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研究

2022-09-11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历来是重要研究领域, 西安这座千年古城存留了大量的遗址区, 这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于该领域的重视, 学术界也就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在城市化背景下, 大遗址保护面临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间等多方面的挑战, 应通过科学建设的方式加以保护发展。

一、保护大遗址对于西安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 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大遗址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从大遗址的特点中可以看出, 符合大遗址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就有文化历史价值。大遗址经过历史长河的发展, 见证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繁荣和发展,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的西安, 在彰显华夏文明的同时, 还应当重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 将“城市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纳入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的大遗址作为历史的遗迹, 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其价值可以直接体现在教育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两方面。

(二) 大遗址的旅游经济价值

因为大遗址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其经济价值奠定了基础,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是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衍生物。随着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兴起, 西安遗址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化, 为西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 兴庆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唐芙蓉园等遗址, 能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赏心悦目和受益匪浅的各方面体验, 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包括景区门票的直接收入, 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购物、餐饮、交通、住宿等行业的发展, 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大遗址的环境生态价值

大遗址具有环境生态价值, 大遗址的基本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遗址本身, 还包括其周围的环境载体, 对其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加以限制的建设控制地带。在大遗址的保护性开发过程中, 无疑也是对城市环境的一种改善, 对西安城市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

二、西安大遗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 大遗址区与周边区域差距加大

在我国传统的静态保护政策下, 大遗址区域发展规划严重滞后于居民生活需求, 大遗址周边居民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提高, 而遗址区内原住民的发展由于受到遗址保护政策的限制, 从生产水平到生活水平的差异不断拉大, 引发的心里落差致使居民对文保工作相对漠视甚至抵触, 严重挫伤了对遗址保护的积极性, 加之保护意识不强, 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西安大遗址面积大、保护难度大是目前面临的限制, 因此在日常的的生活中, 一些诸如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宅基地改建、扩建、用土取土等等破坏遗址的诸多现象在所难免。与此同时, 居民强烈的发展诉求与心理落差, 促生了集体或居民个体的建设行为, 遗址所在地及其周边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这一发展现状, 与城市整洁、有序的环境建设理念相违背, 构成了遗址区与城市区的环境空间矛盾。

(二) 城市化扩张威胁大遗址区保护

城市大遗址由于地处城市建成的中心区域, 属于经济、文化、交通较为繁华的地区, 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大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化规模、人口的激增, 对于大遗址区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近年来, 一些历史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区、缓冲区以及不恰当的地段, 建造了大量基础设施、建筑物、高层建筑群或大型市政设施, 导致大遗址被破坏的案例不计其数。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对于城市规模、主城区面积、城市配套设施的方方面面要求, 致使城市的扩张外延作用不断强化, 土地成为两者之间矛盾的根本源头。例如建国以来, 大明宫遗址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其周边的市政建设一直处于无序之中, 除南边的自强路以外, 东面、北面、西面的太华路、玄武路和未央路均出现数幢现代化大楼, 对遗址景观展示带来了冲击。

(三) 大遗址遭自然因素破坏

除人为因素的破坏外, 还有自然因素的影响。由于大遗址多处于露天条件中, 难免会受到自然界的破坏, 包括各种恶劣天气和环境污染等现象。在风蚀的作用下, 遗址墙面会被风蚀穿透、千疮百孔, 遗址的墙基大部分被风蚀凹进, 很容易造成坍塌破坏, 因此部分遗址早期受到自然界的破坏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进行复原保护。

(四) 城市大遗址吸引力不足

城市大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后, 目前还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遗址游客可观性较差, 大遗址本身就是比较刻板和客观的实体, 缺乏生气, 加之游客对大遗址的历史内涵了解较少, 因此游客很容易就丧失了对大遗址游览观赏的兴趣, 参观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周边的商业活力远大于遗址的吸引力, 从而忽略了真正文化的东西。

三、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 整体定位

西安的古迹遗址有着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广、距城市中心较近的四大特点, 尤其是周、秦、汉、唐的四大都城遗址, 涉及的土地面积达108 km², 20多万农业人口在此生活。为有效的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在土地、建设、规划方面的矛盾。西安首先应将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到城市保护规划中, 在文保法的规定下, 制订大遗址保护规划, 着力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前期准备、项目策划、规划管制、空间分配等各方面, 落实规划优先的原则和措施, 逐步建立起详规设计、现状调研图、资源利用图、变化演绎图, 形成完整的基础数据统计和规划大纲的体系, 进一步整合大遗址资源, 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二) 技术支撑

大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应当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更好的对大遗址进行历史还原, 再现当年宏伟场景。目前, 我国关于大遗址保护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就技术支撑体系而言, 我国制订的关于大遗址保护和开发技术标准和规范还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着手西安城市发展的具体工作时, 我们不仅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切合适宜的规划指导, 而且在细节层面也要有相对应的技术支撑体系, 对相关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因此, 技术支撑层面的完善和对接彻底也是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路径。

(三) 分区构型

针对西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大遗址, 通过其自身特点, 分别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建设。例如, 以阿房宫为例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 保护难度大、遗址分布散的遗址区, 可建成城市绿化公园, 在公园内建设与遗址风貌相统一的配套建筑, 既可以保护遗址, 又能增加大遗址的吸引力, 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唐大明宫遗址的风景旅游区, 本着充分保护大遗址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 将部分遗址区作为旅游景区逐步开发, 形成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四、结语

通过规划的逐步实施, 科学有效地对西安大遗址进行开发利用, 在制订城市整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规划、交通道路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 必须注意与文物保护规划相衔接, 使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真正做到有规可循, 依法保护, 合理开发, 实现共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自身知识的有限, 本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 在科学性和完备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并且还有很多等待完善的工作。

摘要:西安作为我国历史遗存最多的古城之一, 拥有着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遗址遗迹。对于我国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的西安, 研究城市如何发展与大遗址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成为促进大遗址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望本文为西安城市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西安,大遗址保护,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第二版) [M].山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26.

[2] 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96.

[3]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4] 魏舒乐, 魏永根, 刘启泓.旅游视角下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研究[J].山西建筑, 2016, (02) :52.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与对策分析下一篇:体育资源中的竞争均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