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城市科学学科(群)将城市和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现阶段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体系。它的全面推进将有助于从整体角度认知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协同战略、城市文明的脉络与走向、城市问题的剖析、解构与缓解、城市统筹效率的协调性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伦敦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挥之不去的雾霾,总让人与上世纪有着同样经历的英国伦敦产生联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伦敦与北京确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一国的首都,都从工业重镇转型成为服务业城市,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危机,梳理伦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实践、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北京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可持续发展成伦敦全社会共识

伦敦面向全社会广泛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追求目标,从理念到行动,从传播到应用,从项目建设到设施运行管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五个方面:

对于减排,英国人自觉行动,伦敦率先推进。英国科学家通过对南极冰心的钻探研究,找到了由于受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证据。同时,通过对生物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系统的关联性研究,认为今后要实现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的目标,必须要从现在行动起来,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减排,必须让人人参与减排。

在可持续发展中,伦敦采用了经济——社会——环境三层关系,金融、制造、人力、社会、自然五大资本使用相协调理论。要求使用自然资本要消除浪费,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用社会资本要注重社区发展,增加透明度;使用人力资本要注重尊重人权,保障员工福利;使用制造资本要从产品到服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使用金融资本要注重环境成本,关注财富的公平分配。在发展制度上,由于有顶层和系统设计,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引导了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节约能源资源低碳方向发展。

伦敦注重推行自然资本价值理论的应用。如剑桥大学建立了基于水、土壤、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自然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积极向社会的各大公司、中介组织、大学研究所和民众推介自然资本价值计算评估方法,让每项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为人类产生的福利都具体化、量化,同时可以评估出大量消耗自然资本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伦敦突出韧性。韧性是联合国及西方国家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中突出的新概念,伦敦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产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注重系统性的将减缓、适应、韧性等特性纳入规划、建设、管理及风险应对的各个环节,从而把减排、低碳、节约、集约、宜居、可持续等理念变为技术措施,科学推进,系统实施。

伦敦非常注重宜居环境建设,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发展。伦敦郊区的田园、牧场、防护林带形成风景如画的原野,非常重视对土壤的保护、对降水的科学利用。铁路和高速路连接着伦敦及其50英里外的卫星城,没有城乡结合部的破碎与衰败,城市、乡村都散落在清水、大树、绿草地之中,宜居环境成为保障国民健康、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五大领域改变伦敦

生产生活方式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人们对生态观念的认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伦敦重点在五个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一是交通领域。伦敦市规划面积1560平方公里,860万居民,每年有3000万的游客,每天有3000万人次通勤出行。作为英国的核心,全英国75%的铁路出行都以伦敦为起点或终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地铁及城市交通,伦敦市人均地铁公里数达0.48公里,比北京现状高出一倍;对出租车实行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减少道路上的车辆,在道路上流动的黑顶出租车数量只有2.5万辆,而通过电话、网络预订实行定时定向服务的出租车数量为8.8万辆;全市建自行车站748个,投入租赁运行的自行车11500辆;城市道路规划中设有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居民自行车出行;从2003年开始收取中心城市的拥堵费,累计收到14亿英镑,平均每年1亿左右英镑,根据监测,缓解拥堵30%;鼓励居民使用小排量汽车,在伦敦大街上,很少能看见居民驾驶大排量汽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伦敦的地铁、公交成为更环保、更舒适、更可靠、更准点、更安全的交通工具。综合分析,过去10年,伦敦人的财富增加了,但家庭拥有汽车数量减少了,获取驾照的人年龄也提高了,说明伦敦可持续发展交通措施成效是显著的。

二是住房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住房逐渐演化成三类供给方式,即社会住房、私人租赁、业主自住。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减排、节能、宜居目标,英国建立了一套建筑环境研究评价评估方法,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第三方认证,有力地推动了英国住房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对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建设规模中涉及的选址、规划设计、建造施工、使用寿命,以及能耗、管理、健康宜居、水、建筑材料、垃圾、污染、土地使用、生态环境、交通等方面的系统评估评价,旨在深挖潜力,降低成本,走向绿色发展。

