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类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工程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在概述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引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大众化教育。

第一篇:建筑工程类论文范文

独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类化学类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摘 要 基础化学作为独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的前奏和基础,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概述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独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关键词 独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体系;优化

环境与生物专业基础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体系,是专业课的前奏和基础,基础化学作为独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肩负着完成学生从中学学习向大学学习过渡的任务,而且对后继的专业课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后续课程的学习。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基础化学课程还是沿用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要想适应独立学院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近几年来,我们针对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独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化学类课程的设置一般是按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体系设置多门课程,在选择性开设化学类课程时,各专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课程是按照四大化学的体系进行设置和安排的,并没有考虑各专业自身的性质和需要,经常会出现讲授的部分内容学生不需要,而需要的部分内容课程又没讲授的现象,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专业自身的需求。为此,近年来各相关专业对化学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研究不断涌现。

1)化学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地位混淆。由于环境与生物专业的学生,几乎所有的化学类课程都要学到,大一或大二的时候主要是开化学类基础课,而学生对后续的课程也没有太多的了解,总认为自己就是学化学专业的。有些学校没有对课程类别及课时没有做很好的规划,教师在制定与执行教学计划的时候很随意。对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没有突出的专业基础课的特色。环境与生物工程是两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宽,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与生命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整,为贯彻“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避免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将化学类课程教学学时数不断减少,因而重新整合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结合化学在环境与生物科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更新,以便更好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不仅如此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在专业学习的专业特色。

2)化学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脱节。目前,环境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所开设的化学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是有些孤立的。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联,在学生看来总会得基础课程只是打打基础,千篇一律,他们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服务。事实上,专业基础课对于专业设计课来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要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掌握专业基本面和专业方向,并实时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好的牵引作用。

3)化学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太偏重基础,淡化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而言,其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有别于其他基础课的,这类基础课不仅是一门应用工具,更是专业课思维的基础。淡化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更多层次的思维训练重视不够。同时,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的创意表现课程项目训练。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与开拓精神,淡化专业索质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迫切需要对独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的化学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2 独立学院化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方式

针对以上的弊病,我们对学校的化学类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2.1 化学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调整

从专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有选择性地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编排,整合后的化学类课程可以以一门主导化学课程和一门综合性化学的形式出现,解决“少学时”与“宽基础”的矛盾。重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阐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旨[3]。在选材上要突出与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学等相联系的知识,突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适当淡化和删减理论性偏深或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以利于独立学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注重根据专业经常补充、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适时渗入当今学科前沿领域或重大发现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和体系调整过程中,应遵守几个方面的原则:

1)主导化学课程紧扣专业课。在四大化学类的基础课中,对于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而言,又各有侧重点。环境监测是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与分析化学联系很紧密;而环境化学作为专业课中的基础课,其与无机化学课程联系很紧密,因此将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其主导化学课程。在理论学时定为72。而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理论学时定为54。对于生物工程而言,由于有机化学与其两门重要的主导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联系很紧密,所以在生物工程专业中有机化学单独作为一门主导化学课程,理论学时定为54。而其他三门化学合并为一门综合化学课程,学时为72。

2)综合化学课程应删除与专业联系不紧的内容,整合重复性的内容。在化学类课程体系中,部分知识的理论性非常强,对于环境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并不要求深入的掌握,因此,对于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删节。如,隶属于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立体化学”、“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周环反应”等内容在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不多,因此可以不将其编入环境工程的综合化学的课程体系中。对于物理化学体系中的的“统计热力学基础”、“相平蘅”、“结构化学基础”等,可以不将其编入生物工程的综合化学的课程体系中。再如一般的无机化学课程都会包含“化学热力学初步”和“化学动力学初步”这样两个章节的内容以为其下一步内容作为理论基础,而物理化学课程中又会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和深入的讨论。调整为综合化学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后,改变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很容易解决这一重复问题。再如,在原来分析化学的课程中,为了讲述酸碱、配位、氧化还原等三种滴定分析方法,需分别介绍三类反应的基本原理,而在无机化学的课程中详细介绍了上述三类反应的原理,在有机化学物结构的讲解中,对于分子轨道、杂化轨道等知识可以不再重复,因为无机化学中“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已讲。因此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可以整合编排,从而大大缩减课时。

