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导学课》心得体会

2024-04-12

《俄语导学课》心得体会(共6篇)

篇1:《俄语导学课》心得体会

新生导学课心得体会 专业:XX 学号:XXX 姓名:XX

本学期第一节的新生导学课,是由黄成凤老师和陆振康老师一起主讲的《英语学科体系和培养方案》。通过这次导学课,我对我将要学习的这门专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老师们主要将我们往哪些方面培养。这次的导学课让我开始认识我的专业和未来。

本学期的第二节新生导学课,是由丁言仁、刘怡、王欣、杨晋老师联合,为我们主讲的《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及低年级课程设置》。这次的导学课,比较具体地为我们介绍了我们的课程设置模式,同时也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了高中与大学课程的相通但又不同之处。所以,在这次导学课后,我对今后如何规划我的学习进行了变通,开始选择一种不同的、更适应我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案。

本学期的第三节新生导学课,是由俞弘老师单独为我们主讲的《谈建立语感和提高写作能力》。俞弘老师的演讲让我明白,学习英语不能靠死学,建立语感作为一种捷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技巧。同时,我也发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原来也有这么多的方法,这对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学期的第四节新生导学课,是由李倩老师主讲的《服务企业心目中的人才》。说实话,李倩老师的演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他选取的一个我们身边的一个小例子,更是让我感到我们自身思想以及行为方面的不足。给老师买早饭会是谄媚老师?!恐怕也只有心思不正的人才会有此番想法吧!真正关心自己的老师,这种行为便是完全发自内心而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何惧他人说三道四!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万万不可以因为畏惧流言而抑制自己的情商,服务企业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智商,情商也是企业所珍视的。保护自己的情商,提高自己的情商,远离流言,无畏流言,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本学期的第五节新生导学课,是由吴静妮、陆梦月、顾依雯、戴鑫四位学姐为我们主讲的《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两位学姐描述考研,两位学姐描述出国。无论考研还是出国,这都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因此,我们目前要好好发掘自己的潜力。特别是出国,学术成绩是最重要的敲门砖。此外,若是考研,我们可以考其他名校的证书,这也等于为自己换了个身份,也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不错的一个选择。除了这些,一位学姐还教导我们在大学生活的活动方面,可以多参加活动。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参与,体会,即是成长”,是的,只有多参与,多体会,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经验,才能变得得心应手,最终,我们才将能成长起来。学姐还建议,做任何事都要积极起来,要懂得拓展自己的生活面。这话我深以为然。若不投以激情,哪有动力!若不拓展自己的生活面,怎见多识广!

本学期的第六节新生导学课,是吴克明老师为我们主讲的《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外事礼仪》。吴克明老师讲得很用心,每一点都为我们举了好多鲜活生动的例子。他教导我们,“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但“不要过分强调兴趣爱好,先就业,再择业,年轻人的爱好可以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先生的话真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年轻一辈更不能以天之骄子的姿态自尊,我们更需要懂得低下头颅,理智行动,学会先就业再择业。选工作,要记得选自己适合的,不能因为自己毕业于某高校而不愿从基层做起,我们年轻,需要锻炼,一位追求高位可能会因经验不足而重重摔下,这是值得谨慎的,因此要挑适合自己的工作。

本学期的第七节新生导学课,是由宋均和杨晋老师分别演讲的《国内三大翻译口语口译证书证书介绍》和《英语语音语调学习》。宋均老师简单为我们介绍了国内的几大翻译口语证书以及它们的考试形式,他还简要介绍了近些年的录取状况。他的介绍,使我们对未来努力的方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杨晋老师又教了我们一些关于英语语音语调方面的学习技巧,老师讲得很有趣,我们印象十分深刻。

本学期的最后一节新生导学课,是由丁言仁、王欣、沙立、刘怡和王淑妍几位老师一起演讲的《谈实践学习、国外留学交流项目介绍、期末总结和提问交流》。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的国外留学交流项目。这个项目很有趣,讲我们置于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我们提升我们的眼界,更有利于我们外语学习能力的提高。学姐说,在那个环境下,你外语说不好,没人会知道你在讲什么,这逼迫着你必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国外,都是外国人,天天都充满着与他们交流的机会,你会渐渐地跟上他们的说话节奏,懂得并模仿他们的语音语调,条件不能不说得天独厚。总之,这学期的新生导学课真的给我感悟很多。

