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2024-05-18

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共8篇)

篇1: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导学案编制:汪艳琼审核:高一年级政治学科组2014-01-02

三、收入与分配班级: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

⑴(按劳分配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并非所有的分配形式都是按劳分配。)⑵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⑶必要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⑷意义:见书P59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A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他们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要素、信息要素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意义:

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各自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注意:①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收入和按劳动要素收入。②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比较:例如,中,工人所得工资、薪金、津贴等属于按劳分配;工人所得工资、资金、津贴等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B。

⑵客观必然性: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注意:不要混淆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分配制度。

(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⑴主要表现: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⑵意义: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⑶举措: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P62)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1.我国财政的作用B

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财政收入的来源A

①税收收入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注意:3.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A

⑴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⑵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⑶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注意: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4.税收的含义A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注意:①在此含义中,政治权力是手段;法律是依据。是政治权力而非经济权力,不同于

5.税收的基本特征A

⑴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②无偿性()

③固定性()

⑵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注意: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

6.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书P70-71)

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

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⑵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都以社会各界

⑷公民要有纳税意识,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常见4种违法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区分P72-73)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B

⑴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看不见的手”——市场;“看得见的手” ——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发挥计划的作用。)

⑵⑶ 市场的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B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国家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④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⑵市场调节存在着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⑶单纯由市场调节的后果:P81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A

⑴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⑵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6.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B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经济手段。

(2)法律手段:指国家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打击各种经济为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

注意: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科学发展观B

⑴地位:是指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

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措施:(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地位:这是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措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地位: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措施:①提高质量和效益,拉动内需,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继续设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措施:①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A

⑵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

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发展空间。消极影响:① 不稳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态度: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勇敢迎接挑战。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 A

⑴地位: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⑵积极的作用:①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⑶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3.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B

⑴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⑵格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

⑶体系: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⑷原则(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⑸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走出去”的表现(P97)

篇2: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一) 知识点

1、 会用竖式计算整除的除法: 24÷6=

2、 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6÷5=

(以上均注意 商要商在个位)

3、 知道余数都比除数小。

4、 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应用题中有两个单位名称

(1)常规法

(2)加1法

(二) 易出错的题目

1、 一个数除以7,余数最大是( )

2、 ( )÷5=6……( )中,余数最大是( )。

3、 ( ) ÷ =5……7中。 最小是( )。

应用题:

1、 有27个苹果,每6个放在一个盘子里,至少需要几个盘子?

27÷6=4(盘)……3(个)

4+1=5(盘)

2、 3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红和他的4位好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34÷5=

(小红和她的的4位好朋友是5人,而不是4人)

篇3: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1. 梳理生字难词, 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巩固难读字、难写字、形近字。

2. 紧扣单元主题, 讨论课文分别“观察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3. 聚焦重点句段, 体会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研究作者如何由“观察”引出“发现”。

4. 回放单元习作, 通过找一找、添一添, 在习作修改中用好问句。

【教学过程】

一、链接学习起点, 梳理字词

1. 呈现单元生字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读的字显红、打点。

(1) 指名读读这些字, 随机正音。

(2) 同桌互读, 评价。

2. 回顾单元词语表, 将学生自主复习时认为难写的词加以统计, 并以柱状图呈现。

(1) 聚焦书写难点——“大概”。 (全班17位同学认为这个词难写) 交流写好“概”字要注意什么。

(2) 依次呈现另外五个词语, 随机交流要注意的笔画。

(3) 现场听写词语。

(4) 校对、反馈和修改。

小结:碰上这类难字要“多用眼睛看一看, 多动脑筋想一想, 看得清, 想得明, 字词自然记心间”。

3. 呈现园地中“我的发现”, 辨析几组形近字。

(1) 同桌互读, 相互正音。

(2) 聚焦较难的两组词, 说一说它们的不同处。

干燥急躁分辨辩论

(3) 尝试编口诀识记。

(4) 完成练习, 校对。

(设计意图: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准确把握课堂起点。教师根据学习单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让复习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复习单作课前自主梳理, 对复习课知识点有提前的了解, 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将更加投入。有效的复习前测学习单起到变课堂“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作用。)

二、紧扣单元主题, 复习句段

1. 呈现单元导语, 聚焦单元主题。

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 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要留心观察, 看谁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2. 围绕自主复习单, 展开讨论。

结合课前梳理情况, 交流四篇课文分别写“谁观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启发点拨: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和“发现”有序地写出来的?

