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法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体验学习法范文

体验学习报告

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 (P.4) 其實身體或心理所經歷的經驗,不見得能讓人有所學習,體驗有時候是不涉及我們頭腦的認知思考。

→例如看到一朶花很漂亮,聞起來很香,如果沒有將花的名字及特徵記住,尌只有體驗到花很漂亮,聞起來很香,下一次再看到時,也仍舊只有花很漂亮,聞起來很香而已,這樣在認知上並沒增加任何新的經驗,這樣也不能算是學習。

(P.5)體驗教育之父-杜威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從直接參與中的反思產生學習價值

(P.6)李錫津(2002)將體驗學習界定為:「透過系統的情境設計,把學習者導入學習情境之中,讓學習者經由『全身體』的體驗學習,有機會用手觸摸、用眼細察、用耳傾聽、用鼻細聞、用腦思考、用整個身體去感覺,由全心靈全身軀和情境更契合的連結,產生更具體更明確的感悟、感動和體會,將會激發出更具體、更深刻、更持久的學習」。

(P.9)自主性挑戰

1. 學員有權選擇何時參與活動及參與活動的程度為何。

2. 學員隨時都應分享活動中任何有價值的經驗。

3. 學員尊重團體中任何成員的決定。

創造價值約定

創造價值約定是幫助團隊達成目標及激發個人學習的有效方法,在團隊中工作與學習,團員間共同遵守特定之約定,使得團隊力量發揮至最大,並且是團隊學習的形成要素。創造價值約定是全體團隊成員及訓練員共同約定所達成的共識,以期建立良好互動的特定學習環境。

藉由團隊目標的設定、討論商議、問題解決、衝突管理、支持鼓勵,並且最終達成目標,來貫徹創造價值約定的過程,使團隊肯定自我及他人價值,找出每個人的正面特質,進一步肯定團體及其中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契機。

立即性效果

體驗作為訓練與學習的方式,不但刺激有趣,充滿挑戰與高度參與,同時還能擁有新的經驗與學習。學習時間雖短,親身感受的學習過程,本身尌散發了動能與力量;有體會馬上尌有改變契機。

突破性價值

「跳出制式框框」的想法,是我們團隊修練課程的規劃重點,不但改善主管及同僚間的溝通與協調,同時也鼓勵刺激原有模式,擁有新的處理方法,最重要是能破除本位主義,以團隊整體思維為重。

(P.11)體驗學習不再是以教師為教學中心,學生才是教學之主體。教師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所謂助產士(Midwife)的角色,透過教師引導之過程,使學生透過反思內省及批判,習得新的知識及概念,並內化於自我中。 (P.13) (一)體驗階段(Experiencing)

體驗學習是以活動(activity)來促進參與者利用自身的能力、團隊的分工合作、人際溝通、領導與被領導、面對挑戰或壓力的問題解決等歷程,有邏輯性且有方法的循序漸進達到活動的設定目標,並學習到有價值的樂趣。

(二)反思內省階段(Reflecting) 參與者比較過去的活動和經驗,並與團隊討論達成目標的方法,確認團隊的分工細節,活動時間的考量,以發展出突破規則的限制與創新的想法。所以,參與者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省思與檢視問題產生的核心所在,對活動的感覺、所看、所聞、所聽,並尋求連結過去經驗來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三)歸納階段(Generalizing) 將思考的想法與經驗作歸納與連結,形成概念以作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應用,是此階段的重點。藉由歸納可以得知,面對新的環境,歸納吸收個人或他人的經驗,有助於個人或團隊迅速地對新的情境與挑戰建立適應及作出反應。

(四)應用階段(Applying):

摘要出觀念並形成結論真實的世界產生意義。體驗學習的成效,即是個人能夠應用參與活動的經驗,把所學習到的知能去推理到外在世界;這個階段著重在將這些活動經驗應用到正確的情境,並將體驗學習的經驗,實際施行或作有意義的應用到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P.14)國內學者廖炳煌(2006)以Kolb所提出的體驗學習圈概念為主軸,加以整理出一套較完整的概念,認為在體驗學習圈中加入以下的步驟,能使活動操作較完整且切實。

體驗學習活動設計必要因素 (一)、目標設定

引導學員設定適切目標所需問的問題,依序為: 你想要完成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需要作什麼來達成你的目標?(你願意採取什麼行動?)

哪些資源能幫助你達成此目標?(人、資訊)你需要團隊什麼支援?

