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之于人的发展研究

2022-09-16

城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发展是作为主体人的行为的结果, 城市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是其主体人的行为所出现的问题的结果。

1 城市规划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

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悠远而又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 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 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思考不同,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也不同。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 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 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们即将进入信息社会, 人类的发展由粗犷转向集约,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转向友好, 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追求和即将迎来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时代。

1.2 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 二元论的协调统一。在这个前提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如下的关系。

(1) 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 而非主人或仆人关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 我们是仆人”的关系, 也不是“我们是主人, 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 而是共同前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2) 共生、共赢、共荣关系, 而非征服、改造、索取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应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 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发展与改造自己。

1.3 城市规划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发挥了良好的功能

(1) 保护自然:通过使城市规划上升到法规的高度, 切实对城市的重要自然环境区域进行空间管制, 尽量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顺应自然:通过对城市及区域自然环境的科学分析, 城市规划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和减弱自然劣势, 并尽量传承城市的自然景观格局。

(3) 师法自然:城市规划不仅遵从自然, 更通过师法自然, 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

2 城市规划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化

2.1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 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因为, 个人自身的和谐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必须以个人之间的和谐为基础, 并通过这种和谐体现出来;人和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特殊表现;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首先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和谐, 而社会整体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

2.2 公平正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受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不平衡这一根本因素的制约, 彻底消除不公正现象, 完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同时也应看到,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可以扭转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失衡现象, 逐步建立起既存在差别又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和谐社会,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方面, 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 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

3 城市规划对人的现状生存与未来发展关系的优化

3.1 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其创造的则富和消耗的资源, 占据了整个社会的重要份额。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 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既承担经济发展重任, 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 中国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平性”、“持续性”原则。公平性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公平, 也指代际之间的公平:“持续性”按照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 则即指“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坡, 不超出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我国人口众多, 许多资源相对短缺, 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 因此,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3 城市规划对人的现状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的优化

3.3.1 尊重资源承载力

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 在以后的编制中, 进一步强调首先要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城市发展需求能力等, 从而使城市得到健康的发展。

3.3.2 节约自然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合理有序地控制城市规模;必须坚持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 合理节约用地;必须坚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 提高土地利用, 切实缓解用地矛盾。城市规划通过提倡推行“紧凑型城市”棋式, 从而能够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提出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

4 结语

综观我国的城市发展历史, 从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理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到现在城市发展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的规划出发点, 均是以人为主线索而贯穿始终的。作为城市发展龙头的城市规划在为人们创造了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并发出了诸如城中村、饼式扩张的圈地运动而忽略与人协调的问题, 我们在与时俱进的今天, 在实践速度大于理论研究的今天更应该作好反思与总结。

摘要:城市的主体是人, 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不能忽视人的发展,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关注城市规划对于人与自然, 人与人以及人的生存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关系的三个议题, 全文是笔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对城市规划本质的理解与诠释, 阐释了城市规划在对于人的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上的作用, 相信对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实际可行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与人,人的未来发展,人与自然

参考文献

[1] 高军波, 张润朋.基于城市本质认识的城市规划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08, 8.

[2] 连山.大连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苗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2.

[3] 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 1984 (1) :1~8.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下一篇:影响药物作用的有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