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存在问题研究

2022-11-26

自杜郎口中学采用导学案以来,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导学案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该校的升学率,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因此各方学校纷纷效法, 但有的学校却事与愿违, 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导学案的适用性或者说是应该如何使用导学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之一进程之中导学案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

1导学案概述

导学案自出现以来受到了各地学校的效仿, 为了更好的让导学案服务于教学活动, 更好的促进有效的教学, 了解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以及其设计的基本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学习获得, 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1]导学案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 顾名思义, 导即教师引导, 学即学生学习, 案即是在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出来的学生学习的方案。 也就是说导学案应该是在一定的方案的引导下连接师生的为了让师生都走得更好更远的桥梁。

导学案不同于教案也不同于学案, 它可以说是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结合体。 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区别在于教案以教为主, 教师是主体;学案以学为主, 学生是主体;导学案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学案与导学案虽仅有一字之差, 但是却有本质的区别, 学案侧重于将知识掰碎了给学生如何“喂”, 而导学案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如何“取”, 着力点在于教师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注重学习思路的引领, 突出学生自学的过程。 学案虽然强调学生的学, 但教材内容的呈现缺乏启发性、系统性和阶梯性。[2]

1.2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是人云亦云,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归结起来, 包括以下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探究的本能, 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对问题的具有梯度化的设计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把握教学的环节, 抓好教学的节奏, 提高教学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导学案的使用要适应当下的环境, 要随机应变, 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导学案准确的用好用对。

1.3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的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学习目标———核心知识 (问题引领) ———知识应用 (典例分析) ———专题训练;课堂实施分为6个环节: 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展示———预习导学———交流研讨———训练巩固———拓展延伸。[3]

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具体的内容入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照搬他人的导学案是绝对不可取的, 每一个导学案都应该是教师根据当时当下的教学环境以及所面对的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 因此将导学案复制粘贴必定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不恰当。 导学案在具备了几个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 允许有教师或者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存在, 一般而言,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都是从问题的设计入手, 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有效的学习知识, 让他们学有所思, 让导学真正的发挥作用。

2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于导学案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 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但是正如世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教育领域也不可能会存在适应于任何情况任何学生的导学案, 再加上导学案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还有很多可以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因而在导学案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日益显露出来一些问题, 了解问题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因此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2.1 教师对导学案认识不足, 让导学案流于形式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个性特征, 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方案。 但是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只是将导学案流于形式, 有时给学生的导学案也仅仅只是对于教案的再加工。 导学案作为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相对于一般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 这就要求教师给出更多的指导, 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 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导学案, 那么学生就不能真正从导学案中受益匪浅。

更有甚者居然将导学案逐渐引上了“练习册”的道路, 导学案不再是帮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循序渐进的思考问题, 而是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对于问题的回答, 导致学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无法深层次的去挖掘出更具价值的知识, 这种对导学案的不正确的使用和认识不仅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起着消极的作用。 因此, 必须增强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积极正确的认识, 才能形成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双赢甚至是形成多赢的局面。

2.2 忽视学生的全体发展, 无法面对全体学生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有其独特性和个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导学案要求学生通过引导自己先行学习, 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 在面对较多人数的班级的时候, 教师往往不能够关注到所有学生。 尽管一般教学方式下教师也不可能会关注到全体学生, 但是导学案的实施则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在面对较多学生的时候, 教师往往更倾向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 因为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 表达更加清楚, 思维更加灵敏。 而对于成绩中等甚至是较弱的学生, 他们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长此以往, 只有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控制的话必将阻碍学生整体的发展。

就导学案的适用性而言, 导学案的使用更适合于小班教学,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用于年级较高的学生身上。 年级较低的学生本身就不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 因此, 导学案必须是主要针对较高年级的小班化形式的教学。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全体的发展。

2.3 一定程度上带来教育不公平, 产生两极分化

导学案实施过程中总会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但是在一个组内学生的程度各有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无可厚非。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 而其他的学生相对就显得没有那么积极, 这就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思考的更多做的更多, 因而所学到的也就会更多, 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因为能力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对成绩较好学生的依赖心理或是不自信做的就会少, 对问题的思考也就会相对减少, 长此以往, 强的变得更强, 弱的就变得更弱, 就会造成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而且在这样一种小组学习的方式之中, 成绩好的学生相对成绩较弱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更多的成长自己的机会, 虽然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个体自身的学习能力, 但是在知识的学习上并不需要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 这就要求教师很好的分配学习任务, 恰当的处理好不同学生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下道尔顿制, 充分考虑下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导学案尽可能的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不要让两极分化的局面不断的扩大,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学习知识的同样的平台, 让学生共同进步, 共同学习。

2.4 阻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通过“问题化”设计引导学生学习, 这些问题一方面起着引导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弊端。有了现成的问题之后, 学生往往会失去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动力, 仅仅是停留在回答问题这一层面, 而不会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内容。长此以往下去, 学生会慢慢变成回答问题的机器, 怀疑的热情慢慢被削减, 思维变得刻板, 缺乏创新精神, 变得不喜欢思考, 不想要思考。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中最关键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其实比教师所认为的要聪明, 有时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就会思绪万千,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允许出现标准答案之外的声音, 并不断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多想多思, 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 愿意去创新, 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 进而思想碰撞的基础之上才能擦出新的火花。

因此, 导学案不能只是在问题上徘徊, 必须要善于培养学生自己再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是最基础的, 在这一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

3结语

导学案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情境、 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更有效的进行, 但是导学案也并非是万能的, 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对用活, 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让导学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 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最关键的是导学案的使用必须因地制宜, 适时适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导学案,原则,基本环节,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辨[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9) :22.

[2] 潘全旺.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内涵、价值及关系辨析[J].现代阅读, 2012 (9) :177.

[3] 郭晓丽, 郭明清.“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课堂教学探索[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1) :37.

上一篇:《语料库数据驱动的专业文本语义韵研究》评介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