你將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達成目標?(你衡量的準則是?你如何知道自己將達成目標?) 你如何幫助其他成員達成他們的目標?你如何運用你的優點幫助其他人? (二)、全方位價值契約

全方位價值契約(Full Value Contract)包含之三項團隊共識: 同意以團隊合作方式達成個人及團隊目標。 同意遵守該安全、團隊行為之準則。

同意給予、接受正面及負面回饋,必要時願意調整行為。 (三)、自發性選擇挑戰 [要講] 自發選擇性挑戰(Challenge by Choice)提供學員:

在一個支持性及關懷氣氛下,嘗試一個可能困難和/或可怕的挑戰之機會。當強烈的表現壓力或自我懷疑的時候,一個“撤退”(back off)的機會,並知道將來若有意願,隨時有機會。

一個嘗試艱難任務的機會中,了解嘗試的意圖比表現更有意義。尊重個人想法和選擇。[團隊氣氛]

(P.20)全方位價值契約的應用

舉例一:學員之間發生衝突

衝突發生時引導員可以提出下列的思考問題:在開始的時候,每個人提到今天參與活動的動機和和目的,現在我們的狀況符合你們自己提出來的期待嗎?如果不符合要如何處理?

舉例二:學員害怕並且拒絕挑戰

這時候尌要檢視這個學員在面對全方位價值契約時,提到的參與態度。如果討論全方位價值契約時,學員提到不希望被強迫面對挑戰,那尌應該尊重他的參與方式;但是如果學員當初希望的是積極面對挑戰及突破自己,那麼這時候尌可以把全方位價值契約提出來跟學員討論,進而協助學員接受挑戰或修改挑戰的程度。

(P.22)體驗教育與團康活動的差異

團康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氣氛的營造,所以活動比較重氣氛,而體驗教育比較重是反思和學習。兩者之間,如果要營造更多的感動,也許團康活動會多一些,但是生活的反思和應用,則體驗教育會多一些。 所以,兩者之間並沒有尊貴之分,只有因為目的不同而安排不同的方式去進行團體互動。有些剛學習體驗教育的引導者會看不起團康帶領者,其實那是自己無知的一種表現,才會把兩個目的性不同的團體動力型態(目的不同,工具可能相同)拿來比較。

體驗教育的重點在於學員在過程中是否有反思及生活上的學習,而並非是不是團康。

但是當然也有些人純粹只會團康技巧,完全不引導學員進行反思,然後號稱自己也是體驗教育專家,這點也是造成團康活動被誤解、價值被低估的原因之一。其實,也有些公司辦團隊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氣氛以及團隊的情感凝聚,有些很資深的體驗教育從業人員,也常在這種案子上慘遭滑鐵盧,因為他不懂團康的技巧,太自 視體驗教育的價值而忽略了團隊的需求,從連續兩個章節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體驗教育也好、各種教學方法或活動也好,都要回歸到學習的目的或者活動的目的,才能做的好,體驗教育只是一個比較好學習的工具,而不是萬能的工具。

(P.23)遊戲:雪花飄飄

一、大家手上都有拿到一張A4的紙張(我首先拿著)

二、請大家閉上眼睛、不小心張開?在閉上尌好

三、請聽著我的指令來做

四、先對折、再對折、左上角撕下一個小正方形(2公分)、右下角撕下正三角型(3公分)、

再對折、右上角在撕下半徑2公分的小扇形。

五、好了後,請大家將眼睛張開、把這張紙舉高看看有沒有人跟你的一樣?

六、請問大家為什麼不一樣呢? 指令怎麼說比較清楚?

七、那麼跟日常生活中有什麼關係呢?

☆☆☆☆☆ 溝通的重要,你的感受不等於我的感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分享紙鈔

第二篇:论文: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与新课程共成长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石林小学 陈海燕 学号:39

摘要:数学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而对教学中的主体体验有自身的要求,本文依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重塑教师教育意识,切实提倡生活数学;深刻理解‚体验学习‛,确保数学走向生活;创设多种体验情境,促进学生主体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提倡‚体验学习‛是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验学习 生活数学

历史的车轮已经悄悄驶进21世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给我们山区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清贫、艰辛的山区老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挑战。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课堂,又是一番何其轰轰烈烈的改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重塑教师教育意识,切实提倡‚生活数学‛

1 1.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我们当教师的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教学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塑立生活意识,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很难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学习的内容,像‚元、角、分、年、月、日‛的认识,应用题的思路分析、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学习、统计知识、测量知识、估算知识等等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

2 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作用。例如,教学‚求两积之和(差)‛类型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理解思路,可先分组叫学生到菜场、商场购买若干数量的两种物品,然后计算总价。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容易理解;再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组织学生编题解题。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动手、动口、动脑能较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深刻理解‚体验学习‛,确保数学走向生活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 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学习体现了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学习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学习中的数学活动还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

3 构的目的.