3)内容体现专业特色。不仅主导化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体现了其与专业的紧密联系,突显专业特色。综合化学在课程内容的安排、讲述重点及实例分析等方面,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实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搭好桥梁。比如在环境工程中,有机化学内容则应多讲讲各类有机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化学反应性,尤其是腐蚀性、毒性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性质与反应等,而在生物工程中,则应多讲讲主要的有机化学及反应机理,立体化学以及糖类、氨基酸等与生命科学联系紧密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4)强化实验教学,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切身操作和体会,真正掌握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类课程离不开实验,而课程体系改革以后,四大化学实验仍然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和综合性。主导化学课独立开实验,不仅训练其基本技能还要将技术应用到专业之中。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茶叶里提取咖啡因”的实验。综合化学的实验设置既要体现各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体现综合的魅力。在实验内容设置上除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还可以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大幅增加综合性、实用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有些在理论课上没有讲到的知识,还可以在实验课上做一个很好的补充。还可以在做大实验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选做一些微型实验、趣味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兴趣。

2.2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1)采取分层次教学,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现象特别严重,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教学无疑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适应性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教师依据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步缩小差距”,加强个别指导和分层辅导,对基础好的同学,尽可能鼓励他们考研深造,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就业后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共同提高的目的。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即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适当地插入一些形象、有趣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常识或小故事来丰富讲课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并得到思想教育。比如,向两根漂在水面上的火材棍中间上滴加几滴肥皂水,观察两火材棍的距离是怎样变化的?从而让学生了解表面张力的性质。在有机化学中让学生从平时喝的茶叶里提取咖啡因,让学生了解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制备,并了解有关毒品的有关知识。从卷烟里提出尼古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吸烟有害健康。再如,在学习了氧化和还原的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种简单的电池,这样既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理论讲授与做实验交错进行。根据所授内容特点,先讲后做或先做后讲,对于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做的部分,先进行理论讲授,紧接着做实验,及时地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把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既扎实又灵活,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实验仪器的组成和原理从理论上来讲比较晦涩难懂,但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根据实物来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区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决定以讲授为主,还是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将重要的概念、原理、基本知识、关键性的操作技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演示进行教学。对于简单易学和相对次要的内容,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学,抽查自学笔记,提出有关问题,再作必要的概括总结。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件方式进行课堂直观教学,采用课程网站进行课外教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感性直观,在实际教学中限于经费等诸多因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型仪器的开发和发展,成为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探究前沿技术的障碍。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可将仪器工作原理、过程动态演示,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板书、绘图的时间,使教师得以从大量板书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出重点内容的讲解。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课后查缺补漏和拓展知识面。

总之,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过去相比,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这项工作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力争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锁义,程金生,陆海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高教论坛,2008,6:120-122.

[2]杨春龙,杨红,兰叶青等.农科院校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8,08:54-56.

[3]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现状(1952—2007).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2007.

作者简介

蔡丽华(1979-),女,讲师,现从事有机教学与有机合成应用研究。

作者:蔡丽华,封孝华,何武强

第二篇: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

摘 要:在概述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大众化教育。但是,由于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缺乏层次性,在教学内容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富于创造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既离不开宽厚的理论基础,更离不开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课堂。

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1]在系统回顾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历史的基础上,将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主要内涵归纳为普通劳动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研究项目实践、工程训练实践、工业训练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等六个方面。进而指出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过于重视学术与論文,而轻视工程技术本身的创新与发展;部分理工科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类学生参与工业实践的社会环境比较差;工程类学生校内实践教学时间过短。他认为,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应在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延长校内工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参与工厂企业的工业实践、将工程训练中心建成校级实践教育综合平台等几个方面加强。

袁剑波等[2]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工程实践能力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效的关键性指标。结合长沙交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实际,设计了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简介了学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和效果。袁慧等[3]在分析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并从转变观念、完善工程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若干措施。

李培根院士曾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4],仅仅从技术角度讨论工程实践教育是不够的。深层次的工程教育改革,必须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去审视工程实践教育。工程实践教育要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左铁镛、林忠钦两位院士也强调,高等学校要加强工业文明意识,培养创新人才要加强实验与工程实践,通识教育要与实验、工程实践相结合[5]。

