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2022-09-17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总结版

中医对月经产生的机制:

①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于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同作用于胞宫的胜利作用。

②脏腑与月经:五脏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肾:月经产生以肾为主导。肾为天葵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与脑髓相通,为五脏阴阳之本。

③天kui与月经: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对妇女来说,天葵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充沛。冲任相资,冲任又得神经充实,聚脏腑一定之血,依时充满而溢于子宫,使月经按期来源,并具有受孕能力。

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能生血,行血,摄血。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侯加常。

⑤经络与月经:a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b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c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d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e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f在天葵的作用洗,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⑥胞宫与月经: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其生理由身、天葵、气血、冲任调节,并主司子宫藏泻,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

1) 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

2) 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 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经期血室正开,宜和气调血,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热之品慎,免耗血动血。经后学海空虚,宜调补,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经前勿滥补。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重治肝,绝经后重治脾。掌握虚实补泻规律。虚补肾扶脾养血,实疏肝理气活血。

病因: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崩漏病因病机:崩漏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清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也可由于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也可由于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经血非时而下,也可由于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非时而下

辩证:以无周期性阴道出血为辩证要点,临症时结合出血期、量、色、质的变化和全身症候以分清寒热虚实。

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久各异,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固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症候,故塞流之崩漏治疗的第一步,若出血势急量不减者,宜急症处理。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逐渐减少或停止时,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

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前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

2、妊娠病的病机:

1)阴血偏虚。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

2)冲气上逆。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4、气滞。

3、妊娠病的治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分清母病与胎病;辨胎之可安与不可安;安胎以补肾培脾,清热养血为主。

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

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

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不孕症特殊检查:卵巢功能检查、输卵管通畅试验、免疫因素检查、子宫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当怀疑垂体病变时头颅CT、MRI,排除垂体病变引起的不孕。 人工流产并发症:

1、人流综合症。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甚晕厥,心跳过缓。阿托品吸氧

2、子宫穿孔。

3、人流不全。人流术后阴道持续或间断出血超过10天。

4、宫腔或宫颈管内有粘连

5、人流术后感染

1、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外阴瘙痒;甲

1、 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外阴奇痒难忍;达克宁栓

3、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甲

4、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阴道烧灼感;甲 肾虚:月经先期肾阴虚(固阴煎);后期当归地黄饮;先后不定期固阴煎;月经过少归肾丸;经间期出血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崩漏肾气虚加减从容菟丝子丸,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闭经肾气虚加减从容菟丝子丸;痛经肾气虚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月经前后诸症经行乳房胀痛肝肾亏虚一贯煎,发热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泄泻肾虚,浮肿脾肾阳虚肾气丸。

清经散丹皮地骨黄柏芍,茯苓熟地嫩青蒿。

1、两地汤。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2、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3、寿胎丸。菟丝子,川断阿胶与桑寄;气虚加术和参芪,寒甚骨脂热生地。

4、生化汤宜产后尝,川芎桃草酒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可参详。

5、解毒活血汤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6、金匮温经汤,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又麦冬;参草扶脾阿胶共,温寒止痛最暖宫。

7、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 膈下逐淤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淤汤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11、血府逐瘀汤芎归芍,红花生地柴胡枳;桔梗牛膝升降复,甘草和中调诸药。

2、产后三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3、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4、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5、产后病的病机: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6、产后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2、 产后病的病理特点: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

8、产后病注意事项: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证时须细心体察,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亦必须照顾气血,开郁无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无过于温燥,清热无过于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不过汗,不过下,不过利小便,以免亡阳亡阴伤津液。另,危急重症当详察,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的症候群,也是妇科常见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引发反复出血或者疼痛、不孕不育及结节包块等。因其大多数病变出现在盆腔内生殖器和邻近器官的腹膜面,故临床常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生化汤、保阴煎

癓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癓瘕。

异位妊娠临床表现:未破损形,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一侧隐痛。破损型,停经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

妇科病治则: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制冲任督带、调控肾天葵冲任胞宫轴、以

调为治则

第二篇:2012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3-2014年重点专科工作总结

2013-2014年我院继续按照《关于下达2013年农村医疗机构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通知》(苏中医【2013】88号)的要求,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项建设工作。将项目建设工作列入医院重点工作,现将项目建设执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院领导高度重视专科建设工作,成立专科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医务科科长担任,负责项目的督查工作,脾胃病科主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保证项目工作有序开展。

