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教学资料

2022-07-26

第一篇:永字八法教学资料

高考作文开头八法

评职用,请保留2000字

高考作文开头八法

资阳中学凌彬

作文开头的主要作用是:开门见山,亮出主旨,总起下文,吸引阅者等。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那么,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呢?

一、直入法:直截了当地进入主旨。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如: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有的家幸福美满,有的家快乐温馨,有的家团结和睦,有的家冷清寂寞。同样,我也有一个家,但是我的家却不同于别的家,我的家讲究民主、热爱科学。(《我有这样一个家》)

二、逆向法: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如:

‚班门弄斧‛的原意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鲁班是古代最著名的能工巧匠,相传是木匠的祖师,谁敢在他面前弄斧子,就像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一样,胆大妄为,太不自量。这种看法一直延续千百年,被人们看作是无可辩驳的真理。然而,在今天世界性新技术挑战面前,必须把竞争的对象投向强者,必须在鲁班面前弄斧。因此,弄斧必须到班门,应该成为我们时代性的共识。(《班门弄斧必须到班门》)

三、引用法:引名言、熟语打头。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如:

‚人生最大的聪明是有自知之明‛,此话很有道理。自知之明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人贵有自知之明》)。

四、比喻法:用比喻开头。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如: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所以,我们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自负与自卑》)

五、对比法: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如:

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 一位王宝森,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 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一个早已被人唾弃。

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六、设问法:通过问答,引出主旨。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如: 也许是大事引人注目的原因吧,一般地说,人们都十分重视大事而往往忽略了小事。小事是不是就可以轻视呢?我以为小事切不可小视。(《小事不可小视》)

七、简述法:这主要针对材料作文的开头方法,简述和分析材料,然后引出主旨。包括略述式、简析式、引申式。如:

据说,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向画家李苦禅请教:‚什么字最难写?‛李老回答说:‚‘一’字最难写。‛初一听,真不解其义,然而,细细一想,却觉得含义深邃——那就是世间最简

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做到的。(《“一”字最难写的联想》)

八、例举法:列举种种表现或情况,然后加以分析,针对要害。这与简述法有些相似,只是简述法是简述材料,例举法是例举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和情况。如:

时下不知从哪里兴起一股‚中间热‛:开会入席坐中间,会上发言说中间,会后工作选中间……欲问‚为什么‛,内行曰:‚要想保险图安全,不前不后走中间‛。好一个‚不前不后走中间‛!这样真的就安全吗?(《评“不前不后走中间”》)

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以上仅例出其中八种最易操作者。总之,拟写开头要做到:片言居要,纲举目张;句句夺目,一见而惊;打开泉眼,文思滔滔。可概括为三个词:简洁、精彩、迅捷。作文开头最忌故弄玄虚、陈词老套、凭空抒情、盲目写景、盲目引用、绕大圈子、堆砌名言锦语、不必要的解释等。

第二篇:激发员工敬业度八法

发表在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企业以为金钱是激发员工敬业度的唯一关键,那么在经济低迷时期,是不是你就要因为财务紧张而停止去做这件事情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有八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激发员工敬业度。

一、倾听员工心声。要了解员工的需要与期待,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之交谈。

二、清楚地向员工传达你对他的期望。当公司政策混乱,员工又不是特别清楚上司对他的期望到底是什么样时,你可想而知他的表现会怎样。

三、让员工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当员工知道自己对企业很重要时,他的整个精神面貌都会不一样。

四、给员工提供成长/升职的机会。这是刺激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敬业度的一个好办法。

五、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你就可以经常以朋友的身份来督促他们努力工作。

六、定期提供反馈。你要记住,正面反馈与负面反馈的比例要控制在5:1。

七、给员工设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当他们实现目标时,要庆祝并奖励。不要等到整个项目都完成后才庆祝,阶段性的成功也值得庆祝。

八、建立集体荣誉感。让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是让他们的敬业度大大增加的核心。

第三篇:品牌快速成长十八法

多年来,我国企业界和广告界十分推崇国外的品牌理论。无论是当初CI的传入,还是近来整合营销的兴起,都引起了人们的阵阵激动。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观点、一种理论能否为我所用,都脱离不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我们广州天进整合传播机构所服务的客户名单中,有海尔、美菱、TCL、皇明、嘉里粮油、民生银行、CECT等中国知名企业,也正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审视各种营销思想,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快速成长理论,这就是品牌快速成长十八法。

速度制胜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制胜的时代。创新和资讯冲击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一场速度制胜的游戏,只有抢占先机者才能胜算在握。

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知识革命和互联网的出现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全新的桥梁,信息层出不穷,而时间却越来越紧迫,这就要求品牌工作者必须扬弃传统的品牌理论,寻找新的出路。

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快了,每天都有新产品面世,每天都有产品从市场上消失。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只有品牌才是永恒的。这就是品牌的魅力。但是,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在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同时,也让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品牌变得更加富有协作性,更加不稳定,更加不可琢磨,也更加感性。品牌快速成长理论主张建立一个快速反应模式,将品牌放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中,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塑造。而品牌快速成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速度制胜。

品牌快速成长理论之体系

■品牌快速成长理论

人们普遍认为:品牌就像人一样,也要经历一个孕育、出生、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但是,大量的证据表明,品牌在到达成熟期后,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品牌快速成长理论认为: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品牌是可以长盛不衰的,一个理想的品牌快速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构想期。在品牌构想期,主要的工作是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品牌战略规划,在设计、生产、销售之间进行协调,以确保新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只有在新产品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后,才可以把它推向市场,否则将难以建立品牌。

导入期。由于导入期的产品尚处于被消费者认识和接受的阶段,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尚未真正形成。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顾客对产品尚不了解,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大销路,这就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发展期。当产品在导入期的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这时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产品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品牌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市场占有率得以提高。这一时期应着重在于提高品牌的品质认知度。

成熟期。成熟期产品的销量基本上已经达到最大值,市场占有率也趋于稳定,市场基本上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成熟期品牌的市场地位已经确立,消费者的需求亦趋于稳定。这时期的策略重心,应该是尽量使这个时期品牌的影响力维持现有的地位,提高品牌联想度和忠诚度,尽量使成熟期无限延长。

■品牌资产理论

根据大卫·艾克的定义,品牌资产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为: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和专有资产。累积品牌资产是品牌快速成长理论的核心目标。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在品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快速提升品牌资产。

