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研究

2022-09-12

引言

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是有效管理工程造价的前提,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定额”只具有指导性, 而没有强制性。但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无人敢超越定额, 因此定额可谓是技经人员所遵循的“法律”, 也是项目施工甲方双方结算的法律依据。要如何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必须有两个前提, 一是使用的定额要准确, 二是编制的概预算要准确。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管理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 国家对电力工业高度重视,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也有了较大发展, 但仍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 本文意在从电力工程造价定额的发展出发, 探寻定额水平调整的重要作用, 以促进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1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发展回顾

在我们国家建国初始阶段的三年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时期 (1953年-1957年) , 针对恢复重建的工程项目于该计划之内项目都是由之前国家建设委员会报中央来进行审定的, 中央领导一般都会问清楚厂址, 保障在现有的资金来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一五”计划时期我们国家在接纳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时候, 相应的也积极的引进了前苏联概预算定额管理的模式, 这种方式集中化的产品经济符合的基建概预算理念。在前苏联援建的工程项目之中, 新的一批火电项目先后在阜新、抚顺、吉林、西安、郑州、太原、包头、重庆、武汉等地建成, 增加火电装机163.9万千瓦, 这个数值已经是1949年全国具备火电机组融合的总和, 从之前的世界排名21位上升到12位, 由此可以看出来, 我们国家火电事业逐渐出现上涨的形势。1955年, 之前电力工业颁布的第一个电力定额《电力工业建筑与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其具有着跨时代的作用, 就此标志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建成。那么这个时候的概预算制度的要求在初始设计的阶段, 作为控制工程投资的最大限额, 概预算制度很好的恢复了当时的国民经济, 很好的完成的我们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完成后, 电力工业很好的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扛起来, 新中国工业体系模式基本形成, 电力工程自身在曲折的道路之中前行, 然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脚步一直都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局面。在1958~1966年的时间里面, 概预算定额管理慢慢的淡化, 概预算以及定额管理的权限逐渐扩大, 机构便利, 概预算的专业人员也就此降低, 工程建设一边勘察、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现象屡屡出现, 设计无概算, 施工无预算, 竣工无决算, 概预算控制作用不断被削弱, 投资撒手之风滋长, 1965年出版了《电力建设概算指标》和《电力工程预算定额》包括热机、电气、土建和送电四册, 同时编制了最早的班组施工定额—《电力工程施工专业定额》但是在政治倾向主宰一切的年代, 经济上的进步与变革都是微不足道的。

“左”思想的影响持续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在我们国家十年动荡的期间, 预算制度被摧毁。从1967年开始, 之前建设部直接在六年企业之内实行“经常性成本”制度, 这也就是我们国家建设成本管理过程之中的重点, 这个时候的电力成本管理处在一个低潮的时期, “经常费”系统对建设和安装工程的成本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材料成本, 要承担实际责任;二, 施工费用, 包括现场设施和临时设施, 采取相同的实际材料费或收费;费用包括工资和管理费, 根据建安工作量的数量由建行专款账户支付。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持续到1973年1月1日为止。将先前预算工作经验来进行总结与分析,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逐渐的制定“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办法”, 但是始终没有正式的实施下去。水电部门在这个领域, 虽然没有正式颁布, 但是也为电力工程成本管理加入了新的动力。

50年代建立起来的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 在历史上曾对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一直以来, 由于认识不到工程造价管理精髓就是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价格管理, 承袭了前苏联的生产资料“低价制”政策, 并进一步片面化, 使得工程造价既不反映基本建设产品的价值, 也不反映建设领域的供求关系, 更没有体现市场竞争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这一制度的弊病也越来越明显, 它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手段束缚着造价管理制度的发展, 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国务院发布的“鼓励集资电和实施各种临时性价格规定”引起了巨大的反应, 在这段时间之内, 中国电网开始进入到远距离, 超高压输变电和大电网互联的领域之中。1978年, 原国家建设委员会, 国家计委, 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设资金预算和决算的若干规定”, 该项规定是完善与整段预算体系的关键。规定之中, 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相应的估算, 施工建设一定要进行预算, 完成账户的思路就是“三经营”, 出此将账户最好, 那么就会使得预算与建设施工成本出现无法避免的链接。始终坚持了集中化的中央领导以及部门级别管理预算的目标。1983年前后, 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完善若干规定工作的施工预算估算”以及“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经济规范, 标准, 规范等基本工作通知”, 将标准化的固定下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各个部门、省市及地区先后都将优良的配额管理建立起来, 全方位的予以展开。

