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心得体会

2022-07-19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问题导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问题导学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心得

自开学到现在高一数学一直实行问题导学课堂的授课模式。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问题导学”教学法在传统的启发性教学上,既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学生自己走进知识”。

3、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 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12 -

第二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心得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要靠不断地改革。而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中国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出了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决定了学生的听和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决定的创新能力的退化。而现行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恰好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使学习有了动力。

在此,我根据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出一点粗浅的见解,希望大家多多点评。

一、问题导学教学的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与传统教学模式只重教的教师单主体模式不同,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但要会“纸上谈兵”,还要“能说会道”,也可以说,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要给学生讲课,而教师扮演的是评判者。

二、问题导学教学的实施手段

传统课堂的实施手段很简单,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备课——讲课——复习”与学生的“课前预习——听课——课后作业”,学生无需准备得太多,因为他们需要掌握的东西,教师都替他们准备好了。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化传授知识,学生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我校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后,班级内部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六个小组,小组之间课桌并到一起以便于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小组内部设组长一个,由组长搜集本组成员存在的而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交给相应教师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主要由自主学习与展示交流两部分构成,自主学习课上,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习,展示交流课上,学生展示交流本组任务,似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已无关轻重,其实不然。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意味着教师要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捣乱的主体,要成为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后退的主体。虽然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但是,由学生“主宰”的课堂仍然是由教师精心规划和设计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的工作主要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导学案,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引导化,知识体系逻辑化,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导学案基本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监督学生学习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三)展示交流课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及各组的展示任务展开交流讨论,并及时解决通过学生展示体现出来的问题。

(四)严格按照评分体系给每一个展示小组打,通过量化的评分让展示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树立荣誉意识,让他们通过为小组争取荣誉发现自身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通过展示发现自身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更要让勇于展示和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如果学生得出错误的答案,也不要批评打击,要循循善诱。

(六)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反馈总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案。 作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主体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阅读教材,读懂教材。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读懂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解决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各种问题。

(二)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学案,精心准备本组的展示任务,让展示课堂变成成果展示课与风彩展示课。

(三)要全面把握导学案涉及到的知识,不但要精益求精地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也要敢于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成果提出大胆的质疑,展开探究活动,以此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展示交流课上,要的是展示交流,而不是谈天说,要得是井井有条而不是一片混乱。

(五)学生要学会把问题还原到相应的知识点,在展示的时候要能先把知识点讲清楚,再把得出答案的过程说清楚,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展示有理有据,同时证明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大大方方,即便是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也要错得有理有据,错得高明。因为通过一次严重的错误,可以让一个人对正确的答案铭记于心。

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教学和气氛更加活跃,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求知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一个积极的引导课堂。

三、问题导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异常活跃,往往会在展示交流课上出现以下问题:

(一)展示交流变成了展示导学案的答案,学生走上讲台宣读完答案以后就算完成任务,展示交流变成了“走过场”。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导演案的各部分问题在设置上缺乏相关性和推理性引导。使学生忽略了答案的得出过程。例如,在讲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时,如果我们把导学问题设置成“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规律是: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

(南或北)移,冬季向

(南或北)移。”这种形式的问题忽略了答案的得出过程,所以作为展示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同时,这样轻易地给出结果,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为学生感兴趣的是探究的过程。所以,合理的导学问题应该这样设置“观察教材P51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图会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与风带会发生明显的移动,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移动呢?”这样设置便会使问题由简单的问答形式变得更有探究性,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才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完成有探究性的问题,也会使他们自身更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乐趣,带着趣味性的展示交流就不再是“过场”。

(二)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发问,但常常会脱离相关小组的任务内容,而且会脱离导学案上规定的学习目标。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导学案上规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造成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和相应小组的任务提出疑问,切不可乱问,以免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三)学生展示时往往会由于紧张和准备不充分而前言不搭后语,甚至答非所问,在些教师会因此而批评学生,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出现“卡壳”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及时对他们的展示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让他们以此为鉴,争取进步。

四、问题导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讲台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享受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一来不旦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问题导学式

语文“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以《方山子传》的教学为例

程翔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讲述”到“预设—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四种导学模式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关键,本文结合《方山子传》的教学来谈一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二者结合。比较三者的实际效果,还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提出问题为辅更好一些。学生想要提出问题,必须深入阅读,从而产生问题。学贵有疑,学贵质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也许最初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甚至可笑,但它是真实的,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提问质量会提高的。这里就形成了“问题导学”模式的第一个构成环节:“深入文本—产生问题”。