3. 聚焦课文问句, 发现语言规律。

举一:聚焦《花钟》一课中的问句。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原来, 植物开花的时间, 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a. 去掉语段中的问句读一读。

b. 感受问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c. 体会疑问词在句中的作用。

反三:合作找出另外三课中的问句, 在文中做出标记, 圈出疑问词, 读一读, 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完成小组合作单。

(设计意图:观察总是和提问联系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善于使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以这个为学习的切入点, 通过找问句、读问句、圈疑问词, 体会作者在问中思考, 感受问句在文中的作用。既加深了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又学习了语言表达的形式, 得意兼得言。

考虑个体差异的实际, 该环节采用四人小组协作完成。小组分工减轻了个体学习负担, 小组互助促进全员参与, 提升了学习热情。每个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思考, 在合作学习中感悟, 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三、回放观察日记, 修改习作

1. 呈现学生习作一, 找找文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考。

我们的面前摆着三样物品:杯子、棒子和鸡蛋。我心想:这三样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呀?我刚想完, 老师就宣布了“: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实验正式开始, 老师先把鸡蛋放入水中, 然后往杯子里装水。可是, 鸡蛋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我心想:是不是该往里头加点盐才有效果呀?我正这么想着, 只见老师就往里面放盐了。

交流问句, 感受它们在文中穿针引线的作用。

2. 呈现学生习作二, 为它加上合适的问句使文章更流畅。

可是等了好半天, 鸡蛋还是没浮起来, 水也变得浑浊了。我们又放了许多盐, 哇!鸡蛋渐渐上升了。我们欢呼雀跃起来。

交流汇报。评一评, 谁补入的问句更好?更能引发思考?

3. 修改自己的习作, 展示交流。

篇4: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选择题

1.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这说明( )

A.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

B.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

C.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D.全国人大行使最高任免权

2.2006年3月5~14日召开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对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以及其他报告提出了意见,国务院及其他机关认真做了修改。这说明( )

A、人民代表的权利来自人民 B.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C.人民代表充分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D.人民代表享有提案权

3.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个案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这说明( )

A.人大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大可以代替司法机关的职权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D.我国司法机关受人大监督,对人民负责

4.下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法律地位平等 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④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在加强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中强调:进行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据此回答5~6题。

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

A.关键 B.本质要求 C.核心 D.基础

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原因在于( )

①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据此回答7~9题。

7.“两会”的联袂召开是为了便于( )

A.人大和政协两个国家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B.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D.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8.从本质上看,“两会”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

B.成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C.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

D.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9.“两会”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政协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全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国政协实行民主协商原则

D.全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政协委员由民主协商产生

10.在民族自治地方,要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

C.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D.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11.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万多处,全国性和地方性宗教团体3000多个,各教都出版经典、书刊。这表明( )

A.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组织可以向社会宣传有神论

C.国家鼓励群众信仰宗教 D.宗教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12.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因为( )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正常的宗教活动有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③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 )

①广大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②要求教徒把爱党、爱国、爱教有机结合起来 ③使宗教活动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④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取代封建迷信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 )

A.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决权 B.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C.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主权 D.保障少数民族行使独立权

1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 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④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

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已经进行三轮。此前,美国的强硬立场受到强烈批评,并且在会谈中受到严重孤立。韩国总统就曾说,美国和其它一些持强硬立场的国家仍希望朝鲜政府崩溃,这使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变得很困难。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7.在构成主权国家的四要素中,作为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的要素是( )

A.人口 B.领土 C.政权 D.主权

18.美国这一强硬立场对朝鲜的主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

①独立权与平等权 ②自卫权与管辖权 ③不侵犯别国 ④不干涉他国内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早日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从当前国际形势看,这是因为( )

A.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B.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C.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D.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20.中国坚持要“和平崛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了,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是因为( )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的国家 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1.安理会就世界重大问题进行表决时,我国有投赞成票、弃权票和反对票三种选择。这种选择的根据是( )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大国统一的原则 ③友好国家的意愿 ④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2.2004年9月15日,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做出决定,不将乍得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2300万台湾人民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之所以一直遭到失败,根本原因是( )

A.提案未获得三分之二以上会员国通过

B.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C.台湾当局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退出了联合国

D.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据此回答23-25题。

23.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是我国的执政党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坚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 )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5.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 )

①中共中央在履行政府职能 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 ③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6.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7.材料一:在全国政协当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政协委员。

材料二:1994年中央和其他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7年与1991年相比,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32%。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原则的哪些具体内容?

