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工作日志范文

2024-04-23

警务工作日志范文(精选8篇)

篇1:警务工作日志范文

滩尖子社区2011社区警务室

工作计划

2011年为规范和完善社区司法警务室管理机制,全面深入推动社区司法警务工作社会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根据市、区两级政府就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基本要求及办事处综治办的工作部署,现将2011开展社区司法警务室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面贯彻中央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社区司法警务室建设要在充分依靠社区力量,结合社区规模大小,人口多少和治安状况等因素,组织发动社区单位和各族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实行构筑“一区一警”的社区司法警务室基本框架,构建严密的辖区治安防控网络为目标,使辖区社会犯罪逐步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警民关系更为融洽,维护社区良好的社区治安。

二、工作布置、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

系愈加密切,特别是社区服务建设工作已得到群众拥护,开展社区司法警务室工作目的在于加强和改善治安管理方法论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保障社会长久治安。为把社区司法警务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今年我社区司法警务室工作将在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的领导下,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及时纠正工作不足,做好社区司法警务工作。

1、坚持“稳定压倒一切”,高度重视稳定工作,把稳定工作与日常工作精密相结合,做到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制,完善“一区一警”组织配置,加强各项工作分工,制定工作制度及目标任务,严格管理,同时要充实完善社区内小联防,看楼院等人员职能作用。

3、以“四五”普法工作为契机,认真做好社区单位、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积极组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推广“法律进万家”基层普法治理工作经验。

4、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调处各类矛盾和民间纠纷,认真做好刑满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重点人口、青少年违法行为管理监控工作,使其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5、坚决扫除毒、赌、色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认真落实“坚持现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切实抓

好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全面、准确登记,掌握底数和基本情况,做到来人登记,走人注销。

6、要加强社区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安全防范规章制度,落实防范力量和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以创建安全闻名社区、治安模范单位、户为主的“创安”活动。大力开展“无毒社区”创建工作。

社区司法警务室工作必须以市人民政府制定“社区治安司法警务室职责”为依据,认真做好上述六大项工作,使其在司法警工作做到明确职责,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主题意识,坚决依法自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并推动本社区司法警务室工作向纵深发展。

滩尖子社区

2011年3月

篇2:警务工作日志范文

安机关手中。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采取怎样的方法和途径,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警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向前发展,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民群众参与警务公开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可以促使公安机关廉洁、正常和高效地运行。从现代行政的原理上讲,不公开的权力运作容易失去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警务公开工作如果缺乏人民群众应有的回应和强有力的外部压力,公安机关自身的监督力度就会逐渐减弱,不利于从根本上遏制和消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不利于警务公开工作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参与警务公开工作,等于将公安工作全面置于社会群众监督之中,能够强化民警的责任意识,促使民警不断提高法律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督促公安机关把警察权这种公共权力公开化,进而以公开促廉洁、高效,以公开促公平、公正,使公安机关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二)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安机关工作的透明度。人民群众参与警务公开活动是现代民主政治中落实公民、法人、社会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和在相关事务中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体现。警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良性互动: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参与警务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可以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包括建议和批评,为公安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理解、配合、支持与监督,可以督促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不断扩大警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

(三)可以改善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客观来讲,在警务公开工作中,群众在更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接受者。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只有通过广辟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便民、为民、利民活动,才更有利于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增加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的信任感。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参与警务公开工作,明白到公安机关办事的依据标准和操作程序,提高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积极性,进而对公安工作从不理解到理解,不支持到支持,不配合到主动配合,有效地化解对公安队伍的许多怨言和误会,增强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感和依赖感,维护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

二、在引导人民群众参与警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民警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观念上的误区,降低了警务公开的效能。一些民警,特别是一些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有的认为公安机关的措施制度公开的越多,越容易授人以柄,作茧自缚,有可能对公安机关或公安民警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有的认为如果警务公开,就有可能对公安机关的某些收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部门或个人的经济收入;有的把握不好公开与保密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为将秘密范围扩大化。加上一部分民警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宗旨观念淡薄,业务水平又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因而产生不想公开、不愿公开的想法,降低了警务公开活动的成效。

(二)有的单位警务公开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利于人民群众监督作用的发挥。能公开、真公开、深公开是警务公开的三个层次。一些单位在警务公开这一新的工作机制面前,不是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将警务公开停留在浅层次上,在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从总体上看,窗口服务公开的多,深层次执法活动公开的少;管理部门公开的多,办案部门公开的少;基层单位公开的多,上层机关公开的少;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公开的多,办事结果公开的少;群众应尽的义务公开的多,群众应享的权利公开的少,等等。如此公开,导致了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缩减了警务公开的范围,降低了警务公开的透明度,不利于消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不利于人民群众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警务公开的方式单