一、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的发展历程分析

为了把握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文献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设置了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图1为以“工程实践”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可见,最早研究工程实践的论文发表与1980年,直到2005年左右一直保持缓慢增加的趋势,2005年论文发表数量为285篇。此后到2012年,发表论文1008篇,数量增速加快。2013年,急剧增加到3800余篇,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到2015年,接近5000篇。图2是以“工程实践+机械” 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对比发现,机械类工程实践的发展历程较晚,1984年才有首篇论文发表。此后的发展趋势与“工程实践”相似,都经历了缓慢发展、适当增加到急剧增加的阶段,而且相应的分界点也基本一致。2013年猛增到400余篇。但在2012年出现了特殊点,从2011年的60余篇突降到5篇。由此可见,2012年以后,国内工程实践教育包括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现象,这与应用型大学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充分说明了工程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点。

二、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进展

文献研究发现,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

(一)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2000年,安连锁等[6]提出了以“四模块”为基本构架的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明确了其基本内涵;同时,围绕新体系的构建,以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建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保障,将仿真教学和产学合作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新教学体系的运行和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改革。随后,傅水根等[7]提出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议高校已经拥有的实验室、校办实习工厂、正在建设和整合中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与企业进行的各种沟通,以及将来立法后企业对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构成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利用国家、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就可以实现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1998年以来对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8],提出了机、电、控、管多学科综合、以制造技术为中心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思想和“认识-训练-创新”的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在机电控综合制造技术基本训练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独具特色的国内领先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西南交通大学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面向本科生开放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一专多能的平台,使科研与教学得到有机结合,完善了本科人才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式[9]。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实践面临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从2000年以来和美国密西根大学通力合作,在国际大平台上吸取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10]。在合作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工程实践应该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很好地统一在工程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建设中,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

张炳生等[11]从大工程观的视角,提出了通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实验、实习、设计、技能竞赛等工程实践环节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并从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安排设计环节结合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方法。董华青等[12]在“学科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创新实践”的主线引导下,以“生成实践智慧”为目的,联结工程实践教学各环节,将工程设计、实践理念贯穿4年本科教学,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立面”的教学图谱,即融通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杜鑫等提出,地方高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工程实践为中心,提出构建实践能力的三个层次以及构建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建设的关键问题[13]。李秀红等[14]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TRIZ创新理论,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增设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和加强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加强校企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为指导方针,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广西大学对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生课外实践和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鲜明特色的层次化、模块化、虚实结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15]。该体系以实验独立设课为主线,涵盖机械工程本科教育全过程。

(二)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张士强等[16]以“精密机械制造工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和各类竞赛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内容相融合等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黄燕钧针对目前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17]。通过机械制图视图投影平台装置和机械制图课程实践平台的应用,加强学生对制图基本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州工学院的教师分析了现阶段课堂教学现状及特点,再与工程案例教学进行比较,剖析了課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18]。结合实际课程内容的模块划分及对应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课堂规划,形成了课堂案例教学模式,为课堂案例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依据。李剑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19],以工程职业化贯穿于整个设计流程中,强调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特性,注重设计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以工程的制造加工、应用为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实践中不仅能够把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而且能体会到企业工作情景,积累一定的行业设计经验,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和思考创新的兴趣。

2.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华洁等[20]将“翻转式教学”应用到“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上,综合利用课内外其他教学环节,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课程和学生充分交流。离心机、超声浸提系统、离心风机等多个教学案例充分说明该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课程内涵更深入,外延更广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李富平等[21]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金工的实训课程以及绘制“减速箱”的要求,论述了在工程图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图学知识与图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借助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量化研究[22]。研究发现通过课堂中的实践项目环节,学生的工程实践自我效能有了明显提升,说明了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上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薛素铎等[23]针对单一的卷面考试对工科专业课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工科专业课考试应积极应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应体现出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视,并阐述了“大跨空间结构”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3.实践教学改革

华南理工大学针对机械类学生工程训练存在的不足,提出“4+2”举措,即4周基础项目训练加上2周综合创新训练[24]。在2周的综合创新训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命题作品,并对命题作品的选取原则进行了重点论述。以竞赛形式组织训练过程,比赛成绩作为“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课程成绩评定内容之一。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强化了学生对机械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的了解。吴家福等[25]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工程实践训练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针对本校办学传统、办学条件、内外部特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析自身特点,加强工程训练意识,制定有效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刘爱华研究了“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的组织方法、实践设计、实施方法以及“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最后以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动态测试及设计综合实验为例,给出了“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26]。重庆科技学院[27]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基于项目实践的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科研项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提出了实施中需加强的工作。

