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

2023-03-12

第一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山东省昌乐一中2012级

高三政治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使用时间___年_月_日编号

第1页

第3页

复习自测:DBADAA

合作探究: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参与民主管理,行使好民主监督,从而推进政府在致力于保护环境改善大气质量中的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并真正落到实处。(5分)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管理和服务是政府职能。切实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6分) 当堂检测:1-4:CBBD

5.①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2分)

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2分)

③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指导。(2分)

第二篇:文化知识第二单元复习学案[范文模版]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及态度

2、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及途径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态度;

2、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实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愉悦学习 激情投入 做中华文化传播者、建设者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

2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

5、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及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怎样推动文化交流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7、推动中华文化交流的意义:

(1)从走出去的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更好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从引进来的角度讲,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

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

文化创新的途径

Ⅰ·课前延伸案

[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什么?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应有的正确态度: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8、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9、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10、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2、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

14、教育在文化传承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5、文化创新的含义及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因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6、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17、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8、文化创新的作用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②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0、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1、文化创新主体:人民群众

说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并不是否认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2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3、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涵: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7、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8、文艺工作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9、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

10、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中美文化有明显的差异。饮食上,美国人追求流水线般的快餐文化,所以麦当劳大行其道,而

中国人则讲究烹炸煎炒的厨房艺术,所以有了内涵深厚的八大菜系;交往上,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人则讲究含蓄隽永、话里有话;思维和行动上,美国人强调特立独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团队的力量,往往舍弃个人来成就集体„„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 2分)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化现象?(10分)

2、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 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漆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世的上乘佳品。同时,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板年画更是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潍坊市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9分) [自主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

[你的疑惑]

Ⅱ·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

一、知识回顾:重点背诵基础知识点

3、

11、

19、22

二、澄清认识:

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2、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3、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

4、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载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

5、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Ⅲ·课后提升案

1、认真理解并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作业本: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0分) 峡山中学高二文化生活

复习学案

编号: 1

2013-10-22

姓名

班级

教师寄语:扎实稳妥

积极进取

珍惜分分秒秒

相信自己

你会行的,你能行!

参考答案

1、中美文化有明显的差异。饮食上,美国人追求流水线般的快餐文化,所以麦当劳大行其道,而中国人则讲究烹炸煎炒的厨房艺术,所以有了内涵深厚的八大菜系;交往上,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人则讲究含蓄隽永、话里有话;思维和行动上,美国人强调特立独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团队的力量,往往舍弃个人来成就集体„„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 2分) 反映出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2分)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文化现象?(10分)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2分)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分)

④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2分)

⑤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分)

2、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 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漆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世的上乘佳品。同时,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板年画更是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潍坊市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9分)

(1)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3)

(2)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产生是潍坊市推动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3)

(3)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潍坊市 立足于本市实际,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3)

3、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有评论家评论说,《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0分)

(1)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这启示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分)

(2)莫言小说的成功得益于古齐文化的丰厚底蕴,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2分)

(3)莫言的作品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这启示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2分)

(4)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启示我们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内容形式等创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分)

(5)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2分)

第三篇:第二单元导学案1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

1、2 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方法。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 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突破措施】讲解疑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山海经》是___________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___________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____,如《刑天舞干戚刑》

一、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ōng(

)急 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⑤震sǒng()

⑥诘(

)问 ⑦jí(

)贯 ⑧pī雳(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6 3.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4、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二、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

2、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3、分析“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阿长的形象。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了新的敬意?

【课堂检测】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ɡ)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 D.粗拙(zhuó)(suǒ)陆玑(jī)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3、指出下列各句的病因,填写在句后的括号中。 A.主语残缺B谓语残缺C宾语残缺D主谓搭配不当 E.动宾搭配不当F语序不当G不合常理

①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

②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

) ③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就起床,准备出发了。(

) ④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 ⑤听了姜素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⑥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⑦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 ⑧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

【教学后记】

37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的?

