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脑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电脑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在艺术设计方面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计算机辅助设计有着许多传统手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了制图过程的效率和精确程度。由于设计软件不断完善,各阶段的各种设计均能用计算机制图软件来完成。

第一篇:电脑技术论文范文

浅析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

【摘 要】现今社会已经转变为知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没想科技技术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沟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结合。最近几年中,国内经济有了较高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是家家必备的通信设施,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新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一种促进。本文主要是结合现阶段内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阐述,对于后期发展进行展望设定。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

0 前言

上世纪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到今天此种影响都未消除。第三次革命给人们的生活、乃至生产都带来极大的帮助。就比如说:电话的发明使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民之间的沟通奠定了桥梁;电视机的发明使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通过电视更好的了解的到外面的世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全球化经济进程有所提升。

经过人们对于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的研究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到现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同时两者之间能够保证完美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不论是在生活还是生产方面,都希望能够达到资源共享,这样的要求就需要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此点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的内容。

1 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所指的是电子计算机中所应用到的技术方式以及手段。这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1电子计算机系统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中较为完整的一项系统使用技术,这其中包含着结构技术、管理技术、应用技术、维护技术。每一个不同的技术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系统结构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电子计算机解题效率,同时需要满足较强的科学性价比。电子计算机做具备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操作人员对于设备操作所实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系统功能,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功能得事先,能够将计算机系统解题时效有所提升,电子计算机的操作更加方便。同时提升了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任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的,电子计算机也是一样的。对于系统进行维护,主要是通过对于电子计算机进行实时性的监控,要是计算机系统出现一定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1.2电子计算中所涉及到的机器件技术

不同的电子器材经过组装之后才组成电子计算机,不同的电子器材是电子计算机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促成的,这其中高级线路落是通过电子器材所实现的。在电子计算机进行新的改革过程中都是通过对于器材改革实现所实现。

1.3电子计算机中所涉及到的部件技术

电子计算机系统是较为复杂的,包含一开始我们所提到的电气器材,同时还有众多的部件。这些部件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包含也是较为广泛的。

1.4计算机组装技术分析

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组装技术又出现了较为的影响,计算机组装技术和计算机更新换代有着一定的协调性,并逐渐转变为微型化。

2.通信技术研究分析

在21世纪,电话以及手机等通信技术已经成了普遍性的存在,家家户户都有。而且这些通信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这样就侧面反映出国内通信行业发展势头是相当强劲的。通信技术的实质内容就是信息数据的传输,所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历史上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为:在人类出现之后,就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在文字出现之后,沟通方式更加频繁。在奴隶制社会中,在战争过程中提现的最为明显。在战争过程中的,进行情报传递。主要是通过马匹以及人类之间的传递,在后期才逐渐的转变为邮驿方式。现代化的邮政制度是就由邮驿发展来的。

3.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两者之间的结合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不同的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都更加的紧密。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的发展以及后期不断的完善。两者结合之后组成了蓝牙硬件平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蓝牙接收器。其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指导。现代信息核心内容主要有:L2CAP、RFCOMM、SDP等部分。所运行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完成设备,在服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开发、收集、处理、传递过程,不断的发展以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数据进行的封装处理。在进行HCI接口过程中,要明确核心内容,通过知识以及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组成信息的经济形势。所以说人们将其形象地将比喻成技术,对其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时代的推进,对于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要求都哟明确的要求,要是说,电子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神经元,那么对于此细胞源需要不断的激活提升,这样才能保证人民所需的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之间可以通过交换机、光纤网、卫星等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电子通讯设备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网络覆盖,同时让人们对于此项技术有着较大的认可。

4.结语

对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为了发展前景来讲,人们对于这两种技术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发展与完善。发展至今,随着社会进程的加速,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都面临着一场新的改革。现阶段内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所需,需要建立更加快速的电子计算机以及通信系统,此种技术的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以及探索,更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洪涛,浅议网络发展的应用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2.