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时认出或想起某品牌的的能力。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主要法则有:让独特的产品利益点琅琅上口;巧用名人,善打名人牌;事件策划见效更快;巧用媒体不断创新;品牌传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品质认知度。品牌认知度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品质或优越性做出的感知。提高品质认知度的主要法则有:依靠促销直接刺激消费者;给低价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利用品牌产品的历史文化或发源地作文章;创造新的品牌认知标准;善用策略联盟借力打力。

品牌联想度。品牌联想度是指消费者记忆中对某品牌能够想起的每一件事。提高品牌联想度的主要策略有:充分利用母品牌的优势;成为领导者,保持领先地位;改变消费者观念。

品牌忠诚度。品牌忠诚度是指消费者对某品牌的感情量度。提高品牌忠诚度的主要法则有:提炼消费者独特的价值观;细分市场再造辉煌。

品牌快速成长理论之模型

基于以上理论,品牌快速成长理论认为,在品牌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主要任务及法则。这些法则告诉我们一个新品牌快速成长所应采取的科学步骤和各种策略。尽管如此,对于市场上现有的一些品牌来说,这些法则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它主要表现在:

A.在实践中,有些品牌没有经过构想期而是直接进入导入期,此时,就可以参考构想期的策略并结合导入期的各种法则对品牌进行修补;

B.在实践中,有些品牌已经进入发展期,但是由于在构想期和导入期没有采取相应的策略,这样很可能导致发展潜力有限,品牌容易老化。此时可以参考构想期和导入期的相关策略并结合发展期的各种法则对品牌进行修补;

C.在实践中,有些品牌已经处在成熟期,此时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品牌的长盛不衰。可以反思以前各个时期的哪些策略没有很好地应用,并结合成熟期的各种法则对品牌进行修补。

品牌快速成长十八法法则解析

■ 法则之一:

科学调研,挖掘商机。

市场调查是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正确把握未来的有力武器。没有对市场的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正确、及时而客观的市场调查,可以帮助企业正确评估市场态势、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化解经营中的各种矛盾,使企业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发展。

■ 法则之二:

科学规划品牌战略,

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已进入战略制胜时代,企业做大、做强,靠的是战略。解决好战略问题是品牌发展的基本条件。品牌战略规划是品牌建设与管理的“指南针”与“方向盘”,它为品牌传播设定了基本的方向与原则,甚至确立了基本的内容与形式,为制定品牌传播计划设立了考核与评判标准。

■ 法则之三:

品牌定位与策略创新。

创新的品牌定位和策略是关键,创新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力。决策者们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的问题,如产品的外形、功能、价格、渠道,更要考虑市场本身的问题,如竞争结构、行业发展趋势、政治经济环境、消费者构成、消费趋势,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竞争策略。例如,如果是快速消费品,那么对渠道和价格就要多加考虑;如果是耐用消费品,对质量和服务就要多加考虑。许许多多成功的品牌在创建之初就能够脱颖而出,与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与众不同的市场策略有着极大的关系。

■ 法则之四:

让独特的产品利益点琅琅上口。

如果你有独特的产品利益点,一定要用简明通俗的口号喊出来。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产品的利益点是传播的基础。产品的利益点既可以是产品本身固有的特征,也可以是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感受。

■ 法则之五:

巧用名人,善打名人牌。

利用名人效应来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及亲和力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品牌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也有禁区,如果不能妥善选择,很有可能对品牌的推广产生负作用。

■ 法则之六:

事件策划见效更快。

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事件,它一般不以广告主的意志为转移,广告主只能借势宣传;另一种是人为事件,它是按照广告主的意图,精心制造出来。事件策划的目的就是制造轰动效应,吸引媒体报道,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法则之七:

巧用媒体,不断创新。

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利用媒体是一门学问。在中国,由于媒体的特殊性,强势媒体往往具有垄断性,所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何让媒体为我所用就是市场策划人员和广告策划人员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策划者的智慧、勇气和技巧,要有创新精神。

■ 法则之八:

品牌传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无数事实证明:品牌传播真正能够有效,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住核心策略进行诉求。更进一步说,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只有朝着一个方向上努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回报。品牌传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Do one thing,Do it right!”做一件事,做好这件事,这是美国肯德鸡创始者的一句名言。在品牌传播中,品牌要用同一个声音持续不断地向消费者传播。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 法则之九:

依靠促销直接刺激消费者。

促销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据统计,国内企业的促销活动费用与广告费用之比为6:4。促销,是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一座“围城”,外面的企业想进去,里面的企业想出来。科特勒将促销列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石之一,的确说明了促销的市场能量。但在这把双刃剑的运用上,损人不利己的促销应该不属于科特勒的理论概念范畴。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促销来实现产品的价值而非仅仅是账面上的销售额。

■ 法则之十:

给低价找一个充分的理由。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永远是一把锋利的武器。很多专家认为打价格战是低层次的竞争,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利润。如果低价格策略可以让企业获得长期利润,这就不能说是低层次的竞争。如果你的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你就应该为你的低价找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并以此作为推广的核心。

■ 法则之十一:

利用品牌产品的历史文化

或发源地作文章。

如果你的品牌产品的发源地或历史文化比较有说服力,就要好好利用它。充分利用品牌产品的发源地或文化资源包装自己产品,可以快速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

■ 法则之十二:

创造新的品牌认知标准。

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已经成熟或比较成熟的行业,你可以尝试创造该行业新的类别概念或产品标准。如果你不是第一个进入某一市场,也不要放弃,你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一市场上创造一个新的类别概念,让你成为第一就行了。

■ 法则之十三:

善用策略联盟,借力打力。

企业可以借助知名品牌,建立广泛的市场同盟体,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分享市场利益。许多已经发现,最有效的战略就是寻找策略联盟,强强联合,共同成长。

■ 法则之十四:

充分利用母品牌的优势。

如果你的企业集团或股东公司过去拥有优秀业绩和社会影响力,拥有成熟的消费群,你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利用母品牌就是利用人们对母品牌的感情来提升子品牌的市场地位。

■ 法则之十五:

成为领导者,保持领先地位。

市场领导者要在竞争中“常赢不败”,就必须设法在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持续保持市场第一的领导地位。如果你想保持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就不要吝惜金钱,你要教育消费者的过程中确立你的领先地位。

■ 法则之十六:

改变消费者的观念。

观念广告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持续投入费用,逐渐使所要传播的观念为受众所接受。观念广告在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中被大量运用,在商业广告中,它在创造新需求和开辟新市场方面有着无穷的魔力,而消费观念的改变往往蕴藏着巨大商机;在公益广告中,它主要用于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或是提倡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新观念,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 法则之十七:

提炼消费者独特的价值观。

如果你的(潜在)消费群体具有独特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你就应该把它提炼并表达出来。广告是价值转变的催化剂、加速器和增强剂。

■ 法则之十八:

细分市场再造辉煌。

市场是永远不会饱和的,它不仅客观存在,也是被创造出来的。有效地细分市场可以使产品找到新的销路,在新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一定要用具有不同个性的分品牌策略对市场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自己的市场领袖。你所要做的是,细分市场并成为这细分市场上的领袖。

第四篇:余映潮八法之一

我的“巧做”8法

余映潮

仅仅只是苦做,一般做不出极好的业绩。就像愚公移山,还得上帝来帮忙。

生活中、工作中如果没有“巧做”二字,可能就是事倍功半。

古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说法很有道理;这里的“器”,不妨理解为手段、策略、方法、技巧。

所以我们需要“巧做”。一个人能够“苦做”,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我是一个“苦做”一辈子的人,但我也非常善于“巧做”。

巧做可以赢得时间,提高效率,多出成果,优化思维,增添乐趣。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如下面的8种方法。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1.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

这是“巧做”吗?是的,这既是“苦做”,更是“巧做”。“耐力是一种智慧”,善于利用时间就是“巧”,巧就巧在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时间,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时间比金子还宝贵,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发展自己或者发展事业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他好像只知道珍惜时间,其实是抓住了根本的东西。

不教一天闲过。

每天做一点。

趁着年轻多做事。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

这都是聪明的表现,聪明的看法。

我可以用无数的例子证明我对时间的珍视。

2001年春节,大年初一,我用一天的时间,设计了《余映潮将要写作的论文题目》,一共34个,其中的大部分,后来都写成了长篇论文。

2003年9月23日,在北京机场候机的8个小时之中,我备出了《七颗钻石》的详案。

在我的《讲稿》文件之三(JG3)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写《2005年荆州市中考复习建议》。(2005年大年二十九)

写《第15届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总结报告: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2005年除夕)

写讲稿《说说我的五节课》。 (2005年初

一、初二)

写论文《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教学设计》。

(2005年初

二、初三)

2007年11月16日,我住在西安的止园饭店,半天的休息时间,我在构思《凡卡》的教学。

2009年4月20日,K109次从武昌到贵州的列车上,我在写作“编制语言卡片的若干方法”。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写道: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评价,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尽情休息的人。我的绝大部分成果,都是在休息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中创造出来的。

从2007年5月我离开教研员岗位一直到现在: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记录我的工作的文件名是:今天我在做什么。

直到现在,在家里,我工作的时间仍然在每天10个小时以上。

这是2009年5月13日的工作记录:

基本完成《复习与测评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即复习与测评教学中的PCK)一文。

这是非常累的一天。全力以赴,非常投入,思维飞扬。从早上六点到深夜11点,一天之内组织起48000余字的一份讲稿且条分缕析。

还完成了《泥人张》教学创意。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

我们无法追赶太阳,但我们可以与时间赛跑。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2.视学习方法为第一。

我将学习方法视为提升个人素质的第一。

“方法”二字,就是“巧”字。

我说过,如果1000名水平相同的老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那么最先到达优胜之处的便是技巧与方法最好的老师。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有一门掌握熟练的方法支撑你,犹如如虎添翼。

我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筛选提炼法”。

将“筛选提炼”用于生活,用于思考,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其含义就是去粗取精,变隐为显,化繁为简,发现规律。

筛选是最基础最平实的提炼方法。

筛选提炼是一切提炼的基础,它用最简单的分类标准提取自己想要的内容。

筛选让我们得到新的、好的、美的、精的、趣的、于自己最有用处的东西。

不管在什么范围之内,将按同一标准的筛选所得集中在一起,就是提炼出来的成果。

提炼,指从事物中提取出我们所要的东西,含有筛选提纯、聚集精华的意味。

提炼,指从现象中归纳出我们所要的思想,含有小结经验、发现规律的意味。

提炼,是筛选、组合、思考、验证的复杂操作与深刻严谨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我们善于划分,善于归纳,善于概括,善于结论,在不断的实践之中锻炼自己的发现能力。

抽象是思维层次很高的理性的提炼方法。

抽象是建立在真实材料基础上的划分、归类、概括、定性。

抽象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与命名;这就是“抽象提炼”的技巧。

“抽象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梯。拥有了这种研究技法,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很理性的很清醒的人。

我曾经用两年的时间,写了20篇共10多万字的“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作为连载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目录索引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1-2期

资料摘抄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1-2期

文本拆分法

2005年第3期

横向联系法

2005年第4期

纵深探究法

2005年第5期

精品收藏法

2005年第6期

案例分析法

2005年第7期

论文写作法

2005年第10期

课文欣赏法

2005年第11期

自建仓库法

2005年第12期

来料加工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1-2期

筛选提炼法

2006年第4期

模式探究法

2006年第5期

比较研究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6期

名师研究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7期

顺势拓展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8期

多角运思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9期

发现命名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0期

教育叙事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1期

整体构想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由此可见我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之多。

从生活的角度看,善于运用学习方法的人,也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善于对人、对事物、对生活进行感悟与提炼,从而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优良的学习方法背后,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3.有极好的做目录索引的习惯。

从年轻时开始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我的很普通的事业追求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这是成就我的事业的终生受用的好习惯。

阅读时顺手记下来的目录索引,让我手中的专业杂志成了永远的资料仓库,永远的前沿。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都是可能的。在我的家中,我可以根据我的目录索引随时欣赏到我所需要的学术资料的美姿。特别是一些“古老”的资料,更是少有人们积累的珍品。随便举一个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参读文献:

甄 居

以小见大 寓意深刻

《语文学习》1980.11.6

余永森

《邹》教学浅谈 《中学语文教学》1981.10.10

宋玉珂

“市朝”解

《中学语文教学》1985.12.45

洪镇涛

《邹》导读设计

《中学语文》 1986.7.16

汪蔚虹 陆精康

《邹》系“拟托”之文

《语文教学通讯》1994.9.28

史陵卫

《用“以读带译”法教高中文言文》 《中学语文教学》1999.5.1

1李承奎

《邹》学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0.32

卢福东

牵一“讽”而动全文 《邹》教学一法 《语文教学通讯》1999.11.23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我觉得:

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沉淀着时间。当你根据它们找到“年老”的资料的时候,时间就会倒流,往昔时间的浪花就会飞溅到你的心里。

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充溢着智慧。当你根据它们找到珍贵的资料的时候,智慧就会闪耀,丰富智慧的泉流就会浸润着你的脑海。

我更觉得:

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隐含着“空白”。一个发现了空白并试着去填补空白的人,就开始在成功的正道上行走了。

文献意识,是助你腾飞的隐形的翅膀。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4.及时地将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变成文字。

我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随记的小本了。

我喜欢记录随时产生的一点想法。

“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主要指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特别是自己的思想瞬间之所得,特别是思绪飞扬时候的思想火花。很多的时候,它们转瞬即逝。

将这些东西变成文字,就是随记,就是备忘,就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重要的思考、感悟与感受,就给自己未来的写作、未来的铺展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提示。

下面只是《木兰诗》听课时的随记,实际上离“教学设计”已经不远了:

清理了一下:

这篇课文有40个注释。

这篇课文有七个韵。

这篇课文有六个字的读音要相当注意。

这篇课文有很多的文学知识:

乐府,叙事诗,起兴手法,互文,烘托,隐喻,繁笔,简笔,实写,虚写。

这篇课文中可以作为教学重点的有这样三个语言片段: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下面研读《边城》时的随记更加宝贵:

离开了《荷叶》的温情,来到了《边城》的淡淡忧伤之中。

边城的研读十分艰苦,必须先读原著才能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

光读课文是不行的,必须扫读相当多的资料文献,才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奥妙之处。

整理资料目录是一个极细的活,目前已经基本上做出来了。

助读资料的视点放在“意象”之上。在文献中一定要广泛搜索才能略有所得。同样要进行细致的整理,才能让读者读得舒心。

接下来是对课文进行分解,以在分解的过程中求得写赏析短文的灵感或者教学构思的触动。

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方向:边城构思中运用了“错位”的手法。

翠翠不是由爹妈而是由爷爷养大,这是错位。

翠翠妈妈扔下翠翠殉情而死,这是错位。

大老爱翠翠但作者却让他淹死,这是错位。

翠翠爱二老却永远不得,这是错位。

最令人伤心的错位在翠翠因为为二老摘虎耳草而错过与二老见面的机会。

于是就有了这个永远等待的故事。

看来是可以用两天的时间来敷衍一篇赏析短文了。

处于学问研究之中的人,处于思维非常兴奋状态下的人,一切的随记都有可能被演绎成好文章。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5.保持目标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

知道往什么地方走,知道这个地方走不走得通,这就是知己知彼。

我很知道自己的底细: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底气不足。难以做出比较深的学问。

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师的需要,多少年来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教学实用理论和技术”。

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研读教材的理论和技术

2.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

3.试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技术

4.微型专题研究的理论和技术

5.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技术

这是一个“教学实用理论和技术”的系统工程,国内可能只有我在做。

这五个方面分别展开,又相互交融。

长年坚持,绝不懈怠;精耕细作,小步轻迈;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我的小专题研究深化到了什么程度,从我提出的阅读课文的种种方法可见一斑:

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

从欣赏课文的方法讲,教材的阅读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阅读艺术,我们可以运用文本拆分法、妙点揣摩法、探究发现法、反复评点法、资料助读法、论文写作法等方法深化我们的课

作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应该有如下“五读”的能力:1.要有理读课文的习惯,随时注意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2.要有品读课文的功力,为的是把落实知识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3.要有类读课文的耐性。要注重从教材中挖掘三大类语文知识:关键性的基础知识,板块性的积累性的知识,有指导性的带规律性的读写知识。4.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把课文读精、读透。5.要有助读课文的资料,要善于用别人的智慧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教材阅读的总的方法,那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这8个字所表现的品得美、读得深、联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为有益的

„„

我想,不游移奋进的目标是省劲的好方法。

对一项研究坚持多年,这就叫做目标集中。

坚持一项研究,不半途而废,不功亏一篑,这就是智慧的方略。这既是“苦做”,也是“巧做”。

学问做到了一定的精深程度,我们就能见微而知著。

6.乐于从新的视角研究问题。

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欣赏事物,定义事物,我非常讲究角度的新颖。

这好像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良好的习惯。

“巧做”,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出新,而出新的途径可能就在于视角新颖。

我们所谓的创新,其实往往就是角度的变化。

事物的角度一变化,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风貌。

只是“角度”这个东西,非常难找。

所以我说过: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

这就需要进行顽强的探究;寻求新“角度”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我从“新视角”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全新的东西,其中以“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手法”为代表。

这二者都比较切实地解决了大面积日常教学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对于“主问题”,我有过这样的阐释:

“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课堂提问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这样概括“主问题”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大面积上提高语文教师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研读课文的水平。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主问题”的提出,是“预设”;由“主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活动,是“生成”。

3.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有相当时间长度的课堂学习与交流活动,几个“主问题”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着课文内容的学习。

4.由于“主问题”往往呈“话题”的形式,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将从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带来流畅扎实的效率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创新的说法,创新的做法,给人们的不应该是奇异的感觉,而应该是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7.让细节出彩。

做同样的事,让细节出彩的人就是在“巧做”。

在学术上,在学问上,细节能够显示深度。

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人,就是能够进行反复琢磨的人,是可以将事情做得好上加好的人。

在“让细节出彩”方面,我也有太多的关于自己的例子。

如大的方面:

教学法方面的专家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出了非常多的原则。而我则是摸索出技术性的经验: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名师比较讲究“流派”,我从来不讲自己是什么流派。但我一定会对我自己的发现进行命名。如“板块式思路”,如“主问题”,如“诗意手法”,更加细节化的如“侧面入手,正面解读”、“整体把握,选点突破”等等。

这样一些技术性的创造与发现,恰巧是老师们最为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最受欢迎的。

如小的方面:

朗读的研究,人们做得够深入的了。但我的教学细节可以另辟蹊径。

讲《纸船》,请同学们读出温婉的语调,读出水一般的柔情,读出金子般的童心。这不仅暗合了冰心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而且也让同学们的朗读表现出诗一样的美丽。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安排了“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吟诵这首诗”的环节,全班同学朗读此诗的细微的沙沙声聚合在一起,像轻涛拂过,震撼着大家的心灵。

《夸父逐日》,一篇不到40字的课文,我竟然能要求学生“读出波澜”。这四个字,真的将学生深深带入了课文;朗读起来,还真有故事的味道。

教学《沁园春•雪》,第一环节的朗读教学中使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朗读“指令”:吐字要有力度。此“令”一出,学生的朗读顿时昂扬了起来。

即使在试题拟制方面,我都要做到“细节出彩”。如:

①哲理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

②勤学类:天大寒,______,____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豪情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思念类:__________,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__。

这个默写题表现出人意料的细节之美,表现出心裁独具的创造。它不仅选材精当,而且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了默写材料的思想情感价值。“哲理类”、“勤学类”、“豪情类”、“思念类”几个短语带给学生的既有视觉冲击,也有情趣享受,好像是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巧妙点缀。

“细节出彩”到了一定的程度,其结果就是“美化事物”。

8.创意在先。

在业务上,做很多事情之前我都要反复思虑。

把对“创意”的追求放在行动的起始阶段。

关于“创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这样的解释:“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

创意,表现在教学研究上,就是体现教学智慧。

“创意在先”,指做事、写文章之前先寻求“点子”。

“创意在先”这四个字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巧做”的理念与手法。

追求“创意”,既是“新”又是“巧”, 既要“新”又要“巧”。

所以,追求“创意”的过程一定伴随着“巧做”,尽管它有时让人呕心沥血,但同时它也让人另辟蹊径。

下面是我的一个谈教学创意的讲座稿的提纲,它就是这个讲座稿诞生之前的“创意”:

关于《“教学创意”10谈》的创意

本讲座的创意:

从10个方面细说什么是教学创意。

以说明文课文的教学作为例证。

同时也带有给老师们精讲课文的性质。

每个例证都要很好地讲出课文特色。

“创意”不是“计划”但略略带有“计划”的特点。“创意”追求的是可行的有个性的角度精致的方法与策略。

“创意”之新同样地体现在“角度”之上。“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有“创意”。

如下面关于课文《说“屏”》教学的全新创意:

读写结合,课文内容再表述。

课堂教学思路是:

(1)要点式表述――请同学们提取这篇课文的要点,以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解说式表述――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课文要点进行解说,以进一步将学习过程深深地引入课文研读之中。

(3)提炼式表述――请同学们综合全文内容,简说什么是“屏”,这是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提炼与组合能力。

这样的设想是人家从来没有进行过的而又是可用可行的,于是它就是创新的。

“创意”,也与人生的旅途有关。

我曾经自豪地说过:

50岁过了学讲课,是我人生中最绝妙的创意。

它让我人生的事业到达了新的高度。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如果说还需要说上什么“巧做”的话,我以为,那就是:淡看世界,重看自己。

这是思想方法上的“巧做”。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烦恼,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快乐。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修炼。

我的旅途没有风景,不论两旁是绿林还是荆棘。我的眼中只有小路。我的语文是行走在弯曲小路上的语文。

就像年轻时候唱过的歌曲一样:“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第五篇:余映潮八法之三

我的“积累”8法

余映潮

我有非常好的“积累”的意识与习惯。

也许,我的坚持许多年而毫不懈怠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沉淀到一个点上,那就是“积累”。

我把工作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积累”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在没有使用电脑写作之前的10年,我的论文手稿有两尺多高,它们全是复写之后保留下来的,一张一张,日积月累。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从1997年开始学习讲课到现在,我的每个课是第多少个课,它在什么地方首讲,讲了多少次,教案变化的情况如何,在我的电脑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凡是我讲过课的地方,我都会用一张PPT,进行一次“活动纪要”,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重复。

对于“积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曾经进行过这样的阐释:

没有积累,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

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在教育上,失去了积累,就失去了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

因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着我们。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那就是“积累”。

充足的语文积累,有利于每个中学生的一生。

对于“积累”,从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角度,我也有一些论说的片段: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喧闹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中的美丽。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

注重积累能让一位教师的个人水平“升值”。

越是有丰厚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研究与写作的思绪;没有积累就进行拓展,于生活于学问都是一句空话。

作为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入门处如果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积累资料、提炼经验,可能于一生的教学研究都有好处。

用大海般丰厚的积累来显现自己的力量。

教学论文的写作最讲“积累”:勤于思考,勤于阅读,勤于笔记,勤于研讨,勤于动笔。

如果没有大量的学术资料的支撑,一般研究者的研究将行之不远。因为他不知道学术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别人的研究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我的积累之法,主要有如下八种。

一、订阅杂志

订阅杂志,就是坚持订阅与中学语文教研教学有关的专业杂志。

1977年以来,我一直订阅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上海的《语文学习》。

它们已经陪伴我30余年,刊载在上面的,已经有两万多篇文章。

加上其它一些报刊,我的身边有十几万篇文献资料可供查询。

可谓取之不尽。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我的一生的语文教学事业,饱受它们的润泽。

它们构成了极其精致美好的资料的仓库,永远一声不响,永远沉默寡言,但从来都是无私地袒露着自己的胸怀,从来都是闪耀着学问的光辉。

拥有和不断拥有一定数量的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学术文献资料,是语文教

师业务进修与素养提升的第一策略。没有任何观摩学习、培训进修能够像它们一样长久地陪伴着我们,没有任何名师能够像它们那样深厚博大,没有任何一位个人有它们那样的永在发展更新中的知识与智慧。

从一生的教学事业来讲,积累、拥有大量的专业的学术文献资料,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立身之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在做学问。

例如,有了像下面这样的资料索引卡片,何愁你手中的杂志不是永远鲜活?