一、落后,使人民群众对警务公开工作的了解不够。警务公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运动,需要长时期地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现行警务公开的手段,多局限于通过印制小册子、制作宣传栏、发布通知、通告等传统方式公开,公开的范围又多局限于公安机关的一些窗口部位。公众如需要获取警务信息,往往需要前往这些窗口部位,这种做法不利于警务公开的效率。即使强调了网上警务的概念和网上公开的手段,但网上的信息或是更新慢或是时间短,内容狭窄,随意性大,导致人

民群众仍不明白公安机关的办事程序和有关纪律,到公安机关办事仍是“托关系、找熟人”。

(四)公安机关对警务公开的监督制约力度不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在外部监督方面,虽然各单位大都通过建立警务公开工作群众评议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设立警营开放日等形式,受理群众的意见、建议、检举和控告,但建议和意见的采纳

与否最终由公安机关决定,容易流于形式。在内部监督方面,规定了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规定了各级机关的纪检、监察、督察、政工、法制等职能部门对警务公开的情况进行检查,但这种内部监督的结果,多是内部处理,群众知之甚少。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得不到明确的答复,监督见不到明显效果,就容易降低人民群众参与警务公开的热情,降低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三、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警务公开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民警的警务公开意识。每位民警必须要强化警务公开意识,要使民警认识到警务公开是公安民警必须执行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什么额外的负担,每个民警必须忠实地履行警务公开要求的各项内容,并时刻准备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执法为民教育,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地对民警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改变目前队伍中民警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要认真落实警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开门纳谏,让广大民警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汇报工作,接受评议,听取意见,借民意这面镜子让广大民警自省,为警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不断扩大警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警务公开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解决方便群众办事的问题,而要按照警务公开的要求,将警务活动中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办事经常碰到的,凡是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损害公正原则的环节,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都做到公开。不仅公安机关和警察的职权范围要公开,而且公安机关做出的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也要公开;不仅要公开执法依据、办事结果,而且要公开执法过程、监督措施;不仅要公开行政执法、管理工作,而且要公开刑事执法。要防止那种对自己有利的就公开,对自己不利的就保密或保留,或只公开一部分的现象发生。只有实行广泛的公开,才能最大限度地堵塞腐败漏洞,才能揭去警务工作中的神秘面纱,给人民群众以充分的监督机会。同时,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警务公开工作要突出服务宗旨,删繁就简,简化手续,方便群众办事,特别是窗口单位如户口、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治安管理等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便民利民措施,体现警务公开的服务性。

(三)加强对警务公开的监督。为确保警务公开的实际性、长效性,要坚持以监督促公开,以监督促落实。对内要健全警务责任制,明确每个警种、每个岗位、每名民警的责任,制订详细的考核制度。对外要走监督社会化的路子,欢迎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警务工作进行监督,接受和处理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及举报、投诉,并及时进行反馈。要坚持和巩固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措施,在社会各界聘请懂法、公道、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员担负警务工作监督员,保证工作顺畅、信息畅通。同时,要通过推行执法办案回告制度,案件回访制度和公开接访制度,把民警的行为面向群众,由群众直接监督,确保警务公开落到实处。

(四)高度重视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新闻媒体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公众对公安机关的舆论。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工具,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社会宣传警务公开的有关信息,使公安传媒成为人民群众获取公安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公安机关必须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使警务公开工作得到更多媒体的了解和支持,使新闻媒体能够关注公安工作取得的成绩,关注公安队伍的主流,对公安工作和警务活动多些正面宣传和歌颂,少些负面的披露和批评。

篇3:警务车辆的日常管理工作研究

1 建立警务车辆管理的长效机制

警务车辆是公安干警执法的重要代步工具, 良好的车况和性能对于公安干警执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让公安干警在执法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战机。为了加强对警务车辆的日常管理工作, 我们必须要建立警务车辆管理的长效机制,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建立和坚持警务车辆的例保制度

目前, 警务车辆的管理大都实行定人保管制度。在此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还应该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警务车辆例保制度。例保制度的建立要求警务车辆的保管人员定期将警务车辆的例保情况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警务车辆的例保情况进行审核, 一旦发现警务车辆由于例保不到位或因为没有例保而造成警务车辆损坏的, 必须要给予驾驶员以相应的惩戒。对于那些在警务车辆全年驾驶中因为违章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不过对于那些全年安全驾驶的警务车辆驾驶人员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到奖惩结合, 有效调动警务车辆驾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建立完善的警务车辆定期保养和报废制度