[2]吕延杰,電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陈波光  刘姝姝

第二篇:电脑技术对设计思维的拓展作用

摘 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电脑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在艺术设计方面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计算机辅助设计有着许多传统手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了制图过程的效率和精确程度。由于设计软件不断完善,各阶段的各种设计均能用计算机制图软件来完成。单纯应用设计软件来完成设计将不再成为设计师的标志,设计是一个思维渐进过程,电脑技术对设计思维有很大拓展作用。

关键词:电脑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思维

电脑技术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电脑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在艺术设计方面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计算机辅助设计最主要的优势是体现在图形、图像技术处理上,具体运用在设计领域的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中,并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手段的艺术设计应用体系。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更新了原有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为设计师提供了充分、高效、全方位的技术手段,创造了传统设计无法比拟的视觉效果,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设计过程是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是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艺术体验,使设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设计软件不断完善,各阶段的各种设计均能用计算机制图软件来完成,单纯应用设计软件来完成设计将不再成为设计师的标志。

一、电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21世纪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由于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摄入信息量,改变人们的思维。电脑在各专业上的应用也日趋普及,各行各业对电脑的依赖也渐渐变强,电脑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电脑的应用,这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电脑对设计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电脑技术的应用也把设计变得更加直观、更能深入人心,使人们能更加直观地接受设计作品。现代绘画者有时也利用电脑为辅助手段而进行创作,电脑辅助设计给绘画和设计学科带来很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传统的手工设计比较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其特点如下:

1.同传统的手工设计相比, 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拓展思路。电脑能够成为激发设计创作灵感的发生器,变成一种获取全新的、非传统设计程序和观点基础上的造型形态的有效手段。用传统的造型艺术手段进行设计时, 很多情况下是受到“手”的制约; 也就是说, 当设计者有一个很好的构思或创意时, 由于手的表现力和表现水平的不同, 而制约着最终成品的画面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传统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速度, 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图形艺术设计, 可以使我们的双手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手工绘制中彻底解放出来, 由计算机和图形设计软件取而代之。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于大脑的艺术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的深度开发, 创作出更多的、更加新颖的、奇妙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来。

2.电脑技术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精度和速度,而且其虚拟真实的技术使设计表现图显得直观而生动。同时电脑技术亦能使设计成果得到重复的利用,对设计标准化和产业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以往进行视觉艺术设计, 往往需要纸、笔、色、尺、图板、喷笔、气泵等各种绘图工具, 而所绘制图形的精度和速度依然不尽如人意。利用电脑, 就可以省去这一切工具, 而表现的精度和速度都大大提高了。尽管在表现力方面目前电脑有时还不如手绘随意、自如、方便, 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特殊的视觉艺术效果,电脑的表现力是利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和企及的, 如三维电脑动画、桌面排版、印刷等。

3.操作灵活, 易于掌握,存储和展示更加便捷。电脑图形艺术设计系统赋予图形设计许多十分便捷的操作方法和人机对话程序, 提供了多种图形设计手段、字体和数十万种色彩,以及许多图形设计工具。它大大方便了设计者, 使其可以随意编辑、放大、缩小、移位、剪切、裱贴、拼接、变色和做许多特技效果, 并可实时设计、随时显示和修改。电脑的图形存储和提取十分便捷, 图形随做随存, 随用随取, 保存在软盘、磁带或硬盘中的图形不存在褪色、老化等传统保存手段的弊病; 它不仅可以在屏幕上展现, 也可以通过激光打印机或彩色喷墨打印机以黑白或彩色形式打印出来, 或转制成幻灯片, 转制成电影片、电视片。

4.设计表现水平标准化。手工绘制和设计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技术”水准。例如: 同一个设计构思, 同一个画面构图, 最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手”上表现能力的差异和稳定程度。技术水平高的设计者, 其作品效果就好, 反之则差。另外, 设计者在其状态好的情况下, 其作品的效果就比情绪差的时候更好。而电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任何人在使用同一程序或功能时,它不会受到手的灵活程度或情绪状态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二、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思维方式的分析

设计思维,即设计思维的运作过程,是设计的关键。设计师是用图来思考的,图式思维具有直观性,其基本过程以往被总结为如下的一种范式:大脑(思维)——手(绘图)——眼(看图)——大脑(思维)如此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是否熟练、通顺,都直接影响着这种以瞬时信息反馈为基础的思维链条的转动,从而影响着创作进程。除了熟练以外,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敏锐的“感觉”,它产生于思维链条最初阶段,并影响构思的各个环节,使它们更易找到适合的方向,触发出灵感的火花。设计初始思维是混沌的,而计算机则是理性的。那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来解决呢?