(三)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代显华等[28]采用了企业合作化入驻校园的方式,通过梳理区分校内校外实践项目、建立校企共管的管理机制和开放式的生产教学管理模式、共建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共研项目等实践,实现了学生实践教育的系统性、学校教育与行业培养有机结合和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机制的深度融通,构建了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一种双赢的模式。易新河等[29]针对当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缺乏,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软件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思路,还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黄民等基于大工程理念,开展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教学改革[30],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积极引导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苏中等[31]以培养创新实践卓越人才为目标,建设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真实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训练中心,以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真实工程实践环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能力。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个性化实验室的构想,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现已取得初步成效[32]。该校在“满足多元化教育,适应个性化发展”的理念的指导下,在建立个性化实验室、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四)师资队伍

杨凯等[33]针对工科院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或经历的问题,总结了学校把握工科教学的工程实践性,依托独特的校企战略联盟,构建教师“工程化”培养体系,探索“工程化”教学模式,培养未来创新型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34]认为,高等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影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他们分析了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原因,并以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经验为例,提出了包括新教师岗前工程实践培训,产学研相结合优化教师知识结构,老教师传帮带,企业兼职导师以及改革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等一系列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五)运行机制

顾征等[35]介绍了MIT化工实践学院的理念、运行模式及其影响,详述其所创立的以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为特征的产学合作模式,梳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和利益冲突及其协调解决方式。期望为工程教育如何借助产学合作更好整合专业实践提供一个范例,既纠正“工程教育去工程化”的偏向,也防止“產学合作去教育化”的趋势。吴婧姗等[36]从回归工程实践的视角探讨了欧林工学院的改革模式,认为其大力推广基于项目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以跨学科、重设计为特色,重建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可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示范。湖南理工学院从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教学团队、产教融合共赢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效果良好[37]。

四、结束语

综上,随着应用型大学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工程实践教育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机械类专业作为首批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之一,相关的工程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的研究与改革应该侧重在产教融合机制研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方面,要特别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关注CDIO、OBE等教育模式的融合与拓展,持续加强大学生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显著提升大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1-4.

[2]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3:35-37.

[3]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4]李培根.人文情怀与工程实践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0-13.

[5]左铁镛,林忠钦.工程实践教育必须加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5.

[6]安连锁,米增强,尚锦山,等.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1-5.

[7]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8]李运华,范悦,沈颂华.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5: 42-45.

[9]朱 昊,周仲荣,刘启跃,等.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37-40.

[10]李建强,陈鹏,黄海洋,等.完善工程实践体系促进工程实践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07,8:49-52.

[11]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102-104.

[12]董华青,周震,艾宁,等.融通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3:168-171.

[13]杜鑫,李文星.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3,26:165-166.

[14]李秀红,任家骏,李文辉.基于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大学教育,2015,11:135-136.

[15]蒙艳玫,唐治宏,董振,等.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109-112.

[16]张士强,郭慧宇,梁国俐,等.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精密机械制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5,2:103-105.

[17]黄燕钧.基于工程实践教育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 2015, 6:79-83.

[18]云介平,张建梅,徐红丽,等.基于工程案例的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2:81-84.

[19]李剑.基于工程实践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 2016, 10: 73,125.

[20]华洁,孙见君,李佳,等.“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时代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43-47.

[21]李富平,杨文通,王建华.面向机械类本科生以实践为先导的工程图学教学方式探讨[J]. 图学学报,2014,35(5):787-790.

[22]李胜强,雷环,高国华,等.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21-27.

[23]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24]胡青春,郑志军,宋珂.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84-86.

[25]吴家福,高毅,蒙秉嵩,等.地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工程实践训练保障机制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57.

[26]刘爱华.“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方法在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6,1:109-110.

[27]楊孟涛,王晓梅,阳小燕,等.项目实践教学在机械类专业中的应用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9:190-191.

[28]代显华,荣钢,葛一楠.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4:110-113.

