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宝典

2022-12-07

第一篇: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宝典

高一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2016-2017下学期 高一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赵红岩

这次的高一数学期末考试,为了做好复习迎考工作,使备课组活动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

明确复习范围及重点 范围:

必修1与必修4 重点:

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二、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掌握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强调作图、解题规范;

2、围绕综合卷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面批,争取提高合格率。

三、复习要点:

掌握各章知识结构和要点、知识点、澄清概念、、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归类,解题思路、方法,从解题中对知识加深理解、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课时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紧,按照计划估计要到6月15号才能结束新课,复习时间大约20天左右,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讲评。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6月15日结束新课;

16日------26日复习必修1:集合(5天)、函数(5天); 27日------7日复习必修4:三角函数(5天)、平面向量(5天);

8日------10日必修

1、4综合训练。

五、复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薄弱点,有征对,有系统地设计4份复习案,其中集合与函数2份,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2份,综合训练试卷4份。

2、利用星期

一、

二、

四、五补短的时间对待优生进行补短,主要是补基础知识,看学生基础知识有没有记住,记住了会不会应用,再找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练。

3、时间很紧,要求我们稳扎稳打,让每一节课都高效,每节课的导学案都当堂完成,晚自习让学生处理更多的典型题。

第二篇: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天天练

1.函数的奇偶性是其相应图象特殊对称性的反映,也体现了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定义域的两个区间上函数值及其性质的相互转化,这是对称思想的应用.

2.(1)根据奇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奇函数在原点处有定义,即f(0)有意义,那么一定有f(0)=0.有时可以用这个结论来否定一个函数为奇函数.

(2)偶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f(|x|)=f(x),它能使自变量化归到[0,+∞)上,避免分类讨论.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单调性的特点:

(1)奇函数在[a,b]和[-b,-a]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2)偶函数在[a,b]和[-b,-a]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第三篇:高一期末复习计划

期末复习是对自己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梳理,只有制定合理的期末复习计划,才能更好的进行进行期末复习工作,

在2013年7月XX号我们要进行了期末考,所以在这还没有一个月里我们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细节规划

学习是用屁股-> 手 -> 脑袋 -> 心的过程。

第一,一个相对完善的时间表,既要涵盖每月的整体安排,又要包括每月以及每天、每时的细节规划。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比如,晚上7点到8点复习数学,8点开始复习英语,这样安排就太紧了,当中应该有一个缓冲:7点到8点是数学时间,8点15分以后留给英语。这样,数学复习完后喝口水,稍作休息,不要“连轴转”。

而且,留有余地也可以确保上一段计划的完成。还是以7点到8点复习数学为例,万一时间到了,却还差一道题没做完怎么办?留有15分钟的余地,孩子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不致产生浮躁的情绪。

第三,教孩子在执行计划时学会放弃。有的学生死心眼儿,比如复习数学时遇到两道难题,卡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思路,却非要做出来不可,一晚上的时间都搭上去了。结果,这两道题没有眉目,其他的科目也耽误了。孩子的情绪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告诉他,把这两道题放一放,先完成其他科目的计划,最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回过头来处理先前的“遗留问题”,如果没有时间就放在明天或后天再做。

第四,复习计划要兼顾全面。有的考生对喜欢的科目就先复习,不喜欢的科目放在后头;有的考生把自己的强项放在前面复习,弱项的复习受到影响,导致强项越来越强,弱项始终没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其实,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正确的做法是优势要强化,劣势也要弥补。

学习方法

1、成绩要在较短期内获得较大提高。

长时间的慢慢提高对大多数科目没有必要,且消磨锐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刻苦投入,在成绩开始提升时加把劲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成绩。

2、成绩提高用四大件——精华教育学习阶段论

实践

(三)周循环学习法如何实践?