1.电脑设计是设计师“思想”和“手”的延伸

设计思维是一个设计作品的“灵魂”,也就是说一个设计作品质量主要取决于人的思想和创意,但是不管多么好的想法都需要一定的媒介表现出来,没有使用电脑时代都用手绘这种方式来进行表现,这样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绘制者基本功,设计师应不断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修养。使用电脑辅助设计,可以不掌握那么高的表现技巧,可以缩短表现技法的学习时间,并且学习难度也有所降低,人们能更快地掌握这种表现方法。

2.有利于图纸修改、节省体力和易于操作

电脑应用于设计中和手绘表现相比,电脑可以把一个设计作品进行多次修改并且在绘制的不同阶段进行存盘,从而可以把制作中的任何一步调出或用反悔命令进行修改和编辑,如果是手绘想进行改动就得重新绘制,在劳动量上,手绘也大大多于电脑绘制设计图,电脑绘图者掌握电脑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3.电脑软件的不断更新对设计起到很大的拓展作用

电脑硬件不断的更新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软件也随之进行快速的更新,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操作也越来越简单,效果也是不断更新和改进。这样也大大拓展了对设计的辅助作用,而且软件还能制作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4.表现效果真实,数字化是手绘达不到的

电脑把人们制作的设计图进行数字化编辑,从而输出设计者想要的效果。现代有一类设计图,可以以假乱真,人们难辨真伪,而手绘就达到不了这种程度。表现真实感的作品还是电脑要高于手绘设计图,尤其是电脑作品可以打印出比较大幅的作品。电脑设计对很多较繁杂的、机械的图形更是得心应手。

就电脑辅助设计而言,人们最初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构思,似乎主要是将它作为一种在设计过程中提高制图效率与精度的手段。设计师的创意、构思与设计往往交由电脑操作员在电脑上完成。有时,计算机是设计的完善和延伸,但更多的时候,用计算机设计的过程只是一个制作的过程。然而,计算机数字化信息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媒介,却有着图纸、模型等传统设计表现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刘世清, 冯伯森. 高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电化教育研究, 2000,(9).

[2]段岩涛.CAD 在工艺设计课中的应用.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

[3]兰昱.谈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镇江高专学报,2005,21(!).

作者:王宏昌

第三篇: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

摘要:心理学应用的核心部分是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涉及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对象、语汇和规范都存在不同。这也体现在心理学学科中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不同。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思想涉及到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顺序。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顺序是技术、理论和方法,这是技术优先的思考。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手段涉及到体证的方法与体验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技术基础;技术思想;技术手段

心理学研究包括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心理学的应用是通过技术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对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来说,强化心理学的技术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目标,在心理学的方法论的探讨中,就包含了关于心理学应用技术的考察[1]。这涉及到心理学研究有关技术理念的生态学的方法论[2],也涉及到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3]。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特定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的问题[4],心理学的技术研究有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5],心理学的技术应用有独特的途径和方式[6],例如心理学研究中的体证和体验的方法[7]。

一、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科学的目的与技术的目的不相同。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探求真理,弄清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求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目的与价值则在于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技术工具或人工事物,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增长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福利、增加人类福祉的目的。

科学的对象与技术的对象不相同。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就是要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对象则是人工的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人工生物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等。

科学的语汇与技术的语汇不相同。科学与技术在处理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汇有很大的区别。在科学中只出现事实判断,从来不出现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只出现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不出现目的论解释及其相关的功能解释。因而,科学只使用陈述逻辑,技术回答问题就不仅要使用事实判断,而且要进行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不仅要用因果解释、概率解释和规律解释,而且要用目的论解释和相关的功能解释。

科学的规范与技术的规范不相同。科学与技术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范有普遍主义、知识公有、去除私利和怀疑主义等四项基本原则,技术的发明在一定时期内却是私有的,属于个人或专利人。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专利、侵害知识产权等,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有研究指出,技术哲学问题涉及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二是技术认识的程序论;三是技术知识结构论;四是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五是技术与文化;六是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8]。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到底是价值中立的还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一直都没有厘清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眼中的技术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知识分裂”,这一点可能是造成技术中性论者与技术价值论者不能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中性论者看来,技术即工具、手段。技术中性论者并不否认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应用后果是有善恶之分的,是存在价值判断的,但技术本身作为技术工具、手段却是价值中立的。中立的技术工具只有效率高低之分,而不应从善恶等价值尺度出发去衡量,即应该把技术本身同技术应用区别开。

