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现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愈发得到重视,不断巩固着其作为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最通用的交际语言的作用。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且民族种类也很多的国家,汉语在各民族之间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对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也愈发深远。

第一篇: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文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 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语言教学理论的长足发展,人们普遍对语言教学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亦是如此。本文将以怎样看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论述的主旨。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句内容简单、语法丝毫没有错误的话,说出来却产生了偏差,甚至让人处于尴尬境地。如在饭桌上主人询问客人是否还需要添饭时说:“您还要饭吗?”,对方有可能会不高兴,这是因为汉语里的“要饭”与“乞丐”同义。[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由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欠缺而导致学生语言学习困难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你真是个‘老油条’。”这个句子,好多学生(包括汉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理解,他们会问“人怎么会是食物呢?油条怎么还会有老与不老之分呢?”其实这里的“油条”已经发生了转义,不再指食物,而指世故圆滑、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人,多用于染有恶习的青少年。这个引申义和“油条”的本义(新炸的油条很脆,易咬断,放久了的油条则显得油腻且不易咬断,变得很柔韧,可以拉很长)有关,人们由此产生了联想,这反映了汉族人的思维与推理方式。由此可见,用语言进行交际,并不仅仅是语言的拼凑,它还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思维方式、谚语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行为方式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由于各民族在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社会现实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民族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没有语言就谈不上文化。”[2]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形形色色,语言也多种多样。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常常会遇到困难。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3]也就是说,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三、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汉语的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汉族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了汉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许多汉语语言成分只有挖掘出它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得到圆满的诠释。像“红娘”“马大哈”“太上皇”“穿小鞋”“打退堂鼓”“大锅饭”“走过场”“白手起家”“朝秦暮楚”“狗皮膏药”等,如果不明白其文化内涵,单从语言形式上是无法讲清其深刻含义的。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语言处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负载着文化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间的相互往来必然会促使各民族互相学习。随着民族间交往的深入,民族间的学习与交流也日益频繁。有人认为,新疆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以汉语为共同语的环境里,对伴随着汉语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文化了解得很多。其实不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知道的只是非常肤浅的、感性的知识,而对理性的东西,特别是汉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并不了解,对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往往“习而不察”。如果对少数民族教学仅仅局限于学习一些汉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那是不科学的。但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囿于就教语言而教语言的境地,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的介绍。汉语教师如果只单纯地运用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原理和技能去指导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熟悉汉文化的有关知识,并善于把民俗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地融入教学之中。

汉语文化有其整套的价值系统,那么在民族汉语教学中需要导入哪些文化内容呢?从汉语文化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来看,民族汉语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思维心理方面:讲求有序,注重平衡,多元价值观,谦让心理,迂回心理,乡土观念。

(二)风俗习惯方面:饮食服饰,年节习俗,婚丧礼仪,宗法伦理,道德信仰,文化娱乐,健身养生术。

(三)经济生活方面:农耕经济,织作技艺,民间工艺。

(四)社会礼俗方面:见面,道别,使用称谓,询问姓名、年龄,感谢,道歉。

(五)语言文字方面:汉字文化,成语典故,民间传说,言语幽默,修辞方式,语序、尾焦点、气味词、颜色词、数量词等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

(六)文学艺术方面:文学遗产,诗词韵律,音乐、戏剧、曲艺、书法绘画。

(七)体态语方面:各种面部表情以及手势身势的含义。

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由于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解释词语、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范畴,而是与目的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步进行。这就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和丰富,从而激发起教师教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四、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措施

(一)适时进行汉语文化补充

文化补充又叫文化旁白。在学生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有误解和表达偏差时,教师及时给予纠正与指导,针对学生的文化空缺,不失时机地给予补充。[5]例如,有不少民族学生在询问人的年龄时,会问孩子“多少岁数”“多大年纪”,问中老年人“几岁”“多少岁”,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得体地表情达意。