二、合作探究

仔细阅读课文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

38 物新的时代特色。

四、语言品味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五、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教学后记】

39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3

课题:《一路走来一路歌》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主题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册的主题是“一路走来一路歌”所涉及的文章大多是中外名家的优秀篇章。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作品,使学生真正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感情,陶冶情操,珍爱人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曰读能力,掌握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感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品味人间“爱”的博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的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通读语文主题丛书《一路走来一路歌》第

一、二单元,选出代表性篇目,自主研讨学习。

2.其他篇目学生划出优美语段,摘抄积累。 课内探究

(一)自主阅读

要求: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2、做好批注,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二)合作探究

分单元快速阅读,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篇章精美语段的查找、赏析并交流,确定组内要交流的语段。

(三)交流展示

1、班内交流各组推荐的美文、段落。

2、以“我从《

》一文中读出了“爱”就是------------”的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精讲点拨

1、评析同学推荐的美文、段落。

2、补充推荐美文。

3、引导同学朗读、背诵1-2个精彩段落。

(五)巩固练习

1.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2.展示背诵成果。 课后提升

将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到笔记本上。

【 教学后记】

40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4-

4、5 课题:《走过那一个拐角》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写作教学

【学习目标】能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恰当选材,写规范的记叙文或散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前延伸

出示作文题目和要求:

题目: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曲折时,你须走过途中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命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二、课堂导学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自己选材,搜集材料,准备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内交流选择,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三)交流展示

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选材, 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四)教师点拨

“走过那一个拐角”这个题目,命题者没有设置过多的障碍与陷阱,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审懂文意,有话可说。题干引导语的诗意表达,给考生正确立意和深度思考提供了帮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可以尽情表达,抒写自己不同的“走过”,展示自己不同的人生理解和经历。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走过”是一段自己的人生经历,只要留心生活、关注生活,考生不仅能够有话可写,而且能够写出新颖独特的内容。审题的关键在于对“拐角”的理解。“拐角”可以是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经历的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可以是自我成长中的一个节点,可以是自我生命中的一个机会、一道坎儿,可以是自己迈向另一种生命境界的一个平台。该题目关照了不同考生的写作水平:让写作能力弱的考生有话可说,为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提供了深度思维的空间、尽情挥洒情感的舞台。

由于“拐角”的内涵较大、较宽,所以在写作时要遵循“新、小、实、深”的原则。

“新”就是选材要新,选取那些“我有你无,你有我特”的独特、新颖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润色,用以表现“拐角”;“小”,即切人角度小,把“拐角”落实到某一次经历、某一回挫折上面,然后通过化小为巧、小

41 中见大来表现主题;“实”,就是要把有限的笔墨集中在“拐角”上,把这个点写实在、写透彻;“深”,指立意要深刻,要从所写“拐点”中获得感受、感悟,最好把立意点落实到社会热点或深刻哲理上,让读者读完觉得收获颇多、感悟深刻。

(五)范文赏析

走过那一个拐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走过每一个拐角,跨过一道道坎,才能获得成功。

我人生的第一个拐角应该是克服对自行车的阴影吧。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和爸妈一起到大夫山去,我以为我骑得好棒,但在下坡时没有按刹车的按钮。结果从坡上掉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在三楼掉下来一样。

我记得从那天起,我便开始惧怕自行车,可以谈得上是“闻车色变”。 巧合的是,在去大夫山之前我曾经报了一个自行车比赛,如果不去的话, 那些人怎么看我啊?顿时,我脑袋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搞辩论会,吵得我心烦意乱。那天,我想了很久很久算了,事情到这里,就放手一搏吧!我不信这小小的阴影都克服不了,不然以后怎么活啊?这天,我来到了空地练习。很久没有碰过自行车了,我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自行车就像一只怪物。这时,小鸟应景地唱起歌,好像在鼓励着我。我心中便充满了斗志,我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成功的!”我飞快地骑上自行车,慢慢地开动起来。骑了几个圈后,我觉得没问题了,便向上下坡挑战。上坡的话还是不错的,但还是比较吃力。我找到了一个较高的斜坡,便开始尝试了。我吞了吞口水,心说:“死就死吧!”便向下开去,当我感到顺利下坡时,事情出乎了我的意料。最后,我还是在那一点点的路程摔倒了。我忍着痛爬了起来,顿时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我在下坡时的车头太晃了!而且还没有及时按刹车的按钮!我觉得我离成功接近一步了!我再次把自行车推上去,由于有了刚才的经验,我顿时自信满满的。我奋然地冲了下去,因为斜坡的高度,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我感觉心随着自行车的震动已经跳出来了,但我还是安稳地骑着。到了终点,我猛地一刹车,就顺利到达了!我呼出一口气,哎,终于成功了!