二、按照项目建设的五个方面逐项落实:

(一)、基本条件建设:

病区床位达到50张,设置一间中医特色治疗室,开展中医特色治疗、灌肠治疗、熏洗、耳穴埋籽、中药足浴、艾灸、穴位按摩、理疗等治疗项目,改造了病房治疗室,设置脾胃病科门诊,安排高年资医师坐诊,门诊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比较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能满足脾胃病科疾病诊疗工作的开展。2014年1~11月脾胃病科门诊量41257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17.14%。

(二)、人员队伍建设

2013-2014年招聘1名中医执业医师,现有7名医师,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副高以上职称3名,本科学历7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43%,主治以上职称比率70%,本科学历比率100%,继续强化脾胃病科知识的培训,科室医师参加培训的比例100%,主要培训中医基本知识、脾胃病科常见病的诊断,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脾胃病优势病种诊疗的适应症和操作常规,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科主任带头接受培训,今年共派出2名医护人员到省中医院进修。通过学习,大部分医师能熟练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常用方剂,促进中医临床工作的开展。

(三)服务技术建设:

对重点病种吐酸、痞满、胃痛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对实施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三个病种的中医辨证论治优良率100%,中成药辨证使用率100%,中医治疗率100%,治愈好转率100%,2014年1~11月脾胃病科住院病人1176人次,使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100%,开展中医特色治疗项目8项:灌肠、熏洗、足浴、耳穴埋籽、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药熨,将国内古今名中医的学术经验纳入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实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推广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适宜技术。

(四)环境形象建设:

在门诊、病区走廓制作宣传板块,介绍科室防治脾胃病科病的特点及优势,中医防治脾胃病的知识,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同时,对病区走廓进行初步装修,安装有中医特色的灯具及病房标识。

(五)设备配置建设:

购置艾灸仪10台、空气消毒机1台、无创呼吸机一台、除颤仪一台、心电监护仪两台、神灯2台。设备配置能满足脾胃病科临床需求。

三、取得的成绩:

1、门诊、病房环境明显改善,能满足脾胃病科临床需要;

2、中医服务能力较大提升,中医特色逐步显现。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广泛应用,取得良好临床效果,辨证论治优良率达90%以上,治愈好转率达100%,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总处方的比例达31%,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均较上一年增加15%以上;

3、环境形象建设逐步体现中医特色,中医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四、存在问题:

1、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未达项目建设要求。今年我院加大了中医执业医师招聘力度,安排2位中医执业医师到脾胃病科工作。

3、科研能力不足,无论文发表及科研项目。

4、经费不足,限制了科室硬件设备的增添。。

响水县中医院医务科

2014年11月23日

第三篇:中医院重点专科--妇科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8号)及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临床科室发展情况,经院委会讨论决定,我院妇科作为重点科室,将从设备、诊疗环境、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以建设,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科室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院妇科现有主任中医师一名,在治疗月经病、妊娠产后病、不孕不育症及妇科尽杂病等疾病已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诊疗体系,经过1-3年建设,目标为:中医学科建设为先导,中西医结合为主体,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竞争能力为根本,完善制度建设为保障,突出质量、保证安全、加强服务、细化管理。我院在建设周期内将妇科建设成为县级以上重点学科,拥有床位30张,以不孕不育、盆腔炎及先兆流产、妇科微创手术等重点专病为发展方向,诊疗技术优势明显、人才梯队合理、专科设备齐全的县域内一流中医特色专科。

(二)具体建设指标

1、床位:专科床位扩展到30张;

2、人员:形成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至6名的技术队伍;

3、诊室:新添无痛微管人流手术室一间、阴道镜诊疗室一间;

4、设备:添加宫腔-输卵管氧化氢声学诊断仪一台、宫腹腔镜一套;

5、检测项目:努力新增开展院内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精液分析等检测项目。

二、加强领导

成立由院长牵头,相关职能科室和科主任为成员的重点专科创建组,做到统筹有序、重点扶持、特事特办,保障建设进度和力度。

三、科室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妇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

2、建设创新型团队;

3、加强外出进修培训;

4、加强传、帮、带的培训模式。

(二)妇科建设的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教育科室成员树立发展观念、法制观念,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关于医院量化考核工作方面的医疗卫生法规,修订科室管理细则,进一步理顺科室管理机制,使科室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科室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2、构筑人才高地