(二)创造良好的汉语文化环境

新疆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着良好的大环境,但学生更习惯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活动,这就影响了语言与文化的接触。所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原则,自觉接触汉语文化,就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汉语文化环境。创造文化环境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与引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例如在班里举行汉语会话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勇于开口,多结交汉族朋友;建议学生与汉族学生合住宿舍等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化活动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有的汉语知识技能,可以扩展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面。汉语课外文化活动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如通过举办汉语阅读、朗读、会话、书法、板报评比、歌咏比赛、联欢晚会、参观访问、影视欣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大量接触汉语文化,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有选择性地开设汉语文化课

目前的预科汉语教学中没有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深入系统地讲解汉语文化,只是在词语讲解时随机介绍课文中出现的文化知识点。在预科汉语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开设与汉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多元价值等方面文化的概括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大文化背景下的汉语知识体系。

五、少数民族汉语文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应注意教学内容,不能本末倒置地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不能忽视语言技能的训练

文化教学不应该看成是与语言教学对立的独立系统,而应看作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语言课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特点。

(二)应把握好讲授的文化知识的难易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所讲授的汉语文化知识点偏难偏深,如初学阶段给学生讲授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知识,不但学生接受不了,也许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讲授的知识点过于简单,同样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在文化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异同比较

在合适的时机还应比较汉语文化与学生母语文化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使用受文化规约的异同。利用“同”扩大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防止“负迁移”。[6]

总之,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引入汉语文化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注 释:

[1]成燕燕.文化差异对哈萨克族同志学习汉语词语的干扰[J].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第一期,第1页。

[2]靳炎.谈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点的导入[A].教学与研究,2002年8月第一版,第318页。

[3]魏立群.浅议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7卷第四期,第112页。

[4]魏立群.浅议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7卷第四期,第111页。

[5]蔡崇尧.汉语教学法概论[M].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37页。

[6]巴哈尔古丽﹒阿力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体现[A].教学与研究,2004年11月第一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蔡崇尧.汉语教学法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

[2]魏立群.浅议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3]成燕燕.文化差异对哈萨克族同志学习汉语词语的干扰[J].民族教育研究,1994,(1).

(葛爱华 新疆昌吉 昌吉学院中语系 831100)

作者:葛爱华

第二篇: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现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愈发得到重视,不断巩固着其作为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最通用的交际语言的作用。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且民族种类也很多的国家,汉语在各民族之间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对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也愈发深远。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使学生达到民族语和汉语兼通的目标并通过学习汉语,学说普通话,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决策、经济建设、文化生活中来,从而确保国家能够在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持久发展。

汉语及普通话于少数民族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语言工具,然而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学习却处于困境较多的时期。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者多着眼于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对外汉语教學,对国内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却少有研究。民族地区的人们更需要利用汉语同外界交流,如同其他国家的人民通过汉语了解中国是一样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是重要而急迫的,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和经济繁荣无不依靠通过现代教育带来的知识的力量,无不必须建立在运用汉语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先进文化知识及科学技术上。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整体国力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至关重要而且相互依存。

二、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汉语的现状

(一)性质和特点

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作为青海地区五种主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占据了全省总面积98%的6个民族自治州和7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占青海总人口的42%,人口分布之广,人数比重之多令当地的小学汉语教学困难重重,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采取着较为积极的解决措施,如:面向学校和社会积极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民族学校可以实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期举办汉语水平能力测试等活动。但终究由于青海各地偏远贫困,少数民族种类多,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现实困难因而显得成效不大。

总体来讲,青海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尤其是小学汉语教学,因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声母、韵母、音调以及交际书写等方面都受到系统性偏误和母语定向思维的影响,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顽固性也令汉语教师感受到汉语教学难以下手的困境,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尽管在学校学习汉语课程,也同汉族学生进行交流,但放学回到家中仍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当日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没有得到强化与巩固,以此往复导致不良的语言学习恶循环,旧知识无法进行复习,新知识无法吸收。

(二)困境及问题

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多为三到五种不同民族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学习,并且他们的人数与汉族学生相比可达到班级人数的一半,甚至就地区不同而言可以达到多半,这样的人数模式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是如此。若没有汉语作为通用的语言交流媒介维系着彼此,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都无法进行很好的沟通,这种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由于语言不通,缺乏交流,班级凝聚力下降;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准确捕捉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不用说课后探讨学习问题,从而导致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下降;不同民族的学生甚至会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冲突,小学阶段发生这样的冲突尤为明显,这对于学生自身的提升和与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处在小学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民族语言思维习惯的影响,虽然在不断地学习汉语,却很难用汉语思维进行思考,汉语在他们眼中尚未成为令其习惯使用的语言。老师教学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如果民族学生在小学时期语文基础不牢固,跟不上授课教师的思路,等到中学以后便会影响到各科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后果。对于出现在小学教学的困境及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了解青海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其次要挖掘出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小学汉语学习水平的因素。

