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2022-07-23

第一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规划

校园艺术化建设是以育人为目的,以校园环境建设为手段,以校园环境美化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等的充分开发利用,使“寓教于美”、“教育立美”体现在学校全部活动过程之中的一种审美化、规范化的教育要求。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学校美育大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使校园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宗旨。以学生为本,营造一个“以德促美,以美益智”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受“无限的美育”。

二、 工作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把我校建成文化底蕴厚、艺术氛围浓、环境优美的校园。

三、 实施细则

2007-2008学

(一) 硬环境建设

围墙、操场、大门、教学楼、办公室、体育馆外观要整体设计,追求和谐,融教育性与美感于一体,通过标语造型设计、绿化原地等形式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德精神风貌。

校园净化、绿化、利用草坪、花园等营造赏心悦目的氛围,并使之与优美动听的音乐相配合,使学生在优雅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使高尚的品德和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走廊和墙壁张挂名人画像,定期开展摄影、绘画、书法展览等启迪学生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和谐的发展。

音乐、美术教室设计讲究审美化,营造艺术氛围;教学设备、器材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

发挥广播系统的作用,让校园成为欣赏艺术的殿堂,愉悦学生心灵,提高美的感受和艺术修养。

课外活动规范化,通过各种形式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好艺术教育活动课,通过绘画、手工、器乐、舞蹈、合唱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二) 软环境建设

成立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夫其责,拟定学校三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校风校纪,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倡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鼓励学生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敢想敢为、勇于创造,形成一个和谐高效的教育整体环境。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培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教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个性品质和艺术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优美的教学艺术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的融洽的人际氛围中,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成长。 实施审美化教学,教师做到无私奉献,追求师德美,教育教学追求形式内容美,教育成果追求真善美。教师要

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的素质。

教学过程要做到全过程愉悦,全方位和谐。第一,从审美出发,对课堂进行改革,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作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使学生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第二,重视情感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把审美的目标提到日程上;第三,要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审美情境,使教学过程能按美的规律运转,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相统一。

(三) 保障措施

1、 队伍建设

首先,校长要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及学校环境艺术化的认识,加强艺术修养。掌握艺术的教育规律、方法,学习先进经验,用新的艺术观念改善学校环境。其次,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提高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非艺术学科教师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发挥

其重要作用,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参加审美修养,以提高师德和美的言行影响学生。

2、 经费投入

本投入艺术教育经费不少于2万元。

3,具体安排

走廊学生作品展、摄影展,十一月举办花展。 让每面墙、每个角落都讲话

举办校园文化节

有校风、校训、校纪和校歌。

完善校园广播站。

教室布置窗明几净,有班徽、班风。桌椅横竖成线,窗台有花,板报图文并茂。

规范美术和音乐小组活动。

第二篇: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

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提及校园环境建设,人们立刻会想起:投资盖教学楼、修界墙、建筑办公楼„„等一系列举措,但是我以为:校园环境建设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另一种是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可以解释为: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情况与条件。校园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又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可统称为校园的人文(精神)环境。两者在教育教学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校园环境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实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拓展思维、因地制宜创设力所能及的校园环境。

“人类创造了世界,世界改变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改变了人类。” 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基础,是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

良好风气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

二、如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1、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校园交通、生活及文化设施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基础。学校没有旗台、旗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无从谈起;自行车放置没有合适、固定的场所,校园的自行车必定如“散兵游将”;没有足够的垃圾桶,要使学生不乱果皮、纸屑就不那么容易。作为我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市场上购置了红色大塑料桶,当作活动垃圾中转站,健全了校园的基础设施。

①完善生活设施,便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有花池等绿化设施,规划规范自行车放置场所,要硬化校园主干道,主干道旁要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桶,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②添置文化设施,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校园要有激发师生的奋进的校训,有提示学生注意的温馨标语,有宣传栏等;班级挂有国旗、贴有激发学生勤学奋进、多问多思的条幅,挂有名人画像等。根据学校的条件添置相应文化设施,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静物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利用静物适当提醒、诠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就会相得益彰。我们学校从“敦煌石窟”得到启发,投资三千多元,修建了“廊壁文化墙”,上面有古诗配以图文、数理化公式等,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无形中得以提高。良好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净化学生的心灵;生机勃勃的

绿色,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陶冶情操,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化的校园还能增强感受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能力,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文明高雅、催人向上的感受。在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中,我们学校的育人已经提升到环境育人的另一个高度,这是一种隐性的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发展。

2、坚持不懈促使良好习惯养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各方面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很有必要,也会很有成效。一方面能使学生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根据“互补教育”原则,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极少数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大环境好了,极个别的就很容易教育了。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建设,要重引导、重督促、重强化,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靠培训培养。初一新生刚到校的第一个月,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抓住这一时机,请来部队教官,对初一新生进行军训,从坐立行走等方面进行刻苦军训,磨练学生的意志。又利用休息时刻,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做到“听铃声”、“站好对”、“要排队”、“不乱叫”、 “有礼貌”、“能谦让”、“防意外”,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抓紧时间、增强时间观念。我校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防范演习,听到警报声,迅即有秩序撤离不安全现场。