逐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科室人员的素质,分批有针对性的选派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逐渐引进高学历人才,以加强临床科研力量。突出骨干人员作用,确立每位医生的主攻方向,使之在本科的某一方向上有所擅长,逐步形成学科发展的新支撑点;培养名中医,使个人发展和医院、科室的发展有机结合,为实现学科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3、占领技术制高点

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必须不断有新的、好的技术支持,在不育不孕、盆腔炎、先兆流产等治疗方面研究领先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治疗方案,争取再出新业绩,在传统医学治疗基础上,将外敷、灌肠等中医适宜治疗法引入治疗,提高疗效,此外注重中西医结合,将妇科的微创手术作为重点加以建设。

4、鼓励科研,开展学术总结和创新

以科研为先导,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每年至少1项,鼓励科室人员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医学论文,科内每年至少发表论文2篇以上,创中医特色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力争形成一批深受病员的新中医特色疗法,为学科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四、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辩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辩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治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五、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妇科环境形象建设,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2013-11-15

第四篇:中医妇科总结

气虚证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阳盛血热证:——清经散。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血热证阴虚血热证:——两地汤。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血虚证:——大补元煎。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血寒证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实寒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气滞证:——乌药汤。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证:——逍遥散。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肾虚证:——固阴煎。 治法:补肾调经。

肝郁肾虚证:——定经汤。治法:补肾疏肝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或安冲汤。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月经过多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

七、茜草。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肾虚证:——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血虚证:——滋血汤或小营煎。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痰湿证:——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经期延长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蘆茹丸或固经丸。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肾阴虚证:——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经间期出血湿热证:——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血瘀证:——逐瘀止血汤。治法:化瘀止血。 1.出血期辨证论治(塞流、澄源为主)

脾虚证:——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肾虚证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崩漏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2.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对青春期患者,有两

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 气血虚弱证:——人参养荣汤。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肾气亏损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闭经阴虚血燥证:——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痰湿阻滞证:——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痛经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证:——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肾气亏损证:——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证:——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肝肾亏虚证:——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治法:清热平肝息风。 经行头痛血瘀证:——通窍活血汤。治法:化瘀通络。 血虚证:——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治法:养血益气。 风寒证:——荆穗四物汤。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经行感冒风热证:——桑菊饮。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

治法:和解表里。

经行身痛血虚证:——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血瘀证:——趁痛散。治法: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经行泄泻脾虚证:——参苓白术散。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肾虚证:——健固汤合四神丸。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气滞血瘀证:——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经行吐衄肝经郁火证:——清肝引经汤。 治法:清肝调经。

肺肾阴虚证:——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治法:滋阴养肺。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证:——主方:右归丸加减。治法:温肾扶阳。

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治法:阴阳双补。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经断复来湿热下注证:——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湿毒瘀结证:——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脾虚证:——完带汤。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肾阳虚证:——内补丸。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带下过多

阴虚夹湿证:——知柏地黄汤。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证:——止带方。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治法:清热解毒。

带下过少肝肾亏损证:——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血枯瘀阻证:——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妊娠恶阻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血虚证:——当归芍药散。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气滞证:——逍遥散。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妊娠腹痛虚寒证:——胶艾汤。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未破损期:——宫外孕Ⅱ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休克型:——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 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异位妊娠.

已破损期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包块型:——宫外孕Ⅱ号方。 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肾虚证:——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胎漏、胎动不安血热证:——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气血虚弱证:——胎元饮。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 堕胎、小产

凡妊娠l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妊娠l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亦称“半产”。 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二、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以益母下胎为主。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天汤。治法:补肾健脾,调理冲任。 肾虚证肾阳亏虚:——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滑胎肾精亏虚:——育阴汤治法:补肾填精,固肾安胎。 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脾虚证:——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治法:健脾利水。 子肿 肾虚证:——真武汤或肾气丸。 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气滞证:——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阴虚津亏证:——知柏地黄丸。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妊娠小便淋痛

.心火偏亢证:——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治法: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湿热下注证:——加味五苓散。 治法: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妊娠小便不通(定义)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

感染邪毒证:——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外感证:——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产后发热血瘀证:——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血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气血两虚证:——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产后腹痛瘀滞子宫证:——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血虚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风寒证:——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产后身痛血瘀证:——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味。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肾虚证:——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产后恶露不绝血瘀证:——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血热证:——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气血虚弱证:——通乳丹。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缺乳肝郁气滞证:——下乳涌泉散。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痰浊阻滞证:——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治法:健脾化痰通乳。