翻转课堂也很重视提问。目前人们对翻转课堂的定义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课堂形式可以强化课堂讨论,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最薄弱的部分恰恰就在课堂讨论上。我们习惯了以讲为主,习惯了教师把准备得近乎完美的教案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削弱、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力和批判性思维。以讲为主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目前还比较传统的应试模式。一旦考试模式有了大的改革,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就岌岌乎殆哉。因此,“深入文本—产生问题”以及翻转课堂的讨论也就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每一个教师都要掌握这种形式。

笔者教学《方山子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同组间交流。在交流汇总的过程中,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在组内就被解决掉了,剩下的应该是“真问题”,由每组推举代表提出来。这是第二个环节。学生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

1、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

2、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

3、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

4、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

5、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应该说,问题的质量不低,都是围绕方山子这个“传主”提出的,说明学生产生了想要彻底了解方山子其人的欲望。为什么没有

提出字句理解上的问题呢?我分析是因为本文属于浅显文言文,学生可以自主解决。再者,对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一定要求字字句句都解释一遍。但是,学生的问题显然有所遗漏,比如,没有就《方山子传》的写作特点提出问题,也没有就“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个重点句子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辅助一下。于是我补充提出三个问题:

6、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7、“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8、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

以上是第三个环节。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暴露出来的思维缺陷,要提醒学生意识到这种缺陷,并加以改正。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

笔者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提醒、纠正。

在回答以上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又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对依据客观因素得出的正确答案,可以视为“标准答案”。文本解读是有规律的,虽然有见仁见智之说,但不等于天马行空,更不等于信口开河。对于那些基于主观因素得出的答案,教师要允许其多样化,不要求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1题: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这是一个可以依据文本客观因素得出答案的问题。原文中有“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有“用财如粪土”,又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这些文字说明方山子是一个蔑视富贵、超尘拔俗的隐者,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题: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文本中也有客观依据,即“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驰骋”和“终不遇”大有文章,它说明方山子怀才而不遇,报国而无门,所以选择了隐居。

7题“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此题对以上两个题有补充作用。在方山子内心深处,燃烧着一团火。虽然方山子压抑着自己,但是这团火仍然透过眉宇间表现出来。这是对传主精神的刻画,十分深刻。

以上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文本内部,做到答有所据,不离文本。但是,这样做还不够,没有触及作者的心灵。在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中,有文本意识,但往往缺乏作者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了。教师提醒学生:苏轼为何要为这样的人立传呢?除了想要表现传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聪明的学生立刻就明白了:作者苏轼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不过教师不要让聪明的学生一句话就结束思考,而是要留给全体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悟出思维上的不周密,进而走向周密。这样,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

理解的空间扩大了,思维的品质提高了,从而体现“问题导学”模式中“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本质特点,从而体现台阶状的课堂流程,如下图:

作者意识

“问题导学”模式,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在于让学习发生,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在于提高学习能力,它区别于教案导学、学案导学的本质之处是注重生成的过程,问题是生成的,答案也是生成的。

如果说

1、2题都有文本客观依据的话,那么

3、

4、

5、7就没有明确的文本客观依据,需要凭借生活的、逻辑的依据来回答。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就要加强一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再上一个台阶。比如回答7题,必须借助生活积累,借助对人性的理解,借助逻辑判断。

下面笔者再以

3、

4、5题为例,详细解说一下。

3题: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换句话问,她们为什么不是愁眉苦脸、牢骚满腹呢?生活中,丈夫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追求会影响家人,尽管也有朱买臣之妻这样嫌贫爱富的女人,但也有相呴以湿、同甘共苦的夫妻。我们由此推知,方山子的价值观得到了妻子奴婢的认可,方山子之妻是一位贤德之女,并不像后来民间传说的河东狮吼那么可怕。中学生虽然没有成家,更没有做妻子奴婢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根据一般的生活逻辑进行推测判断。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爸爸的价值观影响了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4题: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简单回答就是:体现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能再扩大一点,援引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诗句,阐明人的外在服饰与其内在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则说明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而深刻。学生能否凭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能否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下学上达、融会贯通,能否让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或经验发挥作用,会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力的高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5题: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俯”和“笑”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原文的语境是这样的: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矍然”一词表现了方山子的惊讶,但听苏轼讲过之后,先“俯”后“笑”。“俯”是在思考,思考世道,思考苏轼的遭遇,联想自己的经历;“笑”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他理解苏轼的遭遇,世道就是这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样也好,

远离官场、小人,落得个心灵自由。一“俯”一“笑”胜过千言万语,表现了方山子大彻大悟,看透人生和社会。他家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则从侧面折射出方山子邈远旷达的胸襟,也把对陶渊明人格的向往之情含蓄地诉诸笔端。