28.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访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时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指出:“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中国政府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包括中亚在内的周边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愿同各方一道开创互利、互补、互惠的新格局。中国的发展将给中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福祉,也必将对中亚地区加快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结合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

29.2005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国务院颁布的依法行政纲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为什么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应该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D 4. C 5. B 6. D 7. D 8. D 9. B 10. A 11. A 12. D 13. B 14. B 15. C 16. C 17. D 18. A 19. D 20. C 21. C 22. D 23. D 24. C 25. B

二、非选择题

26.(1)科学执政,就是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办法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民主执政,就是让广大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执政就是遵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使法律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权威。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伟大转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坚持科学执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可以保证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避免倒退或失误;其次,坚持民主执政,可以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使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坚持依法执政能够保证国家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7.(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民族繁荣原则。

(2)材料一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

材料二说明我国各民族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

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8.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对外侵犯的根源。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国际环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14分)

29.(1)①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篇5:高一政治学科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2、商品的含义

3、影响价格的因素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的影响

6、消费结构

7、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

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途径

3、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4、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5、公司的基本形式

6、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7、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几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及其特点 第三单元

1、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具体内容

2、收入公平的含义和途径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6、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

7、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单元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

2、规范市场秩序重要性和途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4、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5、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7、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及其影响

9、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0、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篇6: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

5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5.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

①通货膨胀:

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7.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8.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9.汇率变化P10

100美元换更少的人民币=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汇率下跌=美元贬值 10.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P11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P12、13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

3.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生产者必须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5页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何理解“需求有弹性,弹性各不同?

6.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不同(替代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

7.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是基础和前提 和

物价总体水平)2.消费类型的三种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3.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P21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影响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5.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如何评价?(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3.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实原因: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4.怎样发展生产力?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三是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四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是: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及表现?主导作用

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及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10、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什么?比较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非公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2、公司的含义,法定的公司形式及两者的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结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4、股东的权利义务?52页

5、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1)正确的经营战略;(2)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不善的企业会? 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7、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就业的意义是什么?我国的就业形势怎样?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8、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我国居民的投资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储蓄存款(便捷)、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债券(稳健)、保险(规避风险)

2、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作用是什么?利息的计算,储蓄的种类及特点。

3、股票的含义、股票投资的收入来源(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发行股票的意义。P53

4、债券的含义,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各类债券的特点。

5、商业保险的含义、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其他分配方式包括(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

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相适应: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一定有按劳分配;个体经济一定是按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 现代公有制经济中往往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4、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P66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一致性表现为:(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5、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P66 效率优先: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兼顾公平:

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税(最主要部分)、利、债、费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P69 经济发展水平(最根本)和 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哪些内容?

经济建设支出(占首位)

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

4、财政的作用是什么?P74-75(1)集中力量办大事: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调控经济平稳运行;C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人民生活有保障:A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B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C 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特征是什么?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什么是增值税?征收的意义是什么?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征税对象:增值额

意义: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对象:个人所得额

意义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P81

公民不一定是纳税人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6、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欠税,拖欠税款;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不起基础性作用 3、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5、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具体要求: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法律和道德(诚信)P90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依法办事,又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要应该树立诚信观点,遵守市场道德。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后果是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③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9、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10、为什么要把两只手结合起来?(1)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是有形的手(2)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3)但是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

(4)所以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克服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20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

2、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原因?P98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危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98-99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解)以人为本是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生态;

协调:五个统筹

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经济建设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P99-100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4、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4 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实现载体?(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 利有三: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有二: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风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威胁

3、世贸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最重要:非歧视原则)。我国入世的时间:2001.12.11

4、如何评价我国入世的利与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

利有二: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弊有二: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结合一起;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增加。总体评价:入世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5、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引进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积极意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经济生活重点专题复习1.质量问题

热点新闻:近期产品质量问题频出,严重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我们不禁要问,身边的产品怎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呢? 基础知识回顾:

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P4-5

②企业怎样才能经营成功?P41-43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经济效益

■▲诚实信用的原则

结合P90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安全权)

③消费者有哪些典型心理?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遵循哪些原则?P22-24 ④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弊端?P91;什么是宏观调控,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P93 2.价格问题

2007年,猪肉涨价成为了千家万户议论的话题,有人在描述近段时间最为热门的炒股和猪肉涨价的问题时用了:“每天起来一上网,一是看看股票升了没有,二是看看肉价降了没有”。猪肉涨价甚至还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牵挂,他表示政府正采取各种办法,“让农民养猪能挣钱,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又吃得起肉。” 基础知识回顾:

①价格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因素分别是什么?P12-14

■市场形成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

②价格和价值是什么关系?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P14互补商品和互为替代品有何区别?P16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有哪些影响?P1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是什么P15 5 ④市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哪些?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P91-93