三是市政领域。主要包括垃圾、污水、自来水等方面。伦敦在垃圾管理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基本做到了源头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伦敦居民每家都有三个垃圾箱,分别为绿色、蓝色、黑色,分别用于收储厨余垃圾、纸片等可回收垃圾和难以回收垃圾,垃圾处理公司分类收集运输到垃圾处理厂,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制成的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农场主、园艺公司等需要有机肥的部门;可回收的纸片等经过机械和人工分选后,打捆卖给造纸厂等部门;最后对不可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填埋。污水处理及排水全英国形成几大公司板块化布局,其中伦敦以泰晤士水务公司为主,处理工艺以生物氧化处理为主,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地区规划建设了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的膜处理工艺。为预防伦敦市区内涝、污水的高效收集、初级雨水的处理,伦敦市政府正在泰晤士河道下面30—70米深处,建设排水廊道,长度为16英里,按照2012年价格测算,投资约43亿英镑。

四是能源领域。英国注重减排、低碳的能源消费理念宣传,设计推出一款能源计算器,可让生产者输入参数计算出各种生产、生活条件下的能耗,从而可为每个人的低碳行为,每项工程、每件工作的减排提供指导和选择,让低碳、减排具体化、量化,同时,可向社会科普宣传。

五是环境领域。伦敦将环境作为城市的命脉,突出发展的4e结合,即环境、减排、能源、经济实现有机结合。从外观看,许多公共场所是石子地面,道路与小区之间是低洼草沟和绿地,城市具有海绵体特性。

伦敦可持续发展特点显著

英国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深刻的,不论是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灾难都非常重视。政治家在面向全球游说共同开展减排行动;科学家在各个领域研究应对的措施,不断提出建议并及时进行应用;普通民众从我做起,力行低碳减排生活;全社会在探索应对气候变换,走向减缓、适应、韧性的发展模式。

伦敦市为了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的长远谋划、顶层设计、系统建设,非常重视部门联动。在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面,由于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周期一般在20年以上、经济发展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规划咨询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市长任期一般5年,产品营销与媒体关注的社会趋势一般在一个季度到5年之间等社会特点,为了预防政党竞选或执政团队的短期行为,一般要组织独立的专家咨询团队与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单位、非政府组织、社团代表等共同制定至少20年以上的远景规划,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确定后作为城市发展蓝图,不能随意改变;在减排低碳方面,交通与环保部门一起研究如何同时解决通勤效率与减排效果,联手向公众发出政策意见,引导市民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行为;伦敦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培育了许多中介组织,支持中介组织向全社会以及各行业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举措,发挥好政府与社会,管理者与民众的桥梁作用。

伦敦城市建设管理非常重视与社区沟通,重大事项通过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地伦敦东部落后地区纽汉姆为例,工业衰败后的纽汉姆,环境恶劣、人口贫困、社会问题突出,规划成为奥运举办地后,政府让公众全面参与奥运场馆选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各项活动,许多人通过培训获得了就业机会。38万人的纽汉姆地区有7万人参加了奥运会前的各项测试活动、有20万人观看或参与了火炬传递、21万人观看了比赛、17万余人参加了自我组织聚会、1258人成为奥运欢迎大使、1100人成为奥运志愿者。赛后,纽汉姆社区发展与伦敦其他社区发展渐趋一致。

科技是实现减排低碳的关键,伦敦非常重视科技的作用。如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围绕能源、资源等重大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材料科学系围绕各种稀有材料、合成材料、可回收利用材料对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进行技术攻关等,旨在通过重大技术突破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

伦敦非常注重全社会减排低碳的细节,如:宾馆房间不提供拖鞋牙刷,禁止吸烟,若吸烟,必须缴纳房间清洗费166英镑及相应的税;伦敦的城乡风景如画,树木繁茂,但餐厅不提供牙签,或提供非常小的塑料牙签;宾馆的房间设计得非常紧凑,保温效果很好;公民以骑自行车和坐公交为光荣,即使开车也不开大排量汽车;对访客第一个要介绍的是楼内消防通道及紧急情况如何逃生;非常重视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等等。

对北京的启示

北京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全面推进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文明建设,把减排低碳绿色理念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让生态文明成为北京体现首都功能定位的基础保障,从而展现出正在崛起的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时代风范。