1、第一步:周日晚上制定周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总的学习进度,制定一周的目标。根据目标计算周一到周六的学习量,制定可行的、但又必须完成的学习计划。

2、第二步:周一至周六按计划学习。

根据计划学习量做好每日时间管理,每日结束前确认一下计划完成度,记录学习日志;

3、第三步:周日彻底完成学习计划。

把本周的学习完成情况总结一下。没有完成的部分在周日彻底解决。一周计划都完成了,就好好放松一下,然后做下周计划。

(四)注意事项:

1、不要做过度的计划,以免产生挫折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要空着周日。因特殊情况而没有完成的计划周日弥补,并休息。

3、当日未完成的计划不要拖到第二日,要果敢地跳过去。待周日再完成。拖到第二日反而会产生连锁反应而更疲惫。

第四篇: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内容:

①封土建国: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其弟周公旦继续实行分封,扩展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对士进行再分封;也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③等级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 ⑵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宗法制 ⑴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 ⑵实质: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⑶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具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其余诸子成为小宗。) ②其余诸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是大宗,其他儿子又是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全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⑷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始皇帝的来历:统一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定称号为“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创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皇权至上、君权独揽、皇位世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秦朝太尉实际虚设。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重大事务由三公九卿“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皇帝依靠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激化,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郡国并行,但王国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⑵唐中期: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⑶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派文臣到地方作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控制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大权。

2、中央制度的演变 ⑴西汉:①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任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以削弱相权。 ⑵隋唐(三省六部制度):①唐朝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③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⑶宋:中书门下是最高决策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管理军政,三司使管理财政,以分割相权。 ⑷元: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元后期相权扩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更替;以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针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中央绝对控制地方。 ②针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明朝内阁的设置: ⑴情况: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④明神宗时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张居正任首辅,权倾六部)。 ⑵评价: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⑴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实际参与机务;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 ⑵情况: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拟写成文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交付执行 ⑶评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⑴积极方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⑵消极方面:

①君主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了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特别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人浮于事,难以展开有效治理。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 多山多岛,没有大河和广阔平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出现了众多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奴隶制小国),它直接孕育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2、雅典民主政治: ① 形成过程: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没落。(★注意各三次改革的内容) ② 主要内容:

A、公民大会(城邦最高权力机构);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D、十将军委员会。 ③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④特点:A、人民主权:所有公民(祖籍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共同掌握国家政权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直接民主 ⑤ 作用:A、对古代希腊: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古代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B、对近代西方: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指古代罗马的全部法律制度。

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原因:最初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产生了成文法。 ②标志:《十二铜表法》(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权益。)

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只保护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

②随着罗马的扩张,不同的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被征服者不受法律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公民法无法应对。

③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护,罗马法逐渐演变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内容: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罗马法的作用:

①对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从而成为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对后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从而保障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688年光荣革命把国王置于议会的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制内阁 ①形成:英国内阁最初由秘密的宫廷会议发展而来;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容:A、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即所谓代议制。 B、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责任制内阁; C、内阁和首相掌握行政权,实行共进退。

D、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通过内阁控制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4、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独立初期松散的邦联无法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要求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②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君主制,希望建立共和国。

2、内容: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享有一定自主权。 ②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最高司法是联邦法院;(参见教材P41)

3、原则:分权与制衡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①意义: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积极方面:A、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在美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规定总统和议

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强调分权与制衡,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

E、1787年宪法确立的若干规定至今仍然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 ③消极方面:1787年宪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A、选举权的不彻底性:妇女、黑人、印第安人 B、没有规定公民的自由权利。

5、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把国家最主要的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 ②不同点:A、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国国王世袭而来,终身任职;美国总统选举产生,四年一任;

B、国家元首的权力: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权;美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英国首相向议会负责,内阁向首相和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第9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度的建立

1、背景: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中共和与帝制反复斗争,直至1875年才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②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见教材P45)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影响:使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分裂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普鲁士占有统治地位;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对皇帝负责; ④议会是立法机构,其中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参见教材P46)

3、影响: ①积极方面:使德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建立起来,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②消极方面:使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下来,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元凶的重要原因。