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从社会建构论者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出发,自然会得出技术是负载价值的结论。现代技术自主地控制着社会和人,决定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技术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类的命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须依赖人类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技术有着自身独立的意志与目的,负载着独立于人的客观价值。

技术价值论主张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显示技术最初表现形态的技术发明不是单纯的手段,而是合目的的手段,手段承载了人的目的,因此也就承载了人的价值。体现在技术手段中的人的价值也是潜在的,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价值,因此技术发明不仅体现了内在的客观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外在的社会价值。从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是技术形态的又一次转化,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即技术原理与技术发明中所承载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过程[9]。

二、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思想

关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不同研究类别和研究类别的不同顺序,研究者可以有不同的设想和设计,这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定位和发展。当然,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原有的关于研究顺序的理解和认识曾经给心理学带来了影响和促进,但也给心理学带来了不利和阻碍。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原有的研究顺序,并且给出应有的研究顺序。

在心理学的演变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技术研究的顺序曾经有过不同的变化。首先是理论、方法、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理论占有首要的位置或支配的地位。理论的范式、框架、假设、主张、观点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其次是方法、理论、技术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方法处于首要的位置。方法的性质、构成、设计、运用、评判等,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支配的部分。在这样两个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研究顺序中,技术都处在末位。显然,技术被认为具有附属的性质,具有从属的地位。这在心理学的当代发展中,是应该受到颠覆的。

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顺序是技术、理论和方法,这是技术优先的思考。心理学研究的技术优先,重视的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定位、需求拉动、问题中心、效益为本。价值定位是指心理学研究者及其研究都应该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原有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张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研究者必须在研究中持有客观的立场。但是,技术中心则必然要有价值取向。需求拉动是指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所拉动的,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是高质量的生活,就越是重视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质量。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问题中心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以确定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效益为本则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考虑怎样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技术、理论、方法的顺序中,技术是由理论所支撑的,理论是由方法所支撑的。因此,所谓的技术优先并不是脱离了理论和方法的单纯的技术研究。

那么,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或者说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位,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根本转变,即从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转向以心理生活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是已成的存在,心理生活则是生成的存在。心理现象的研究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研究者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得到的就是心理现象。心理生活的研究则是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相对统一,研究者就是生活者,生活者通过自己的心灵自觉来把握、体验和创造内心生活[10]。对于心理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生活规划、规划实施和实施评估。人的心理生活是创造性生成的过程,是人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人自主创造出来的。

其实,人的心理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心理是后天形成的,是创造出来的,也是生成变化的。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与看做是生成的存在有着根本的区别,心理学研究应该着重于生成的存在。或者说,人的心理意识不仅仅是已成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生成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仅仅着重于已经存在的心理意识,而更应该着重于创造生成的心理意识。在心理科学的推动下生成和创造出来的心理生活,才是合理的和优质的心理生活。

三、心理学应用的技术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应该确立现代心理技术学的研究门类,即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就个体来说,这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是对人的心理属性的量化研究,就是运用心理测量、测验的方法对各类人员进行心理过程与特质的测量和评价。就群体来说,这是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社会心理测查是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性进行测量与调查。心理倾向主要包括社会需要心理、对人与事的态度、群体人际关系等。就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失常来说,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商谈,使咨询对象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有所变化,从而能适应环境并保持身心健康。心理治疗则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矫治心理和行为障碍、精神(心理)疾病。就经济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心来说,这是经济心理技术[11]。

有研究者阐述了心理技术学的构成,认为心理技术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子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心理测量技术系统和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实验心理技术系统的实验手段包括仪器、设备、器械、实验装置和相应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方法,现代实验心理学除运用自身不断创造的先进仪器外,还广泛使用相关学科的先进仪器进行研究。心理测量技术体系包括智力测量体系、人格测量体系、非智力因素测量体系、能力倾向测量体系和神经心理测量体系等。心理训练技术系统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心理硬技术体系、心理软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心理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各种物质性技术手段,如物理、工程、生化、医学、生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物质手段,综合利用,构建心理学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物质化水平。心理软技术体系是将心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技能与技巧,不能是经验的东西,而是要建构成套的完整技术体系。心理技术经济体系是要进行心理技术的开发,培育心理技术的市场,增强心理学自身的应用功能,增进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动力。同时,心理技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会提高心理指导和训练的技术水平[11]。