三、创设多种体验情境,促进学生主体体验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课前关注教学内容,奠定学生有效体验。

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有些数学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各种材料,或独立设计制作,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制作。这让每个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了,思路打开了,热情高涨了,学习起来也特别轻松。

2.课堂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成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我所执教的《圆柱和球的认识》一课中,我就是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得出结论,体验1:看、摸、滚、套;体验2:切、割。这堂课学生动脑又动手,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参与,获得了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体验中猜想,在体验中获知,在体验中验证,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加深理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会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定位在‚经历、体验、探索‛,可见在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

4 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发现之,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活动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带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同桌一起玩,通过滚一滚、摸一摸、套一套,发现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能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 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切割圆柱形的香肠和球形的丸子,通过不同方法的切割,学生观察到横向切割圆柱,切面是圆形,纵向切割圆柱,切面是长方形,而无论从什么方向切割球,它的切面都是圆。正是有了学生的亲自操作,才有了学生的真切体验,深刻认识,形成了整体认识。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比较一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用眼睛判断不出来,就通过摆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来拼组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切体验,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字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球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生活问题,学生纷纷回答是圆柱,再进一步深化:‚为什么要把车轮做成圆柱而不做成球呢?‛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既明白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提升;又如: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计算花盆中的泥土、鱼缸里的水等体积;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让学生在课后测量并计算校园中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父母的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份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在这些实际应用中,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体验学习,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主动求知;在数学教学中提倡体验学习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

6 在数学学习中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我们携手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四、体验中发现,感受过程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提倡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亲历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够操作实践的,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做,体现‚做数学‛的思想。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圆柱和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经常接触到,认识它们的特征,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玩,自己去发现。所以我让每个学生都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和球,发现其基本特征;又通过切一切圆柱和球,发现其隐含的特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投身于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我发现了!‛的愉快体验。

五、体验中验证,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性学习重视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的转变,让学生对于获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加深对结论的肯定和理解。例如:在学生发现圆柱有两个平面而球没有平面后,我让每个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圆柱和球,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在学生发现圆柱只能来回滚动而球能向四面八方滚动后,我让每个学生滚一滚圆柱和球,验证你的发现是否一样;在学生得出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而圆柱中间比较粗的结论后,让学生用铁圈套一套,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亲自的体验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既让没发现结论的学生恍然大悟,也让已发现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7 一种体验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验证科学的结论,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128页

[2]:夏沔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

年再版

1999

第三篇: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谭筱英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真正实现“三个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乐学”、“善学”,其方法是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而体验式学习则是支持这种学习平台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体验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体验式学习的几个重要理念

1、促进人格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是这一报告的中心内容,并成为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改善心智模式

彼得·圣吉关于心智模式的研究,从另一角度诠释了体验式学习的原理。心智模式是指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对周围及世界的看法及其采取的行动。他认为人们常常以自己的观念和假设来看世界,很多时间透过自己的“过滤眼镜”去诠释和认定外在的世界,其实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假设,然而却把它当成是真实的世界。体验式学习探询的就是改变的根本动因——根植于心中的观念,而且从操作层面观察和改善人们的心智模式——这些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成果。根源改变了,导致行为改善,成果自然彰显。

3、激发潜能

体验式学习的教育宗旨就是“你的拥有超过你意识到的”(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让每个学生学会向内学习,向内发掘潜能,发现影响我们创造和发展的盲点、障碍,把那些平时总认为的“不行”、“不能”或“没希望”等负面的东西清理掉,从而把每个人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向外不断挑战自己,“还有其他办法吗?”、“我还能干什么?”、“我还能不能做得更好?”,从而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通道,使整个人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发挥,从而为个人的持续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体验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

1、基本结构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亲历:由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创设情景和活动,由学生单独或团队合作去经历一个事件或完成一项任务。 感受:学生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活性很强的,印象深刻的。通过回想和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产生自己的观点。

分享:学生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学生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

总结:当学生把观点分享了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过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价值观。

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了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最终要用来指导实践,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终极意义所在。

现以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怎样对待不公平》来说明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结构:

上课了,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准备了蛋糕请学生分享。说着,取出了一个小小的蛋糕,切成二份,只分给了坐在前面的二位学生。(亲历)

结果,没吃到蛋糕的学生很有意见,吃到蛋糕的学生也不自在。(感受)

