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策略

2022-09-11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 践行新课标, 积极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一、从教师方面看

(一) 要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课程开发意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储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是现成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 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 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 进而把老师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意识,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

(二) 要熟悉地域特色, 熟知本区域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自然性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 (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高原山岭、平原大海、江河湖泊) 和人工形态 (海堤水库、农田果园、园林花卉、基础设施、城市景观等) 。统景镇虽地处偏僻山区, 但这里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较丰富, 有美丽的金塔山、银塔山, 有迷人的御临河, 有明代皇帝的传说故事, 更有当代著名诗人华万里、诗词家熊笃等的诗文,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书法作品, 还有世界著名的温泉等。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些自然及人文资源, 认真解读这些资源, 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积极地加以开发利用。学生立足于本地区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亲近家乡的风景名胜,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增强对家乡各地历史文化的了解, 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和自觉保护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具体行动,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密切他们与生活的联系, 推进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三者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 要根据区域特色开发课程资源,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 各具特点。当我们了解并认真解读这些自然资源及人文课程资源后, 我们就应该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 发挥各地优势, 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服务, 建构有地方特色或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 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 从而突出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方特色。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统景风景区金塔山、银塔山美丽的传说, 利用华万里、熊笃动人的诗文, 也可以利用温泉洗浴文化等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蔡元培非常重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他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语文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 我们要结合课内语文学习的内容, 引导的学生走进自然, 去观察, 去体验。这样设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就能全面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自然, 热爱社会的情操, 有力地促进课堂语文学习的提高。

(四) 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读写训练点, 利用资源指导学生课外实践,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可以实践的内容, 组织学生到课外去体验。如学习了《桂林山水》, 我们的老师让学生走进统景风景区聆听美妙的声音, 观看美丽的景色, 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 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激发热爱家乡, 赞美家乡的情感。同时, 也把在《桂林山水》中学习到的写作手法应用在组织学生参观景区后的作文教学中, 这样就达到课内到课外进行语文实践的目的,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这主要反应在再创型的综合性学习中。

二、从学生方面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 针对学生而言, 应该注重以下策略。

1、引发动机。教师在语文课内外教学中, 要自觉地与生活建立相关的联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内容的选择, 还是方法的确定, 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努力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同时, 语文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 也从学生喜爱的内容出发,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唤起学生心中对生活的亲切感、好奇感。

2、广收信息。学生根据研究命题, 从多种渠道搜集解决命题所需的各种信息。如:上网、去图书馆查阅、向周围人查询等。将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 整理出能解决问题的条目, 进行分析概括。

3、巧设情境。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学生的兴趣、认知、学习的实际出发, 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巧妙地设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自身感悟及生活体验, 并能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教学氛围及其环境。

4、开展活动。主要有:开展观察活动、开展游戏活动、开展情境体验活动、开展操作实践活动、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开展转换角色活动、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合作互动活动、开展欣赏活动、开展主动参与活动。

5、亲历实践。学生在间接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小型的实验研究活动, 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实践活动中, 亲身经历一个有效的直接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体验求得知识, 获得成功的快乐。

6、勇于创新。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内、局限于课本, 而是通过模式的构建, 改变原有的就课文论课文的教学结构, 把课堂教学的视角打开, 面向社会, 面向生活, 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模式的构建, 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7、以人为本。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同时, 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让师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共同感受语文是和人的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在实践活动中, 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过程中显现人文精神, 体现人文素养, 体现文字、文学、文化的综合魅力。

8、有效反馈。在学生参与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实践活动后, 对于他们的内心体验, 教师及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小组交流等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 以加强对学生认识事物, 认识社会的正确引导, 激励学生主动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勇气和信心, 促其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下一篇: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