警务车辆的定期保养是非常重要的, 车辆行驶到一定的路程之后必须要对其进行保养, 从而有效防止警务车辆的机械超强度工作, 造成车辆的损毁, 进而影响交通执法工作。但是,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 部分警务车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定期保养。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定期保养制度, 一旦发现警车没有得到定期保养, 对相关人员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惩戒。除此之外, 对于那些业已达到报废年限的车辆也坚决不允许再使用, 从而有效消除警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建立警务车辆驾驶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警务车辆的质量再好也需要有专人进行长期维护, 一辆好的警车必须要相应的配置一名优秀的驾驶员才可以让其延长使用寿命, 才能有效配合交警执行执法任务。笔者认为, 警务车辆的驾驶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两种基本意识:首先, 要确保警务车辆的行驶安全;其次, 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警务车辆驾驶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着手:

2.1 把好选人关

警务车辆的驾驶员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 他 (她) 关系着公安干警执法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因此, 警务车辆的驾驶员选择的首要条件就是驾驶技术过硬。除此之外, 还应该能够管好车、养好车, 熟悉基本的汽车维修常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具有一定年限的行车安全记录。上述条件都是选择警务车辆驾驶员的必备条件, 必须严格执行。

2.2 组织安全学习

警务车辆能否安全行驶与执法是否可以顺利有效的执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要定期组织警务车辆的驾驶员学习《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并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考核。进而强化公安干警警务车辆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意识, 避免部分驾驶员在执法过程中违法行车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加强对警务车辆驾驶员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辱观教育, 消除存留在他们脑中的特权思想, 保障他们的行车安全。

2.3 建立值班备勤制度

公安干警执法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随时可能进行, 为了确保警务车辆可以及时、快速、高效的配合执法人员进行执法, 我们必须要建立值班备勤制度, 二十四小时安排有驾驶员值班, 从而避免需要紧急用车却找不到驾驶员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 我们必须要求非值班人员也要做到二十四小时待命, 随时准备出发。这也是作为一名警务车辆驾驶员必须要承担的基本职责。

2.4 加强对擅用警车的处罚力度

擅自私用交警警务车辆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不乏少数。部分驾驶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擅自用车, 或借给其他非警务人员。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交警执法。因此,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擅用警车人员的处罚力度。一经发现绝不姑息。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警车出车每日登记台册, 对于警车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从而有效防止警务车辆的擅用、滥用。

3 结语

警务车辆的日常管理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且长期的工作, 它需要有专门的制度配以执行才能有效完成。同时也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执行态度才能最终完成。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相关管理人员以经验上的启示, 不断探索有效的警务车辆管理办法, 提高警务车辆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煜华, 刘奎.对应急状态下公安后勤保障工作的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 2009 (02) .

篇4:英国新警务工作模式探究

一、社区警务

“社区”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学者Ferdinand Tonnies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提出,他将社区定义为具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而社区警务(community policing)的概念则相对争议较大,概括起来其基本内涵是:首先,社区警务并非社区概念与警务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警察以社区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警务工作积极参与并融入社区生活;社区的民众则通过巡逻、邻里守望等行为,参与治安工作。警察与居民双向互动,将警务工作与社区民众有机结合。其次,社区警务的目的在于通过警察和社区的合作共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警察的工作任务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社区居民的诉求在于保证所在社区的安全,二者目的的结合点在于阻止社区内犯罪,保障社区内秩序。再次,警察的基本工作内容不再局限于预防和侦破犯罪,而是承担着全面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

社区警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英国警察界推广警察队伍现代化的理念,警察以巡逻车取代步行巡逻,并开始使用高科技通信技术和侦查技术,以侦破案件为首要任务,警察与社区的关系逐渐疏远。同时,英国警界丑闻频出,民众对于警界的信赖度和支持度降到低谷,甚至发生了反对警察的暴力骚乱事件。为了恢复民众对于警察机构的支持,缓和警民关系,英国警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社区警务制度。因而,社区警务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与社区民众的合作获得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来源,主张警民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社区警务制度在英国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根据英国警方对于警察、公众和政治任务的调查,警察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当包括预防犯罪、犯罪侦破、保护公共安全及为公众提供扶持和帮助等四个方面。但在实践中,警察仍然将工作的重心置于犯罪侦破,这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距甚远。警民关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在此背景下,2001年英国基于社区警务的经验,开始了大规模的邻里警务试点工作。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根据警察对社区情况的熟悉与否派遣人员,选择对社区情况熟悉的警员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第二,选择部分治安状况差、犯罪高发的社区为试点,增强街面巡逻,甚至以步行巡逻取代巡逻车,维护社区秩序;第三,就社区常见问题与民众沟通,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赢得社区居民的好感。