有人曾经问过我比赛的事怎么样了,我没有把这件事摆在心上。起码我已经走过人生的第一个拐角了,不是吗?比赛的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六)学生写作

三、课后延伸

学生自评互评作文,上交。

【教学后记】

42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5-

1、2 课题:《背影》

主备人:李兰伟

课型:阅读教学 【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受作者平实语言中所蕴含的父子亲情。 【教学难点】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突破措施】讲解疑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教师点拨

交卸(

) 奔丧(

)橘子(

) 晶莹(

)迂腐(

)琐屑(

) 栅栏(

) 差使(

)照看行李(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簌簌(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2).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3).衰颓败落.(

) (4).乱七八糟的样子.(

) (5).(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

二、合作探究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一词的意思应该是愚蠢,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43 (2)、“我”与父亲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四、当堂训练:

1、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挂,深青色布棉袍。(

) (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

2、文中线索是什么?

明线:

暗线:

3、背诵课文第6段,找出对背影描写的句子,以及父亲买橘时的动词。

【能力提升】

制作资料卡片:

古诗中的送别情怀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7、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后记】

44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衣着、动作),我们从中看出什么样的背影?给你怎样的感受?包含什么样的情感? (1)外貌特征:父亲的体形特征是(

),衣着服饰显得(

),

行动显得(

)。 (2)动作:(动词)

所表达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许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用平淡挚爱的话语传达浓浓的情意。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所表达的情感: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所表达的情感: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所表达的情感: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所表达的情感:

(5)“进去吧,里边没人。”所表达的情感:

(6)以上这些话蕴含哪些感情?

2、文中四次写道“我”流泪,分别应作何理解?

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

第三次流泪:

第四次流泪:

三、精读解析

1、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的话的含

45 义?

2、文末一句感叹,表达怎样得深情?

3、学完本文后,有什么感受?

例: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地回来。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________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人老了就怕得这病。这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1985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________中突然听到一声

46 “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慈祥B.慈善C.慈爱D.慈悲 E.朦胧F.矇眬G.依稀H.模糊

2.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3.“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___

_____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5.“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6.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同是写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教学后记】

47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学案----第二单元学案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学案 第二单元

一.词语积累

feng huowang tuwei junyan houling chenzhen er yu long

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震耳欲聋

ku die han niangna hanjian miewan lai ju jiqi shi xiong xiong

哭爹喊娘呐喊歼灭万籁俱寂气势汹汹

yan ci ju juenao xiu cheng nuzhong gua xuan shutong chou di kai

严词拒绝恼羞成怒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ren yang ma fancu bu ji fanggui ku lang haobao tou shu cuan

人仰马翻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ye yi ji riru huo ru tuban jie la zhubo nuo denuo yan

夜以继日如火如荼半截蜡烛伯诺德诺言

xi miechu fangzhu xinlou tinie rong zhenwu guhe ai

熄灭厨房烛芯楼梯聂荣臻无辜和蔼

pu sazhi ren zhi yi

菩萨至仁至义

二.课文简析

《卢沟桥烽火》

1.中心

课文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2.分段

第一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二至五自然段,写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企图侵占宛平城,遭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 第六至八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3.赏析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

②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4.成语积累

① 描写我国守军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誓死卫国同仇敌忾

② 描写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人仰马翻哭爹喊娘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恼羞成怒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5.拓展

