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探究

2022-09-10

高校资助工作是为了“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2], 资助育人工作自2007年实施以来, 已走过十多年历程, 成果显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精神扶贫政策的指引下, 更是让每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圆了他们的大学梦。与此同时, 面对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人工作也急需加强, 要想真正帮助同学们脱离贫困, 就要坚持资助和育人工作的同频共振。如今的大学生有着这一代人的性格特点, 比如相对比较独立, 即使是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 也基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应该如何加强育人工作, 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这种先进文化背景下, 高校育人工作又有了新的探索。

一、文化互通、多元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新困境

(一) 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 资助育人环境趋于复杂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拓宽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的接触的同时, 由于文化心理教育相对薄弱, 正确的文化引导相对缺乏, 从而增加了育人环境的复杂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读大学前普遍存在接触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现象, 进入大学以后, 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接触各类信息机会明显增多,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 “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等盲目追从西方文化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获取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教师和课堂已不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形式上的多元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 从而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因此,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情况下, 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二) 学生的明辨能力较弱, 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紧迫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从高中步入大学, 随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快速转变, 由于知识结构和成长经历的不足, 使他们对于形形色色的文化缺乏甄辨能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必要了解,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一般评价”往往带有强烈的好奇心, 淡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进入大学以前见识相对较窄, 思想相对单纯, 致使他们在鱼龙混杂、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中, 极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和影响, 随着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推行文化霸权, 导致他们自身理想信念缺失, 安于现状, 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等, 这些情况都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资助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了这把总钥匙, 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 一切是非、正误、主次, 一切真假、善恶、美丑, 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 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当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必然要求

感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也是受助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均可获得相应资助, 但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存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受到资助理所应当, 甚至出现一些“等”、“要”的情况, 不少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中国自古便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 善莫大焉”的说法;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恩祖国之情;有“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感恩父母之意;有“疾学在于尊师”感恩师长之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都为新时代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提供良好典范, 成为增强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 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受助学生诚信教育的必然要求

“德者, 性之端也”, 良好的资助育人教育, 必须要以诚信为基础, 诚信之本在于立德, “人无德不立”, 因此, 资助育人的过程也是立德的过程。一方面, 增强受助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融入育人过程, 增强大家诚信意识, 帮助大家立好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私德。另一方面, 坚定文化自信, 为加强受助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要求。“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等历史典故就是加强诚信教育的良好案例, 这些典故充实了诚信教育的内容, 也要求诚信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说教, 应该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之上。诚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受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杜绝提供虚假贫困证明材料、恶意抢占资助名额、拖欠还助学贷款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加强受助学生诚信做人意识, 培育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三) 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受助学生励志教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 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情况较差的环境中, 竞争较少, 受周围成长环境的影响, 往往容易安于现状。进入大学后, 面对自身实际和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 容易使他们迷失方向, 主要表现有不求上进和不知所措, 这都是由于缺乏明确奋斗目标导致的。面对这种情况, 加强受助学生励志教育十分重要。有明确的目标, 才有努力的方向, 励志关键在于认同, 既是对生活环境的认同, 也是对价值观念的认同。而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因此, 加强受助学生励志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则是加强励志教育的必然要求。

(四) 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受助学生自信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良心理对比研究》一文中,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挫败”的认知上存在偏执心理, 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贫困时, 心理认知存在不科学、不成熟的特征。从而出现一些焦虑、紧张、排他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也有自身原因。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自身的不自信。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自身经济条件较差, 和周围同学一起, 容易产生“低人一等”、在别人面前也抬不起头的心理。因此, 在育人教育中, 应当加强受助学生的自信教育。在实际教育中, 应当将个人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要树立“不坠青云之志”的决心,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流三千里”的壮志和“会当凌绝顶, 一栏众山小”的情怀, 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及学习。

三、路径探析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点要放在培养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受助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根本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目前物质资助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应将重点放在育人教育方面, 加强受助学生文化认同教育, 实现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转变。

(1) 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高校资助育人成果工作重要指标。目前,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果丰硕, 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这是我国资助育人工作成功之处。在现有的资助绩效考核中, 对育人成果的考评愈显重要, 包括是否进行相关教育, 受助学生成长情况等。但在目前考核中, 鲜见有将文化自信列入考核。高校应当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其贯穿于资助育人教育的全过程, 比如, 在育人教育过程中, 是否有专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其他相关专题教育中, 是否融入优秀文化案例?是否有专题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教育?通过这些指标的设定, 促进优秀文化传承, 培养受助学生文化自信。 (2) 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 坚定文化自信。在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中,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特点, 丰富活动举办方式, 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 在受助学生感恩、励志、诚信教育中, 多引入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 加强受助学生的认知认同。其次, 以传统节日为依托, 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例如, 通过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 “三月三”举行诗歌节、端午节观龙舟、中秋节赏月叙情、重阳节登高敬老等, 增强受助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 在“一对一”帮扶活动、经验分享等方面, 在受教育的同时, 引导受助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坚定文化自信。 (3) 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要增进对文化的认同, 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在对受助学生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家文化自信的同时,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校园作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阵地, 因此,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高校可以充分结合学校发展史, 利用好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 增强受助同学爱校荣校教育, 勉励大家坚定信念, 砥砺前行, 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提升大家的情感认同。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 进而培养受助学生的行为认同, 最终达到资助育人的良好效果。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广大青年学子, 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青年的成长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大学作为培养青年成长的重要场所, 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所立品格都将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广大青年在物质满足的同时, 更多需要精神的慰藉, 因此, 抓住校园空间, 坚定文化自信, 对广大青年学子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资助

参考文献

[1] 泥川.高校教学改革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4, 41 (06) :1-5.

上一篇:刍议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下一篇:关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