二、问题导向型警务

随着社区警务制度的推广,大量警察投入社区并以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为主要工作。面对社区日常工作的烦琐性和重复性,如果仍然使用直接针对案件本身逐个解决的办案方法,会造成警察疲于应对、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要求的局面。因此,新的办案方法问题导向型警务应运而生。

问题导向型警务最早由美国学者Herman Goldstein于1979年提出。他主张警察办案应当遵循6个步骤:第一,警察应当主动接触和应对案件,而不限于被动地等待案件的告诉;第二,警察需要全面系统地调查问题,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问题所具有的特征;第三,警察应当科学合理地分析问题;第四,警察应当将分析后的问题按重要性分类;第五,警察面对不同的问题,应当主动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法;第六,建立并完善对于警察的评估和问责制度。以上六点,概括起来就是警察在办案过程中应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理地分析问题并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型警务的目的在于要求警察运用分析的方法,找到社区警务问题的普遍性,进而制定根本性和全面性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可行,根据英国警察学家惕厉和雷库克的研究,是因为社区警务中常见犯罪往往存在一些共性,包括受害人、犯罪地点、犯罪分子、失窃物品种类、受害人特征和犯罪行为的时间点以及季节都存在着共性,因此一旦实现对某一类型犯罪的全面分析,就有可能找到对这一类犯罪的解决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更彻底地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型警务并不是一味要求使用强制手段解决问题。相反,其鼓励警察试验包括非强制手段在内的多种方法,最终找到既高效又体现人文关怀的最佳方案。

在英国,为了帮助警察分析推理,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问题,警察推广了一些可以普遍适用的方法,其中的代表就是四步工作法,四个步骤分别是细查、分析、应对和评估。

三、 情报导向型警务

通常认为,情报导向型警务是指全面收集违法犯罪行为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以此实现侦破犯罪的目的。决策者基于此从全面战略和具体战术的角度制定警务活动的方案。20世纪80年代末,情报导向型警务理论(intelligence-led policing)最先由英国学者提出。到了90年代,由于警察数量不断增加,庞大的费用给英国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调查,当时英国内政部预算的2/3都用于警务工作。然而,开支和人员的增加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英国政府改变思路,提出引入情报手段预防和打击犯罪,进而提高警察的侦查和治安能力。

随后,内政部建立了国家犯罪情报局。2000年11月,国家犯罪情报局在英国高级警官协会的支持下,建立了标准化的情报模式,并经各地区首席警官同意,成为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国家情报模式(National Intelligence Model)。2005年,英国国家警务中心出台了英国情报模式指导手册,象征着国家情报模式的正式确立。

国家情报模式分为三个层次:基层情报工作以本区域为开展工作的对象,中层情报工作以跨地区犯罪为工作对象,往往涉及多个警务部门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最高层情报工作则以全国性或跨国案件为工作目标。战术目标与合作组和战略目标与合作组两大机构是国家情报模式的主导机构,前者负责日常工作,即情报收集、情报分析、行动方案的制定、工作任务的分配和总结评价,后者负责制定全国情报工作的战略等宏观工作。

情报导向型警务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犯罪分子的相关情报,以实现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目的。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取情报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常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既有秘密的跟踪、监视、监听,也有公开的巡逻和盘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无论是何种方法所获得的情报,经过收集和分析,最终会产生四种成果:第一,战略评估,即对于发展形势的全面估计,对犯罪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科学的判断,以此确定工作的重心和警务资源的分配。第二,战术评估,即根据目前具体的犯罪行为和特点进行评测,制定短时期内工作的方案。第三,目标档案,即针对犯罪行为人进行的描述和分析。第四,问题档案,即对犯罪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涵盖犯罪多发场所、犯罪高发人群和犯罪主要对象等。

情报导向型警务由国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实施,且符合传统的以侦破犯罪为主要任务的警察观念,因此,一经推出便被迅速推广开来。在实践中,也由于尊重警务活动的专业性而规避了社区警务和问题导向型警务的弱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国现代警务制度研究”(2012BZZ003)的阶段性成果】

篇5:警务工作日志范文

来到七中三个月的时间,因为从一开始就接手班级的数学教学,所以小孩们很重视我这个小老师,在班级遇到状况的时候就来找我解决,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所以当接手班主任工作时,我发现我很愿意为他们为这个班级服务。都说班主任像妈妈,的确不假,60多个还是和小学生一样11、12岁的小孩子,管理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之前我向1、2班的班主任学习了很多管理的经验,以下是我对接下来班主任工作的看法。