三、法国、德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⑴相同点:都设立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国家元首的权力都比较大,掌握行政权、统帅军队;下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受限制。 ⑵不同点:①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世袭;②国家元首的权力大小:法国总

统受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实际不受限制;③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法国总统和议会分掌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牵制;德国皇帝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实际控制着立法权;

8、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具有相对民主性,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 ⑴根本原因: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⑵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 ⑶经过:①1840.6英舰驶进广东海面,战争爆发;②1841英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③1842.8 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⑷影响:①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⑴经过:①1856年秋,英国伙同法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②1857年攻陷广州城,以柏贵为首的广东地方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殖民傀儡政权;③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求和,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④1860年,侵华联军进入北京,并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⑵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南京条约》: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④特权: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①1843年,建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

②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③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1853—1856年,进行了北伐、西征,西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⑥1858—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后期防御战

⑦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⑧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⑴《天朝田亩制度》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资政新篇》①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

②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共同原因:缺乏实施的安定社会环境;

4、太平天国运动作用与局限: ⑴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⑵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主要的作用)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历史地位)。 ⑶局限: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⑴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⑶主要战役:①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但主力尚存;日军获得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⑷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4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900.6英美法等八国侵略者借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马关条约》: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特权: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6、《辛丑条约》: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设立使馆界;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驻兵;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7、不平等条约的影响:①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②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③口岸:趋势,由沿海到内地,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④特权:列强通过特权,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8、列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⑴鸦片战争: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浙江宁海战役中,葛云飞拼死报国 ⑵甲午中日战争: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②黄海海战,邓世昌; ③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与洋枪队作战,打破了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9、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⑷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列强侵华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其共同原因有:①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 ②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 ③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3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⑴背景:根本原因: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主要过程: ①1894年孙中山领导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A、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革命政党的领导;B、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③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④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建立; ⑤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领导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度,给予人民一些民主权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⑥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结束; ⑦1912年3月,袁世凯九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2、辛亥革命的评价: ⑴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⑵作用: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主要的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有利条件 ⑶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两种观点: ⑴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⑵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在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主力:前期青年学生,后期工人(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⑶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⑷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⑸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依据: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中共的诞生 ⑴条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A、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中心工作:领导工人阶级,组织工人运动 C、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⑶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 ⑴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三大作出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⑵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⑶国民大革命: ①开始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②主要成果: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1927年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⑷合作的结局: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⑴背景: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⑵武装起义: ① 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 秋收起义(1927,毛泽东,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失败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总结经验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⑷红军的长征 ①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军事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从而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达到陕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④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传播了革命火种,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的罪行 1.侵华事件

①1931.9.18 ,九•一八事变,东北成为殖民地;局部抗战开始

②1935,华北事变,华北日益殖民地化、中国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③1937.7.7,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④1937.8.13 ,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2.侵华罪行:A、屠杀中国和平军民: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 B、实行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二、中国人民的抗战 ⑴正面战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组织四大会战 ①淞沪会战:谢晋元姚子青等官兵英勇抗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⑵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①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敌后; ②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外战场: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⑵作用:成为抗战胜利的可靠保证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①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②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7课 解放战争

1、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⑴抗战胜利后,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⑵1945年8—10月,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中共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⑶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解放战争的经过: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开始标志1946.6)→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⑴对中国: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对世界: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②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说明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内容:①阶级斗争学说

②社会发展规律

③暴力革命学说 ④联合斗争学说

(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巴黎公社: ①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对内准备武力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 ②过程:1871年3月,巴黎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了巴黎公社;5月,巴黎公社失败。 ③措施:A、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 B、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④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根本);巴黎公社自身不足;临时政府的进攻 ⑤评价 A、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意义: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是。 ⑥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必须废除旧的,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联合革命的同盟军;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①20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翻沙皇专制的革命不可避免。 ⑵二月革命:最大成果是推翻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⑶《四月提纲》:列宁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⑷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2、十月革命的情况: ⑴十月革命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 ⑵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①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政权归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③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⑵历史功绩: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 ②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国家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因而“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C、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和国歌。