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城市韧性。城市的住房、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韧性至少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本身具有减排低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可持续的功能,另一方面是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或紧急情况能够很快复原,发挥原有功能作用,也就是说对气候变化具有适应性,同时要发挥各类设施之间的紧凑、互联互通和协调作用。我们的许多城市设施在过去规划建设时,是建立在对自然界过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气候变化考虑不足。今后,在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建设中,北京要抓住机遇,对新建的设施全面注入韧性的规划设计,对已有设施在功能疏解、改造提升中一定要考虑韧性的提升。

人民城市人民管,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需要以社区为单元,全面推进公众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将城市发展与社区居民的发展相结合,统筹解决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居民就业、社会管理等问题,从而从源头减少垃圾污染、空气污染、黑臭水体、环境脏乱差、大地缺乏海绵体、树木绿地贫乏等问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党和国家提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伦敦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远景规划并监督实施,通过发达的中介组织、企业市场主体、公民团体和社区参与去实施,政府通过政策、特许经营、标准控制、第三方评价、依法监督等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英国政府很少参与属于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让人感觉政府与市场关系既协调又轻松。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农村地区“两田一园”的划分和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林地的细化到位,国土空间进入相对稳定期,为企业从事各类建设发挥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微观领域涉及的利益关系完全可以交由主体双方通过市场交易和谈判解决,政府可由协调项目转向发展引导、市场监管,进一步减少参与微观领域的市场活动,腾出更多精力研究城市的发展远景、最大限度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幸福指数、最好发挥城市的功能,从而带动市场主体自觉推动北京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改善空气质量必须走减排低碳之路,北京可借鉴伦敦在微观领域向全社会倡导低碳城市的路径和方法。如:鼓励居民多骑自行车,多开低排量汽车或电动车;鼓励居民追求居住环境紧凑舒适而不是面积大;鼓励居民确保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减少需求,力行节约,不买多余的衣物,不追求包装,不用时随手关电,每家每天节约10升水;鼓励社区正常降雨收集利用或最大限度入渗地下,鼓励社区垃圾分类;鼓励企业将减排低碳作为发展理念,体现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上;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以支持减排低碳为导向,委托权威的中介组织与媒体合作,宣传身边的减排低碳做法及效果,加大减排低碳教育力度,形成全社会鄙视奢侈浪费,发挥中华民族节俭的美德,树立全民的文化减排低碳意识。

(作者:北京市水务局副巡视员)

作者:杨进怀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服务新型城镇化探讨我国城市科学学科(群)的发展演进(1984—2014)

摘 要:城市科学学科(群)将城市和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现阶段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体系。它的全面推进将有助于从整体角度认知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协同战略、城市文明的脉络与走向、城市问题的剖析、解构与缓解、城市统筹效率的协调性等。系统梳理了我国城市科学学科(群)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科(群)建设发展现状。为了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要,城市科学学科(群)必须在现阶段围绕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系统性地研究工作,起到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城市科学;学科(群);建设;新型城镇化;演进

Key words:urban studies;discipline(s);construction;new-type urbanization;proceeding

1 引言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载体,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现代化等动力的支撑下,其经济社会地位越发突出、繁荣发展的挑战越发聚焦,鉴于此,联合国大会于2013年12月6日,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设立“世界城市日”。开展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城市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能够理性地分析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扎实的决策支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于2013年6月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全国12个省的15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45个提出建设新城新区(占92.9%),其中沈阳和武汉分别规划建设13和11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另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实施城市化战略。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重点领域,凸显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资助总额超过176亿元①。城市科学是典型的系统科学、复杂科学和交叉科学,发展城市科学学科(群)是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做出的重要努力,也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践行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30年前,我国城市科学研究的起步,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契机和发展导引。

2 我国城市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现突破。自此之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提上了日程,整个社会比过去更加关注城市的发展[1]。80年代初,社会开始逐渐认识到城市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而城市化进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要依靠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来解决,例如大城市存在的交通和环境问题。围绕城市重要性的认识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讨论,政界和学术界做出了发展我国城市科学的决定,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成立为标志。曹洪涛曾指出,过去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都是就城市论城市,面比较窄,成立城科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简称)以后,面宽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环境学等研究成果都纳入到城市科学研究中,推动城市建设科学发展[3]。