陆精康

关于《赤壁赋》

《语文学习》2001年第11期

冯 琪

《赤壁赋》设计ABC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年第10期

秦建军

体悟苏子情怀

《语文学习》2001年第1期

李上卫

从赤壁诗文看苏轼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年第10期

《赤壁赋》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2年第8期

陆精康 画意·诗情·哲理——苏轼《赤壁赋》艺术张力探幽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2002.年第9期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名作欣赏》 2003年第2期

韩雪松

谈《赤壁赋》的教学指导策略

《学语文》2003年第3期

项行龙

《赤壁赋》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7期

马锡刚

李百芹 《赤壁赋》微型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年第10期

吕锐章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3年第12期

周福勇

《前赤壁赋》美学分析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1期

谢增伟

《前赤壁赋》的押韵与表情达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5期

谈《赤壁赋》的哲理美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4年第20期

方彦萍

我教《赤壁赋》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1期

祝德纯

大江流日夜,千古赤壁情——读苏轼《前赤壁赋》《语文建设》2005年第2期

陆精康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

葛发民李克全《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5年第3期

黄务海

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中学语文》05年第13期

梁德林

关于生命的哲理对话:重读苏轼《前赤壁赋》《阅读与写作》05年第7期

吴秋升.

苏轼与赤壁

.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年第2期

张苑勋

《赤壁赋》备教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

2006年第3期

张苑勋

《赤壁赋》备教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

2006年第3期

于树华

《赤壁赋》的景、情、理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 第1期

《赤壁赋》教案

《中学语文》 2007年 第1期

李艳

章尚元

谈《赤壁赋》的水与月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

二、资料摘抄

2003年,我写作了《一直向前走》一文。

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

那就是做读书卡片。

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

我现在手中所拥有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

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如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语感、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目录。

这又读又记的需要时日的读书生活,是我的“四季的耕耘”。

我到现在仍然喜欢摘抄资料时的那种辛劳:它让你细细品读,斟酌取舍;让你时时翻阅,咀嚼回味,还让你欣赏卡片上那一粒一粒的蝇头小字。

现在,已经不用那种手抄笔录式的“资料摘抄”方法了。

现在的方法是“下载”,那速度多快啊,那收获多丰啊,有时一天的文字收获量就是原来一年摘抄字数的千百倍。

但仍然需要用心,仍然需要创造。

摘抄、摘录、摘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最为重要的过程在于其后的“分类研究”。凡大量的资料,不进行分类,不进行提炼,便大大削弱了其研究的价值。

下面的“句解”,就是我利用所下载的资料,用“集句”的方法所进行的创造: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解

登临之作的开篇,运用了散文笔法,别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句式。

诗句解释之一: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诗句解释之二:泰山的威仪怎样呢?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葱一片,没有尽头。

《风俗通•山泽》:“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迭代,故为五岳之长。”

“夫如何”是怎么样的意思。“齐鲁”,指春秋战国时齐国与鲁国。其时泰山以南为鲁国,泰山以北为齐国。“青未了”,是说泰山山南山北,苍峰连绵不断,青青翠色一望无际。

“岱宗夫如何”,描写的是乍一看到泰山时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的那种心情,揣摩、惊叹、仰慕,不言而喻。

“齐鲁青未了”,这是经过一番揣摩一番感叹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当时泰山以南为鲁,泰山以北为齐,在齐鲁两地以外还能望见泰山横亘在视野中,这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首联一问,表达了对泰山的惊叹与仰慕,答句中点出了泰山的巍峨气势,一个“青”字形象描绘出泰山盎然的生机,一问一答,从视觉的远端描摹了泰山。

其实,这里并非写由实际肉眼所见之景象,而是以心灵之眼笼罩万物、包举宇宙所发现的自然的奇妙之处。

„„

三、大量写作

写作,是我的“积累”的第一要素。

没有写作,就没有我的教学工作中的辛苦与快乐,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工作了几十年,我就坚持写作了几十年。

现在,公开发表的大小作品已经约有1400篇了。

写作的面比较广,但几乎不写纯理论性的文章。

似乎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似乎随时能够进入写作状态。

有时颇费斟酌,有时得心应手;有时寸步难行,有时洋洋洒洒。

写得最多的,就是系列稿,即刊物的专栏;五年、十年地写,步步为营,精耕细作。

有的专栏写完之后,就结集成了“著作”;有的专栏还在写作之中,又产生出新的写作创意。

我写下的许许多多的文章,有的变成了书,有的化作了讲稿,有的成了教学设计的参考资料。

越是有充分的写作,自己的创造的资料越是丰富多姿。

越是有创见的写作,越发表现出写作之前的辛苦积累。

像下面的这一篇短文,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写得出来:

文章阅读一法

语文学习非常讲究方法,文章阅读非常讲究方法;每一位热爱语文学习的人,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方法。

学习语文讲究方法,其好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并让自己保持长久的浓厚的兴趣。

我常常用一种“读中学写”的方法来进行我的语文学习,进行我的阅读体味。

这种方法不仅仅只是阅读欣赏了文章,更带给我以文章写作技法方面的精美收获。

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其实都表现了一个生活体验的角度,其取

材内容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于是我我常常进行这样“提炼”:

回忆童年的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表现稚嫩的童趣:《童趣》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记录成长的脚步:《孤独之旅》;抒写至爱的亲情:《背影》

眷念深挚的母爱:《荷叶 母亲》 表现真切的友情:《社戏》

抒发淡淡的乡愁:《春酒》

怀念心中的师友:《藤野先生》

歌吟美丽的山水:《周庄水韵》描摹地域的风情:《端午的鸭蛋》

探索自然的奥密:《月亮上的足迹》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仅此还不行,还可以换一换角度,运用新的说法:

一种悠然的陶醉:《醉翁亭记》;一次深沉的叹息:《登高》;一抹淡淡的哀愁:《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叶飘飞的思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角奇异的风光:《三峡》;一湾理想的仙境:《桃花源记》;一缕深沉的相思:《夜雨寄北》 ; 一阕美丽的心曲:《岳阳楼记》„„

还可以更加细腻地品析欣赏,看文章到底是如何展开的,如:

童年梦痕 《再塑生命》: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再接着一个故事

生活情味

《雪地贺卡》:从一件新奇的事引出又一件新奇的事

少年世界 《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细腻的“叙“写到大段的“议”

生活感悟 《生命 生命》:叙议结合,少叙多议,反复进行

怀念亲情 《背影》:从略写到详写,从记叙到抒情

青春抒怀 《行道树》:拟人自述,警句穿插

人生境界 《雨之歌》:诗意的手法,诗意的结构,诗意的语言

天方夜谭 《渔夫的故事》:主要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铺叙开来

„„

于是,奇妙的收获就伴随着一次次的阅读而产生,于是,文章就读得深、读得美,读得别有韵味。

„„

四、火花随记

深深地思考语文教学能让我们的脑海里迸闪出理性很强的想法,这就是思想火花。

勤于思考的人,专注思索的人,常常有思想的火花闪现。

抓住这些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展开研究,往往能让我们获得生动、真切、实在的研究成果。