老师坦诚“交心”:看来老师带来的蛋糕是太小了,可现在蛋糕吃完了,你们看怎么办吧,是继续带着不满的情绪,还是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公平”的声讨逐渐转向了“让自己高兴”的思维和办法。学生的消极情绪在集体讨论中得到了宣泄,并形成集体共识,即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肯定老师的情意而不在乎表面的形式。(分享)

老师升华主题: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今天确实是老师不好,弄了那么个小蛋糕,使同学们不能公平分享。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是怨天尤人,还是设法调整、改变,或主动适应现实环境?这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比如今天的分蛋糕,你没吃到,又不说——只好自己受罪了;你说了,可能老师就分给你——满足了你的需求;蛋糕确实没有了,你怎么办——主动适应才能获得快乐。(总结)

于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公平问题。(应用)

2、基本技术 (1)启动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之初,需要让全体学生放松,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做轻柔体操,以促进身心放松、协调。如果是新组建的班级,还可进行多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或谈论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活跃气氛,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降低自我防卫心理,之后,随着活动的深入,才有可

2

能作较深层的自我探索。

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团队规范(或称游戏规则),团队规范是引导学生行动的准则,也是保障学生权益的重要依据。团队规范不仅规定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有舆论导向的作用,破坏规范者不能被团队所接受。对团队目标和规范的认同会有效提高学生对团队的归属感。所以,教师要善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技巧,建立积极的、有效的规范。

(2)过程技术

体验式学习主要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组研讨、尝试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静心冥想、作业练习和行动指南等。其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法,即通过行为模仿或角色替代,使学生受触动而领悟。以思想品德课《了解自己的情绪》为案例,运用角色扮演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A、哑剧:用行为动作表达赞美别人或讨厌别人,促进非语言沟通。

B、角色互换法:一个人顺序扮演对立的两种角色,如欺侮人的人和被欺侮的人。

C、双重角色扮演法(也称“镜向扮演法”):由两个人表演,一个表演有问题的人,另一个完全模仿前一位的动作重复表演一遍,使前一位(有问题者)得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德性。

体验式学习以沟通为纽带,而沟通的有效性来自于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简约和准确,而且,沟通的双方既要考虑自己的需求与动机,也要考虑对方的需求与动机。这里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个人的主观经验包括:生活经验、第一印象、价值倾向和社会知觉等等。沟通的双方都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意图来表达信息或“翻译”信息,尤其是个体的社会认知偏差,常常会歪曲他人发出的信息。这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既要提高自己知觉的敏锐性和客观性,觉察、理解学生沟通信息的真实涵义,又要运用澄清、面质、鼓励等多种技术介入与协助团队的有效沟通。

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遇到冲突时,不会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3)结束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将要结束时,可让学生作个具体化的自我评估,教师更要全面、具体、明确地对活动作一总结,以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并促进他们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里的“全面”,一是指向学习目标的各方面,二是兼顾团队中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的“具体”,即表达具体,也就是不要笼统、抽象地叙述。例如:以“我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不再随便插嘴;在争吵时,我学会不动气„„”代替“我在人际关系上长进了许多”;以“你说话时面带微笑,令人很舒服”代替“你表现很好,有进步”之类的抽象语言,这能较好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活动中比较被动、沉默的学生,可以说:“每次讨论,你总是最

3

后一个发言,而且说得很少。”这样的反馈和评价也有益于接收者采纳。

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和教练者等等。具体来说,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角色关系。

1、既是教练,又是学员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和延伸主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又要降低自己的高度,保持对每位学生的同情心,即能够设身处地对学生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2、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

体验式学习中,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教师既是“局内人”,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生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生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信息和表达意见。而在表达时,又要充当“局外人”,尽量避免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有助于他们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3、既是团队的中心人物,又要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必然是活动的中心人物,然而活动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善于运用领导技巧(包括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欣赏、观察、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热情。

(作者单位: 厦门外国语学校)

4

第四篇:感悟体验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将使语文学习更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际,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重知识化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作为“人”所特有的感性需求和主题体验。正因如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体验的愉悦中找到打开阅读理解大门的钥匙。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新课改呼唤体验学习。

一、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手体验的重要活动形式。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小语教学三外维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快乐。

1、师生互动,创设情境,体验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发现过程。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的感悟;诱发体验的的欲望。

(1)、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领会课文意境,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读来落实,于永正教师曾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范读、引读、齐 1

读、赛读、分角色读„„。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情感波澜起伏,更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获得能力。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育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标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寓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学习的目的。

例如学习《月光曲》时,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在结合画面,启发学生边读边想像,让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泛读,吸引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在读中也就把自己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读后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如《圆明圆的毁灭》一文教学不妨这样设计:先利用媒体展示圆明圆的旧面貌,引导学生体验它昔日的辉煌,而后再现如今残垣断壁下的圆明圆废墟,让学生体验今日的荒凉,通过今昔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激活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从而探寻圆明圆毁灭的原因、经过、获得各自不同的学习体验。

在语文教学时也就是这样多读,读出生命的感动,读出情感的体验。从学生的主体入手,寻着课文情感体验的“蛛丝马迹”,把学生导入课文制定的情感世界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就会在体验学习中以心换心,在激情中沉醉和超越,在振奋中创造和奉献,在“高的瞬间”窥见人生的秘密,这就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吧!