人的心理不是已成的存在,而是生成的存在。所谓已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就如同自然天成的产物,是现成如此的存在,是客观不变的对象。所谓生成的存在是指,人的心理不过是后天建构的结果,是朝向未来的存在,是共同合成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如果从生成的方面来看,人的心理生活与人的心理现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心理生活是人自主建构的,心理现象则是自然天成的。所以,心理现象是已成的。生成心理生活的根本方式就是人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不是现成接受的结果,而是心理创造的建构。

实证与体证是相互对应的,实验与体验是相互对应的。这就是说,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证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证的方法相对应的,现代科学心理学中的实验的方法是与本土传统心理学中的体验的方法相对应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实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确立和保证心理学科学性的最为基本的准则[13]。这成为考察西方心理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4]。实证和实验方法的运用也成为对文化心理进行研究和考察的核心。这体现在关于文化与自我的研究之中[15],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质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中[16],也体现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基本理念和理论假设之中[17]。那么,除此之外的另类方法或内省方法则被列入非科学的范围之中。受到连带影响,传统心理学体验和体证的方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发展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是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扩展。

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倡导天人合一、心道一体,即强调不要在人之外或心之外去寻求所谓客观的存在。道就在人本身之中,就在人本心之中。那么,人就不应该到身外或心外去求取道,而应该返身内求。所以说,人是通过心灵自觉或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所确立的是内省的方式,这种内省方式的一些基本原则成为了理解体证或体验方法最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内圣与外王,修性与修命,渐修与顿悟,觉知与自觉,生成与构筑。

但是,体验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所谓的体验就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把握心理对象的一种活动。这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理解,也包含关于对象的感受,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验的历程也是人的心理的自觉活动、自觉创造和自主生成,人通过心理体验把握心理自身时,可以是一种不去分离感知者与感知对象,不去分离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活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人是感受者,也是体验者。

体证或体验的方法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体验是一体性的。体验就是人的自觉活动或心灵的自觉活动,因此,体验并没有分离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体验不同于早期西方心理学的内省。内省严格说来,仅仅是对内在心理的觉知活动。这是独立的心理主体对分离开的心理客体的所谓客观的把握,是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活动转换成对心理世界的观察活动。因此,体验实际上就是心理的自觉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所把握的就是心理自身的活动。其次,体验是真实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一直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作客观的对象,甚至不惜把人的心理物化。体验实际上强调的不是客观,而是真实,真实性在于反对以客观性来物化人的心理行为。当然,体验应该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客观性是对虚构性和虚拟性的排斥,而真实性则是对还原性和物化性的排斥。体验通过超越个体的方式来达到普遍性。再次,体验是生成性的。实证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已成的存在,或看做是已经如此的存在,心理学的研究就是描述、揭示和解说已成的心理存在。实际上,人的心理也是生成的存在,是在创造和创新中变化的存在。那么,体验就不仅是对已成的心理进行的把握,而且也是促进创造性生成的活动过程,正是通过体验,人能够创生自己的心理生活。最后,体验是整体性的。人的心理直接以个体化的方式存在,个体的心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种个体化或个体性就变成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个体主义的原则。这在很长的时间内支配着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对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研究。实际上,人的心理的存在内含着整体的存在。在中国本土的心性心理学看来,道就内含或隐含在个体的心中,这就是心道一体的学说,是心性的学说。那么,体验或体证就是体道,就是证道,就是弘道。这是心理生成、心理创造、心理建构的历程。

[1] 葛鲁嘉. 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89.

[2]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2):140-144.

[3] 葛鲁嘉. 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5-19.

[4] 葛鲁嘉. 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69-172.

[5] 葛鲁嘉. 浅论心理学技术研究的八个核心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4-38.

[6] 葛鲁嘉. 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66-70.

[7] 葛鲁嘉. 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6-121.

[8] 张华夏,张志林.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31-36.

[9] 张铃,傅畅梅. 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14.

[10] 葛鲁嘉. 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2-117.

[11] 杨鑫辉. 略论现代心理技术学的体系建构[J].心理科学,1999(5):455-456.

[12] 罗杰等. 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10-113.

[13] 郭本禹(主编).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76-177.

[14] 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15] Markus,H.R.,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2):224-253.

[16] Ratner, C.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7:9.

[17]Shweder,R.A. Thinking through cultures: Expeditions in cultural psychology[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35.

作者:葛鲁嘉

上一篇:医学模拟教学论文下一篇:光电信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