三、为解决青海民族地区小学汉语学习提出的策略

许多人认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可以照搬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这样完全抹杀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汉语学习是一个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过程,同样汉语的教学也不应只是汉语教师的责任,也应是民族地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制定的汉语课程标准中对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作出的诠释也更为简洁明了: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无论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还是对待少数民族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为了培养所教授的学生们具有汉语运用的能力,我们要有针对性的从教学中介、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机制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让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根据分析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小学汉语学习水平的因素,为了充分体现语文知识是民族地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掌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出面向生活、拓宽应用的语文课程尤为重要。

汉语知识的学习能为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中国各个民族即为一个大家庭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也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汉语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学起便打好汉语的基础,让学生从小就能使用汉语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设障碍地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这对民族地区发展自身也是有利的。

(一)教学中介方面

1、课程设置方面。依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应是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坚持语文课程及汉语知识的学习运用是小学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汉语交际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汉语知识。最终可以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课文及课外书的能力,书写作文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2、教材编写方面。教材内容应结合民族地区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景物、风土地貌等知识,为学生创设令其熟悉的学习情境,通过对本地小范围的知识讲解应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知识拓展,增强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视野。同时,语文课本的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以及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此外,教材内容应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难易适中的,关注社会事件,关注人文自然,关注道德传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3、资源利用方面。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应受到学习资源的限制,学习内容可以从教科书、课外书、期刊、报纸、影视作品、广播、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得。民族地区的学校应高度重视和发展民族地区已有的课程资源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寻找与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发潜在的尚未得以运用的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授课条件,为语文教学在教学设备上提供更优的设备,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开设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实践的环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汉语学习交流的活动。

(二)教师方面

1、语音教学。教师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音教学要展开细致的训练,认真设计教学计划,着重要针对汉语发音的特点及难点,结合相应的少数民族发音规律来教授学生们标准的汉语发音。课堂尽量要以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日常交际场景为汉语语音学习背景,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互动能力,让他们熟悉这些场景所使用汉字的标准发音,包括声调、重读、轻读、儿话等细节,还要记忆汉字的规范书写,包括笔画、偏旁等细节。

2、词汇教学。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只是通过反复记忆或背诵等方式来增强汉语词汇量,我们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工各不相同,主管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是右半球,它善于知觉映像的整体性和空间几何,在空间定向和情绪管理上占有优势;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维,在言语理解、思维认知上颇具优势。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出示实物、动作模仿等方式,让学生记忆这些事物的汉语发音及其含义,反复多次的让学生练习,进行造句或者片段描写,并教给他们这些词汇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以此类推再引入反义词及同义词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3、语法教学。无论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表达同样需要通顺有逻辑的汉语思维,语法的学习因而显得较为重要。同样,语法的学习脱离不了现实生活,而从生活实践中提取的语法使用方法,将会令学生更容易学习和使用,例如课堂用语、吃饭用语、购物用语等,每节课确定一个交际场景和学习主题,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联想的思路,鼓励学生用多个短句组成有逻辑的长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加强语法的使用,从而使汉语水平得到提高。

4、心理辅导。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初学汉语及普通话时,往往会在对于其民族语言的优先使用和学校普通话的倡导问题中产生困惑,他们会经常处于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中,这来源于民族语言在其心中熟悉又深重的感情与学校教育倡导学生学习国家通用教育语言的矛盾中。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指引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展现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同时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能否得到正确引导,这便需要我们教师从教育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民族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寻找恰当可行的办法,寻找学生心理的平衡点。

(三)学生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有着其独特的天赋,他们能够很快领悟语言学习的知识,但也更需要教师从中进行指引,这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们的心智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对学校的汉语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要求较高。作为汉语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小学阶段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提供广阔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小学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要将学生设置为课堂的中心,以课堂活动作为学习的载体,所选用的教材要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