学生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对关键字、词、句应有的敏感,还需要对社会和人生,以及人性有所参悟,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也就比较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你一句、我一句,东一句、西一句,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生成比较完整答案。以上三个问题呈现出“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台阶状态课堂流程,如下图:4.凭借经验和知识推知

6题属于文章学的范畴,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简单回答:①制造悬念。②倒叙手法。③结尾含蓄。但这是比较表面化的。教师可以将此题放到课下,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方山子传》构思艺术的资料,回到学校再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写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探究本文的构思特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

苏轼的这篇文章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段用“少时”“稍壮”“晚”三个词粗线条勾勒了方山子的一生,点明“方山子”是其绰号。这就有了传奇色彩,制造了悬念。第二段写岐亭邂逅,点明是“故人”,形成一个波折,富有戏剧性。

第三段写“独念方山子少时”,采用倒叙手法,地点是岐山,重现方山子当年的侠士风采,与今日方山子形成对照,表达感慨,形成第二个波折。第五段插叙方山子家世,虽然富等公侯,却独来山中,推测一定是“有得”。“得”为何者?作者并不明说,而是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是第三个波折。结尾一段再次使用问句,把方山子与光、黄间“异人”并提,引人遐想,为第四个波折。苏轼写《方山子传》,没有按照一般人物传记的写法去表现传主完整的一生,而是摘取几个典型片段,集中表现传主的侠和隐,时间上今昔错综,空间上交错穿插,情节上一波三折。最突出的是作者把自己与传主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破了传记的一般写法,形成了一种传记变体,体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如果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其欣赏水平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达不到,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从中领悟欣赏叙事文本的一个方法:看波折。

8题: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这个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判方山子。回答这样的题,要从“作者意”跨越到“读者意”上来,体现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如图:

读者意

区分“作者意”和“读者意”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作者意,完成基础任务。但是,学生在文本面前不是被动的,会有个性化的感受,会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和体会。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意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表达读者意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后者更加重要。

评价方山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者要对侠士文化和隐士文化有所接触和研究,能结合方山子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能有纵向的史的观念;还要对苏轼写本文的特殊心境有所了解,具有横向联系和比较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所观照。

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甚至是一种核心的阅读能力,它超越文本,超越作者,体现读者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就是超越传统的以鉴赏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传统的鉴赏教学固然包含一定的批判性阅读因素,但其主体还是鉴赏,批判是附庸,是不自觉的。批判性阅读中的批判则是独立的,自觉的。要批判文本,就要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在阅读能力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最高级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批判”二字理解为“文革大批判”那种口诛笔伐,而是指用一种比较成熟的价值观、文化观、文章观、阅读观去评判文本的优劣、得失、正误、是非,进而深入到作者层面去评判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超越了狭窄的语文学范畴,进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学、文化学、哲学领域。这样,“问题导学式”显示了它的终极关怀,指向了学生的精神文化成长,从“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如下图:

精神文化(形而上)

语文(形而下)

当然,“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实践,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四篇:五环节问题导学式”

一种高效率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简析

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教育体育管理办公室

郭中林

摘要:笔者基于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构建了“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操作要求作了详细说明。实践证明,“五环节问题导学式”是一种高效率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效率 新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

从2001年秋季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项改革。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抓住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与陈旧的教学方式这一对主要矛盾,在变革教学方式上下功夫,教学的基本途径问题解决了,实施新课程体系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可以说,如果不能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学方式,新课程体系就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寸步难行。

陈旧的模式要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一讲到底,“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师道尊严的旧的师生观,重知识轻能力等等弊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任何人或物都不能代替的;教师教的实质是指导、组织、帮助、影响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意思[1];教为学服务,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合学情;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地高效率地自主学习与教师根据现场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二者有机统一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我们构建了“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五环节问题导学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对“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各教学环节作以简要剖析与说明。

一、问题导学。本环节教学的操作程序有三步,第一步是揭示教学目标;第二步是出示导学提纲;第三步是指导学习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因此,一上课,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简明扼要的导入新课并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什么”及“为什么学”。接下来,就要向学生出示导学提纲。通过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来调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2]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及明了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是解决学生认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攀登山峰的路标,它给学生指明了自学的方向,即问题引路,定向导学。提出自学的问题后,教师就要通过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学”、“学到什么程度”及“怎么检查评价”等。指导时,主要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了解的有关背景性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地理知识等也可作简要讲述。只引导,而不讲问题本身是“学前讲”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是一个明显的教学阶段,既不能三言两语,也不能没完没了,针对性要强,要对路子。