①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②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③ 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

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

赵一曼,鞭打竹签昼夜提审逾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字。

小英雄王二小,为将敌人引向我军的埋伏圈,而壮烈牺牲。

6.注释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而发怒。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震耳欲聋:欲,将要。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

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在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半截蜡烛》

1.中心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从容镇定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赏析

①“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这里的“似乎”不能去掉,因为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

②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里的“似乎”不能去掉,因为事实上德军并不知道半截蜡烛的秘密,这个词逼真地反映了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

3.拓展

① 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肖像、衣着)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1.中心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深厚的友谊。

2.分段

第一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三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

(体现了聂将军的恩怨分明、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第四、五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驻地。

(体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

第六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3.理解

① 说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体现了他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 说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他对两个日本孤女的照顾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②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

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

4.拓展

聂荣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四川江津人。

三.语文与生活

※木梨: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

耙:碎土、平地的农具。

耧:播种用的农具,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是收割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锄草用的农具。

※昼出耘田夜绩麻:除掉稻田的杂草。(与锄头有关) ..

童孙未解供耕织: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用锄头去掉禾田里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播种。(与耧有关)收,收割。(与镰刀有关) ..

四.诵读与欣赏

夏日绝句南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① 注释:

人杰——人中豪杰。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封西楚霸王。后来被刘邦打得打败,退到乌江岸边。他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而死。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② 译文: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即使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③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聪敏而有才学。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十分美满。靖康二年,金人大举南下,夫妻南渡避难。**中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从此,只身流落于杭州、赵州、台州、金华等地,晚景凄凉愁苦。李清照兼擅诗、词、文章,而以词名闻天下。前期作品多表现生活悠闲,夫妻恩爱。后期作品则多抒发个人孤独的情感,或寄寓家国之思的感伤。有《漱玉词》。

④ 思考:

李清照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呢?

因为当时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李清照对南宋政权的现状极度不满和失望,相比之下,他对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高尚气节非常钦佩和敬慕。

五.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

1.奥运

①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

② 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方中国之印“舞动的北京”。

③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

④ 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⑤ 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福娃,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你”。

第五篇: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6.《 雪 》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学习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 1925年1月18日 ,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野草》中收入的23篇散文诗,都是作者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记录,其中《雪》是写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一篇。

二、积累字词

1.标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磬( ) 奁( ) 朔( )方 灼灼( )( ) 凛冽( )( )

霁( )

眷( )念 荷戟( )彷徨( )( )褪尽( )

2.看拼音写汉字。

lǐn(

)冽

péng(

)勃

升téng(

) 忙lù( )

三、 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2、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四.探究赏析

1、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2、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3. 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

4、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六.课堂练习

1、《雪》的体裁是 ,选自《 》,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 》与《雪》的出处相同。本文的作者是 ,他的原名是 ,他的两部小说集是《 》、《 》,散文集是《 》。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3)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4)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3、古代有不少写“雪”的诗篇,请你写出二个含“雪”字的诗句。 (1) , 。 (2) , 。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 七.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八.布置作业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参考答案

三、 整体感知

1、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探究赏析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2、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3.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4、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5、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五、关键语句的品味

1、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7、《雷电颂》学案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即使在逆风之中,你也决不应退缩,要在时代骇浪中搏 击,要向万丈峻岭攀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 、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玄衣( )鞺鞺( ) 鞳鞳(

) 眩目(

) 木梗( ) 迸射( 伫.......立( ) 睥睨( ) 咆哮( )污秽 (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驰骋( ) 虐待(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 。

三、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对比阅读,与以前学过的《静夜》《天下的街市》对比,说说本文诗作的特色 。

五、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它剧作。

六、 课堂练习

(一)写出每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

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 )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

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习活动设计 总第 课时

2、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认为屈原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七、课堂小结

《雷电颂》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而且异常鲜明地凸显全剧的主题。最后,让我们在《橘颂》的歌声中,感受屈原的人生抱负,体会全剧“不屈不挠,为真理斗到尽头”的主题。 八.布置作业