■积极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及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消极作用: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3.投资问题

2007年5月31日,财政部决定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1‰至3‰,消息一出,大盘应声低开。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一直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基础知识回顾:

①能分析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设计投资方案P51-56 ②税收的含义、特征、性质分别是什么?有哪些违法行为?P76-77,82 ③为什么要依法纳税?P81公民的权利 4.就业问题

2007年6月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上,7.5万人争夺起了1500余家单位的2万多个岗位,就业难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而许多应届生普遍表示,“大城市机会多”,外地“生活不习惯”、“基层太艰苦”等。有的坦言,在杭州找不到好工作,宁愿待业。基础知识回顾:

生产与消费是什么关系?P31-3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②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问题?P45第二段

三点

为什么要解决就业问题P45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社会稳定,共同富裕

■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③怎样解决就业问题?劳动者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P45 ■党和政府应该?劳动者应该怎样? ■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

5.公平问题

中国国务院发改委日前发表一份社会科学调查报告称:中国城市人群收入差别接近或超过国际警戒线,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之中。目前我国各个行业之间、各个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分配不公相当突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警告称,中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威胁其社会稳定,该问题也被视为中国决策者面对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基础知识回顾:①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P62 ②学会区分生活中的个人分配形式。P63-64 ③公平和效率是什么关系?P66

我国的分配原则是什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④怎样做到兼顾效率和公平?PP66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公平,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发挥税收、财政的作用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数,提高人们的收入

■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三农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基础知识回顾: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P98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发展?P100

财政有哪些重要作用?P74-75 影响财政的因素有哪些?P69-70 为什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开放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总体水平不高:一是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二是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国内增值率不高。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四是出口仍是数量扩张型的,随着出口数量的持续扩张,贸易摩擦随之增多。基础知识回顾:

①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P104 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P103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P105

■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现代管理,不断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引导产业的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怎样提高对外开放水平?P107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篇7:《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市场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3.市场调节的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5.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3)是坚持公有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8.为什么要把两只手结合起来?

(1)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是有形的手(2)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3)但是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

(4)所以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克服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9.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利: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风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威胁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5.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6.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7.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9.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篇8:期末复习高一政治生活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网络构建】

【核心讲解】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内涵: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世界观原理:①相互区别:第一,性质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第二,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第一,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意义: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四、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原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道路曲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意义

(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六、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意义

(1)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作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endprint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③方法论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八、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要求: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要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九、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征:①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观点: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

(2)特点:或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切。

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①辩证的否定观。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2)具体要求: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向预测】

一、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哲学性质的问题。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的关系,用系统优化的观点看问题。以此为背景,考查联系的观点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方向。

二、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以此为背景,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三、美与丑、善与恶……2013年有太多的道德追问

从哲学上看,道德的冲突是矛盾的具体体现。对道德的追问,体现出矛盾的对立性,也预示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彰显着矛盾的转化。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运用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各种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是高考中常见的切入角度。

四、辩证的否定是有肯定、有否定,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善于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有创新意识,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高考中,通常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考查“传统文化”这一知识点。

【备考建议】

本单元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从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全面观、矛盾观。

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很多,难度较大,命题主要集中在联系的特点、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矛盾分析法、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的作用等方面。命题趋势呈现“一不变、三上升”的特点。“一不变”就是将矛盾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不变;“三上升”就是对系统优化方法、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试题主要以寓言、漫画和自然科技及文化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中,要从整体上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联系、发展、矛盾、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世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变,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实现更好的发展。endprint

备考时,要狠抓常考知识点,对每一具体的辩证法原理既要表述准确、理解全面,又要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方面的热点,尝试用哲学原理解读热点材料,从而提高能力、举一反三。

综合知识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网络构建】

【核心讲解】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③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含义: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与作用: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四、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①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②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①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②实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性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五、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客观依据

(1)原因: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表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endprint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2)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表现: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就不同。

(2)处理办法: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③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③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正确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2.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1)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理想的作用: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向预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结合党的十八大等社会热点进行考查

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与任务,习近平到深圳和广东视察、重走邓小平南巡路线,李克强“用改革红利激发内需潜力”的讲话,这些都可能成为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同学们要给予足够重视。

三、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罗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其人生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四、结合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考查

在高考中,很容易以此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结合《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考查开展这些活动的理论依据、重大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向先进人物学习等知识点。

【备考建议】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集中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是在关注民生方面,集中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三是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命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从具体原理切入,紧扣社会热点,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2018二建《工程法规》之第八章数字考点必备下一篇:扫黑除恶办公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