②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督促。中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每个学生都难免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这就要师生的监督。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有监督学生不良习惯的职责,但是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监督,于是,就让学生监督学生,

相互提高。教育学生“一花开放不是春。”形成了提高修养的育人网络。

③良好习惯的养成需强化。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使人终生受益,但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养成。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长期坚持,定期狠抓,适时放松,松弛有度,最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设人文校园文化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应立足于纯正的校风、和谐的人风、浓郁的学风的形成。而它们的形成不能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必须依赖一定的土壤。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我们积极开辟人文校园文化阵地,形成了多渠道、多时空德育体系。

①突出主阵地地位。每周1次的升国旗仪式与班会、每天1次的晨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突出它的主阵地地位,认真组织,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甚至有创意。我们要在这个主阵地上使学生有兴趣、有收获。

②发挥“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各班前门都贴着代表本班志向口号的喷绘)、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廊壁文化”、“班级口号”、“学习园地”,让学生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4、积极创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阳光运动”、“家校联欢”、“经典诵读”等,健康学生的身心。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为内容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身往往对人要求与限制的较多,由于人自身的弱点,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其并不“感冒”。如

果我们用单调的形式来讲解本来就不受欢迎的内容,肯定会使学生觉得枯燥、索然无味,这样的德育定会“事倍而功半”。因此,必须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

①“阳光运动”健康身心。我们充分利用大课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做操、跑步、花样跳绳、经典诵读、学科展示与融合„„凝聚在一天当中的大课间一小时中,正如歌里面所说:“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了锻炼中学习,学习中锻炼,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达到了“玩中学”的目的。

②注重体验,组织“家校联欢”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品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其言更要观其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节约粮食与不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光对学生讲劳动的意义、粮食的来之不易等,苦口婆心、费尽口舌,也难见成效,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举行一次“家校联欢“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在活动中各尽才艺,在活动体验中,道德情操得到了升华,成功的实现了三者的联系作用,达到了如其目的。

③经典诵读,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我们利用“阳光运动”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下午课前十分钟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诵读,无形中学生得到了熏陶,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觉悟有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校园环境建设是以发展学生为本的原则,它不仅仅是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还需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上面投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智慧、人格、身心等方面达到更高层次,才能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绘制自己美好的人生。

第三篇: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规划

宁江区实验中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五年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标准和创建水平有新提升,保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以普及文明知识为重点,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科学文化、法制观念、健康知识进学校、进家庭活动,认真解决广大师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文明行为养成;通过 1

全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使学校管理水平、教职工的整体素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

1、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简报、宣传栏等载体,利用广播站、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氛围。

2、做好“净化、美化、绿化”环境等工作。具体要求是:净化:教室和办公场所窗明几净,无尘垢、无痰迹、物品摆放整齐。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无污垢、无异味,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美化:办公室、教室、宿舍等整洁干净,墙体无乱喷、乱写、乱画等,重要纪念日和市里重大活动期间,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门前悬挂有关条幅、彩灯、彩旗,营造文明、祥和、喜庆氛围。绿化:校园内见缝插绿,办公区内摆放常青盆景花卉,绿化长期化。

3、健全落实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根据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工作要求,健全卫生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奖惩机制,强化检查落实,实施问责制。

四、活动内容

(一)与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相结合,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1、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坚决维护校园及周边秩序,严厉打击滋扰校园行为,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完好。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

2、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德育工作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坚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加强尊师礼仪、课堂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快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3、加强校园校容校貌建设,提升学校品位。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使校园处处体现教育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育人氛围;保卫办公室和政教处负责整治校园卫生和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校园环境整洁、操场平整。

(二) 与师德师风活动相结合,开展教师职业道德主题教育

1、抓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一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在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树立新风正气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弘扬良好风气构建和谐校园教师应当怎样做”等专题开展讨论。讨论中要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实际,查找问题,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和办法。通过学习、讨论和整改,使广大教职工思想作风更加端正,学风更加求真,工作作风更加务实,生活作风更加健康,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2、抓实践,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师德风范的形成既是教育的过程,更是实践的过程。在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中,要以“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为目标,切实把师德活动与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把教学过程、工作过程作为良好师德风尚形成的主要途径,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组织开展师德征文、论坛,演讲会、座谈会,师德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一是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二是围绕“学生养成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加强青少年的习惯养成教育。一是要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覆盖面广,迁移时间长,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要体现育人的德育目标;二是要与校园文化渗透相结合,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在的教育作用,能时时规范着学生的行为,激励着学生全面发展,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三是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在校园里培养,而且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升华,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要不适时机地渗透养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各学校要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校园”、“怎样当文明小卫