1、观察学生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动态。

学生们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都多多少少会发生一点小变化,也包括刚进入初一生活的不适应,尤其是每到周日开学的时间总会有些学生找理由推脱不来,也有不想念学的心理,班主任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他的行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厌学退学,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他在自习时候看着书有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这都是班主任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找一个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谈话,必要的时候和家长交流,一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2、树立良好的班风。

形成好的班风,有利于促进团结、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发扬正气,有利于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和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首先我配合班主任制定了一项班级条约,公正公平公开的班级管理秩序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班主任如果对奖罚不严格,学生们就不会形成好习惯,班主任要及时对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要批评和抵制,努力营造以遵规守纪为荣、爱班如爱家的风气。但奖惩不宜太泛太滥,奖励要以表扬和精神鼓励为主,惩罚要以批评教育为目的,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搞体罚和变相体罚,不能用经济惩罚简单地代替思想教育。(班主任工作日志)另一方面是加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开学初的军训汇演和前几周的体操比赛中,我班的同学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作为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教育时机,将学生的一言一行与整个班集体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去维护集体的声誉,明确自己的责任。

3、大大小小事都参与。

为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是个实习教师,但是总觉得只扮演教师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单调了,而参与进学生们中,不仅能与他们拉近距离,也能体验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间的美好。并且在第一时间为他们处理问题,比如学校大扫除的分工,晚上查宿舍等,小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找你解决,和文章刚开始提到的一样,班主任就是妈妈,所以我也要做到妈妈的责任,除去学习他们也需要各种关心,这样互相关心的结果是他们愿意和你敞开心扉,愿意和你交流,这便更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了。

篇6:六小警务主持词范文

主持词

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的报告会参会人员有市住建局机关全体人员、相关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今天这次报告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高青县公安局刘志强局长来为我们作报告,刘局长1984年参加公安工作,2005年任高青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公安局副调研员。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记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六次,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表彰奖励,享受市级劳模待遇。

刘局长担任高青县公安局局长期间,于2009年3月提出‚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总目标,实施‘六小警务’,打造爱民固本工程‛的工作思路,得以大力实施、逐步完善和深入推进。走出了一条‚以小见大、以小防大、以小促大、以小积大‛的良性发展之路,创新了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省委书记姜异康;市委书记刘慧晏等中央和省、市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全省第二期县(市、区)长‚社会管 1

理及其创新‛专题培训班、全省政法委书记专题研讨班及省内外有关单位纷纷到高青县现场观摩,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今天,刘局长将就‚六小警务‛的工作经验为大家做报告。相信刘局长的这次报告对我们全系统的工作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希望在座各位保持好会场秩序,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现在请刘局长为我们讲课,大家欢迎!

(之后)

刚才,刘局长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讲座,内容全面,公安系统‚六小警务‛工作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要以学习借鉴公安系统‚六小警务‛工作经验为基础,抓细节,抓具体,提服务,强根本,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全市建设工作水平。‚六小警务‛工作经验的根本在于,从小事、小处入手,希望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把学习‚六小警务‛与做好城建工作结合起来,着眼细微处,注重工作实效性。一是学习‚六小警务‛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服务,勤奋工作,创新发展,不甘落后,争当先锋。特别是全市城建重点工程,要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把我们的工程真正建设成精品工程,为全市城建工程树立标杆,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二是学习‚六小警务‛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各单位、各科室要深入学习各项城市建设政策法规,不断提高

自身素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同时做到热情服务,树立良好执法形象,倡导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执法理念。不要使企业认为行政执法就是找他们的麻烦,要以企业做大做强为出发点,注重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缓解企业的对立感、厌烦感,扎扎实实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三是学习‚六小警务‛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相结合。机关作风问题,关系到部门的形象。提高行政效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各科室要讲政治、讲纪律、讲作风、讲效率,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把机关作风建设与平时的工作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同时要以优良的作风保证工作效能的提高。

篇7:警务工作日志范文

考及对策探讨

【摘 要】积极推进农村警务战略的实施,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警务机制,对改善农村的治安形势、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警务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益于农村警务改革的思路想法,探索一套适合农村警务工作的新模式,为农村警务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思想。

【关键词】农村警务战略 公安派出所 综合警务

当前,加强农村政权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对巩固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将警务从城市移到农村,将警力从机关下沉到田间,正是为我们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整治农村治安乱点,排解大量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大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新农村。受多方面原因制约,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农村警力严重匮乏,农民群众未能享受到该享受的警务服务;农村治安防范流于形式,未形成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对当前农村警务建设得到充分的认识,才能

国各地区农村警务建设之间以及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将会大大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农村警务建设的发展。