(2)、在疑问中体验精华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从而在体验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如教学《黄山奇石》中“奇”能删吗?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前提问:“看到课题和预习部分,你们想知道什么?”结果孩子们争着问,问题有:“夜莺的歌声从哪儿来的?”“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课文为什么多次写到‘夜莺’的歌声?”在《小珊迪》的学习中,一生提出:“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说明他死了,为什么后面还要写“他死了”这不是重复吗?在《西门豹》中生质疑,既然西门豹是先

令,为什么他不用手中的职权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惩办,而花费那么多的心思?这些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无论是放在课前还是课后质疑,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验到文章的精华。

每当我看着高高举起的小手,听着天真烂漫的童语,顿时感悟到体验学习的力量,感悟到学习方式变革给教学带来的希望。

2、生生互动,诱导多“动”,体验学习

通过生生互动,体验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如《人有两件宝》的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为课文配节奏,或画一幅画,或做小制作等等。通过动手操作他们便体验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做”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2)提供“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爱演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把课本中的内容转换成“表演”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表演”中自觉地理解课文内容,探求有关方法和技能,使“演”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演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如:低年级口语交际《学会做客》一课,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做客时的礼仪,培养学生自然大方、文明有礼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课型单靠文本资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学生到亲戚家做客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在课堂上演一演,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有情、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增强语言感悟能力。这样的教材才能真起来,课程才能活起来。

还可以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来学,学生兴趣盎然又能让学生在“移位体验”中体会小珊迪一颗善良的心,体会蔺相如不畏强暴的爱国主

义精神,体会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爱国,体会小红军的倔强、至死也不愿拖累别人„„

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交流,重视应用,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延伸至生活,增进学生体验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体验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将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的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不难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人为的开垦和破坏,提出了整治黄河对策,懂得破坏自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是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难以唤醒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时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

又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正是鲫鱼结伴时”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以下几项内容:

1、观察鲫鱼,描述鲫鱼(写作);

2、为鲫鱼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3、采访渔民家庭,了解鲫鱼的生长过程(口语交际,写采访稿);

4、实地查看富屯溪水面,访问环保部分(调查访问,小组汇报);

5、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应用文)这样在生活中进行综合性的体验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第五篇:体验式学习的魅力

——昌乐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感悟

昌乐实验小学 丛建娇

2016年11月3日,我参加了语文青年教师培训会。 聆听了韩传工科长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韩科长在讲解完《语文课程标准》后让老师们学以致用,把老师们分成八个小组亲身体验课堂目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教学过程的制定。下面我就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目标要明确。韩科长强调,集体讨论的四部分要重点备课堂目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轻备教学过程。因为韩科长指出课堂目标确定好了,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轻备教学过程,因为不同地方的学情不一样,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所以要轻备教学过程。讨论的目标很明确,既提高了讨论的效率,也提高了讨论的质量。这样的切身体验,使我体会到了以前备课的不足,注重了教学过程,反而轻备了课堂目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造成了本末倒置了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改正。

二、学会换位思考。集体讨论过程中,我们围绕组长紧张,焦急的备课,唯恐展示成果时会显示出我们组讨论的质量欠佳。集体讨论后,韩科长让小组分享讨论的成果,我们组积极展示了自己的讨论结果。但在站起来分享自己讨论成果的一刹那,有紧张、羞怯、焦急、胆怯的心理活动,既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又害怕说的不好,其他的小组在分享时,自己却在奋笔疾书的修改自己的稿子,没有认真地聆听。分享完自己的成果后,瞬间心情轻松,心理就变成了万事大吉的状态,这是我在集体讨论从开始到结束的心理状态。韩科长顺势指出,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让学生讨论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审视学生,这一点对我的感触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学生的感受。

这次的培训使我受益颇多,我们每天都在上课,对教材的解读,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对学生的感受,我们真的换位思考了吗?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备好每一课,多关注学生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向孩子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外出计划表范文下一篇:我记得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