篇2:《俄语导学课》心得体会

步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刚开学就参加了很多学校的各种组织,整天忙忙碌碌,一开始感觉挺充实的,每天都有事情做,也丰富了自己的课余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艺术学院的课程安排的算是比较少的,平均下来每天四节课,面对如此悠闲地大学,竟慢慢的感受到有一些迷茫,虽然学校里有着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回想起高三整天趴在教室里奋斗的生活,突然感觉大学的作业是那么轻松,没有老师在教室里盯着你去写作业、去背书,没有一大堆的试卷堆落在小小的课桌上,没有点灯熬夜到十一二点,没有神经紧绷的课堂。渐渐地,在大学的生活越来越颓废,整天无所事事,听课也都懒懒散散。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都不知道该记录些什么,整天过着上课来、下课走的生活。

新生导学课在高中来说就是多此一举,但是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第一节新生导学课是李欣老师给我们上的。这节课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主要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首先,她很细心的把我们这个专业先做了一个介绍,她强调我们以后的设计方向是要去除人为,回归自然;设计要做到产品、人、环境三者的和谐共生,以及我们学习这个专业要具备的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等等。然后又介绍了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掌握建筑、环境设施的基本理论是我们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比如说要设计一个椅子,首先我们要清楚最基本的比例问题,椅子要设计多长、多宽、多高……然后要掌握的就是相关的技术、各种材料、施工工艺,要了解设计领域的一些基础仿真、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要具备创新能力,这一点是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当然,你的设计还要能够具体的传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于一些各种软件的应用要非常熟练,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听完她的课,突然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这是高中完全不能比拟的,一下子自己的目标又明确了,最后她还建议我们去找一些专业的书拿过来看,另外还有关于建筑学的、美学的、人文类的书,这些书都与我们的专业挂着钩。

第二节课是教室内设计的冯娜老师,她给我们讲解了有关室内设计这一专业的知识,我打算着以后的工作方向就是室内设计这一方面,所以这节课我做了很多笔记,了解了什么是室内设计,它不单单是摆摆物品就可以了的,我么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理念。不同于李欣老师的是,冯娜老师重点讲了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各种传统、现代主义风格、有哪些代表人物、各种效果图的表现技法、制图软件的使用,她给我们的建议是要多动手,有好的设计方案时及时记录下来,多逛商场留意它们的设计是怎样的,了解当代的设计动态。她又给我们介绍了室内设计以后的就业方向,这是我们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一个设计师所具备的不单单是拥有设计能力就行了的还要有着团队协作能力、善于沟通能力等等。

一星期一次的导学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短短的两个小时,学习的目标、动力甚至以后的生活都变的那么清晰、明确。

篇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反应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导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导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导学理论和导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导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导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所蕴涵的导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员观、教师和学员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等5个方面。

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直接地传授给学员,而是由学员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学员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知识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外部知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 建构主义的学员观

(1)建构主义认为:求知者不会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工作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根据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时,他们还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导学重视学员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员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员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新的知识。导学是引导学员学习,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

(3)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探索某些问题进行,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员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不同的。其实,在学员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可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导学作用。

4. 教师和学员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员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员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设置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员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他们的学习。教师要使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要设置学员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员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和自己建构知识和认知的心理模式。教师要认识导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导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员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2)教师应该是学员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应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员的学习动机。通过设置符合导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启示,引导学员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员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建构主义要使用权学员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导学比传统导学要求学员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要让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员最近发展区”,并为学员提供一定的引导。

5.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导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形式。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导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员建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员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导学模式为:“以学员为中心,在整个导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指导、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员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员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导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媒体也是帮助教师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员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员、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导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导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导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导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支架式导学