3 城市科学学科的内涵与主要研究内容

3.1 城市科学的内涵

政界和学术界对城市科学的学术定义展开了探讨,代表性的观点。见(表1)。城市科学是一个宽广的概念,涉及的方面很多[4]。吴良镛院士曾指出,城市科学是交叉学科,是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很强的学科[5]。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政府领导、学者和机构就城市科学展开了广泛 的讨论,他们从自身工作经历、学术研究或组织工作出发,对城市科学的定义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由此可见,城市科学不是对城市和城市发展某一组成要素或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而是专门研究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和整个系统而能够揭示城市本质、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及其外部表征的科学。有学者认为,城市科学不仅是地理学和建筑学的新兴学科生长点,而且是集理、工、文、经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对城市建设、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我国城市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我国城乡发展特定时期出现的新型研究主体,鉴于其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城市科学同时兼具学科或学科群的特点。

统筹城市科学领域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结合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将我国城市科学的定义概括为以服务于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揭示我国城市规律的复杂科学,为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战略指导的决策科学。

3.2 当前城市科学研究主要内容研判

我国城市科学的研究是伴随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展开的多综合性学科(群)。仇保兴同志曾指出,城市科学是一门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不同学科从不同侧面研究城市,研究城市的一个方面[14]。我国城市科学领域专家或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科学领域进行了讨论与研究。见(表2)。

通过总结归纳当前政府管理界和学术界关于城市科学研究内容的讨论,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需要,以城市发展为主轴,可以归纳出关于城市科学的研究主要包括驱动力、地理时空响应、历史时空响应、阻力反馈(城市问题)和综合协调统筹等五个方面,上述方面是我国今后城市科学研究的关键领域。城市科学学科(群)在支撑新型城镇化中的研究内容和二级分支学科。见(表3)。

城市科学研究不但覆盖新型城镇化的全部内容(表4),并在城市文明特征研究和以城市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法学研究方面开展工作。

3.3 城市科学学科(群)的构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重点领域,凸显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21世纪的城市已经演变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城市科学不仅是地理学和建筑学的新兴学科生长点,而且也是集理、工、文、经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城市科学尽管非常年轻,但是依据其极强的应用性,已经与地球科学、土木工程、经济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广泛交叉并迅速发展起来[17]其学科体系(表5)。

城市交通学目前尚未形成,主要是涵盖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城市规划交通学(属于城乡规划的二级学科)之中,但城市交通由来已久[21],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区域间快速轨道交通、城市内部地下空间或地面的地铁/城铁、快速公交等大通量交通运输工具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的交通面出现的特点,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开发直接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城市交通对城市病或城市问题研究的贡献逐渐被揭示,在城市科学学科(群)下,加快建立城市交通学十分紧迫,既是满足城市空间开发的新需要,同时也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选择。

4 结语

城市科学的发展研究及其学科(群)的建设对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和城市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努力强化对城市科学学科(群)的规划建设,着重面向我国城市综合发展的五大研究领域,结合国内外前沿成果,剖析若干重大研究课题,有助于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学科(群)的充分发育,并为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2-24]。

注释:

① 科技部说明:国家层面资助来源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来源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专题调研组.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实施情况专题调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ID:NCSTE-2013-SUR-GUIHUA-09. 2013.7.)。

参考文献:

[1] 陈为邦.城市探索[M].北京:知识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41.

[2] 顾文选.城市发展建设要尊重规划严格执法——李锡铭谈话纪要[J].城市发展研究增刊,2007,(145).

[3] 顾文选.城科会从讨论城市发展战略起家,研究要包括多学科——曹洪涛谈话纪要[J].城市发展研究增刊,2007,(48).

[4] 万里.万里同志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届年会的指示 1986年8月30日[J].城市发展研究增刊, 2007,(115).

[5] 张启成.城市发展与城市科学[J]. 城市发展研究,1999,(2):4-9,64.

