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缘”角度分析博山古窑村衰败原因

2022-09-12

民间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维系古村落活力的重要途径。深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的古村落, 其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间手工艺也逐渐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手工业从业者更是变为大机器生产的“奴隶”, 导致了民间手工业集群的逐渐萎缩, 古村落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居所, 作为民间手工业集群发展的一种聚落形态, 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在对古村落调查研究的过程中, 不究其根源, 不解己困惑, 也就无法实现对古村落的真正保护。

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快速稳健上升的趋势。然而, 为何如此繁盛的景象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博山古窑村骤然结束, 博山制陶业的经济效益在一段持续增长之后, 明显回落, 所带来这一现状的原因正是生产率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 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因此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因素。然而在此期间, 科学技术并没有停滞不前, 据《中国陶瓷科技年鉴——窑炉热工篇》所记, “博山山头河南东陶瓷厂于2000 年8 月建成小型燃气节能隧道窑。窑炉保温性能好, 热利用效率高, 每公斤瓷耗能仅1300 千卡, 达到了同类窑炉的世界先进水平”。然而, 高温快烧辊道窑和小型燃气节能隧道窑地推广应用并没有令博山陶瓷业出现之前的盛况, 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博山古窑村陶瓷业兴盛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资本或劳动力效率的提高。 因此资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国家进行的资本重组使得国有企业向股份制公司转变, 缩小指令性计划, 扩大市场调节计划, 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改革开始起步。这意味着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由政府调控变为市场调节。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大型国企墨守成规导致经营不善, 工人纷纷下岗, 企业也频临破产, 博山陶瓷厂也是在这一时期渐渐衰落。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行会组织松散所引发的过度与无序的市场竞争以及同行之间的相互倾轧。

一、过度与无序的市场竞争

在当今社会, 生产力快速发展, 社会分工日趋细致,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越来越成为操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实利益的驱使, 公司和个人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难免会陷入一种无序与过度的泥淖中。同类生产企业数量过多, 必然会导致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淄博博山古窑村的陶瓷业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 难免会陷入市场经济控制下的被动局面。据笔者调查, 在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间, 淄博的陶瓷厂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 获得最大利润, 在推行新技术的同时彻底放弃了传统手工艺的成型技术, 致使传统成型工艺频临失传, 但现今“复古”“原生态”的审美需求热, 又为家庭作坊式的陶瓷业带来了生机, 手艺人的匮乏, 无疑使古窑村错过了这次复兴的时机, 这不得不引人深思。随着国有陶瓷大厂的破产与重组, 个人私营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 山头街道拥有全国最大的陶琉专业市场——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 至2010年底, 园区陶琉企业已达200余家。由于法规、行业规范的束缚力较弱, 中小企业盲目追逐一时的经济效益, 几乎同时开始从事仿古瓷的制造, 大批量仿古瓷充斥市场, 市场饱和导致整个博山陶瓷业的持续利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同类生产企业数量过多, 必然会导致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博山陶瓷业的正常发展。此为导致博山古窑村现状的原因之一。

二、同行相互的倾轧

本文调查研究的博山山头古窑村是指博山山头镇的河南东村全部与河南西村部分地区, 也就是山头地区拥有古窑遗址的村落。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本地区长居居民95 户左右, 约有50 户居民依然从事陶瓷的生产与销售。陶瓷生产从业者以中老年为主, 其中80% 从业者为原博山陶瓷厂与原淄博美术陶瓷厂的下岗职工。在20 世纪80 年代辉煌骤然结束的那一刻, 他们面对的是失业的无奈与再创业的艰辛。时至今日他们又重新在家中成立了自己的小型工作室, 重复着祖辈们“自给自足”的生活。从事陶瓷生产的住户与20 世纪60-70 年代鼎盛时期相比减少20% 左右, 但仍然是博山陶瓷生产聚集地之一。

在大多数陶瓷手工业从业者均为两厂下岗职工的现实情况下, 从业者无论在知识结构、从业水平以及人际网络等方面都十分相似。林其錟在《五缘文化概论》中在提及业缘关系形成内因时, 认为“同业、同行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态及其关联度, 取决于业缘的内聚力。和亲缘关系不同的是业缘并非天然的关系”。因此, 缺少了形成业缘关系所需要的内在条件——内在的精神文化诉求。他们由同厂的同事变为同行业的竞争者。看似“业缘”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但是由于博山山头地区陶瓷生产未形成固定产业链, 过去的集体经济导致工人行业分工不细致, 没有形成固定的工种, 工人艺多不精。在现今大家都另起炉灶的现实情况下, 从业者为争夺最大利益, 导致了同行间的恶性竞争。由于业缘关系的弱小, 地缘关系更加紧密, 即使从业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但是在排斥外来窑业人员的态度上是一致的, 因此外地人很难在博山山头古窑村里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只能在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从事陶瓷业, 进一步阻碍了行业发展, 导致了山头古窑村的衰败。

相反, 在明清时期, 与景德镇瓷业的“过手七十二, 方克成器”相类似, 博山陶瓷业工艺程序繁多, 分工细致。据《山头杂字》中记载“博邑窑场第一行, 三房九匠一齐忙”, 其中“三房九匠”是指一个窑场一般有三口作坊屋, 每口怍坊屋有匠人、攻作、大博士三个人。匠人负责手拉坯 ( 即括碗) , 攻作负责掐泥、揉泥、收晾坯, 大博士负责旋, 药坯及刮钱几道工序。据史料记载, 当时与陶瓷业相关的行会组织非常严密, 从事不同工种的匠人都有其严格的行业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清陶瓷业的兴盛, 窑工都向此聚拢, 发展壮大了民间手工业集群, 古窑村自然就发展迅速。

三、建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古窑村需依靠强大的商业行会组织进行生产、销售引导, 避免过度与无序的市场竞争及内部倾轧。自古商业行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早在唐宋时期的团、行产生过程中, 政府就发挥了强制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 地方政府也广泛地承认会馆、公所存在的合理性, 将行业组织进行政治控制或法制规范方面的改造, 行业组织纳入体制之内, 使其为国家统治服务。

博山陶瓷行业公会的建设迫在眉睫, 同业公会以企业或作坊工作室为直接会员, 对于会员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困难及行业整体情况公会有最直接的了解, 同时, 同业公会运用其组织化的优势, 可以准确捕捉到市场局势的变化。同业公会通过行业自律及行业服务行为, 规范行业秩序, 服务会员企业, 使企业可以据市场变化而变化。会员企业可以比未入会者享有更多的信息和组织资源, 同业公会的行业自治行为是出自于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其市场灵敏度无疑要高于政府, 在调节效率上也更为灵敏。政府在行业管理中之所以需要同业公会的协助, 也正是因为同业公会的资源优势, 同业公会的行业自治及市场调节能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 同业协会须有政府牵头, 赋予其更多的经济权限, 强大行业公会的介入将能有效的整合古窑村的生产形式, 形成新型的当代“业缘”关系, 从而带动整个博山地区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古村落作为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与发展基石。通过梳理博山地区行会组织发展脉络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以“业缘”角度分析博山古窑村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业缘,博山古窑村,行会组织

参考文献

[1] 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陶瓷琉璃大观[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2] 冯梦令主编.淄博文史资料[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 冯梦令主编.淄博氏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 林其锬、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Y4232C型剃齿机用单板机系统控制的改造下一篇: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