2006年9月19日,公安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这是公安部党委适应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公安工作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的重要举措。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部署,要求公安机关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公安机关全面推进“三基”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努力维护了社区、农村和谐稳定。把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作为推进“三基”建设的重要载体,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各地通过精简机关、整合机构、增加编制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推动警力下沉;通过实行“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警务模式,重新划分警务区,合理设置警务室,警务室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派出所警务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发挥最大效能。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警务室17.4万多个,其中建立社区警务室5.8万个,农村警务室11.6万个,配备社区和驻村民警21万名。广大社区和驻村民警大力开展群众工作,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切实加强人口管理,积极组织安全防范,有力地维护辖区稳定,确保一方平安。

近年来,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各地公安机关逐步建立了与基层派出所实际相适应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公安派出所的基础防范和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并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及认可。但是,各地在推进农村警务室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阻碍、30岁以下127人,31岁至40岁182人,41岁以上131人,平均年龄36岁,中层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8岁。

近年来,**县公安局积极推进农社区警务建设,大力实施“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共保平安”的农村警务战略,加强对农村警力的投入,通过做好做强农村社区警务工作工作,使农村社会稳定局面得到明显巩固。以该局城关派出所为例,在四年农村社区警务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农村社区警务为切入点推行社会化防范的道路,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划区而治,民警入村种起“责任田”。2003年,**县实行撤乡并镇,原大寨乡并入蓝关镇,撤销原大寨派出所,将原大寨派出所管辖的辋川镇划归城关所管辖,城关所的辖区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136平方公里,下辖2镇、44个行政村,8个社区,常住人口9.4万人。派出所共有民警27人,其中所长1人,户籍民警1人,内勤民警2人,巡逻民警1人,刑警中队4人负责办理一般刑事案件,其余18人分为7个责任区,负责责任区警务工作和一般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处理工作。派出所有驻村警务室44个,社区警务室8个,每名责任区民警管理警务室达到2.9个,管辖区人口平均为5222人,还有上升趋势。派出所要求责任区民警至少每周20小时深入所辖责任区开展工作。城关派出所针对辖区面积广,发案情况分布不平衡的现实,在下派10位富有群众工作经验的民警到各警务站开展实有人口管理、纠纷调解、治安信息收集等工作,并要求社区民警将警务区办公室当作“更衣室”,上班时间一律下基层、进社区开展警务工作。每月由所领导对各警务区民警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其结果与民警绩效考核成绩挂钩,从而督促社区民警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城关派出所警务室在硬件建设、警力配备、工作时间等

导,在本村开展纠纷调处、信息收集以及治安巡逻等群防群治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及时报”。同时,按照《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在全镇28家龙头企业内设立巡防队,将综治工作与企业年终评优结合起来,使企业综治站的建立、运作与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挂钩,有效督促了各项群防群治工作的落实。警务工作的“平民化”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地区警力不足的困境。

二、农村警务战略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通过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广大群众深感实施农村警务改革和发展战略是构建平安农村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安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夯实公安基层,盘活社会治安资源,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以**县公安局实施农村警务战略以来的情况看,该局农村警务工作发生了三个变化:

一是警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村警务战略实施后,缩短了基层民警出警的时间,使公安机关对犯罪活动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缩短办案时间,减少案件发生的空间。农民群众对于农村的治安满意度显著提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使人民警察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高,密切公安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基础的巩固。

二是打防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农村警务发展战略,把警务工作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农村各个基层单位,消除社会管理的真空和社会治安防范死角,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实施精确的打击,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进一步夯实公安基层的基础工作,充分调动广大

强、素质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经济不断地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及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农村地区的各类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不少基层民警现有的知识已经趋于老化或者不尽合理,加上没有完善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地更新,难以适应农村警务建设和日益发展的农村治安形势对民警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旧有的警务体制造成各类专项行动交叉重复,占用大量的时间,极大浪费警力资源,使得民警缺乏足够时间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工作。

二是“警力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基层警力严重不足,以及配置上的不合理,仍旧是困扰派出所和农村警务建设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警务室规范化建设要求,我县应建成520个农村警务室,中心警务室84个,社区警务室8个,虽然在2007年全部建成,但是到现在实际运行的不到90个,运行良好的主要是城区的8个社区警务室和14个派出所辖区的84个中心警务室,其余的警务室实际大部分处于空置状态,实际运行时间不足要求的50%。全县14个派出所,每所平均只有4--5名责任区民警,负责查破案件、群众求助、基础信息采集等辖区所有事务工作,警力不足又使“一村一室”、“一室一警”为主的警务模式无从实现。如果警务室建设的警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深化将无从谈起,甚至连维持现状都将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警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专项斗争、非警务活动占用大量时间和警力资源,使得农村警力的配置上更是捉襟见肘。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在行政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是解决问题时受到阻力和障碍,如违章建筑拆除、工程建造纠纷、计划生育罚款、征地拆迁等问题时,不是从自身工作中找原因和认真细致的做思想动员工作,而是常常把这些棘手的问题推给公安