学术积累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随时把自己的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有时候,一个关键的词语,就是一个好的研究话题;有时候,一个短短的句子,就是一个好的专项研究。

我随记的内容多种多样。

特别值得珍爱的是“教学创意”、“讲稿创意”、“余映潮思想火花”、“今天我在做什么”、“讲课纪录”、“讲课火花备忘”、“课文研读提示”、“我的工作之最”之类。

打开文件,满目璨然。

下面就是一则美好的随记,如果没有及时的记录,这些美丽的火花就可能不会再现:

飞溅的思想火花

2011年3月7日至3月11日,连续5天在东莞市塘厦镇余映潮工作室劳作。五天之内听了17个说课,评点了17个说课;听了11节课,评点了11节课;评点说课和评课的时间就长达4个小时;自己讲了两个课,说了两个课;对小学语文教师专门进行了“提升素养”方面的讲座,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专题的“试题研究技能”的培训,听取了学校语文组的中考语文总复习方案并提出三点重要意见。

五天的工作内容纷繁,任务繁重,起早贪黑。

但也许在这样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自己的思想火花时时飞溅:

年轻的语文教师可以写一写微博式的“成长笔记”。

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写一写“备课随记”。

评课议课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之一,教师评课议课的高水准是应该在评课的时候给人家“讲教材讲课文”。

提升教案设计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再写角度完全不同的“升格教案”。

“小专题研究”是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研究素质的法宝。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好的思想方法是“提炼”,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笔记”。

课堂教学的效率决定于教师的六种意识:“学生训练充分”的意识,“课文高效利用”的意识,“语言学用为重”的意识,“能力训练为重”的意识,“知识积累为重”的意识,“集体训练为重”的意识。

高效的语文课就是学生训练充分的课: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背一背。课堂阅读教学的境界是四有:有知识的积累,有语言的学用,有能力的训练,

有情趣的享受。

研读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可以做多少事?这就是专题的研究。

余映潮作文指导课的创意《诗意的“罗列”》。

„„

五、课文把玩

对课文创造性地艰苦玩赏,让我创造了不知多少好的资料。

每准备一个课,我都差不多要写一篇课文赏析文章。

像这样的课文欣赏方面的文章,已经可以出版一本厚厚的书。

但远不止于此。

我研读课文的别有个性的方法,可能就超过了20种。

语言卡片,美词分类,句式研究,段式研究,篇式提炼,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笔法探究,信息提取,片段精读,课文集美,文中选文,变形阅读,变体阅读,诗联赏析,课文美读,写作借鉴,课中比读,课文联读,集合研究,本文评点,诗词句解,资料助读„„

可谓用之不绝。

课文把玩,其实是对课文进行深加工,进行美加工,进行巧加工,进行厚加工。

这样的过程,特别需要苦心、耐心、细心、静心与慧心。

坚持下来,则需要恒心。

下面的课文语言卡片,不下千淘万漉的功夫,就寻觅不到它的身影:

余映潮对课文《敬畏生命》的提炼

1.一个文眼:

敬畏生命

2.一组雅词:

浑然不觉 无以名状 不计成本 不分昼夜 惊心动魄 蔚然成荫

3.一种“复说”句式: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

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4.一组“点题”句: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5.一个详略式描写段: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6.一个虚实式抒情段: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7.一篇全文缩写:

一个夏天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发现有几棵树好几个小时地、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地飘散着白色的、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种子、我感到吃惊,我感到诧异和震撼。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那群种子中至少一颗已经成长,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8.一篇欣赏短文:

课文是怎样抒情的

(1)用富于情感的词句描写、赞美湖边之树对“种子”的飘送:

大团大团 浑然不觉 小型的云朵

无限的云库 整个下午 整个晚上 漫天

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

不分昼夜的飘散 惊心动魄的壮举。

(2)用富于情感的一组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

吃惊 诧异 震撼 折服 敬畏 感动 强烈地碰撞

(3)用富于情感的抒情句表达自己内心热烈而真切的感受: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4)用富于情感的语段表达自己内心热烈而真切的感受: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5)用诗意的文章结构——利用“章法之美”来抒情。

六、专题研究

语文教师的专题研究,我称之为“小专题研究”。

我的意思是,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小小的实用的专题研究。少做什么“课题”,少说一些空话。

“小专题研究”,是某一项研究的“聚宝盆”。

它像线索一样牵连起无数可爱的素材,将它们集聚在一起,熠熠闪光。

我有一批很好的讲稿,每份讲稿都有几万字;它们其实都是我所进行过的“小专题研究”:

《板块式 主问题 诗意手法》,《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教研员工作漫谈》,《磨炼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角度的美妙——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设计》,《例谈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水平》,《浅说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能力》,《小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探微》,《提高设计水平 提高教学水平》,《关于文本的深度解读》,《例说我对“教学创意”的研究》,《让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多彩》,《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浅谈文言诗文的朗读教学》,《“教材处理”的八种角度》《中考作文复习应试10讲》„„

下面是我最近研究的“阅读教学有效训练10法”的提纲,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小小专题的研究:

概说课文,形式丰富 字词教学,方法多姿

朗读训练,角度细腻

分析赏析,正规训练

精段细读,能力提升

品词论句,格调高雅

亦读亦写,活动充分

课文作文,扎实美好

反复训练,处处落实

巧用课文,思维训练

可想而知,这里面集聚了多少美好精致的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七、课例创造

五十岁以后,我创造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我常常暗自与名师较劲: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在“量”上胜过他们。

2012年,我的著作《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50篇》就要出版,接着而来的就是《余映潮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短论80篇》。

这恐怕就是“量”的胜利。

可能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用一本书的形式出版50个教学设计。

但是我能。

其实不止50个,我的课已经讲到了第150个。也就是说,我有150个教学案例了。

这里面涌动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波涛。

这里面闪耀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光彩。

“量”的后面,是闻鸡起舞,是争分夺秒,是夜以继日,是自强不息。

无数的时间与精力都凝聚在它们的身上,无数的艰苦与突破都表现在它们的身上,它们让我敝帚自珍。

但我没有停滞我的创造,每年都有一批新课走向课堂。

有时候对某一个课,我也会有多种创意、多种变式。

如《最后一课》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之一:

整体把握,片段精读。

第一节课:文意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故事的开端,自读故事的发展,自读课文的高潮与结局。

教师还指导学生概说课文。

第二节课:片段欣赏

(1)欣赏课文1—6段。

(2)欣赏课文第17段——20段。

教学创意之二:

第一步,说说课文中的“我”。

设计意图: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让课文中的“我”也成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线索,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什么是“我”的“最后一课”。教师讲解“文章线索”的浅近知识。

第二步,说说课文中的“我的教室”。

设计意图:将课文教学的重点引向“教室”,通过“教室中的故事”更加真切地感受“最后一课”的背景和小说中的人物。教师讲解“场景设置”的浅近知识。

第三步,说说“我的老师”。

设计意图:再次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感受、分析、体味小说中的韩麦尔先生,欣赏小说描写、表现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通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教师讲析“作品视角”的浅近知识。

教学创意之三:

16个字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反复地多角度地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从小说的角度、从人物形象的角

度、从作品主题的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表达艺术。 第一节课:

在课文中体味故事发生的宏大背景

在课文中感受故事发生的微小场景 第二节课:

在课文中关注故事之中的平凡人物

在课文中领会故事表达的崇高主题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八、顺势积聚

顺势积聚,就是顺着做一件事的过程、在完成某项研究中“趁机”积聚与此有关的大量资料。

它的思维方式是:连类而及,归并,提炼,重组。

其收藏方法是:每一篇课文都设立一个文件夹;每一个小专题都设立一个文件夹。

其操作手法仍然是“提炼”。

一个善于提炼的人,既善于对人对物对生活对社会进行感悟与提炼,也善于对信息对文献对资料进行提炼,以此利于自己的成长,利于自己的发展。

“顺势积聚”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开合手法;其智慧在于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旁逸斜出,收放自如。

举例来说:

在杜甫《春望》备课的时候,顺势搜集一批关于《春望》的文献资料。

在研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时候,顺势搜集一批梁衡先生的精美作品。

在欣赏《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顺势品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在品味《咏雪》的时候,顺势搜寻关于《世说新语》的评说文章。

在准备《听听那冷雨》的教案的时候,顺势到孙绍振先生的博客上一游。

在教学《论语10则》的时候,顺势下载“《论语》中的成语”,然后“牵连”到“《孟子》中的成语”、“《庄子》中的成语”„„

在设计初中版《老王》的时候,顺势获得高中版《老王》的教学资料。

在研究《孔乙己》教例的时候,顺势收集全国各位名师的《孔乙己》的案例。

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时候,顺势整理全套教材中的写景四字短语。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

“雪球”就是这样滚出来的,但它再也不会融化。

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我“顺势积聚”了几十篇有关资料,其中有一篇“别出心裁”的文章,也能让我们一开眼界:

从科学视角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明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不少欧洲人曾误以为达·芬奇率先于15世纪提出月光来自日光。其实,中国人和希腊人提出此说还要早得多。例如,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即已提及“月光生于日所照”。

几时有:月球在任何时候都只有半个球面照到太阳光。而且,任何时候也只有半个月球表面向着地球。月亮不停地绕地球转动,太阳光入射月球的方向同我们观察月球的视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便不断地变化,于是造成月亮的盈亏圆缺。

青天:地球大气对红橙色光散射最轻微,对蓝紫色光散射最强烈,“天”呈青色或蓝色,即系地球大气对太阳光中不同颜色的成分散射效果各异所致。在地球大气外看到的天空是漆黑一片,但在暗黑的天穹上太阳显得异常耀眼,漫天繁星却可与太阳同时出现。在没有大气的星球上决不会有“青天”,例如在月球上就是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源自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太白是问:在地球的天空中,是什么时候有月亮的?这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苦心探究的月球起源问题。如今科学界较普遍赞同的看法是:大约45.6亿年前,有一个略大于火星的天体与原始地球相撞,两者都被撞出大量碎块。其中一部分碎块环绕原始地球运行,并逐渐聚集,最后形成了月球,与原始地球相撞的那个天体则早已离去,不知所终。

天上宫阙:从地球上看觉得月亮在“天上”,宇航员在月球上又看见地球在天上。其实,从天文学的立场看,地球和月亮都是天体。当观测者置身于某一天体上时,他就觉得自己“脚踏实地”,其他星球则皆在“天上”。人类迄今尚未发现地球外的其他天体上有生命,“灵霄殿”、“广寒宫”都只是人们的想象。

今夕是何年:地球上的“一年”是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随地球一起绕日运行,故“月球年”的长度和“地球年”相同。可见,“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个问题还很带天文意味呢。

乘风归去:“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大气的地方便无风可言。欲“乘风”在地月之间旅行,其实是不可能的。

琼楼玉宇:此处指月宫。21世纪初以来,世界上已逐渐形成新一轮的探月高潮,科学家已经在切实考虑大规模开发月球的可能性。将来,人类必定会频频往返于地月之间。那时,“琼楼玉宇”将会成群地出现在月球上。

高处不胜寒:月球没有大气和海洋的调节,因而昼夜温差极大:白昼阳光直射处的温度可超过120摄氏度,夜间温度又可低到零下180摄氏度。如果没有特殊的装备,那可不光是“不胜寒”,而且还会“不胜暑”哩!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球表面重力仅约为地球表面重力的1/6,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动显得优雅飘然。若在月球上举行运动会,则无论是跳高跳远还是铁饼铅球,都会远远打破地球上的纪录。

千里共婵娟:此句原说亲人远隔千里,还能共享明月清辉。世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在同一时刻看到的天象互有差异——这就是“时差”。例如,当北京明月中天时,在伦敦月亮却尚未东升。“千里”之外的亲友倒还未必真能“共婵娟”呢。

„„

我常常说,名师成长的过程,往往是“集万千折磨于一身”的过程。

没有类似于这样“积累”的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这样的经年累月“积累”的“折磨”,难以养成厚实的底气。

坚持积累,让人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样的灵动。

愿无数的青年语文教师关注自己成长中的“积累”。

于是,当我们的教学青春日渐美丽时,我们的学问也日渐丰厚。

2011-12-28 于武汉映日斋

上一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下一篇:运营助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