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相比,本文的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二.整体感知

2.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

民党当局

3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细读研讨

1.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 东 君,你是什么个 东 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对比阅读, 《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8.《短文两篇》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学习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 ) 一撮灰( ) 皓月( )妲娥( ) ....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三.文本探究: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6、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7、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四.课堂练习

1.本文作者是(

),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即《

》《

》 《

》。

2.“月的光是死的光”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五.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六、布置作业

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参考答案 三.文本探究:

1、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6、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7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8、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情。

9.《海燕》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学习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 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做工之余,勤奋自学。1882年发表了处女作《马卡什·楚得拉》。《母亲》是他的奠基作。他的重要作品还有《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作品简介

《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斗争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二、写作背景介绍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并蔓延到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参加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据这次斗争经历,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形势,写了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著名的《海燕》就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 ) 呻吟( ) 翡翠( ) ... 掠起( ) 困乏( ) 蜿蜒( ) ....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

呻吟:

翡翠:

掠起: 震怒: 困乏: 蜿蜒:

3.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疏理课文的思路。

四、分析海燕形象

1.通读全文,划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2.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五.课堂练习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面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在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的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 文中哪些词体现了海燕的特点?突出了海燕的什么特点?

(2) 文中的词语概括海鸥、海鸭、企鹅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写这些海鸟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大海做了多次的描写,这种描写对写海燕有什么作用?

(4)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的象征意义。 六.课堂小结:

1、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

2、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 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七、布置作业: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

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参考答案:

三.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四、分析海燕形象

1.(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3)“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课堂练习

(1)“闪电”“高傲”“飞翔”“大笑”“号叫”这些词表明了海燕的矫健、勇敢和乐观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 对比衬托出海燕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精神。

(3)描写大海的景象,可以烘托出海燕的斗争精神。

(4)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那些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则象征了正在做垂死挣扎的沙皇反动派;大海象征革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10.《组歌》

设计:白宗梅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学习过程 一.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

璀璨 ..

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xū)短叹

.盛气凌人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三、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

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四、课堂练习

品读《雨的随想》,回答问题。

《雨的随想》的作者汪国真是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诗人,他的文章充满活力,洋溢着诗意,常常带有几分哲理,请认真品味。

雨的随想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惊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⑤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上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⑥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⑦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1.文章开头是富有哲理的自然段,但有两个语句排版时弄错了位置,从而颠倒了作者的意思。请指出这两个语句。

2.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②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各更换一个更加平易的二字词语。

3.解释第③段中加点的“独”在句中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独”与文中的“独”的意思相同。

4.第④段写道,在“有雨的夜晚”可以使人想起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名句。如果也是夜晚,和着习习春风,绵绵细雨悄然而下,你一定会想起课文中曾经学过的另一位唐代诗人的一个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

5.文中第⑥段写道:“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请你按下边的要求,模仿原文的句式和语言特点,试写一个感人的画面。

一对老人„„雨中的牵手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五、课堂小结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平常的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六、布置作业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参考答案:

二、整体感知

1.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馈赠(kuì):赠送(礼品)。 .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

酷肖(xiào):酷似。 .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3.教师归结:

生1: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作者艺术地描绘了极有灵气和个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生3: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4.学生的疑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1)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意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意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苏玲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世界散文诗精选》)就相对比较明晰。

三、1.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潮汐现象的特点是每昼夜有两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2.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3.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四.1.“晴也是雨”与“雨也是晴”颠倒了位置。(或“心晴的时候”与“心雨的时候”颠倒了位置)

2.酝酿(弥散、漫延、升华);营造(制造、渲染、酝酿);铭刻(琢磨、凝结、冲积);制造(倾泻、咆哮、灌注)。(只要与原意相合、搭配恰当、又不重复多用即可)

3.“独”在句中意为“只是、单是”。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晋陶渊明独爱菊”“独与老翁别”“非独书以然,天下物皆然”等。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略

上一篇: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下一篇: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