制,农村警务经费的保障渠道不通畅,更是目前农村警务改革与发展的一道难题。

四是“运行不畅”问题亟待破解。**县公安局在推开警室(社区)建设中,为构建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警务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下警务区开展基础工作,明确规定警务区民警除参加所内值班、会议、学习外,每周均要在警务区开展防范、管理、服务工作2日。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规范,明确警务区民警工作职责,规范警务区警务工作内容。在运作机制上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但是,由于警力保障上的严重不足,过多的专项斗争和非警务活动的影响,应付各类检查、考核而对正常工作的牵制,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派出所职能的泛化和自主实战功能的日益萎缩,警务区民警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得警务室建设难以深入,警务区工作要求、制度和措施难以落实,警务区警务工作的效果难以提升。在警务区警务具体运作中,突出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因缺少调查、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使一些工作措施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因缺少创新意识,工作中因循守旧、照抄照搬,搞形式主义。警务室建立之初对群众的承诺,因警务保障、运作机制等问题的影响而难以实现,使得部分干部群众对警务区工作产生失望和不满情绪,认为警务室是派出所搞的形象工程,而对派出所开展警务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

五是“考核激励”措施还不到位。实施农村警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必须及时跟上,并发挥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现行的派出所工作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与警务室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对防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的考核还在沿用对打击破案的量化考核办法,1

众,为农村的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做好公安工作。

二是开辟各种渠道,破解警力不足难题。在当前警力不足仍是制约各项警务工作开展的最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在现有条件下,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挖掘民警潜力,弥补警力不足问题。第一、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招录一批辅警,协助民警开展工作,缓解民警工作压力。第二、合理划分警务区域。在农村基层设置警务区要根据一个派出所辖区内的人口分布、治安状况好坏、警力数量、范围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将片划分成若干个警务片区。对于片区较小,治安情况相对稳定的警务,实行一区一警,并以相邻警务区联勤的形式,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对于片区较大,治安情况相对复杂的片区,实行一区多警。第三、制定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一般要求警务室民警在农村基层服务不少于五年,鼓励和提倡民警长期在农村服务,保持警务室民警的稳定性。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对警务室民警在评先选优上给予政策倾斜,优先考虑;对工作优秀的民警在职务晋升上大力提拔,激发民警工作积极性。第四、建立与农村民警工作相适应的福利待遇制度,提高驻村民警的各种津贴和补贴,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保障他们的物质基础;定期对民警的身体、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检查,实行年休假制度,妥善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为农村警务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实施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取得实在的成果。

三是完善经费管理,确保警务工作运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飞跃式的发展,虽然全国的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的财政经费仍然比较紧张,而且大部分的警务经费都用于城市警务建设,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花在农村警务上。要使农村地区的警务工作有效进行,首先要有必

络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的专项打击。要重点完善基层派出所里的人员协作机制,进一步调整基层派出所的战略布局,优化警力的配置结构,组织协调好联勤联动、打防结合力度,发挥其最大作用。整合机关和相关警种的警力资源,精简机关,解决机关机构内部层次过多、职能交叉和基层派出所警力分散、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真正把警力投向一线,投向农村基层,使各区域、各警种、各部门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提高,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之间的壁垒。

五是开展群防群治,实行社会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推进农村社区的警务改革建设中,实行群防群治,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同时,公安部在《决定》中明确指出开展群防群治是农村警务的重要职责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在农村警务改革建设中,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警力不足的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由于农村地域的开放型,如果采用城市的物防、技防、人防等为主的社区管理模式,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农村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经费和警力投入,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普遍实行。只有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特点,走群众路线,充分的发挥村落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群防群治机制,才能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要深入群众,将公安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零距离的相结合,同时,可以对举报提供重大情况、见义勇为和参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等行为给予适度的奖励,充分挖掘利用农村社会治安资源,让群众参与到农村的治安防控工作中,变民力为警力,加强群防群治队伍的建设,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二是要和谐警民关系。良好的警民关系是实施群防群治的保障。在警务活动中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他们

[2] 沈培菊.农村派出所改革浅析[J].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2000(01)[3] 王大伟.中西警务改革比较[J].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张兆瑞.社区警务论[J].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郑

前.论构建和谐的社区警务模式[J].辽宁警专学报 [6]王苏醒.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J].公安学刊