支架式导学被定义为:“支架式导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导学方式,学员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员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员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构建新的能力。支架式导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导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员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员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导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员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员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员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员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员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抛锚式导学

这种导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导学内容和导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导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导学”或“基于问题的导学”或“情境性导学”。抛锚式导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员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导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导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导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员的表现即可。

3. 随机进入导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导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导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导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导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导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员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员“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员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员的观点在和其他学员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员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员为中心,认为学员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员的意义建构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使用的导学课设计如下:

1. 强调以学员为中心

明确“以学员为中心”,这一点对于导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员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员的首创精神;要让学员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员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员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员完成意义建构。

4.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导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员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员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员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导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导学环境的设计。因为,导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6.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导学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员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员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导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导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员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导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员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王中蝶郭广忠《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关于开放教育学员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思考》

[2]杜骏震:《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山西电大导学群网络教学环境的构》

[3]刘建杰:《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开放教育辅导教师的备课“三部曲”》

[4]舒存叶赵蔚张雷:《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第03期《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5]毛新勇:《情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5期

篇4:美术鉴赏导学课例初探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实例;导入手段

要上好一堂优质的美术鉴赏教学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预设美术情境,全方位精心设计如何导入课堂教学中,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动并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运用各种导入手段,激发学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情趣。以下结合本人教学课例来浅析美术鉴赏课的导入:

一、利用视频导入

利用视频导入教学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把学生的视觉激活,通过创设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教学做最好的铺垫。

课例:如欣赏《走进具象艺术》一课时,我在自制的课件导入中让学生观看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通过生动的视觉感知让学生一下就进入了本主题的文化情境,再以实物和绘画的图片对比把学生引领到具象艺术的教学中,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學生进一步学习探讨具象艺术的特点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了教学情境。

二、利用音乐导入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在教学中可以让音乐和美术融会贯通。用音乐导入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相关的电影插曲和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例:例如欣赏“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抽象艺术作品因没有具体的形象,学生很难理解抽象艺术之美在何处,很难感受抽象艺术的魅力。我采用音乐导入再合适不过,一边放爵士乐入境,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通过体会欣赏音乐导入体会抽象艺术的魅力,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重点。

三、利用图片导入

美术是视觉艺术,图片的感染力远远超过了文本的感染力,学生通过观察各式各样的美的形象才能提高对美的感受,新课导入时就展示漂亮的范画图片作品,是一种较好的开场方法。高清晰的、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例:如欣赏“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时,我收集了高清晰的瓷器、陶器图片作为导入,立刻就把学生带入了品类众多、表现形式多样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又如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时,我采用播放《簪花仕女图》和《蒙娜丽莎》两幅中西对比图片导入本课,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了解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四、利用提问导入

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依照要求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有哪些不同意见”等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主动探索知识。

课例:例如欣赏“艺术美和形式美”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在西方美术史上有三双最美丽的手,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三双手?”这设问一下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屏幕上分别展示《圣母玛丽亚》《蒙娜丽莎》《米洛的阿芙洛蒂特》三幅作品中手的局部放大图,接着我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前的姿势是怎样的?”通过提问,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五、利用趣味活动导入

为了让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能放松心情,愉快的接受新知识,从中得到美的熏陶。通过设计趣味活动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从趣味活动中接受新知识,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课例:例如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课时,我设计手语歌《感恩的心》作为导入,让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视频动手来表演,一下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表演明白了人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的多变性,了解了表现人物画的难度,进而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探究。

上每一堂课,教师都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设计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

篇5:比单元导学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

1.根据情境写除法算式。

师:同学们,你们好!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今年多大了? 师:大多数同学都是12岁,老师今年32岁。(板书:生 12

32)

师:你能根据老师年龄和同学年龄这两个信息,提一个用除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怎样列式? 生:32÷12(板书)

生: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又该怎样列式? 生:12÷32(板书)

2.揭示课题,引出比。

师: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的。其实这种两数相除的关系我们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新内容比。(板书:比)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块来交流一下比的有关内容。

二、师生交流,把握学情

1、小组交流(分信息窗)