[29]易新河,益民,张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3,4:66-69.

[30]黄民,李启光,孙江宏,等.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突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6-19.

[31]苏中,曹荣敏,吴迎年.创建真实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创新实践卓越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4:4-8.

[32]张文桂,陈曾川,杨平,等.建设个性化实验室,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4.

[33]杨凯,安江英.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10,2:15-16,24.

[34]贾振元,孙伟,王殿龙,等.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8:35-37.

[35]顾征,李文.以工程实践教育为特征的产学合作经典模式—MIT化工实践学院百年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29-38.

[36]吴婧姗,邹晓东.回归工程实践: 欧林工学院改革模式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40-45,70.

[37]谭晶莹,安伟科,周勇.工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9:28-29.

作者:许崇海 衣明东 邱书波

第三篇: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改革措施;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是指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在教师指导下,必须由学生直接参与、亲自实践的特殊形式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科学地开设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类型和时间就很值得研究。

很多高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都设置了很多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主要存现两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实验和课程设计;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等。

一、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进行多项教学改革,但实施中依旧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不管是课时量上的安排还是硬件设备上的投入都相对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的尴尬地位,也达不到高校培养理想人才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指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这种观念在很多高校中根深蒂固,虽然现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始重视实践教育,各校也响应号召大力提倡实践教育,各种实践教育的方式都开始涌现,但是不论从课程体系还是师资安排上还是摆脱不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思想和学习态度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目前高校比较重视理论讲解,所有的理论体系也比较完整,而对待实践教学长期是一种忽视态度,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大纲体系,学生毕业后应对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就业竞争性。高校应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过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积极应对社会就业的压力。

目前在我校中实践教学环节中有各类实习,除大一下学期的认识实习外,毕业实习由各个专业统一组织集中实习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大三的下学期末和大四的下学期初进行,采取的实习方式都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学校有实习基地,但更多学生愿意分散实习,极个别学生就是自己找地方实习或盖个章回来就算完成了,保证不了实习质量,更保证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毕业生就业应聘的相互冲击

一般高校在处理实践环节时,会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实践,而等到大四开学初又会安排一学期的理论课,真正接触社会实践的实习的时间仅仅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在这个学期里,学生还得面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找工作等等环节的事务。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时间教学的现状,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状况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育改革力度

为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岗位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学校应该做一系列教学政策上的改革。

根据新形势需求,适时调整培养计划。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特点,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对一些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主要修订了大四上学期的理论课教学科目和时数,将大四下学期的理论课教学移到上学期来上,对毕业设计布置提前到大四上学期末,让学生带着各自的设计(论文)任务进行毕业实习,使得毕业实习有针对性和有时效性。

2.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和实验室

建设发挥实效的课外实践基地。我校建设了足够多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省内各类建设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共同携手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更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的应对社会对各种专业人的要求。

建设基本满足需要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实验室。配合理论教学,把理论知识转换为立体的实践,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经过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和训练,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在各类大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一个新高度,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都起到了好的了作用。

3.调整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要考虑到硬件条件的支持,很大程度上,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也是检验实践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首先可以建立合理的质量监管和考核体系,如抽查、每月考核等等。我校采取的具体措施:1)抽查:按照学生上报实习地点进行抽查。2)每月考核:学生每月向校指导老师上交当月实习报告一份。3)最终答辩:实习期结束全体学生返校,进行答辩。4)上交成果:最后上交实习日记、四份实习报告和实习进行实习答辩。5)成绩:按考查等级。

其次应增大实践教学的考核经费。可以聘请专业的监管人员,如校外企业骨干来对学生的实践考核做到一个严谨认真科学的打分,一方面是对认真参与实践的学生的肯定,另一方面对于不认真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把实践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对于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如抄袭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的不严谨,应该认定时间课成绩不合格,给予重修;对于多门时间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应给予降级处理,严格把好时间教学的质量关。

总结: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改革非一朝一夕,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还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和探求。例如:如何组织实习才能更加有效;实习的效果考核方法还有待完善;如何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如何更好地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我们无法预料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去解决,才能把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蔡迪.海外高校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娜,贾方,杨瀚宇,赵卓.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2015.

[3]王广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2015.

作者:宋敏 蒋芳

上一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