1982年在原电力部在1965年3套定额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和完善, 形成新的一套行业定额。原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于1983年颁发基础定额 (也称为班组定额) 包括建筑、锅炉、汽机、电厂化学、管道、筑炉保温、电气、热控、焊接、加工配制、厂内水平运搬、架空线路、电缆线路13本定额, 1991-1992年先后进行了修编 (既所谓的蓝本定额、基础数据标准) 。从第一本电力定额出版到初步建立一套新的行业定额足足走了18年。

1986年国家计委 (1985) 372发布了“统一国家安装预算”共计十五卷, 第二卷为电, 第三卷为输电线路, 第十四版为热电设备, “电力建设工程选择“这个配额已经使用了十年, 对于中国电力行业的基建建设预算和项目融资计划为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1993年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最终决定撤销能源部, 重建电力部。1998年3月,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批准成立一家国家电力公司, 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系已经从之前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社会注意市场, 这也就充分的表明政府正式与企业分立在1988年到2001年之间,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规模最大、增长的速度也快, 技术管理的水平最高的时间。

1992年, 建设部队工程配额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应的提出, 指导价格与竞争费勇的改革方式。目前该种方式已经应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很好的适应了电力行业发展的各项需求, 科学、合理的将项目成本确定下来, 加大及强化了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的静态与动态相互结合的方式。1995年7月1日, 电力部门正式颁发“电力建设项目预算配额”。

配额分为五个版本, 涵盖建筑, 热设备安装, 电气安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 输电线路, 加工产品, 包括热设备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两个副本发布稍后, 规范, 使中国电力工程成本管理已进入行业管理阶段。在1996年的时候将电力建设工程预算配额管理的制度逐渐的恢复化。1997年实施成本工程师体系, 也就是预示着成本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化的改革。在2000年以来, 我国实施电力成本管理投标法, 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2001年3月,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配额。修订电力建设工程预算配额, 以此来在最大限度之上来有效的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的标准化。2002年6月正式颁发, 相同的定额结构、相同的计算代码, 相同的价格水平, 全部年底予以实施, 也就是说电力建设行业定额体系已经初见倪端。 (见表1所示) 。

纵观这一时期的定额管理体系, 也就可以把握此时的造价管理体系, 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由于国家或行业和建设单位、责、权、利不统一, 国家或行业实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 遏制了竞争, 抑制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被动的进行投资管理控制, 三超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统一专权下的造价管理, 很难在市场经济管理中立足, 而这一缺陷会随着市场的开放越来越明显, 管理体制改革显得越发的迫切。

2003年, 建设部颁发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03) ,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与国际惯例接轨, 电力行业的相应规范开始制定。

2005年到2007年无疑是电力工程造价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 中电联电力建设技术经济中心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于2005年启动了对原有电力建设工程定额与费用标准的全面修编补充工作。经过近三年的调研、修编、测算、征求意见等一系列的工作, 2007年11月9日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布了2006年版3册概算定额, 2007年2月8日,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布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以及中电联技经2006年版6册概算定额, 2007年7月26日颁布了《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和《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电力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和《电力工程装置性材料综合预算价格》。技经中心编制了行业标准《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送电线路工程》、《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变电工程》和《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火力发电厂工程》。其中2006年版的电力定额与费用标准体系, 对于构建适应电力工业新体制要求的层次齐全, 结构合理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电力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科学化, 建设管理规范化提供依据, 全面推动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健康发展[5,6]。

2008年, 在电力工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涉及到电力建设技术中心, 要做到与时俱进, 将覆盖各类电压容量水平初步的建成, 可以符合并积极应用我国各个地区以及地形的特征, 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建设项目的估价系统的基础上。

分析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地域情况、设设类型、建设管理的方式等的, 之后将《南方电网公司±800k V直流特高压工程定额及费用计算标准》以及《国家电网公司1000k V交流特高压工程定额及费用计算标准》建立起来, 另外还得要将这两套才计价的依据编制出来。技经中心依照西藏区域的特征及人文特性, 将《西藏地区电网工程建设定额和费用计算标准》制定出来, 与此同时还将《电网工程技术改造与检修定额及费用标准》与《20k V以下配电网工程定额及费用计算标准》编织出来。