气滞血瘀证:——主方:香棱丸或大黄虫丸。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痰湿瘀结证:——主方: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癥瘕湿热瘀阻证:——主方: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肾虚血瘀证:——主方: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湿热瘀结证:——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盆腔炎湿热瘀结证:——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寒湿凝滞证:——少腹逐瘀汤。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气虚血瘀证:——理冲汤。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肾气虚证:——毓麟珠。 治法: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肾虚证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 治法: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 治法: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不孕症 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治法: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丸。 治法: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肝经湿热证:——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阴痒 肝肾阴虚证:——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治法: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外治法盆浴 蛇床子30g,百部30g,苦参30g,徐长卿l5g,黄柏20g,荆芥(或薄荷)20g(后下)。亦

可选用市售洁尔阴、洁身纯等中药制剂。

热毒证:——龙胆泻肝汤。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阴疮寒湿证:——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消疮。 子宫脱垂

Ⅰ度: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

Ⅱ度:轻者,宫颈已脱出阴道口;重者,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子宫脱垂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肾虚证:——大补元煎加黄芪

治法: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第五篇:中医妇科考试总结

妇科

月经病: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有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病因病机:寒热时邪侵袭、情志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 诊断:多以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以主要症状而命名。

辩证:着重月经的量、色、期、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症候,运用四诊八纲辩其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

1.重在治本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月经先期

定义:月经周期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1.气虚 a脾气虚b肾气虚

2.血热a 阳盛血热b阴虚血热c肝郁血热 辨证论治:1.气虚证

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血热证

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预防与调摄:1.节饮食2.调情志3.适劳逸4.节房事和节制生育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血寒(虚寒、实寒)、气滞 辨证论治: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病因病机:肝郁肾虚

辨证论治: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病因病机:气虚血虚血瘀

辩证论治: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

七、茜草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径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血瘀、痰湿

辩证论治: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月经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径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 病因病机:气虚血热血瘀

辨证论治: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清热祛湿,化瘀止血---固经丸

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 病因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

辨证论治: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血瘀证---化瘀止血---逐淤止血汤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病因病机:脾虚肾虚血热血瘀 辩证论治:

1)出血期辩证论治

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

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 肾虚证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滋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淤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止血后治疗

止血后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

病因病机: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辩证论治: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经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加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附子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淤汤

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晕厥者,成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不通则痛,不容则痛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虚

辩证论治: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而治本 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血---圣愈汤

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月经前后诸症: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1)经行乳房胀痛:没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涨,或乳头涨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病因病机:根据部位时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气郁结肝肾亏虚

辩证论治:肝气郁结证---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2)经行头痛:每遇经期或行径前后,出现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 病因病机:肝火血瘀血虚

辩证论治:治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3)经行感冒: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 病因病机:风寒风热邪入少阳

辩证论治: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4)经行发热: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血气虚弱瘀热壅阻 辩证论治:调气血,和营卫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补益血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经行身痛: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证者。 病因病机:血虚血瘀

辩证论治: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6)经行口糜: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口唇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 病因病机:阴虚火旺胃热薰蒸

辩证论治: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佐以活血化瘀---知柏地黄汤加蒲黄、田七 胃热薰蒸---清胃泄热---凉膈散

经行泄泻: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静自止者。 病因病机:脾虚肾虚

辩证论治: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

8)经行浮肿: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 病因病机:脾肾气虚气滞血瘀

辩证论治: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加泽泻、益母草

经行风疹块: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着。

病因病机:血虚风热

辩证论治:血虚---养血祛风---当归饮子 风热---疏风清热---消风散

经行吐衄: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 病因病机:肝经郁火肺肾阴虚

辩证论治: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

经行情志异常: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痰火上扰

辩证论治: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

痰火上扰---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翘

绝经前后诸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 病因病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

辩证论治: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经断复来: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病因病机:脾虚肝郁肾阴虚湿热下注湿毒瘀结 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

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绝经后短期内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者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 病因病机:肾精亏虚阴虚内热阴阳两虚脾肾两虚 辩证论治;肾精亏虚---补肾填精益髓---左归丸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知柏地黄丸

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脾肾两虚---益肾健脾---大补元煎

上一篇:专业保养作业指导书下一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