国能否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度, 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充分明确其利弊, 在探索试点改革与趋利避害中慢慢推进。

关键词:立案审查制度,立案登记制度,司法改革

参考文献

[1] 毕玉谦.民事诉讼起诉要件与诉讼系属之间关系的定位[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1) .

[2] 董少谋.民事诉讼法学 (第二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8:33.

[3] 范愉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150.

[4] 王伟.民事立案审查与立案登记制度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 2011 (4) .

上一篇:浅析银行业务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下一篇:《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