二、自主尝试。“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尝试活动[3]。自主尝试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通过自学掌握新知,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就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巡回走动,通过观察、倾听、交谈等方法,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情,边观察边自我判断,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指导的学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一听学生的讨论、发言、朗读,为下一步的研讨指导做好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语言不宜太多,声音不宜太大,不要没完没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注意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二是不要在学法指导完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要注意创设多种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如阅读、观察、思考、实验、联想、讨论、模仿、表演、游戏等,努力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操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发现中学、在转换角色中学、在求异中学、在研讨中学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学生学习常规,如先预习后上课,先独思后讨论,先复习后作业,作业后要改错,先自改后互改,学习后要总结,先自结后交流等,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三、合作交流。“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班集体整体学习效应的必要形式。其目的就是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疑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合作学习,通过相互研讨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流程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合作交流”阶段。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是:二人合作、多人合作(也可称为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要适时地参与到研讨交流活动中去,询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难处、学习体会,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轻言细语的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等的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教师和学生互为师生,教学相长。共性问题,全体指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指导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学重点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实验难做处、思维障碍处、学习忽略处、新旧联系处等。教师应集中精力和时间指导重点指导对象(一般为后进生)。

合作交流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指示方法后,前后或左右的学生立即组织讨论,这是形式主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是否引导或组织学生讨论,是由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定的。已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学生可不参与讨论而继续学习。

3、合作交流阶段的时间可长可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问题少、简单,合作、交流的时间就短一些;问题难、量大,合作、交流的时间就长一些。交流时,要轻言细语,以不影响第三者学习为宜。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堂上轻言细语说话的习惯。

4、只要学生是为了学习,教师不必要对课堂纪律作统一要求。正常情况是:一开始,课堂上比较安静,过一会儿,逐渐听到一些同学小声的议论,课堂上不太安静,以后又逐渐安静。“安静―不太安静―渐渐安静”应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正常现象。

5、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注意及时发现共性问题,以适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全体指导,不要只做微观的个别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达标训练。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达标训练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认识性问题(即知识应用)的一个教学环节,其操作程序一般有四步,第一步是出示训练题;第二步是提出训练要求,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第三步是指导学生改正训练中的错误,并在自改互改的基础上,全班集中订正反馈,使学生当堂知道训练的结果,实现对学习的调整控制。训练的形式可以是练习,也可以是考试;训练的内容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较大的覆盖面;题量要适中;训练要有时间限制,以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来巩固和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就是对学生正确的(或错误的)学习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和点评。通过总结评价,进一步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到他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成效的,这是个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总结强化的时机,只有当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正确地解决了教师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时才能进行宏观的总结强化。总结强化实际上就是“学后精讲”, 可精讲问题本身,即讲事实、讲概念、讲重点、讲难点、讲要领、讲规律、讲联系、讲思想、讲方法等。总结强化时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学生总结强化时,教师可适时补充、纠正和肯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纠正。教师要积极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的一般状况是这样的:一上课,教师首先简明扼要的导入新课并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接着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给学生指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这时,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中巡视,认真明了学情,此时,学生一般都在独学,当遇到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就要主动地请教同学或老师,相互研讨交流,合作学习,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当堂训练,将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达标训练题后,就可以进行总结强化,肯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下课。

以“以导引学,以学定导”为基本特点的“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的指导规律、教学活动的总规律等三条最基本的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教师指导的异步性。该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学习与互相学习的整体教学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头脑。实践证明,要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就要进行素质教育,要想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导引下的“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注[1] 《异步教育学》 黎世法著 注[2] 《洋思经验—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 戴宗著 注[3] 《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著 注[4] 《学记》 乐正克著

第五篇: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主备人:王婷 班级 姓名 等级 日期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应用题。(重难点)

2、再次感受抽象单位“1” 【课前预习案】

为了绿化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美丽,学校决定栽45棵月季,栽的月季比郁金香多40%,郁金香有多少棵?

【课内探究案】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份的价格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的价格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还是不变,变化幅度是多少?

1、商品原来的价格知道吗?( ),那怎么办?可以设( )月的价格是( ),那么4月的价格是( )5月的价格是( )

2、因为5月的价格( )3月的价格,所以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 )

3、规范解答:

4、如果此商品的价格是a元该如何解答。

5、我总结,做稍微复杂的问题关要看问题谁和谁比较。 【试金石】

1、10月初鸡蛋价格比9月初上涨了10%,11月初鸡蛋又比10月初回落了15%,11月初的鸡蛋价格比9月初涨了还是跌了?涨跌幅度是多少?

2、某电视厂计划某种型号的电视机比去年增产50%,实际又比计划的产量多生产了10%。(1)此型号的电视机今年的实际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2)此型号的电视机今年的实际产量比去年多的百分之几?

上一篇:维稳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五型班组创建标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