△人民政协的职能:1949~1954年代行了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从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⑴原因: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⑵法律依据: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 ⑶实施:先后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 ⑶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⑴背景:“左”倾错误的发展,林彪、江青等人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⑵表现:A、冲击各级机构、批斗各界名人;(刘少奇冤案——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B、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非法夺权(首夺上海),并爆发武斗,破坏社会秩序;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没有召开,政治协商制度中断。

3、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法制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3、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①恢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②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 “一国两制”的提出: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⑴香港回归:①中英会谈: (1982)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联合声明:(1984)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 ③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⑵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能够收回港澳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⑴1979年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⑵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⑶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

⑷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⑸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会见胡锦涛→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①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 ②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⑴中苏建交,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对中国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注意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求同的基础: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侵略;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第24课

打开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根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⑵情况: 1971年,26届联大 ⑶意义:①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关键 ⑴原因: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

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需要改善与中国关系。

②中国:对付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⑵过程: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基辛格访华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定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⑴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⑵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正式建交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①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给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6、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合 ⑵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3)发展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的背景 ⑴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二战后期在美苏军事均势的基础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确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⑵美苏矛盾加剧: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影响不断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2、冷战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4、冷战的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

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冷战开始②马歇尔计划: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战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③建立北约: 1949年,美国领导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质是反对苏联和东欧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举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④扶植联邦德国,结果造成了德国的分裂。

5、苏联针对冷战的措施:①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建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③扶植民主德国。

6、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⑴朝鲜和德国的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1948年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分裂。 ⑵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世界一度处在核战争的边缘。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⑴背景:①二战后欧洲力量削弱,受到美苏控制;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⑵过程:①1951年《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后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者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④其后,欧洲共同体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成员国也不断扩大。 ⑶作用: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增强了西欧同美苏抗衡的能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的崛起 ⑴原因:①战后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②美国的扶植;③制定了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④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⑤引进技术,提出“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 ⑵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⑶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殊作用,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独立; 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利益,新独立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⑵过程: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②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⑶作用:①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加快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

第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⑴表现:东欧各国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演变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不是一个国家) ⑵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失败) ⑶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与矛盾(根本)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⑷影响:两句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前世界格局新旧交替,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⑴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1993年欧洲联盟形成;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实力强大。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⑵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五篇:精选高一期末复习计划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篇一:

一、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每位同学应该根据这次复习的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期末考试科目多,内容庞杂,很多同学复习起来感觉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后几天的学习作出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便心中有数。当然,光有计划还不够,还需要同学们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时间保证计划的落实。那么时间哪里来呢?有人说一个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一个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出59倍!鲁迅先生正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把一些零散的时间“焊接”起来,才铸就了令人羡慕的丰碑。我们要充分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争取多记几个公式,多背一段文章,多温习一遍老师在课上讲的重点,保持这样的“挤”的恒心与韧劲,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变成无限的力量!

二、完整的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大脑中接受的是相对单一的知识点,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会感到头脑里装了很多东西,很多很乱。所以在考前我们应该将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清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教材看一遍。这样我们能够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提取。

三、明确重点,攻克难点,侧重疑点。 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应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对于重点应吃透,并尽可能在实际中进行运用。对于难点则要努力攻破,一方面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这些难点。而复习更重要的是查漏补缺,对于一知半解的疑点决不可轻易放过,任何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都不应是模棱两可的,可以准备一本本子把平时的练习中所出现的错误都记录下来,再进行一次分析,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讲究方法,适当做题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我们应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有时我们常会感到一种本来十分灵验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不再灵验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地改变方法,以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当然复习时适当地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可心选做不同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使知识点得到了巩固,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调整心态,考前虚心考时自信。要有虚心的心态,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确的知识点,还有没完全掌握的技能方法,这样才能在复习时深入钻研,仔细琢磨。而在考试时同学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放松自己,以必胜的信心,坦然面对考试。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将一些期末的练习题当作正式的期末考试,利用它们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走进正式考场时能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篇二:

语文:先记忆再运用

1、扎实掌握课内知识,了解课内涉及的文学常识,识记要求背诵的重要篇段。

2、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浅显的文言文,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3、正确使用词语,能辨析修改常见病句,能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4、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数学:分“点”进行

期末复习阶段,先将公式都记熟了,做到看到题目就能想到公式,接着就看做错的题目,巩固。然后可以找一些综合模拟试卷,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题,掌握每个知识点,不会的暂时先放着。整套试卷做完之后,查找自己的漏洞,到书上寻找相应的知识点。

英语:多做多读多背

高中英语和初中英语大有不同,高中主要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所以光靠死记硬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主要是理解。如果单讲复习的话,建议学生首先是把单词背下来,单词量上去了,至少就能看懂题了。

还有就是语法,请记住英语语法就是得高分的筹码,语法熟练掌握了,题目再难也不难解决了。还有就是多做些完型和阅读题,多做多读多背,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万能办法。

政治:将基础知识系统化

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复习,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应学知识,以便做到理论知识掌握于心,在考场上才能灵活运动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这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用来系统复习的时间较短,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复习巩固。对此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抓住重点知识点,重点基础知识突出复习。

历史:先观大略再具体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时,学生面临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转变,知识由分散到系统的转变,由编年史到专题史复习方式的转变,加上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亟需解决有效复习方法的问题。笔者根据教育实践,从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单元核心知识结构、多种感官并用、先观大略再具体、记忆与回忆结合、适当做题并加强做题方法指导、建立错题本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初步的探索。

地理:先单元再综合

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单元复习,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基础。

在综合复习阶段,以综合练习及讲评为主,教师有针对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及时练习,及时讲评,查缺补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应考能力。

物理:夯实之前的基础

期末考试是学生和家长比较看重的一次考试,对于期末考试的复习指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一下。初中的物理知识是一块一块的,相对比较独立。但是到了高中之后我们说物理是一个成体系的,所以说之前如果学不好,之后也很难学好。所以说怎么筹备期末考试呢,建议大家把之前的内容夯实基础,上课跟着老师认可的去学,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会觉得特别难。

化学:分三阶段进行

化学期末复习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归纳、整理知识脉络,并弄清要记忆的内容,理解的内容,综合运用的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夯实基础。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打通基础知识记忆关:元素符号、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总之该记住的一定先过关。

生物:做好每日一题

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开始出台生物每日一题,内容是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形式是大题形式,既能检测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应试水平。

高一期末复习计划篇三:

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学期末所剩时间不多,学生除上课自习认真学习外,还应把自己饭后、课间、晚上就寝前的有效时间都利用上,针对不同科目特点,安排不同的复习内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分配不同科目的复习时间,应做到重点突出,全面兼顾,对于薄弱科目应多投放时间,但不能无所收获。规定的复习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不可因功费时,也不可因小误而失全面,要循序渐进,环环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搞好复习。

要想取得好成绩,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期末考试也是一样。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可以按照“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原则,把期末复习分成四个阶段:基础复习、强化能力、查漏补缺、模拟练习。四个阶段,四个方面,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体,一气呵成。

要勤于思考,勤于动脑。复习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动笔,善于归纳消除思想上的惰性,不能光用一双眼、一张嘴,而要利用有效巧妙的记忆方法、归纳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连贯起来,把同类的知识归结起来,牢记下来,找出知识内在的联系及规律。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冷静的静下来,把期末考试放在一边,首先根据自身实际,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复苏、巩固。不要忙乱无序朝三暮四,好高骛远。这些都是高中期末考试备考复习计划。

以上为高中期末考试备考复习计划相关介绍,复习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动笔,要利用有效巧妙的记忆方法、归纳方法,找出知识内在的联系及规律。

上一篇:关于热爱祖国的演讲稿下一篇:关于网吧违规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