士”、“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明礼貌从我做起”、“我为文明创建做实事”为主题开展活动。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创建美丽和谐的尚志,争做尚志的文明小市民。

(四)与城乡环境整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环境卫生意识

1、开展“讲环保、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广泛开展“讲环保、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搞好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蔓延,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提升学校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开展“讲环保、爱家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学生对道路两侧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达到路灯杆、护栏、垃圾箱等设施整洁,无小广告,无乱涂乱画痕迹,无白色垃圾。

(五)与诚信建设工作相结合,提高师生文明素质

1、争创文明诚信单位。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规范办学行为,实行政务、校务、财务和教务公开,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努力解决师生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2、争当文明诚信教师。引导广大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团结协作,真情育人,尊重家长,真诚服务,时时事事讲诚信,课堂随时注重诚信教育,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实处。

3、争做文明诚信学生。教育学生模范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该,有责任心,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3月初—3月末):宣传启动阶段。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重点任务、工作目标、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安排、有检查、有督导、有奖惩,任务具体、责任到位,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第二阶段(3月-11月):重点推进阶段。一是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整治和建设力度,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讲环保、爱家乡”教育大课堂活动。二是坚持标准、把握时限,突出硬件、抓实软件。三是认真做好文字、图片和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三阶段(年末):总结阶段。对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工作总结和考核验收,考核结果纳入对领导和教师工作考核。

六、组织领导

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作奎

副组长:刘玉海 张金凯 陈爽 成

员:年级主任和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教处,具体负责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规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定工作。学校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等基础创建工作,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七、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充分认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效性,把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做到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校报、校园广播、班会、晨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全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把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有关办公室和责任人,并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落实。要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作为提高教育质量、转变教育形象的过程;作为深化文明学校创建、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的过程;作为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要重实际、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2016年3月3日

第四篇:校园建设论文:刍议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好和谐的大学校园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因素构成了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大学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采取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把德育寓于各类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各类媒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彻底改变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三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完成,保证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把学校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例如,在师生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家思想情感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有利于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校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以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调动所有人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校园做贡献。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实践能力一般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技能,二是专业技能,三是综合创新技能。如何将这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就成为摆在每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生的满意度。

二、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

1.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和谐的教育体系,广义上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分工明确、相互促进、高度协同、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良性体系。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学会自我管理,需要探索特色的成人化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社会定位,并尽快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勇于面对竞争和挫折的品质以及健康坚定的人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学会自我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摒弃陈旧的“填鸭式”教育,倡导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各种媒介的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2.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

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在高校里,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联系,所以人们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建立起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友好、协作的班级氛围对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改变管理模式,优化人际关系,积极创造育人环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等,都有利于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科研水平。一切事情都要靠人来办,人的素质是事业优与劣、成与败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是学校办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体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搭建工作平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使之成为具有职业精神、科研实力、教学水平、更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2.学校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学校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也为用人单位在全面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更合适的员工创造便利的条件,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3.进一步给学生社团等类似的学生组织更大的自治权,并在政策上、经费上、设备上给予这些组织更大的支持力度,使学生社团成为服务学生和服务学校的一支重要的辅助队伍。总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分,这个建设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切实做到目标明确化,制度合理化,管理人性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共同构建校园和谐的文化。

第五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文案由北京金火炬校园文化公司提供:

文章在分析中职学校生源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突出技能教育,强化职业素质培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准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学校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生源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选择职校也许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不但成绩差,纪律观念也差,他们玩性大,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积极也差,厌学情绪严重,生活习性和行为风尚也差,他们自尊、自卑、自弃、自以为是和逆反等个性心理状况更显突出。因此,职业学校更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抓住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主导文化(即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理论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动和现象,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发挥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力加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体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取向,立足实际,突出职教特点,加强管理,注重积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教育部职成教司王继平副司长强调,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握几个原则,即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中心,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基础,以务实向上为特色,着力抓校风校貌建设,抓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和谐校园建设。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1、加强学校核心理念建设,规范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它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宗旨、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上。我校在规范办学行为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借鉴优秀企业文化,突出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优良教风,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建设,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也要考虑经济、实用。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爱护和维护,贯穿和体现“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把师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全校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墙壁、雕塑、广播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宣传科学、宣传职业教育理念。陈列、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和课余活动中生产、创作的产品、作品等。通过这些宣传,引导学生从爱专业、爱技能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我校规章制度的建立,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度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直接体现了中职校办学意志和办学水平。可见,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水准,能把师生的

积极思想和言行贯穿到学校的学习与工作中去,贯穿在学校有目标、有规范、有创新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

4、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利用好“五四”、“十二九”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创造机会,搭设成功的舞台,使那些特长较突出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加强对课后技能、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等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辅导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既要体现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要搞形式主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让他们今后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着”,但从实际看来,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2+1”培养方式的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得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适应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

企业选择员工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只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上一篇:小学作文暑假生活下一篇:校园工作计划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