2、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学校为了促进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有效性,会在课余准备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汉语教育活动。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汉语歌曲比赛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汉语练习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在比赛中感受教师与同学的关心与帮助,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是一次很好的鼓励。汉语的学习就是一个注重语言积累的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汉语意义及运用汉语语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促进学生的汉语知识得到持续的有效发展。作为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更多地受到教师与学校氛围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得当使用以及学校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都将助力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

民族教育事关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繁荣,民族地区的小学汉语教育,无论是对民族地区,还是对于国家都显得意义非凡。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得以在国内交流往来的关键,也是维护各民族平等利益的基础,对少数民族汉语能力的传授如果能在其小学时期就展开系统的汉语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需要让少数民族小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手段精湛的汉语教师培养下,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养成使用汉语交流的思维,缩短同汉族学生在汉语水平的差距,不仅能为今后各个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使他们能够成为民族语和汉语兼通的双语人才,也是对国家通用语言的一种心理认同,促进各民族的学生在学校环境下的和睦共处。同时,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之一。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应当是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习汉语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特殊时期,是汉语在学生心目中和生活中从陌生排斥到熟悉接纳的过程,也是组成整个少数民族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项复杂且艰难的教学工程,需要教育研究者连同政策制定者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以求改进。从而制定有利于民族地区学习汉语的政策,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加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们的汉语综合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

[2]王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学科性质特点:对比与解读[J].民族论坛,2013,10

[3]马丽华.民族教育心理学[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8。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5]余惠邦.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研究[J].汉语学习,1990,10.

[6]郭丽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策略探析[J].语言与翻译,2006,2.

[7]方晓华.构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J].语言与翻译,2010,1.

[8]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作者:王怡雯

第三篇: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汉语口语教学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不同民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为了加快社会发展进程,现如今小学教育已经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区域,汉语口语教学则是成为了少数民族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度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并提出汉语口语教学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汉语口语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汉语口语教学

目前,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在少数民族区域,小学生本身就面临着口语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将汉语口语教学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汉语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从实际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汉语口语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各个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与民俗习惯。为了加强民族融合,我国对语言方面进行统一,然而少数民族区域却受到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汉语口语方面较为弱势。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形成也是十分关键,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中,积极进行汉语口语教学是教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虽然,小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当的尝试,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经济状况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掌握汉语语言与口语带来诸多难度,而一些教学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语文教师课上教学内容晦涩难懂[1]。由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汉语掌握方面本身就较为薄弱,若是教师仍然单方面的结合教材来进行教学,则无法起到较好效果。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主要是利用知识灌输、讲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轻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来进行教学,最终影响到学生汉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汉语口语教学对策分析

(一)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在小学教育中,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十分复杂,主要都是讲授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内容,然而由于小学自身年龄特殊,再加上少数民族区域特点,增加了小学语文的教学难度,汉语口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普通话掌握,对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联系教材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联系,有助于深化汉语口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更为精准的掌握汉语运用技巧,提高汉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草原》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传说故事来进行讲授,如泼水节的传说,进而来增强课堂上的趣味性,也可以是让学生在课上发言,讲授自己了解、知道的传说故事,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本民族文化,对于促进学生汉语口语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为了在课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环境来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2]。为了针对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教授学生一些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较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一些带有实物的文章内容是,如《纸船和风筝》这一课,就可以带领学生制作纸船,在制作过程中穿插教学,让学生学习、交流与互动中,得到较好的口语练习。

(三)重视开展实践活动

少数民族在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交易不顺畅的情况,如词不达意,句式应用混乱,而标准发音也十分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上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来回答自己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予以指导,规范其发音与用法,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口语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为落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情况。为此,在今后小学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必须要为农村小学教育中汉语口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撑,通过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重视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来积极开展汉语口语教学,使得少数民族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汉语口语,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吉克曲体;.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C]// 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學改革”研讨会. 0.

[2]王燕.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以云南省双江县勐勐镇贺六小学为例[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6(2):96-97.

作者:张蓉芳 向光明

上一篇:会计本科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