2008年伊始, 南方大部分地域经历了十分罕见的低温冰雪天气, 这直接定的影响到了电网设计, 为了可以有效的指导电力设施抢修及部分重建工作, 要深入到灾害现场之中去, 勘察实际情况, 《关于灾后电网重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就应运而生, 另外还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同制定出《抗冰抢修工程费用计算标准》, 这对于之后的重建及救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到性作用。在5.12自然灾害发生后, 技经中心及拟草了《地震灾区电力设施回复重建工作指导意见》以及《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 在统一的报送给国家改革委之后, 于24号正式颁发《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 (试行) 》, 这不仅使得地震灾区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规划合理化, 而且还有效的同意了工程建设费用计量的标准, 从而从根本之上为灾区电力设施回复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7,8]。

这一时期, 结束了一本定额打天下的局面, 多样多元的电力定额充实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不断的与市场近距离的接触, 提高定额的编制深度, 拓展管理规范的广度, 建立一种更为合理、切合行业特色的管理模式, 为我们今后的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现状分析

2.1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发展现状

自2010年以来, 中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以及电力消费增长的使其, 现如今, 正处在一个转型的第二个发展时期, 这段时间主要就是基于工业特征的阶段到后期的使其, 第一段则是其中的发展重点。2015年, 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6.57万亿千瓦时, 基准测试解决方案推荐6.27万亿千瓦时, 超过了2010年, 2010年千瓦小时是全社会用电量多加了五年的时间。

“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投资预计完成3.1万亿元, 其中电源1.7万亿元, 电网1.4万亿元, 电源电网投资比例为54:46。按照规划基准方案, “十二五”期间, 全国电力工业投资规模达到5.3万亿元, 其中电源投资2.75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2%, 电网投资2.55万亿元, 占48%, 电源投资结构得到优化。绿色发电投资为1.82万亿元, 占电源总投资的66%, 较“十一五”上升15个百分点;煤电投资8900亿元, 占33%左右, 下降16个百分点。电源投资向西部倾斜, 电网投资向主网架和配电网倾斜。面对这样电力工业的发展战略和投资分析, 电力工程造价定额管理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对《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进行了修订, 并于2011年7月经国家能源局批准颁布。针对陆续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相应的定额管理机构不断制定和补充与之相适应配套的计价规范, 主要开展了智能电网工程定额与费用计算的编制工作, 为了适应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组织开展大截面电缆工程计价依据的编制工作, 新能源包括垃圾发电、生物质、光伏能源的发展, 相关部门也陆续开展了调研工作, 面对电源工程上到压小技改检修项目的增多, 发电检修工程定额与费用计算标准也在编制之中, 针对近年电力工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意见及时调整了电力建设工程的计价依据, 颁布了2013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14册, 这套定额整体的提高了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水平, 到达了稳定和略微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2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调整的原因

随着国家的GDP及CPI是逐年递增, 劳务工资和材料价格也逐年提高, 施工现场实际的劳务费已翻了数倍, 可《电力定额》及费率标准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究其原因:

一、缺乏一批长期从事电力定额的单位机构和人员。

电力系统只有中电联定额总站在负责定额研究、测算、编制与发布工作, 各省定额分站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不能及时对本省的人、材、机价格信息测算与发布。如其他行业:住建部从部到省、地 (市) 、县级都设置定额站, 并配置充足的人员, 能及时研究、发布当地、当时人、材、机的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或差价。

二、各地定额站 (分站) 收集上报的建筑、安装、材料价格等信息严重滞后或不够准确。

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因竞争压力而盲目下浮, 个别施工企业甚至有下浮达30%以上;另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年复一年的概算节余率的考核, 造成实际成本失真, 因此反映或提供的人、材、机信息不够真实。而制定新的定额和取费标准时, 相当一部分是参考或测算已完工程项目的造价分析。

