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2-11-15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糖代谢的异常已得到临床重视 ,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 不同的化学结构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的异常影响差异较大[1]。该研究选取在2014年5月以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通过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希望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以前在该 院接受精神分 裂症治疗的650例患者, 其中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1例,5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3.25±14.80)岁;女性患者27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7.42±11.65)岁。

1.2 方 法

患者入院时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分裂症病程、入院前后的用药情况,统计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时间、患病年龄、空腹以及餐后2 h的血糖水平、降糖治疗情况。

将患者按照空腹血糖水平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 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1 mmol/L。按照用药的种类分为氯氮平组、利培酮组、氯丙嗪组以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组。

1.3 统 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的糖尿病发病率统计,见表1。

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包括舒必利、氟哌啶醇等。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疗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该组研究中显示,各种抗精神病药物都能引发糖尿病,其中氯氮平药物引发的糖尿病致病率最高,占14.53%。药物引致糖尿病的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密切,但与患者的病程、年龄等密切相关,严重的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相比较,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氯氮平比利培酮对糖的代谢异常情况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中, 应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药物[2], 若患者的空腹血糖较高、餐后血糖控制不良,则应该及时换药。医护人员应及时改变生活方式,定期测量血糖水平,防治糖尿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5月以前在该院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650例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5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异常产生的影响。结果 该组患者中男女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与病程≥20年的患者与年龄<40岁与≥40岁组比较,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发生率为14.53%、氯丙嗪发生率为7.83%、;利培酮发生率为7.01%、其他药物发生率为6.19%。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与患者的年龄、病程有关,年龄在40岁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更大。氯氮平相较于其他药物,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中应注意。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糖尿病

上一篇:对比不同麻醉方法下糖尿病患者肝癌切除术时肾损伤的有效性下一篇:城市投资公司融资问题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