篇8:浅论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积极开展安全防范教育

(一) 定期召开社区安全防范会议

通过社区安全防范会议, 警方定期向社区居民通报社会治安情况以及犯罪活动的新形势与新特点, 与社区居民共同讨论社区安全防范的措施与整体解决方案, 及时提醒社区居民注意各种安全问题。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和治安防范知识、技能宣传等普及性的活动。同时, 让社区居民了解在安全防范方面投入的必要性。通过开展这些大众化的普及活动, 吸引社区内的居民参加, 寓教于乐, 与他们建立关系, 为组织他们进一步参与社区警务活动创造条件。

(二) 免费发放安全防范宣传手册

主要包括:警方与社区合作免费制作与发放《预防犯罪实用手册》、《居民安全防范宣传手册》、《如何防传销》、《如何防盗抢》、《如何防诈骗》、《注重儿童安全教育》、《正确使用和保管居民身份证》、《正确使用和保管各类银行卡》、《学会有效报警、求助和依法保护自己》等安全防范资料, 通过这些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的资料, 使社区居民能够迅速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防范常识。

二、努力普及自卫互助

(一) 建立群防群治组织

群防群治是群众性、互助性自防自治活动的简称。具体说来, 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专门机关指导下, 群众自己组织起来, 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所在地区, 或单位治安的一种活动, 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原则。

我国群防群治组织主要有社区治保会、巡防队、单位内保组织、保安服务公司等, 这些组织在预防与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中, 特别是在化解社区群众矛盾纠纷、宣传综治和法律知识、帮教“两劳”回归人员、挽救失足青少年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二) 组织邻里间聚会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过去人们住的是平房、大杂院, 大家彼此非常熟悉, 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 邻居们相处的比亲戚还亲。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居民的住房普遍得到了改善, 纷纷都搬进了楼房, 谁也不管谁, 谁也不认识谁, 由于缺少人际交往的条件与环境, 邻里之间的关系很淡漠, 不利于相互之间开展邻里守望与自卫互助, 也不利于警方的防范工作。因此, 鼓励社区居民一起聚会, 例如, 举办全区性的综合晚会、观影晚会、文艺演出等活动。社区警务工作者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亮相, 介绍机构的工作, 让所有居民有机会初步结识社区警务工作人员, 让全区居民知道社区警务机构及工作人员已在该区工作, 并接受有关社区犯罪活动情况的教育, 从而使社区居民更为踊跃、更加负责地承担起保卫社区治安的责任。

三、广泛收集社区安全信息

广泛收集社区安全信息, 是顺利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收集社区安全信息不应仅仅局限于社区治安信息, 还包括与社区发展建设相关的所有信息。

(一) 通过治安管理手段进行收集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 依靠群众, 运用行政手段,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通过有效的日常治安管理, 公安机关可以了解与掌握犯罪高发人群的思想与行为动态, 熟知辖区内公共场所与特种行业的经营情况, 对各种危险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信息和不安定因素, 从而减少无序与混乱现象的发生。

(二) 配合社区建设进行收集

由于治安问题涉及社区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 都会关系到广大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都会对社会治安状况产生影响。所以, 了解与掌握社区建设与发展状况, 对公安机关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效进行巡逻和支援

巡逻是最基本的警察勤务方式, 也是最为重要的社区警务工作措施。警方的快速反应和有效支援, 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很大的震慑作用, 也会极大降低居民对犯罪的恐惧感。

(一) 制定科学的社区巡逻计划

巡逻是一切警方活动的基础, 也是最能体现警察威力和发挥警察能动作用的方法。一般可将巡逻分为常规巡逻与随机巡逻。可以步巡逻与车巡逻相结合, 制服巡逻与便衣巡逻相结合。但不论是常规巡逻还是随机巡逻, 在制定巡逻时间和路线等巡逻计划时, 都必须首先考虑科学性的原则, 既要考虑到巡逻的效率, 又要考虑到巡逻成本的节约。

(二) 建立快速支援机制

基于城市报警系统, 建立快速反应与支援系统, 是及时制止犯罪、防止混乱、减轻恐惧的重要保障。没有警察的及时支援, 公众难于有效自卫, 更不敢见义勇为地互助。建立快速反应与支援系统, 会极大增强不法分子犯罪的恐惧感。

作为一种新的警务运行模式, 社区警务的实施, 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同时, 一些相关法律规定的治安管理措施的运用, 也是社区警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摘要: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 作为一种以预防犯罪为主的新型警务模式与警务战略,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 风靡全球警界, 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区警务体现的是警方必须与社区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共同担负起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责任。

关键词:社区警务,工作,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兴华.社区警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136.

上一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篇:临建板房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