三、《电力定额》的部分子目设置原则存在些不合理。

如外脚手架工程不是按照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而是按照建筑面积计算;综合脚手架计算后就不能再计算满堂脚手架, 因浇筑与装饰是两次工作必须分开;安全文明补助费的费率偏低, 与实际现场要求有很大差距;规范规定不能使用井架作为垂直运输, 定额却没有大型机械进退场费等等。总之以上原因造成目前的《电力定额》定额水平偏高, 即定额单价偏低。

四、从数学缺乏伦的角度分析, 计价依据权威性太强, 市场的竞争性削弱。

细数上述电力定额庞大, 各阶段的计算规定繁多, 这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纵然再细致周到的文件规定, 也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近代数学缺乏论的分析可知, 代数学侧重于数量的对等关系计算, 而几乎学则侧重空间图形逻辑关系, 代数学按照一定的定理规律进行演算求得结果, 就似我们现行的计价体系, 按照颁发的定额和计费标准进行算量计价, 即使实行的清单计价, 在“项目划分”与“工程量计算规则基本还是与定额方法相对应的, 而且还比较零碎、缺乏整体性, 实际操作相对繁琐。

3中国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调整的作用

一、电力定额可用来确定招标控制价。

中电联编制的《电力定额》及《预规》是根据全社会的社会劳动平均水平制定, 是合理的定价。招投标“控制价”可以参照《电力定额》或《输变电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按照是否参与竞争为标准来划分工程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将直接费、间接费和相应的税金视为直接成本, 将直接成本界定为成本底线 (即企业成本) 。而将利润、风险系数 (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及工期长短等等因素确定的风险系数) 和相应税金视为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合计构成“控制价”才是合理。

工程造价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的, 在招标阶段, 要达到有效管理工程造价的目的, 必须正确处理好工程造价与质量、工期和风险的关系;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还必须提高造价编制与审核能力, 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才能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因此合理确定控制价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通过适时调整和发布市场人、材、机信息价进行造价控制

定额人工、辅材、机械单价是相对静态的价格, 反映了定额编制期的人、材、机的市场价格水平,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政策性。调整定额人、材、机单价需要经相关的主管部门或定额总站发文进行调整, 随行就市调整定额人、材、机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难度[2]。根据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工程实物工程量及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测算与发布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 电力定额站或分站应对建设工程的人、材、机实施动态管理, 定期测算、发布符合现行计价体系的人、材、机的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或差价, 客观合理反映当时当地工程人、材、机的费用水平, 作为编制电力工程概算、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以及竣工结算的参考依据。

当前一些省电网公司定额分站除每季度进行测算与发布, 辅材 (砂、石) 及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信息价, 其他的人、机定额水平调整系数或差价没有测算与发布。而其他行业, 如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在省厅定额站层面配备一定的技经人员, 专门研究、测算、发布符合现行计价体系的人、材、机的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或差价。尤其是住建厅定额站人员相对配备齐全, 而且每月发布各地主材、机械及地材的信息价, 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发布、调整人、材、机系数或差价。如去年底今年初, 人工费涨幅堪称是历年之最, 目前地方定额站已经发布了市场人工费及调整办法, 而电网内至今没有及时调整。建议省电网公司定额分站能够与地方定额对接, 专门研究、制定《电力定额》与地方《建筑定额》所对应的人、材、机的比例关系, 一旦地方定额站出台相关的人、材、机的调整办法, 省电网定额分站就可以与地方定额相对比例地调整, 达到同步发布与实施, 实行动态更新控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已成为建设单位和承包商日常工作中最重要内容, 电网公司出台一系列造价管理办法, 其中定额水平的调整对促进工程项目管理, 增强安全、质量意识, 控制工程造价, 提高投资效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电力工程造价定额水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定额水平,发展历程,原因,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秀兰.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现状与改革[J].洛阳大学学报.2002 (2) :71-74

[2] 黄伟和, 罗东坤.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探讨[J].人民论坛.2010 (11) :228-229

[3] 赵华宁, 阙良刚.我国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方法的发展历史及改革措施研究[J].工业建筑.2012 (4) :76-78

[4] 沈维春.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工作2006年工作回顾及2007年工作展望[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7 (1) :6-11

[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工作2007年工作回顾及2008年工作展望[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 (1) :12-17

[6]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工作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展望[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9 (1) :7-11

上一篇:从“业缘”角度分析博山古窑村衰败原因下一篇: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