[6] 鲍世行.构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写在《城市发展研究》创刊百期之际[J].城市发展研究创刊100期特稿,2010, 17(1):8-15.

[7] 李锡铭.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和全国城乡建设技术政策论证会上的讲话(1984)[J].城市发展研究增刊,2007,(25).

[8] 芮杏文.深入研究,及早预测,提倡务实,发挥城市的中心和主导作用——在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5[J].城市发展研究,2004.

[9] 陈为邦.中国城市科学20年[J].城市发展研究, 2003,(5):8-14.

[10] 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45).

[11] 王明浩,李小羽.对城市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2004,(4):38-41.

[12] 张启成.城市科学的足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86).

[1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公报[R].1984.

[14] 顾文选.城市科学要力争成为前沿学科——访吴良镛先生[J].城市发展研究增刊,2007,(225).

[15] 何钟秀,曾涤,城市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38.

[16] 储传亨,王长升.城市科学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241.

[17] 周干峙.城市发展和复杂科学[J].规划师,2003,(S1):4-5.

[18] 顾朝林,陈璐,王栾井.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4,(6):32-40.

[19] 廉仲.大力开展城市科学研究,搞好决策咨询服务(1986年8月)[J].城市发展研究增刊,2007,(85).

[20] 王明浩.城市科学研究会换届讲话稿[J].城市发展研究,2004.

[21] 张烈.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宽度)及城市交通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1):58-72.

[22] 张书成. 以人文城市和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2014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综述[J].中国名城,2014,(5):12-18,68.

[23] 仇保兴.继往开来拓新路,奋发有为护名城——新的历史时期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及其工作的开展[J].中国名城,2012,(2):4-7.

[24] 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3,(2):16-23,43.

责任编辑:张吉明

作者:徐振强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城市交通拥堵的深层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摘 要:以解决交通堵塞现象、推进城市可持续优先发展的市场运行、建立和谐城市、畅通城市为目标,从不同视角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开拓了行政管理、系统工程、交通工程、城市管理等学科交叉互动、联袂整合的新思路。对国内外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多维度对观点与思路创新,提出一种协调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新方案。从根源下手,从整体战略规划出发,给出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 综合治理

一、绪论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逐步向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其中就必然存在着大量的车辆集中、人口密集,势必会引起城市交通的拥堵,所以各国对于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也相当关注,也有一定的研究[1-3]。

国外学者认为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1.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2.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3.城市道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解决交通拥堵对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1.利用经济手段——合理征收交通拥堵费来缓解交通拥堵。2.利用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化缓解交通拥堵[4-8]。在国内,关于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学术界的各个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国内外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都开拓了城市社会问题研究领域的广阔视野,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9-17]。

然而,针对“城市病”的治理,国内外的研究倾向于对各种典型分而治之,或从事前规划的角度实施预防,没有将已有的各种典型“城市病”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抽象地进行病理分析。因此,本文对城市交通拥堵做出界定,以交通拥堵特性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引起拥堵的各种因素,建立交通拥堵供需平衡评价标准,提出缓解交通缓堵措施,对于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撑和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向着可持续、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研究思路

论文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交通交通拥堵问题的发展现状、危害做了详细的介绍,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等不同视角对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国内外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成果、成熟理论和丰富经验为基点,提出一种能够改善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城市交通供需平衡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交通拥堵的平衡解释,建立城市交通的供需评价指标。打造和谐公交环境、创建畅通城市。

以完成城市可持续优先发展的市场运行、运营建议与改革方案设想,缓解城市交通堵塞为目标,依据研究思路,主要框架内容如图1所示:

1.搜集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演变过程、含义的界定、特点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并对整个项目进行系统设计。

2.了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形成机理。从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多个视角对路网密度、道路级配、城市布局、出行方式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3.制定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策略。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归纳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的概况及主要理论与治理模式。以城市交通拥堵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

4.建立城市交通供需平衡模型和评价指标。城市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失衡是影响城市交通发展首要因素也是阻碍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以交通供需平衡理论为基础,分析构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供需平衡解释,建立评价方法和供需现状评价指标。