课下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整理本单元将要学哪些知识?你们觉得哪些知识比较容易学?哪些知识比较难学?小组长作好记录。

2、全班交流

各组进行汇报,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信息窗一:易点:比的读写,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难点:比的意义,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信息窗二:易点:

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交代用到数学方法——猜想—验证—归纳。(师板书数学方法)

(学生提出的疑惑,先追问,其他同学有这样的疑惑吗?如果个别同学没有这样的疑惑可以说说他们的理解。说错了,及时纠正,研讨课后再解决。如果孩子说对了就进行表扬鼓

励,看来是预习有效。这个环节也是导学课最难的一点,引得过深学生不理解,过浅感觉预习缺少效果,这个“度”很难把握。)三:初试学法,内化易点(12分钟)

1、知识基础

师:通过预习,思考一下本单元的知识,与咱们以前所学的哪些数学知识有联系? 预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2、交流易知

师;通过预习,你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

3、内化易知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易知。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120天,血小板的寿命只有10天。写出红细胞与血小板的寿命比。

一架客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写出这架客机飞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求出比值。并说说比值的实际意义。

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一种足球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制成的,黑、白皮块块数的比是35.黑色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篇6:俄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了解过我们每位同学选择这堂选修课《大学俄语入门》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堂课想学到什么内容等等。记得我的回答是:选择这门选修课完全是在万人“抢课”环境中的机缘巧合,想学到的是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用俄语做自我介绍,能够进行日常对话。现在随着最后一堂课的结束,我发现学好一门语言确实是不易的。

为期14周(2-15)也就是十四节的俄语学习,首先很高兴我能够每节课坐在那里坚持学习下来,也感谢每堂课老师的到来耐心教授给我们的课程内容。虽说热爱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尽管我对俄语并不太感兴趣,但是总觉得俄语显得很高端,也值得去学习,也或许选修课都是为了修够学分,在或者因为是大学期间最后的选修课,所以也显得自己需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一些。

一学期下来,对俄语书本知识的学习是5课的内容,学习了字母表,元音和辅音,简单单词和句型,语境的语调差异,名词的性,名词的数等等。这些给我的感受是俄语比英语可难多了!还好上课时老师的反复带读和让我们的反复练习,让我多多少少学到了一些皮毛,显然达不到我最初想要的结果,可是已足够了,毕竟是一周一节课的学习,所以想要学习好一门语言不是件简单的事,的自己更花心思更花时间去专研。其实在这门选修课学到的 ,更重要的是有关俄国的课外知识,以前也就是在初中高中学习地理的时候对俄罗斯在地理人文政治方面有基本的了解,通过老师播放的两部电影和歌曲的欣赏,让原来从没接触过俄罗斯艺术文化我突然觉得每个国家的艺术都是美妙的,值得去鉴赏和学习的。

要说最有意思的最后的几堂课是最有意思的,是老师说让我们结合自己所在的专业知识与俄罗斯的相关方面进行对比,做成PPT并进行讲解,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个人进行研究。老师说得对,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让我们个人或是通过与小伙伴合作去完成一个任务,而是让我们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视野,对俄罗斯有更深的了解。还有对我们学校不同专业有所认识。最后的学习,从俄罗斯的地势地貌到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从俄罗斯人的生活态度到特殊的婚俗习惯,从古代建筑到宗教建筑再到独具一格的hotel,从舌尖上的美食到美丽的俄国服饰,从芭蕾踢踏舞到普希金文学再到俄罗斯套娃的传说......许多许多从未知晓以后也不一定知道的俄国里里外外的知识由着这个三个月前的机缘巧合下全都学习到了。

学习俄语对我来说是种缘分,我不一定通过这堂课知道了俄语怎么读,但我一定是学到了比俄语本身更有趣的事情。这学期的选修课必须修满学分是给我学习俄语的契机,到最后回头想想不枉这些学习得时间才是我最大的收获。谢谢唐老师带领着我们百余名同学一起的俄语学习。Спасибо!

经济与管理学院

12级会计四班

段 乐(17号)

上一篇: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汇报材料5则范文下一篇:英语口语对话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