5.根据评价指标结果,结合城市具体情况,选取高效的治理、缓堵措施。

6.对研究内容和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指明未来研究方向(见图1)。

三、综合多个视角的缓堵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不能单就交通而谈交通,仅从单一层面采取措施,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解决交通拥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行政视角

新加坡,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已经采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结合,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征收道路交通费等措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在整个交通拥堵的治理过程中,政府要重塑自身的角色,必须重服务轻管理,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国内大多数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应加快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没有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资源共享,互联网和交通相结合的发展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2.经济学视角

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分析工具。从经济学视角看,主要是快速增长的机动车辆与供给不足的城市道路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探索综合开发模式,实行政府补贴,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公共交通枢纽站、公共停车场、地铁站点等设施建设。采取征收交通拥堵费的经济缓解措施,并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对征收的区域,征收方式,征收监管等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合理的措施。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3.技术视角

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信息工具共享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群通过共享同一辆汽车降低出行成本和提高出行便利。我国私家车已经成为主要的共享汽车资源,熟人之间拼车出行变得十分普遍,一些私家车主还通过顺风车和专车商业模式进入汽车共享领域,根据目前私家车共享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在互联网等技术支撑下,进一步完善私家车共享模式,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交通智能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依靠科技手段发布实时、高效、准确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各类交通信息资源,通过信号控制、图形文字显示、交通广播等技术,及时预警、公告和分流,发布交通拥堵状况、管制、事故等情况,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快互联网技术,移动客户端技术和交通相结合,提供合理的交通路线,供出行者选择,实现资源共享。

4.城市管理

理顺关系,科学定位。把握每种交通方式在不同时空下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定位。倡导自行车交通和步行这两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路权整合,合理分配路权。整合交通管理机制与体制改革。科学交通管理,提高道路有效利用率,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停车管理,挖掘现有道路的潜力用于发展优先的整合公交系统。强化人文交通环境建设,各行其道。全社会大力建设人文交通势在必行,只有人人各行其道,才具备交通拥堵彻底改观的条件,交通才能畅通有序。

以解决交通堵塞现象、推进城市可持续优先发展的市场运行、建立和谐城市、畅通城市为目标,采用新的理论范式,从不同视角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开拓了行政管理、系统工程、交通工程、城市管理等学科交叉互动、联袂整合的新思路。

四、结论

对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种综合治理对策,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土地的大量消耗、交通安全威胁等危害,大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绿色、智能、环保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一方面为国内其它地域城市拥堵问题的治理策略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也是在科学有效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指导下,探讨巩固和完善未来城市交通健康运行的有效路径。因此,项目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邵丹娜,刘学敏. “致堵”与“治堵”——城市交通治堵研究述评[J]. 城市发展研究,2014,12:5-8.

[2]陈虹宇,蒋乐,张立茂. 城市交通拥堵的新解读——以武汉市为例[J]. 当代经济,2014,02:32-33.

[3]李振福,李漪,孙艺萌,李贺,姚丽丽,史砚磊,尤雪. 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优先发展研究现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7-46+51.

[4]姚慧磊.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政府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4.

[5]冯波.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刘俊良. 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发展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朱明皓. 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3.

[8]赵艳芳. 城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及治理[D].郑州大学,2010.

[9]刘英林. 城市交通拥堵的经济学分析[A]. 武汉大学.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C].武汉大学:,2010:4.

[10]夏宝龙. 加快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思路与对策[J]. 现代城市,2013,01:1-3.

[11]王逢宝. 城市机动化背景下综合交通发展策略研究[J]. 城市,2012,12:62-66.

[12]陈桂生. 城区交通拥堵的合作治理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城市观察,2012,03:112-120.

[13]赵先立. 缓解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的解决对策[J]. 城市观察,2012,03:121-130.

[14]许允. 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5]余冰,任莎,欧志梅,何玉花,罗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综述[J]. 物流技术,2011,11:4-6.

[16]刘治彦,岳晓燕,赵睿.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成因与治理对策[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1:90-96.

[17]赵霖. 城市交通缓堵措施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周燕飞 (1989-),女,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财经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方向。

作者:周燕飞

上一篇:大众传媒与党内民主研究论文下一篇:餐饮课程教学中素质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